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运动与太平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姓名:陈亚钊学号: 051301604 板块运动是地质学专业术语, 一般是指地球表面一个板块对于另一个板块的相 对运动 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顺把地球的岩石层划分为六个大板块,所有这些板块, 都漂浮在具有流动性的地幔软流层之上随着软流层的运动,各个板块也会发 生相应的水平运动 要扯板块运动与太平洋的“纠葛”,首先,我们得先了解下太平洋所指的具体 地理范围与被海洋区隔开的大陆相比,大洋与大洋之间的边界并不那么清晰 通常我们所说的太平洋包括亚欧大陆、澳大利亚、南极洲和美洲所围限的海域 更简单粗略地讲是中国以东以南以及美洲以西而经过查找,国际航道测量组织 的定义则更精确一些: 太平洋以赤道为界, 可分为北太平洋和南太平洋北太平 洋的边界从赤道顺时针依次为赤道- 吕宋岛 - 菲律宾海东缘 - 日本- 鄂霍次克海的 东南边缘 -白令海和阿拉斯加湾南缘,然后大致沿着北美洲的西缘到赤道而南 太平洋的边界从赤道逆时针依次是赤道- 新几内亚岛到东印度群岛- 所罗门群岛 至澳大利亚东部的珊瑚海, 过新西兰的东部边缘然后大致经东经150°线到南极 洲,沿南极洲的边缘经南极半岛至南美洲最南端,沿南美洲的西界至赤道。
可见, 太平洋所包括的范围真的非常广啊值得注意的是, 该组织划定的边界并没有和 大陆与大洋的自然边界重合, 很大一部分是沿着板块边界的, 尤其是在美洲西缘 部分 根据板块漂移学说, 太平洋所涵盖的地区除了太平洋板块以外,还有菲律宾板 块、印度板块的一部分、南极洲板块的一部分和纳兹卡板块、科科斯板块、胡安 德富卡板块 由于板块的交界是地球上构造活动最活跃的地带,所以太平洋内部 和边界非常的不稳定,地震和火山频发,各种地质灾害频繁就在两年前,太平 洋岛国所罗门群岛东南端附近海域发生里氏8.0 级强烈地震,并伴随有20 多次 余震,震级多在 5.0 级以上要知道地震最高的震级也不过8.9 级,可见其严重 性但这不是太平洋第一次“发威”,地震引发的印尼海啸和日本海啸依然历历 在目,太平洋周边的一些国家,包括日本、智利、新西兰等,也都是著名的地震 高发国家此外,美国西海岸、印尼、新西兰等地还分布着大量的活火山看来 太平洋其实并不太平 据了解板块的边界可分为分离板块边缘、聚合板块边缘以及转型板块边缘三 种在分离板块边缘, 就如同两块同性相斥的磁铁, 岩浆从地球深处上升至地表, 这里是板块生产的地方, 如大洋中脊等; 在聚合板块边缘, 如同异性相吸的磁铁, 两块板块互相挤压, 这里是板块消亡的地方; 而在转型板块边缘, 情况则比较特 殊,在那里板块的运行方向与板块边界大致平行,相邻的板块之间只发生侧面的 摩擦。
有了这些知识,我们就不难发现:虽然大洋中脊(太平洋板块与纳兹卡板块、 南极洲板块的交界处) 的活动仍然在使太平洋板块不断地扩张,但是在该板块与 其它各大板块相交的边缘大部分都是聚合型,这使得它不断被多方位蚕食 而与 此类似的是, 菲律宾板块也在不断地向亚欧板块俯冲,聚合的速率要大于新生的 速率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太平洋以每年一至二厘米的速度不断缩小 说了这么多,太平洋的板块运动似乎很平静, 然而巨大的板块俯冲运动绝不会 “默默无闻” 地进行当板块俯冲的地方发生在海底,则往往会形成巨大的海沟 ——世界上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就在太平洋和菲律宾板块交界的地方其深度达到了一万米以上,也就是说,把珠穆朗玛峰放入海沟中,峰顶都露不出水面此 外,这种宏大的板块运动会引起一系列的地质变化,从而形成了多种地球上最宏 大、最壮丽的景观 首先是我们众所周知的地震 如果在地幔环流的推动下, 一块板块能够均匀地 持续不断地向另外一个板块之下进行俯冲,其实并不会产生剧烈的地震 但是板 块与板块之间的接触面往往都是十分不规则的,摩擦力和不规则平面间的锁固作 用会阻止板块顺利下滑, 此时两个板块就会发生轻微的弹性形变以积蓄力量,直 到这个力量大于静摩擦力。
