武汉长江大桥的艺术(1) 武汉长江大桥建筑装饰艺术赏析 陈元玉 〔湖北其次师范学院艺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摘 要:武汉长江大桥已矗立于长江之上58年,在长江上几十座桥梁中,它是最有艺术特色、成就桥梁美学经典的一座它有着古典亭阁式的桥头堡,高巍圆拱式的引桥,菱形米字形钢架正桥,民族镂空雕花式护栏,武昌桥头两侧的迎客松,大桥纪念碑和观景平台,这些建筑要素共同构成了武汉长江大桥宏伟、壮美、独特性和民族性的建筑装饰艺术特征 关键词: 武汉长江大桥 建筑 装饰 艺术 我们宏大的祖国多山、多水,可谓“千山万水”古人建立的桥梁遍布祖国山河有的桥宛如长虹,有的桥环如半月,有的桥宏伟壮美;千百年来,我国的很多古桥仍旧坚实如初,傲然静卧,已成为巡游欣赏的重要对象,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如今,武汉长江大桥已矗立于长江之上58个年头,在长江上几十座桥梁中,它无疑是最有艺术特色、成就桥梁美学经典的一座,不愧为中国万里长江第一桥的称号 1.大桥艺术设计方案的形成 武汉长江大桥不仅是一座铁路马路两用桥,而且是一座城市桥、明星桥和艺术桥,它既经济管用,也美观大方。
建桥之时,国务院对长江大桥的要求是:它“应成为一个卓越的建筑,不但应是现代化的技术水平解决国家巨大的经济课题,而且在建筑艺术上能以宏伟壮美的外观标记出中国的新时代即要有“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为了美化武汉长江大桥,1954年9月,武汉大桥工程局依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在全国范围内向各建筑设计院及各大学建筑系,广泛征求美术设计方案1955年2月,先后收到11个单位的25个设计方案大桥局邀请了包括茅以升在内,中国闻名的建筑、美术、园艺、城市规划、桥梁专家们组成评委会,将全部方案分为一、二、三等奖大桥美术方案设计者,我国现闻名桥梁历史、文化、美学探究专家唐寰澄的方案编号为25,获得三等奖 评奖后,全部获奖方案一并呈送政务院审批在一次政务会议上,全部的参选方案图样,悬挂于怀仁堂墙壁上,等待周总理和其他中心领导查阅周总理独具慧眼,当即拍板,选定第25号方案这个方案的最大特点,是设计者考虑了以大桥本身构造为主,引桥、桥头堡的建筑构造与大桥本身的构造协调相同;同时,方案还考虑到经济上的合理性和施工技术上的可行性方案表达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朴质端庄,特殊与两岸的龟山、晴川阁及蛇山、黄鹤楼相互辉映,更显得特别庄重壮观、和谐相同。
2.亭阁式桥头堡的建筑艺术 武汉长江大桥独有的桥头堡是大桥的最为重要的标记建筑之一,主要有三 方面的作用,一是军事作用,大桥是在建国之初建立的,而长江是我国中部重要的交通要道,在那个年头其军事意义重大,所以,常年有人民解放军在桥头堡保卫大桥;二是观景作用,从大桥底层桥头堡大厅乘电梯可以进入中部的铁路人行道和顶层的马路人行道,是重要的观景通道,便利人们从不同的高度观看大桥和沿江两岸漂亮风景;第三,桥头堡亭阁式造型,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和形式美的功用,它是显现大桥建筑美的重要标记 2.1桥头堡的功能及构造 桥头堡系钢筋混凝土箱形构造,平面尺寸为15×32米,高35米,其所起的作用是:支承正桥钢梁,引桥钢筋混凝土梁及人行道梁;在美术处理上,将全桥界分为两局部:钢构造的正桥和圬工的引桥;设置楼梯和电梯,以便行人从沿江大道通往铁路和马路路面的人行道[1]桥头堡的其他构造是多层的钢筋混凝土构架,构架中砌砖或设混凝土隔墙桥头堡内上下各层设有大厅、展览室等左岸桥头堡系55公分管桩根底,管桩打至岩层右岸桥头堡的前半部系柱式根底,筑在岩层上,后半部为55公分管桩根底桥头堡外墙下部用花岗石镶面,上部用汰石子粉墁,过道及大厅具有大理石护壁,缸砖铺地。
桥头堡是连接正桥与两岸引桥的桥台,为8层楼式亭阁,第8层在马路桥桥面两侧各设一对仿古双檐角亭,角亭为四方八角,上有重檐和红珠圆顶,成为桥 头旁边黄鹤楼与晴川阁之间的连结点,极具民族风情,常有国内外游客驻足观赏〔如图1〕 2.2亭阁式桥头堡的艺术美 武汉长江大桥独有的桥头堡,从建筑美学的角度来看,因其建筑形式为楼台亭阁式,本身就是精致绝伦的艺术作品所谓“楼”,势高体完,户腑齐备,飞檐雕梁,廊室衔通,启惋那么领会风雪暖日,闭户可赏听残荷雨声阁”为楼的一种,特点相像亭”那么简陋工巧,檐似鸟翼,闲处其中,立纳四面清风,坐收八方注色亭阁平面铺开,纵深经营,梁柱与檐顶撑架谐契,尤其微翘的檐角给人一种“基皆贴地,户尽通天”的舒适感[2]所以有些,建筑美学者以为它的美学形式反映了中国人适得其乐的人文志向和实践理性精神武汉长江大桥亭阁式桥头堡以其构造特点和位置优势对满意人们欣赏大桥和长江及四周的美景的心理是再适宜不过了它的艺术魅力在于借“亭和阁”是古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栖息游乐场所,与之承载着沧桑岁月的历史内涵,构成了思接千载的独立空间,利用亭阁是一种文化的象征、胜利的象征以及记载了诸多仁人志士的辉煌的审美共识,来激发了人们的生命意识,从达成通过这种建筑形式,让更多的人产生联想,将大桥与亭阁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感染力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美。
