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班主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讲义

工****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83.50KB
约95页
文档ID:486480235
《班主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讲义_第1页
1/95

《班主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讲义【注:这里提供的是简要信息,更多信息、尤其是案例,请查阅教材《班级管理》(李伟胜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2010年6月3日第一讲 2个参照坐标:班级管理可有更高专业品质 1一、为什么班级管理需要更具专业品质? 11.适应教育改革需要,关注班级管理的专业品质 12.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关注学生精神生活品质 23.澄清班级管理的专业特征,提升教师生命质量 4二、为什么班级管理可以更具专业品质? 6第二讲 5层工作境界:班级管理应追求最高境界 10一、班级管理应有的新目标 101.辨析目标的参照系:班级管理五层境界 102.从一个班级看不同发展境界 113.班级管理新目标:提升生命质量 15二、新型班级的具体目标 171.师生享有内在的生命尊严 18二、班级活动焕发生命活力 193.班级文化充满成长气息 19第三讲 4个基本环节:班级管理的教育思路 20一、辨析教育思路的思考线索 221.教育思路的原点:学生个体 222.教育思路的依据:个体发展机制 23二、班级教育思路的基本含义 241.“敞现—交流—辨析—提升”的含义 242.例释班级教育思路的四个环节 25三、运用教育思路,形成班级管理的整体格局 30第四讲 3项基本策略:班级管理的第一层方法 36一、以“成事育人”为核心取向 361.辨清班务的教育内涵 362.开发事务的教育价值 38二、以“培育自觉”为教育基础 391.研究学生的成长需要 402.培育学生的自主意识 42三、以“交往共生”为教育方式 441.深入交流中辨析责任 452.相互支持中共同发展 463.真诚合作中升华体验 47第五讲 3条主要措施:班级管理的第二层方法 48一、建设民主合用的管理体制 481.民主地建立组织结构 492.开发岗位与角色的教育价值 513.生成合用的规章制度 53二、创设主动参与的活动机制 541.开发真实的活动内容 552.形成主动的活动方式 563.培养全面的活动能力 58三、营造开放舒心的班级文化 591.提炼鲜明的发展主题 602.营造舒心的成长环境 613.拓展广阔的生活空间 62第六讲 5套常用技法:班级管理的第三层方法 64一、班级管理工作的策划 65(一)带领学生辨析发展主题 65(二)共同制订班级发展计划 66(三)系统设计班级工作岗位 67二、班级管理工作的组织 68(一)民主制订班级规章制度 68(二)整体安排系列主题活动 69(三)协调学生群体活动 70(四)凝聚资源汇成教育合力 70(五)建立通畅的沟通渠道 71三、班级管理工作的实施(班级教育活动的实施) 71(一)根据学生需要选择活动主题 71(二)吸引学生参与设计实施活动 72(三)指导学生提炼学习生活感受 72(四)后续活动让体验深化和升华 73四、班级管理工作的反馈技法 73(一)自主构建多元评价机制 73(二)健全立体化的交流反馈机制 74五、班级管理工作的改进 75(一)用典型事例促进学生发展 75(二)引导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目标 76(三)及时更新班级生活机制 76第七讲 3个发展阶段:“民主型班级”的发展阶梯 77一、阶段1:初具形式,尚需深化内涵 77(一)管理体制:采用自我管理形式,沿用传统管理内容 77(二)活动机制:尝试自我策划实施,主要关注活动形式 77(三)文化生活:关注显性文化氛围,着重体现班级特色 77二、阶段2:基本成型,还可主动开拓 78(一)管理体制:超越处理常规事务,更加关注成长体验 78(二)活动机制:着力反映同学生活,从中提炼成长主题 78(三)文化生活:关注成员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精神氛围 78三、阶段3:自我超越,实现自主创造 79(一)管理体制:充分反映同学需要,主动引领同学发展 79(二)活动机制:主动开拓生活领域,追求精神生活品位 79(三)文化生活:主动激活学生思想,共创新的精神家园 79第八讲 2个案例评析——他们是怎么做的? 80一、班级发展个案 80二、学生发展个案 80三、对两个案例的评析 81附录:班级发展评价表 822第一讲 2个参照坐标:班级管理可有更高专业品质一、为什么班级管理需要更具专业品质?1.适应教育改革需要,关注班级管理的专业品质2006年6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提出:“做班主任和授课一样都是中小学的主业”,“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是学校教育中极其重要的育人工作,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2009年8月,教育部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强调:“教师担任班主任期间应将班主任工作作为主业”,确认“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看来,班主任从事的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自不待多言了同时,不同级别、不同内容的相关培训也受到重视,广泛开展这对于改进班级管理工作、进而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当然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班级管理(班主任工作)领域,我们常见的是经验罗列式的实践探索和借用教育学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理论话语的情形虽然新口号与新说法(如多元智能理论、新课程理念、企业管理理论、军事兵法)不断呈现,但缺乏对内在依据的辨析这表明:班级管理亟需深化理论探索,整合实践方法在这样的格局中,即使是教育部出面组织的国家级的班主任培训,也难免出现多种不足:平面罗列多方面内容,却缺乏整合;告知实践经验和师德要求,却缺乏论证;理论介绍满足于应然规定,却缺乏学理;实践策略似有创新,但缺乏系统整理 曲文弘:《对当前班主任培训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当代教育科学》2007年第13期显然,与发布文件、举办会议、组织培训相比,更重要的是从学理上论证“班级管理”的专业性质和工作内容,从而为确认“班主任”的专业身份提供更充足的依据。

