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流派

枫**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5.88KB
约10页
文档ID:437506134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流派_第1页
1/10

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流派第一节成熟势力说【案例分析】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A・Gesell)的双生子爬梯实验在这个实验中,英中一个双生子从 48周起每天作 10分钟爬梯训练,连续6周到第52周,他能熟练地爬上5级楼梯在此期间,另一个 双生子不做爬梯训练,而是从 53 周才开始进行爬梯训练两周以后,第二个双生 子不用旁人帮助,就 可以爬到楼梯顶端这个实验说明了生理成熟在儿童心理发展中有什么作用 分析要点:若在某种生理结构和机能达到一左成熟时,适时地给予适当的刺激,就会使相应的心理活动 有效的岀现或发展如果机体尚未成熟,那么即使给予某种刺激,也难以取得预期的结果观点辨析】你认为以下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1. 俗话说:“有英父,必有英子说明遗传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起决泄作用2. 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都上中班了,老师应该教他多识字,多做数学题第二节行为主义学说>一、华生的环境决定论1. 理论观点:儿童心理的发展是环境教育的机械作用的结果2•代表人物: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创始人华生J・B-Watsn)在他的著作《行为主义》中有一段著名 的论点一一“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的加以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 医生、律师、 艺术家、豪商,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和盗贼,无论他的天资、爱好、脾气以及他祖先的才能、职业和种 族。

<1) 他认为儿童是被动的个体,其成长决立于所处的环境儿童成长为什么样的人,教疗者 负有 很大的责任2) 否认遗传的作用,认为儿童的行为是通过学习和训练而习得的,给儿童以什么样的训练 , 就 可以把他们训练成什么样的人换言之,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环境中的刺激引起的反应人类的行为 来自学习,而学习的决泄因素是外部刺激,外部刺激是可以控制的,因此人的行为也可以控 制3. 儿童的行为是在环境刺激中学习而得的吗两个实验:实验1:华生等以一个□个月大的小男孩为被试,看能否通过条件作用让他对小白鼠产生恐 惧实 验之初,小孩对小白鼠并不害怕,但经过条件作用后,小孩发生了很大变化实验过程如下: 在小白鼠 出现在小孩而前的同时,在小孩的背后用力击打一个物体发出巨响,引起孩子的惊吓反应反复几次后, 当只有小白鼠出现时,小孩也表现岀害怕、逃避的反应几日后,小孩对所有带毛的物体如狗、皮毛大 衣等都感到害怕实验2:以一名叫皮特的三岁小男孩进行的,目的是为了消除他的惧怕反应P是一个健康 活泼 的孩子,但对一切长毛动物感到害怕华生等为消除其恐惧采用了如下程序:首先,实验者先让P观看 其他小朋友与小白兔玩耍然后在皮特吃饭时,将关在笼子里的兔子放在距离皮特较远且 不会对他产生 威胁的地方:第二天,将兔子拿到较近的距离,直到皮特感到一丝不安;接下来的每一天,兔子都被移 近一点儿,但在实验者的关照下,并不会给皮特带来太多的麻烦。

终于,皮特可以做到一边吃东四一边 与兔子一起玩用同样的方法,心理学家消除了皮特对其他物体的恐惧华生的研究在实践上一个主要的应用是发展了一套对恐惧进行去条件作用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当 代 来说即是一种行为娇正或称之为系统脱敏法两个实验证明:儿童的行为既在环境中习得,也可以在环境中改变,环境决建着儿童的行为 所 以,华生的行为主义学生又被称为环境决定论二、斯金纳的操作主义说>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奠基者他创制了研究动 物学习活动的仪器一一斯金纳箱 1950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1958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 发的杰出 科学贡献奖, 1968 年获美国总统颁发的最高科学荣誉“国家科学奖”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 •操作性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一概念,是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斯金纳把行为分成两类:(1) 是应答性行为,这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2) 是操作性行为,是有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与任何已知刺激物无关与这两类行为相应,斯 金 纳把条件反射也分为两类与应答性行为相应的是应答性反射,称为S (刺激)型S型名称来自英文 Simulation。