3.圆拱式引桥的建筑艺术大桥南北的引桥,是连接正桥和武昌、汉阳的纽带,是进入大桥的第一步,非常重要引桥的正面是拔地矗立的高巍圆形连拱造型,壮观、简约而大气,马路桥面,从武昌驶入大桥,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右左两侧的绿化带和两棵巨大的迎客松,引桥两侧的护栏是钢筋混凝土构造,修长的几何形花窗造型,外表为汰石子粉墁,光滑、朴实,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韵律美感 3.1引桥的构造及作用 武汉长江大桥设置引桥的目的是为了将铁路和马路路途分别引到正桥上来,这也是美术处理的重点马路设在上层,直线通过,铁路位于下层,以半径600米的曲线渐渐与马路分开引桥马路桥面对路堤方向渐渐降低,以削减路堤高度左岸引桥共有17孔,每孔跨度17.2米,其中5孔是马路铁路两用的,其余12孔那么专属于马路局部铁路局部采纳5孔简支的钢筋混凝土T梁,其中3孔跨越沿江大道.马路局部采纳柱式桥墩横梁及钢架上设以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简支∏形纵梁,引桥正面设有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版拱马路引桥与路堤间由桥台相接,桥台后填筑片石圬工,以减省桥台所受路堤的水平压力,其两侧用挡土墙防备右岸引桥共12孔,靠江岸的7孔,每孔跨度为17.2米,其余5孔,形如长廓,每孔跨度为16米。
铁路局部为3孔简支的钢筋混凝土T梁,跨越沿江大道,此后即为沿蛇山山坡和挡土墙之间的填石路堤,马路局部,靠江岸7孔,构造与左岸大致一样,此后马路路面通过长廓顶面而渐渐过渡到山顶土壤上铺设的路面该长廓的外侧〔下游〕为5孔钢筋混凝土连拱,内侧〔上游〕为挡土墙,顶面为承托马路路面的∏梁,∏梁系横向铺设,一端支承于连拱上,另一端支承于挡土墙上此外,在引桥的上游还建有台阶,以供行为由沿江大道通往马路桥面,并使蛇山仍能作为市民的游息场所3.2圆拱形引桥的艺术表现力武汉长江大桥引桥高巍的拱形外貌,修长的欧式花窗、六瓣花的小露台,与正桥菱格形构造遥相对立,除去正面的拱形外,没有其他的装饰局部,表达了设计者经济、管用、精致和简洁的美学思想也就是说通过引桥圆拱形态的表现,已经能充分地显示出它在整个大桥造型中的典型神态,虽然没有更多细致地装饰,却用这种典型神态呈此时此刻观众的心目中,并且这种形态会随观众的不同经验、思绪而改变、丰富在艺术上这种高度简洁的手法,长期以来成为我国绘画和设计艺术的优秀传统这种艺术表现手法之所以完备,关键在于艺术家在视察对象时,留意形而不止于形,留意对象而不停留在对象[3]这里的形不是僵死的躯壳,是神情所依附并且赖以 显示的生物的肌体。
在艺术设计中,对象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在详细的环境里不同的时间、条件,不怜悯景下的造型,都会有自身微妙的改变,只有捕获住这种改变,并且能恰当地表现出来,才会给人以美感大桥中圆拱形引桥设计,描绘了对象与正桥米字形钢梁融为一体的生动情态,即使没有更多的造型表现,也能使观众感到可以想见的情景,从而产生丰富的联想,到达了预想的建筑美学效果4.正桥的建筑装饰艺术大桥的正桥是在九孔八墩上横卧巨型米字形构造钢梁而构成,茁壮的直立桥墩和相对较为纤细的横卧米字形钢架在数量、粗细、纵横上形成比照,形成韵律美感;由于排列规整,以一个米字形为单元,重复排列开去,形成多数米字的重复节奏,形成节奏动感如此,构成剧烈的视觉美感效果〔如图2〕正桥马路桥面上的铸铁护栏造型,具有显明的民族风格,其艺术造型及其内涵寓意,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祈盼华蜜生活的美妙愿望和朴实的审美观点 4.1正桥的构造及功能 正桥桥墩采纳高承台和低承台、垂直管柱和圆形根底的构造,共八个桥墩从汉阳到武昌分别排列编号为1-8号,其中1、3、4号为一类桥墩,其水下混凝土封底系位于砂层内,并不干脆筑在岩盤上2、5、6号为二类桥墩,其水下混凝土封底那么干脆筑在岩盤上。
7号为第三类桥墩,该墩系筑在比拟松软的炭质页岩上,为桩根底,共用钢筋混凝土桩116根桥墩的根底局部系由下部的水下混凝土封底和上部的钢筋混凝土承台所组成,该承台将桥身的荷载传递到管柱上正桥钢梁系由三联连续梁组成,每联三孔,每孔跨度为128米钢梁设计为上下两承,主桁间距离为10米,高16米,主桁为平弦菱形桁架,每孔分成8个16米的大节间,由补充的竖杆将大节间分为两个8米的小节间,构成米字形构造造型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8页 共8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