接下来发生的就是地壳发生相对运动以释放之前积蓄 的应力,产生或大或小的地震 而位于澳大利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之间的所罗门群岛无疑是地震热点之一同 样位于这两块板块之间的新西兰,位于南美洲板块与纳兹卡板块之间的智利,以 及位于亚欧板块、菲律宾板块、北美板块以及太平洋板块四大板块交界处的日本, 也都是著名的地震高发国家 日本人已经把地震当作是家常便饭了,并且建立了 完善的抗震体系, 包括房屋抗震, 家庭地震预警装置的普及等等,这些都是中国 需要学习的,以避免今后的大地震导致更大的人员伤亡 火山则是板块运动带来的另一种地质奇观火山的形成是一系列物理化学过 程地壳上地幔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产生部分熔融并与母岩分离,熔融体 通过孔隙或裂隙向上运移, 并在一定部位逐渐富集而形成岩浆囊随着岩浆的不 断补给,岩浆囊的岩浆过剩压力逐渐增大当表壳覆盖层的强度不足以阻止岩浆 继续向上运动时, 岩浆通过薄弱带向地表上升 从部分熔融到喷发一系列的物理 化学过程的差别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火山活动这种地下的熔融岩浆喷出地球的固 体表面的过程,有时十分剧烈,甚至能炸掉半个山峰,有时又会非常平静,岩浆 上涌然后默默冷却形成玄武岩。
岩浆从何而来?与想象中的不同, 他们其实是高温高压下固态岩石熔融后形成 的效果使固体熔融不外乎这几种方法:提高温度、 降低压力和降低熔点——但 是岩浆的形成往往用的不是第一种方法在大洋中脊地区的熔融主要是通过降低 压力,地球软流圈的物质上涌,所受的压力逐渐降低,最终发生熔融形成岩浆 而在俯冲带地区则是通最后一种方式:大洋板块中含有大量的水, 而在高温岩石 中加入少量的水则能能显著降低岩石的熔点,因而不改变温度和压力就能形成流 动的岩浆 火山不断喷发并积累, 在陆地上形成了山, 在海洋中则形成了岛 太平洋板块 向菲律宾板块下俯冲, 而菲律宾板块又向亚欧板块下面俯冲,从而形成了一系列 呈链状分布的海岛——它们就是在政治军事领域里常提到的第一岛链和第二岛 链 所谓“岛链” , 是由美国务卿杜勒斯在1951 年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特定概念, 它既有地理上的含义 , 又有政治军事上的内容而“第一岛链”源自位于西太平 洋、靠近亚洲大陆沿岸的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菲律宾 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等群岛 “第二岛链”则源自南方诸岛 (包括小笠原群岛、 硫磺列岛)、马里亚纳群岛、雅浦群岛、帛琉群岛及哈马黑拉马等岛群。
而我国 的台湾岛则是处于“第一岛链”的中央,其战略意义可见一斑,这一切的始作俑 者正是板块运动 从俯冲带一头扎下去, 被压在大陆板块身下之后, 故事还远没有结束 俯冲下 去的大洋板块密度会比周围地幔的密度略大一些,因此在重力及其他因素的作用 下,太平洋板块会慢慢地沉到地幔深部,直至地表以下2900 千和板块运动速度 一样虽然板块在地幔中的俯冲速率也是非常小的,平均每年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 不过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量变将产生质变,大胆设想,我太平洋就会被 地球吞进肚子里去了 然而,地球也并非是吃人不吐骨头的恶魔,随着地幔的环 流,昔日的太平洋板块还会有机会改头换面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不过当今天的 太平洋板块重新出现在地表的时候, 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等或将连为一体形成新 的超大陆,太平洋已不复存在而这一切,都是板块运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