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密度》教学设计.doc

s9****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8KB
约7页
文档ID:546846346
《密度》教学设计.doc_第1页
1/7

《密度》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密度”是初中物理教学重点内容之一,学好本节知识是进一步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密度”是在学习了“质量”之后而引入的一个新的物理量,它在全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在质量的基础上对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探索,也是掌握测定物质密度的方法和解决有关密度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并为更深入学习液体压强、浮力等知识做铺垫, 是重要的基础知识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是物理课程的目标,同样也是本节教学的重要内容完成本节内容需要有质量、体积等知识基础,同时还需要有质量测量和体积测量等实验基础本节以学生已有的“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这一经验引入,通过经历“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过程,得出“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且比值是一定值”和“不同的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在此基础上形成密度的概念通过“测定物质的密度”实验,进一步巩固天平和量筒的使用,加深对密度概念的理解,体会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了解生活中利用密度鉴别物质的一般方法本节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实验的过程中,学会通过客观现象探究其背后隐含的客观事实,认识形成物理概念的科学探究方法,体验合作探究和小组间的分享对于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整体设计本课教学可分为3部分:   1.课题引入展示一些实物让学生分辨,由对于一些物质用通常辨别物质的一些办法无法直接辨别,引到需要用新的科学方法解决来引入   2.密度概念的引出应通过直观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密度概念所以,组织学生做好“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是本节教学的关键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对初中生来说有一定难度,突破此难点的方法是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类比和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回顾利用比值定义电功率的方法来建立密度的概念   3.密度的公式、单位要注意公式书写的规范和变形公式的教学但密度的单位属于组合单位,是第一次在初中物理中出现教学时应让学生弄清密度单位的组成、符号、读法、写法㎏/m3与g/m3之间的关系学生易混,也要加以强调在后面的例题教学时,也要注意强调统一单位还要运用教材中的小资料来加深学生对密度这一概念的认识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2.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3.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在交流与讨论中所持的正确态度   3.在概念建立过程中,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用比值的方法定义密度的概念   2.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其应用教学难点   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教、学具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一杯酒精、颜色相同的铁块和塑料块   学生:托盘天平和砝码、相同体积的铜块、铁块和铝块、不同体积的铜块、铁块、铝块和肥皂块、大注射器等教学设计  一、设问、情境引入教师分别展示手中的铁块、木块和橡皮泥,一杯水和一杯酒,问学生如何将这些物质分辨出来在学生回答后指出:要分辨物质,可以通过物质具有的一些特性如颜色、气味、软硬等来分辨但有些物质,教师再出示颜色相同的铁块和塑料块,由于它们的一些特性很相近,无法用人的感觉器官直接区别如何区分呢?同学们想不想自己找出一种方法,来区分这些物质呢?通过下面的学习,我们就可以了,从而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一)活动与探究1:探究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教师让几个学生到前面来,感受一下颜色相同的铁块和塑料块的质量大小,根据质量来判断哪一个是铁块,哪一个是塑料块从而得出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不同也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可以用来鉴别物质  (说明:也可以拿出一个已调节好的托盘天平,分别把两金属块放在两盘中,让学生说出哪个是铁块   说明:让学生感受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的质量是不同的,以便引导学生探索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从现象中寻找规律,得出结论   教师: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器材(中铜块、铁块、铝块的体积都是10cm3),研究一下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是否相同   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1: 表格1 (探究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物质质量/g体积/cm3质量/体积 /g*cm-3铜块 10 铁块 10 铝块 10    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巡视,发现问题是及时启发与指导   学生实验结束后,教师选取几个小组的数据投影展示,并让其小组成员根据所测数据得出结论,并分析质量与对应体积比值的特征   结论: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   说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自动手,获得知识,印象会更深,理解会更透,同时检查一下学生对托盘天平的使用技能的形成情况。

