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博士培养方案-上海中医药大学

人***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28.50KB
约151页
文档ID:399194387
博士培养方案-上海中医药大学_第1页
1/151

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博士探讨生培育方案 (医学科学学位)专业概况本学科是1981年批准的第一批硕士学位授权点,1986年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1990年被批准为上海市重点学科,1993年被批准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001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一轮重点学科该学科拥有较合理的学科梯队,分别由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中医基础理论中心试验室、内经教研室等组成现有成员19名,其中高级职称5名,副高级职称6名,中级职称5名,初级职称3名其中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7名每年培育硕士生约15名,博士生约5名学科探讨方向为脏象探讨、证的的探讨、情志防治学的探讨及内经学探讨等历年来担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教化部、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教委、上海市卫生局各级科研项目多项获国家级、市部级科研成果奖多项(包括科技进步奖、教学成果奖、优秀图书奖等)1996年以来任主编和副主编的教材和专着18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该学科的建设为培养博士生、硕士生创建了良好的条件二、培育目标 1.驾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拥护党的基本路途,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酷爱祖国,酷爱中医药事业,遵纪遵遵守法律律,品德良好,学风严谨,事业心强,富有团结协作和求实创新精神,主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中医药事业服务。

2.有坚实、宽广的中医基础理论学问,全面驾驭本学科的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娴熟驾驭一门外国语(非英语尚需熟悉其次外语——英语)和古汉语,具备独立自主探讨中医基础理论的实力,在本学科的探讨中有所发觉、有所创新培育既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又有现代科学精神的现代中医基础探讨的高级人才3.身心健康三、探讨方向1.藏象学说的探讨2.证及辨证论治机理探讨3.中医病因病机学说的探讨4.中医防治原则的探讨5.中医基础理论的多学科探讨6.内经学探讨四、学习年限学制三年,可弹性学习3—5年五、课程设置与学时支配学位课程学习的总学分不得少于20学分本专业博士学位课程规定如下:类别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必修或选修备注公共必修课马克思主义理论723.0必修学位课专业外语(英、日)1204.0必修专业基础课723.0必修学位课,导师指导完成 专业课1204.0必修学位课,导师指导完成 选修课及讲座依据探讨方向,由导师和学生商定选修六、培育方式与方法1.德育教化 由探讨生主管部门和探讨生所在院、所、科室及导师共同负责实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思想品德教化相结合的方式,运用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等多种教化形式,提高探讨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养。

2.课程教化 课程学习原则上在第一学期完成课堂教学可实行教学、自学、学术讲座.研讨、实践等多种形式,以培育学生的创建性思维和实力为目标3.科研工作及学位论文 实行探讨生院,二级学院(医院、探讨所)、教研室三级管理的导师负责制 博士探讨生在课程学习的同时,应进一步拓展学问范围,驾驭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结合导师的探讨方向,独立和创建性地从事科学探讨,发挥创建性思维,灵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在本学科探讨中独立做出创新性成果要求于第三学期末以前,写出探讨课题的文献综述,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报告 博士学位论文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好用性和创新性,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有新的发觉和创新学位论文完成后,须经导师及指导小组审核同意,方可举荐答辩,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其暂行实施方法的有关规定,组织论文评审、答辩和学位授予的审核工作 博士探讨生在校期间应发表与本专业有关的学术论文2篇4.教学和社会实践 探讨生应当在完成科研工作的同时,在导师的指导下,从事确定时间的临床实践和教学实践,以增加才能 探讨生在读期间,应结合本专业的特点,主动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增加对社会的了解,培育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的观念。

中医临床基础专业博士探讨生培育方案 (医学科学学位) 专业概况本学科是1981年批准的第一批硕士学位授权点,并于1986年成为博士学位授权点本学科拥有较强的师资力气和合理的学科梯队,长期从事《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教学、科研、临床工作是全国规划教材《伤寒论选读》(六版)主编撰写探讨生、本科生教材、教参及学术专著数十部,发表于国内外专业杂志的学术论文数百篇开设专业课程十余门历年来担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上海市教委、上海市卫生局以及校级课题数十项不断开展课程建设,已开发出《伤寒论》、《金匮要略》CAI课件2项获科研及教学成果奖多项本学科在经典文献的探讨领域有较深的基础近年来留意理论与临床相结合,开展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辨冶规律、脏腑相关、病证源流等探讨,已取得确定的成果本学科是培育高级中医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二、培育目标 1.驾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拥护党的基本路途,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酷爱祖国,酷爱中医药事业,遵纪遵遵守法律律,品德良好,学风严谨,事业心强,富有团结协作和求实创新精神,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高层次特地人才。

