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11章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讲解

小**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681.50KB
约114页
文档ID:54585893
第11章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讲解_第1页
1/114

第十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一、科学共同体及其社会规范,(一)科学共同体,科学共同体的两层意义:, 1962年美国科学史家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的出版使科学社会学界对“科学共同体”更为关注 库恩的贡献在于他把科学发展的认知过程和社会过程,通过科学共同体这一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成功地解释了科学发展的规律问题 库恩认为科学共同体实质上是指具有共同范式的科学家群体,并且提出了“前科学→常规科学→反常和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的科学发展模式 库恩对科学共同体的研究侧重于研究微观层次上的专业科学共同体科学共同体被库恩看作是科学认识的主体,他认为科学本质上是集团的产物,科学活动的主体由科学家个人变成了科学家集团二)科学的社会规范,社会学家在讨论科学的规范时,把它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认识规范,另一类是社会规范认识规范与社会规范,在科学家的实践活动中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我们主要讨论科学的社会规范科学研究社会规范提出的缘由,一件是1933年德国希特勒上台后,纳粹政权对科学施行种族主义政策:凡与非雅利安人合作或接受了非雅利安人科学理论的科学研究,均在被禁止或受限制之列爱因斯坦等一批优秀科学家因为种族歧视遭到放逐。

海森堡、薛定谔、冯·劳厄和普朗克都因为没有与爱因斯坦的“犹太物理学”划清界限而受到当局的指责另一件是苏联把科学武断地划分为无产阶级科学和资产阶级科学以30年代初在列宁格勒召开的全苏遗传学与育种会议为起点,上演了一幕压制和迫害遗传学等学科和从事相关研究的科学家的闹剧默顿(R.K.Merton,1910-2003)在《科学界的规范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四条科学的社会规范: 1、普遍主义(universalism)它要求以实证的、逻辑的这种普遍的而非个人性或个性化的标准来评价科学和科学成果真理性主张,无论其来源如何, 并不依赖于主张提出者的个人或社会属性;他的种族、国籍、宗教、阶级和个人品质都与此无关”;,2、公有主义(communism),(1) 要求把科学知识作为一种公共产品,无偿地交流和使用,反对把科学知识作为创造者的私有财产默顿说:“科学是公共知识,而非个人知识只有当科学家把他的思想和发现公之于世,他才算做出了科学贡献3、非谋利性(disinterestedness),这一规范涉及对从事科学研究动机的制度性控制,它要求科学家为追求真理而工作,要求科学家以科学本身为目的,“为科学而科学”,“只问真伪、不计利害”。

反对利用科学谋取个人利益,也不以服务他人和公共利益为直接目的4、有组织的怀疑主义(organized skepticism),(1)“质疑和审查”它要求对任何科学成果,都根据经验事实和逻辑一致的标准来质疑和审查该规范要求科学家对提出的知识主张的有效性进行公开批评,无论是别人的,还是自己的”,(2)这种怀疑和批判是“有组织的”,是一种制度上的安排,而不仅是个人行为称之为‘有组织的’的怀疑主义,就在于有同行评议制和其他形式的合格同行对科学家工作进行批判性评估的安排;而对个体科学家而言,他们不必是一致怀疑的三)科学交流与同行评议,科学共同体内部成员间互动的一种主要方式是科学 交流只有通过发表论文、参加相关的会议与学术访问、交流和合作,才能使这些分散的人员联系起来科学共同体在专业问题上的一致,也是通过科学交流来逐步实现的,如符号系统、模型、范例以及概念、理论、方法或仪器工具的使用等,都是通过科学交流而逐步取得一致的科学交流还是科学家获取学术承认的重要途径科学交流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把科学家获得的知识信息传播出去,以获得同行和社会承认的过程科学交流还有一种非正式形式称为“无形学院”无形学院”在英国皇家学会成立前就已出现,现在依然存在;其成员通过互送未定稿、通信、直接交谈等进行迅速的非正式交流与合作。

在科学交流过程中,往往是由“无形学院”通过少数人的非正式交流系统创造出新知识,然后由大范围的正式交流系统来评价、承认、推广和传播一篇论文在被同行评议后发表,其内容一般还没有被完全确认,只有在经受其他科学家所作的足够长期的批判性评价而被科学共同体鉴定之后,才会得到专业承认(professional recognition)同行评议是个复杂的社会过程,由于其中渗透着社会和心理的因素(如作者、编者和鉴定人的利益),所以常会表现出违规现象:一是评议过程中出现牟取私利、剽窃他人成果、弄虚作假等行为;二是常出现科学同行抵制科学发现等情况由于同行评议中的观念、门户之见及权威作用,也会阻碍科学发现的承认科学权威在科学发现的承认过程中具有两重性他们是学术带头人,有作为学术核心推动科学前进的一面;但如果他们故步自封,就有造成学术迷信而压制科学创造性的一面尽管同行评议有不少缺陷,但它仍然是科学共同体内部一种重要的运行机制对于科学基金的项目评审以及其他科学奖励系统的运行,乃至科学界社会分层的形成,同行评议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科技界的潜规则,(四)科学共同体的社会分层,普赖斯(DerekJohndeSollaPrice,1922-1983,美国科学学家,科学计量学奠基人和情报科学创始人,犹太人)首先在《小科学,大科学》一书中按论文产量来划分科学家:占总数75%的称为“低分者”的作者,发表的论文量仅占论文总数的1/4,位于金字塔底部;10位高产者(每人10篇以上)发表的论文占论文总数的1/2以上;2人则发表全部论文的3/4,位于金字塔顶尖。