与操作性行为相应的是操作性反射,称为R (反应)型R型名称来自英文Reactiono So 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刺激直接关联,R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反应直接关联斯金纳认为,人类行为主要 是由操作性反射构成的操作性行为,操作性行为是作用于环境而产生结果的行为在学习情境中,操作 性行为更有代表性斯金纳很重视R型条件反射,因为这种反射可以塑造新行为,在学习过程中尤为重 要2. 斯金纳关于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实验:斯金纳箱 实验是在他设计的一种动物实验仪器即著名的斯金纳箱中进行的箱内放进一只白鼠或鸽子,并 设一杠杆或键,箱子的构造尽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动物在箱内可自由活动,当它压杠杆 或啄键时, 就会有一团食物掉进箱子下方的盘中,动物就能吃到食物箱外有一装宜记录动物的动 作斯金纳通过实验发现,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起强化作用的刺激而发生的斯金纳把动物的 学习行为推而广之到人类的学习行为上,他认为虽然人类学习行为的性质比动物复杂得多,但也要通过 操作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特点是:强化刺激既不与反应同时发生,也不先于反应,而是随着 反应发生有机体必须先作出所希望的反应,然后得到“报酬”,即强化刺激,使这 种反应得到强化。

学习的本质不是刺激的替代,而是反应的改变斯金纳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几乎 都是操作性强化的结果, 人们有可能通过强化作用的影响去改变别人的反应在教学方而教师充当 学生行为的设计师和建筑师, 把学习目标分解成很多小任务并且一个一个地予以强化,学生通过操 作性条件反射逐步完成学习任务3 •强化理论■斯金纳在对学习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岀了强化理论,十分强调强化在学习中的重要 性 强化就是通过强化物增强某种行为的过程,而强化物就是增加反应可能性的任何刺激斯金纳 把强化分 成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两种积极强化是获得强化物以加强某个反应,如鸽子啄键可得到食物消极强 化是去掉可厌的刺激物,是由于刺激的退岀而加强了那个行为如鸽子用啄键来去除电击伤害教学中 的积极强化是教师的赞许等,消极强化是教师的皱眉等这两种强化都增加了反应再发生的可能性斯 金纳认为不能把消极强化与惩罚混为一谈他通过系统的实验观察得出了一 条重要结论:惩罚就是企图 呈现消极强化物或排除积极强化物去刺激某个反应,仅是一种治标的方 法,它对被惩罚者和惩罚者都是 不利的他的实验证明,惩罚只能暂时降低反应率,而不能减少消退过程中反应的总次数。

在他的实验 中,当白鼠已牢固建立按杠杆得到食物的条件反射后,在它再按杠杆时给予电刺激,这时反应率会迅速 下降如果以后杠杆不带电了,按压率又会宜线上升斯金纳对惩罚的科学研究,对改变当时美国和欧 洲盛行的体罚教冇起了一泄作用斯金纳用强化列联这一术语表示反应与强化之间的关系强化列联由三个变量组成:辨别刺激 — 行为或反应一强化刺激刺激辨别发生在被强化的反应之前,它使某种行为得到建立并在当 时得到强化, 学到的行为得到强化就是刺激辨别的过程在一个列联中,在一个操作一反应过程发 生后就出现一个强 化刺激,这个操作再发生的强度就会增加斯金纳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就是精确地分析强化效果并设 汁特左的强化列联第三节认知发展学说一、 皮亚杰,瑞士人,20 世纪最有影响的认知发展理论家二、 认知发展学说的主要观点:(一)儿童心理发展的实质与原因 实质一一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任相互作用中儿童心理不断产生量变和质变儿童心理起 源于 主体的动作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一种动态的平衡过程,两种主要的形式就是同化和顺应,而 着对立统一存在),使儿童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智慧或智力是适应环境的手段泛化的 适应论)(二) 儿竜心理发展的机制/结构(四个基本概念)1 •图式(动作的结构或组织,概括性,可迁移)。