  (二)活动与探究2:探究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在学生总结相同体积不同物质质量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引出新的问题  (1)提出问题: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之间会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2)猜想与假设: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思考:如果是体积相同的同种物质,其质量是否相等?不同体积的同种物质,其质量又怎么变化呢?    对学生提出的假设,要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来进行探究验证   学生甲:体积相同的同种物质,其质量是相等   学生乙:物体的体积越大,质量越大   学生丙:……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从以上的猜想出发,取铜、铁、铝、肥皂等几组物体中的一组作为研究对象,每组物体的体积不同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用刻度尺测出它们的边长后计算出它们的体积,列出表来,然后以体积V为横坐标,以质量m为纵坐标,在方格纸上描点,再把这些点连起来,做出图象,并分别计算每个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在实验前,应该和学生一起讨论实验过程中应该考虑的问题,如分工要明确,严格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要认真、细心,如何记录实验数据等   实验方案1:学生通过小组实验测量不同体积(圆柱体)铁块的质量,记录数据(记入表格2中)、绘制表格,做出图象,分析质量与对应体积比值的特征。

 表格2 (探究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物质质量/g体积/cm3质量/体积 /g*cm-3铁块1 10 铁块2 20 铁块3 30    实验方案2:同样测出体积成倍数关系的同种液体的质量也可以不是整数倍),填入表格3中   说明:取液体时,由于学生还没学过用量筒,且量筒的使用也不是本节所要求的,所以建议可用大注射器来取不同体积的液体此外,也可以用铜块、铝块、肥皂或其它物质来做实验 表格3(探究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物质质量/g体积/cm3质量/体积 /g*cm-3液体1   液体2   液体3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选取不同的研究对象进行实验,分工合作共同收集证据以小组为单位,不同小组选取不同的物质进行测量,一是可以节省时间;二是可以获得多种物质的多组数据;三是可以加强全班同学的交流,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精神  学生实验结束后,教师选取几个小组的数据投影展示,并让其小组成员根据所测数据得出结论,并分析质量与对应体积比值的特征在此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分析给予评价,对表现好的小组要给予表扬引导学生分析时,要突出样品的体积增加了多少倍,它的质量也增加了相同的倍数。

学生讨论、比较各组的测量结果后可得出如下结论   结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   (三)密度概念的建立   教师:同学们根据在上面的探究中得到的数据分析,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相同吗?多媒体展示问题引导   学生:归纳推理:   (1)同种类的物质,它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且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个定值   (2)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在以上实验探究和分析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出:   质量和体积的比值表示单位体积的质量同种物质的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相同的;不同物质的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是不同的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中,把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四)密度的公式、单位、密度表   师:根据密度的定义可以得到密度的公式应该是什么呢?   生:密度等于质量除以体积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ρ──密度──千克每立方米(kg/m3)   m ──质量──千克 (kg)   V ──体积──立方米(m3)    说明:密度ρ的单位是由质量的单位和体积的单位决定的。

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体积的单位是立方米(m3),密度的单位就是千克每立方米(kg/m3)如果质量单位用克(g),体积单位是立方厘米(cm3),则密度的单位就是“克每立方厘米”(g/cm3)   1 g/cm3=1×103 kg/m3 课堂训练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对密度公式的理解:   (1)要理解公式中ρ、m、V的物理意义,记住公式   (2)明确ρ、m、V 的关系,同一种类物质m 和V 的比值不变即ρ值相同,不同种类物质的ρ值一般不同   (3)ρ=m/V 是密度的定义式、计算式而不是决定式,某一种物质的ρ(密度)值与m 及V 无关物质的密度由物质的种类(本身特性)决定   (4)这个公式的得出实际上是利用了密度的概念和相应的运算法则,也就是要求出单位体积的质量应当用除法,所以同学们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尤其是一些物理公式,一定不要死记硬背,要学会运用数学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学生讨论、练习后,教师评析:课堂总结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2.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布置作业   1.教材   2.课外活动:探究我校体育课上用的铅球是否是用纯铅做的。

 板书设计  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密度 公式:单位:kg/m3 g/cm3 1 g/cm3=1×103 kg/m3  教学反思   生活离不开物理,物理离不开生活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本节课从生活实际中的物质鉴别引出物理问题,最后又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感受到物理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物理的魅力教学中注意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大胆去探究,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本课用情境引导课堂教学,从创设情境引入,到一个个的问题情境导学,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科学的探究过程,为将来的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