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印刷术 北宋沈括的著名笔记《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中,有一段早已被中外著作重复引用了无数次的记载,其关键点以下:北宋庆历年间,布衣毕�创造了活字印刷术她用泥做成活字字模,然后用火烧结使之坚硬,并用“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加热熔化冷却后作为固定粘合材料这是世界上有关活字印刷术的最早记载,这一点为国际学术界所公认,韩国学者也无异议 尽管沈括的《梦溪笔谈》中也记述了很多在今天看来难以置信的“怪力乱神”的事物,但从她对毕�活字印刷术记载的大量细节来看,这段记载应该是很可信的 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科技大学科学史研究室,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等单位的帮助下,曾进行了泥活字印刷术的模拟试验,证实《梦溪笔谈》中记载的毕�泥活字印刷术是完全能够实际操作使用的,而不是如一些韩国学者所宣称的,沈括记载的毕�泥活字印刷术“只是一个想法” 从中国人用了好几百年的雕版印刷,发展到活字印刷,其间并无不可跨越的鸿沟即使“活字印刷”仅仅作为一个想法,也不失为一个伟大的想法在这个想法的指导下,继毕�的泥活字以后,很自然地会出现木活字、金属活字的尝试 从《梦溪笔谈》对毕�泥活字印刷术的记载中推测,在毕�之前已经有些人尝试过木活字的印刷,但因木活字的种种缺点而放弃了。
300年后木活字的想法才重新复活,元代王祯于公元1297-1298年间创制了第一套木活字,并用它印制过《旌德县志》木活字最大规模的应用是在清代,公元1773年,乾隆下令刻了一套木活字,共253500个字,并用它印制了《武英殿聚珍版丛书》134种共2300余卷 木活字的缺点是对木料的要求极高,而且印刷数次以后木字就会磨损泥活字当然没有这些缺点,但金属活字岂不更加好?15世纪后期,铜活字在中国江南开始流行然而,对比多种情况来看,铜活字在中国的境遇并不太好 华燧是尝试铜活字印刷术商业化的最主要人物之一根据钱存训的见解,她是那些发了财以后想要用刻书来博取声誉的富人中的一员她狂热地沉湎于书本”,但20年间,她家族办的出版企业“会通馆”用铜活字印制的书,也只是“最少有15种,共约1000卷以上”而已 到了清朝,朝廷倒是造了25万枚铜活字,并在1728年用这些铜活字印刷了巨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然而这套铜活字却在16年后被熔化用来铸造钱币了! 和在中国的境遇相比,铜活字在朝鲜半岛却是大受青睐 根据韩国文件记载,公元1234年晋阳公崔怡就在江华岛用铜活字印成《古今详定礼文》朝鲜大规模铸造活字始于李朝,太宗十一年命置铸字所,按宋刊本字体铸10万字,称“癸未字”。
今后,朝鲜很长时间全部侧重金属活字印刷,铸有大量活字据部分学者考证,朝鲜铸造铜、铁、铅等金属活字前后达34次,其中33次为政府所铸这些金属活字绝大部分因兵燹等原因此毁弃,或熔铸为新活字 从上述来看,在使用金属活字的印刷活动中,朝鲜确实有可能比中国更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1年将《白云和尚抄录佛祖直指心体要节》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金属活字印刷品,在当初也有事实依据 但即便如此,韩国也不可能将活字印刷术的创造权从中国夺走因为《白云和尚抄录佛祖直指心体要节》的印刷,毕竟晚于毕�创造活字印刷术300余年就算朝鲜首先使用了金属活字,那也只是在毕�活字印刷术的基础上所作的技术性改善或发展,这和“创造活字印刷术”不可同日而语 119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