它是指有组织的思考或行动的模式,是用来了解 周朗世界的认知结构2. 同化(以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为基础去吸收新经验的过程,图式产生量变)指个体将外界 信 息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但是有些信息与现存的认知结构不十分吻合,这时个体就要改 变认知 结构,这个过程即是顺应3. 顺应(改变原有图式建立新图式,接纳新事物,图式产生质变)4. 平衡(同化和顺应两种活动的平衡,是认知发展的动力因素)平衡是一种心理状态,当个体已 有的认知结构能够轻松地同化环境中的新经验时,就会感到平衡,否则就会感到失衡心理状态的失衡 驱使个体采取行动调整或改变现有的认知结构,以达到新的平衡总结:平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个体在平衡一失衡一新的平衡中,实现了认知的发展三) 皮亚杰认为个体从出生至儿竜期结束,其认知发展要经过四个阶段:(表格 PPT)感知运动阶段(0〜2岁),个体靠感觉与动作认识世界:婴儿只能注意他自己的感觉、因 为 身体产生的各种新奇感受而惊奇他们就像一个小科学家一样,通过叫喊、倾听、敲打、尝试所有新鲜 事物,来探索这个世界2.前运算阶段(2〜6、7岁),个体开始运用简单的语言符号从事思考,具有表象思维能力,但 缺乏可逆性;在这个阶段,儿童可以接受图像、文字和简单槪念,但是他们不能进行变化,不能对它们 进行操作。

就好像他们拥有了思维的工具,但是还不知逍如何使用这些工具比方说,在算数里,他们 还不知道2x3和3x2是一样的该阶段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 泛灵论(2) 自我中心(3) 不能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4) 思维的不可逆性(5) 缺乏守恒L 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出现了逻辑思维和零散的可逆运算,但一般只能对具体 事物或形象进行运算:在这个阶段,儿童掌握了造作符号、物体的能力,不过这些对象必须是具体的一 一对他们来说,抽象的概念和操作还是个难题.小学生正处于皮亚杰所说的具体运算阶段这个时期儿童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对于具体的事物或 情境能够按照逻辑法则进行推理具体来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思维具有可逆性,能够完成守恒任务 守恒是指物体某方而的特征(如重疑或体积),不因英另一方而的特征(如形状)改变而改 变皮亚杰设计了一系列守恒实验,其中最著名的是液体守恒实验当着儿童的而向两个大小完全 相同的杯 A和B中注入相同高度的水,并问儿童两个杯子中的水是否一样多,在得到肯左的答复后,由实验者或 儿童将A杯的水倒入另一个较矮且粗的杯子C中,问儿童,A杯和C杯中的水是否一样多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往往有两种表现,一种是不能达到守恒,他们有集中化倾向,即考虑 问题 只将注意集中在事物的一个方而,而忽略了其他方面,顾此失彼,造成对问题的错误的解释。

如儿童会 认为A杯中的水多,因为它高另一种表现是接近守恒但尚未成功,儿童注意到不同的维度,但不能同 时考虑,在心理上感到困惑如儿童一会儿说A杯中水多,因为它髙;一会儿又说C杯中水多,因为它 宽儿童大概到七岁,进入了具体运算阶段时,能够掌握液体的守恒他们运用三种形式的论断 达到 守恒第一,同一性论断儿童认为既没增加水,又没拿走水,因此它们是相等的第二,互补性论断 儿童认为宽度的增加补偿了高度的下降第三,可逆性论断儿童认为可将 C 杯中的水 倒回原来的 B 杯中,因此是相同的所谓运算是一种心理动作,儿童在心理进行可逆或补偿的动作,并不需要实际动手操作皮 亚杰 认为守恒并不是教育的结果,而是儿童自然而然掌握的,当儿童对事物的不同方而开始注意并在心理上 产生冲突时,是将达到守恒的关键期2)掌握了类包含的概念小学儿童掌握了一类物体与苴子类的关系如给学前儿童呈现一束由4朵红花和2朵白花的花束,。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