2.具有坚实、宽广的中医理论和系统、深化本学科特地学问及技能娴熟驾驭一门外国语(非英语专业尚需熟悉其次外语——英语),全面驾驭本学科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具有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探讨方法独立从事科学探讨工作的实力,并在本学科基础或临床探讨上做出创新性成果3.身心健康三、探讨方向 1.六经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理论体系及应用规律的探讨 2.运用经方与温病方治疗临床病证的探讨 3.《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原著学术思想和阅历的探讨4.外感热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防治的探讨四、学习年限学制三年,可弹性学习3—5年五、课程设置与学时支配学位课程学习的总学分不得少于20学分本专业博士学位课程规定如下:类别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必修或选修备注公共必修课马克思主义理论723.0必修学位课专业外语(英、日)1204.0必修专业基础课723.0必修学位课,导师指导完成 专业课1204.0必修学位课,导师指导完成 选修课及讲座依据探讨方向,由导师和学生商定选修六、培育方式与方法1.德育教化 由探讨生主管部门和探讨生所在院、所、科室及导师共同负责实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思想品德教化相结合的方式,运用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等多种教化形式,提高探讨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养。

2.课程教化 课程学习原则上在第一学期完成课堂教学可实行教学、自学、学术讲座、研讨、实践等多种形式,以培育学生的创建性思维和实力为目标3.科研工作及学位论文 实行探讨生院、二级学院(医院、探讨所)、教研室三级管理的导师负责制 博士探讨生在课程学习的同时,应进一步拓展学问范围,驾驭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结合导师的探讨方向,独立和创建性地从事科学探讨,发挥创建性思维,灵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在本学科探讨中独立做出创新性成果要求于第三学期末以前,写出探讨课题的文献综述,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报告 博士学位论文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好用性和创新性,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有新的发觉和创新学位论文完成后,须经导师及指导小组审核同意,方可举荐答辩,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其暂行实施方法的有关规定,组织论文评审、答辩和学位授予的审核工作 博士探讨生在校期间应发表与本专业有关的学术论文2篇4.教学和社会实践 探讨生应当在完成科研工作的同时,在导师的指导下从事确定时间的临床实践和教学实践,以增加才能 探讨生在读期间,应结合本专业的特点,主动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增加对社会的了解,培育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的观念。

中医医史文献专业博士探讨生培育方案(医学科学学位)学科概况本学科是1981年批准的第一批硕士学位授权点,1986年批准的博士学位授权点,拥有较合理的学科梯队,长期从事中医医史文献探讨,历年来担当了教化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上海市科委等各个级别的科研项目,获得了部、委、上海市等科技成果奖多项本学科既留意具有重高校术价值的文献整理探讨,也重视临床文献的整理探讨,在中医经典著作探讨、中国医学学术史探讨、著名医家学术阅历探讨、中国中医药年鉴编写、中医药文献语言文字探讨、中医药辞书编写、中医药文献信息化探讨等方面具有优势现有中医文献探讨所与中国医学史、各家学说、医古文、中医文献信息等教学探讨室,为培育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博士探讨生创建了良好的条件二、培育目标 1.驾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拥护党的基本路途,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酷爱祖国,酷爱中医事业,遵纪遵遵守法律律,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实事求是,事业心强,富有团结协作和创新精神,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高层次特地人才 2.具有坚实、宽广的中医理论基础和中医医史文献学问和深厚的文史哲修养,娴熟驾驭一门外国语(非英语尚需熟悉其次外语——英浯)和古汉浯,全面驾驭本学科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具备独立探讨中医医史文献的实力,在本学科的探讨中有所发觉、有所创新。

3.身心健康三、探讨方向 1.中国医学断代史探讨 2.中医文献整理与探讨 3.中国文化与中医学关系的探讨 4.中医学术思想断代史探讨5.中医古代文献语言探讨 四、学习年限学制三年可弹性学习3-5年 五、课程设置与学时支配学位课程学习的总学分不得少于20学分本专业博士学位课程规定如下:类别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必修或选修备注公共必修课马克思主义理论723.0必修学位课专业外语(英、日)1204.0必修专业基础课723.0必修学位课,导师指导完成 专业课1204.0必修学位课,导师指导完成 选修课及讲座依据探讨方向,由导师和学生商定选修六、培育方式与方法1.德育教化 由探讨生主管部门和探讨生所在院、所、科室及导师共同负责实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思想品德教化相结合的方式,运用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等多种教化形式,提高探讨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养2.课程教化 课程学习原则上在第一学期完成课堂教学可实行教学、自学、学术讲座、研讨、实践等多种形式,以培育学生的创建性思维和实力为目标3.科研工作及学位论文 实行探讨生院、二级学院(医院、探讨所)、教研室三级管理的导师负责制。

博士探讨生在课程学习的同时,应进一步拓展学问范围,驾驭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结合导师的探讨方向,独立和创建性地从事科学探讨,发挥创建性思维,灵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在本学科探讨中独立做出创新性成果要求于第三学期末以前,写出探讨课题的文献综述,第四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报告 博士学位论文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以及占有材料的穷尽性,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有所发觉和创新学位论文完成后,须经导师及指导小组审核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