为此,需要明确地证明:班级管理是一种独特的,甚至比传统意义上的学科教学和“灌输式”德育更具有专业品质的教育活动,而非一种“附加的任务” 在教育学著作中,班级管理(班主任工作)长期被看做“附加的任务”可参阅[苏联]凯洛夫编,沈颖等译:《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年,第459页在此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建立更为成熟的班级管理理论,采用简洁而高效的班级管理方法,建设有足够专业水准的班主任队伍2.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关注学生精神生活品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带来的复杂文化生态,使得青少年急需提高其精神生命质量,而不仅仅是多学知识、增长技能否则,新一代人将在日后更趋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失去应有的尊严作家韩少功发表的文章《山里少年》所描述的事实,就印证着这种让人遗憾的情形:我发现凡精神爽朗、生活充实、实干能力强、人际关系好的乡村青年,大多是低学历的老李家的虎头只读过初中,是个木匠,但对任何机器都着迷,从摩托到门锁均可修理,看见公路上一辆吊车也要观察半天,是百家相求的“万事通”,自己的日子也过得很富足周家峒的献仁更是个连初一也没读完的后生,忙时务农,闲时经商,偶尔也玩一玩麻将或桌球,但并不上瘾,已经娶了个贤惠妻子,见邻居有困难都乐呵呵地上门相助,走在山路上还哼几句山歌。

与此相反,如果你在这里看见面色苍白、人瘦毛长、目光呆滞、怪癖不群的青年,如果你看到他们衣冠楚楚从不出现在田边地头,你就大致可以猜出他们的身份:大多是中专、大专、本科毕业的乡村知识分子他们耗费了家人大量钱财,包括金榜题名时热热闹闹的大摆宴席,但毕业后没有找到工作,正承担着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和自我心理压力,过着受刑一般的日子但他们苦着一张脸,不知道如何逃离这种困境,似乎从没有想到跟着父辈下地干活正是突围的出路,正是读书人自救和人间正道他们因为受过更多教育,所以必须守住自己的衣冠楚楚的怀才不遇……这个念头当然荒唐——某些地方的教育已经使事情变得这样荒唐,以至人们需要用失学和辍学来保护人心,保护土地,阻止下一代人向充满着蔑视、冷漠以及焦灼不宁的惨淡日子滑落 韩少功:《山里少年》,《文汇报》2003年8月29日第11版转载于《读者》2003年第22期不要以为上述现象仅仅出现在“山里”事实上,即使在现代化的城市中,也有可能出现让人揪心的类似情形2005年,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个可能会被载入人类史册的新名词——“啃老族”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公布的一组调查数据,我国有30%左右的成年人依靠父母为其支出部分甚至全部生活费,有人戏谑地称他们为“啃老族”。

人们指出,从20世纪80年代成长起来的“啃老族”,其父母在对子女的抚养过程中,“养身”往往胜过“养心”,他们在学校接受的多为只重视分数的应试教育,学校只“教书”而不“育人”最后,就成了一个道德上“我唯优”、性格上“我独行”、言行上“我说算”、技能上“我没有”的“四我”新人,在生活中无力自理,社会中无力自立,就业中常遭淘汰,不得不依赖长辈,不得不“啃噬”父母人们在问:为了年轻一代不再“一直无业,二老啃光,三才没有,四肢简单,五马乱跑,六亲不亲,七分任性,八方逍遥,九(久)坐不动,十分无用”,教育现在可以做什么?为了不再出现“啃老族”,教育该怎么办? 据报道,“啃老族”可分几类:a.约20%为高校毕业生,对就业过于挑剔,总认为找不到满意的工作b.约10%是以工作太累、太紧张、不适应为由自动离岗离职的c.约20% 是“创业幻想型”的青年人,虽有强烈的创业愿望,但没有目标,缺乏真才实学,总不成功,又不愿“寄人篱下”当个打工者d.约10%是频频跳槽者,跳来跳去最后“漂”到无事可做e.约10%是下岗的年轻人,习惯用过去工作的轻松与如今的紧张繁忙相对比,越比越不如意,干脆不就业f.30%是文化低、技能差,只能在中低端劳动力市场上找苦、脏、累的工作,因怕苦怕累索性躺在家中“啃”父母。

参阅周其俊:《据调查目前我国约30%成年人由父母供养 年轻“啃老族”谁之过》,《文汇报》2005年7月8日第9版;《告别“啃老” 自己“养老”》,《青岛晚报》2007年8月30日于是,人们有理由担忧:孩子们可能麻木而快乐地达到各种考试要求和奖励标准,却失去了自主的活力与尊严;他们可能难以明智地行使公民权力,沦落为被他人操控的工具;他们可能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的局面,沦落为光怪陆离的市场和他人思想的“洗脑”对象;他们可能会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中迷失方向,天真地相信别人“忽悠”着送来的“世界公民”的帽子,却失去了自己的“中国心”,也缺乏足够智慧来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与这些担忧相伴随的,也许正是班级教育,乃至整个学校教育出现的病态例如,为了保障孩子的身体安全,束缚孩子的手脚,禁锢孩子的心灵,乃至不让学生课间自由活动,取消春游秋游,却不知道用更有专业品质、更有生命活力的教育活动来培养孩子结果,孩子有可能被培养成一只只“咩咩”地叫出标准答案的“小绵羊”,而不是有着内在活力的“小老虎”也许,有一天,这些“小绵羊”会在“狼爱上羊”的迷人歌声中遭遇被“狼崽子”欺侮的危险,甚至再次如《国歌》中所唱的那样“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声音”,而他们本来应该用虎虎生气维护自己的尊严。

也许,不能再忽视这样的现实情形——学生们一方面接受着空洞得让人麻木的说教,另一方面又让自己的精神生活流于放任、失于荒芜在这样的学校教育中,出现“啃老族”、“目光呆滞”者,似乎正在情理之中有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在我国德育实践中,重要的是,一旦察觉有实施某种教育的必要,认。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