J·科尔与S·科尔两兄弟在《科学界的社会分层》一书中,根据美国物理学界的情况,广泛讨论了科学界的社会分层问题科尔兄弟指出,对科学界的分层现象可以从不同方面进行研究,比如,个人的科学声望、科学产出率、学科专业声望等都有差异,甚至还有非学术等级制度科学界的分层是多样化的科学界存在明显的年龄分层及性别差异美)哈里特∙朱克曼的《科学界的精英:美国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一书中的资料表明,诺贝尔奖获得者67人(1951-1972年)中,作出获奖项目时年龄分布的百分比是:20~29岁占16%,30~34岁占25%,35~39岁占22%,40~44岁占21%,45~49岁占7%,50~54岁占7%,全部获奖人作出获奖项目时的平均年龄是37.6岁这个年龄是科学创造的最佳年龄,当然不排除个别人是大器晚成的此外,科学文献按其学术水平和使用价值也呈分层现象,存在一种核心期刊效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67年的一项研究显示,物理学和化学领域中重要文摘杂志摘编的75%的论文,仅来自10%的被摘录期刊,少数期刊位于金字塔顶端怎样解释科学的社会分层现象呢?最重要的两个关于社会分层的理论是功能理论和冲突理论戴维斯和摩尔的功能理论,把分层现象看成是精英所承担工作重要性的体现。

冲突理论认为,科学界的分层现象不符合普遍主义,甚至是权力不平等分配的一种结果科尔兄弟认为,决定科学分层过程的因素有:科学天资、累积优势、发表的科学成果科学天资的分析表明,科学家往往有极高的标准智力测分值,但也有不相关或者负相关的证据:一旦获得了博士学位,智力上的差异就不影响学术产出率了天资、动机、个性等都会影响科学层次上的成功累积优势分析表明,通过自我选择和社会选择过程,大多数有潜力的年轻科学家进入较好的研究生院,能与显赫科学家互动,便于有大的成就而处于最上层科学产出分析表明,一个科学家在分层体系中的位置最终依赖于他已发表的科学成果五)科学奖励系统,1.科学奖励系统功能的机制分析关于科学奖励系统功能机制的研究,集中体现在奖励的动力、控制和竞争方面,即机制研究的“三点一面”1)科学奖励系统的动力作用首先,对科学家个人,在理想情况下,奖励应该起到增加成功科学家知名度的作用,他们为其他科学家树立了楷模其次,奖励应该通过使授予机构与当代科学中的伟大发现联系起来而增加其声望和知名度奖励与授奖机构两者的声望之间存在着相互强化的关系最后,奖励是科学共同体乃至整个科学建制良性运行的动力2)科学奖励系统的竞争作用竞争作用首先表现在不同的激励作用层面上。

A.创造力激励该机制能极大地激发科学家的智力潜力,使其达到最佳竞争状态科学史家的研究表明,科学家的最佳创造力表现期为25~45岁,这既是生理优势使然,也是奖励的激励使然B.目标激励每一奖励在颁发之前都是科学家竞争的目标C.榜样激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每一奖励在授予之后,该奖励获得者就成了其他科学家竞相效仿的榜样其次是通过自动调节竞争机制强化了科学资源合理分配的模式那些高度竞争的领域是“热门领域”,并且研究的也是“热门课题对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的配置正是随着“冷门”→“热门”领域和课题的转换而变化的3)科学奖励系统的控制作用一方面,奖励是其内部实施自我控制的主要方式之一另一方面,奖励是科学建制进行外部控制的重要手段,亦即科学奖励系统可使政府更科学地制定科学政策、确定科研方向以及进行科学管理,从而使决策不断趋于科学化、合理化和最优化首先,科学奖励系统具有引导行为方向的功能这是因为奖励本身既是目标又是控制的手段,从而促使科学家按照目标所示方向作出独创性贡献其次,科学奖励系统还是一种简便易行的参照指标国家借助它既可以了解本国科学状况和某些领域的科学指标,并作为制定科学政策的依据;同时也可以衡量科学家个人或科研机构的科研能力,以作为是否资助某一科研项目的参考。

2.科学奖励系统功能的效应分析科学奖励系统运行的必然结果是形成各种各样的效应,以下是主要的几种1)“马太效应”“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这一名词来自于《新旧约全书·马太福音·第二十章》:“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默顿(Robert KMerton)借用这句话提出了“马太效应”的术语,用以概括科学研究领域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的,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结果就形成了科学研究中的优势积累效应,它表现为某些科学家一旦具有一定优势后,就有了更多机会去进一步获得成果、承认;反之,则变得更加默默无闻马太效应”虽然有其一定的消极影响,但由于它们都根源于科学共同体内的同行承认,而这种承认又是建立在全体成员自愿的基础上的,所以它们又是科学共同体得以维系的重要保证2)“光环效应”在科研论文中,人们倾向于引证那些对所研究的问题或领域具有影响的工作,但同时也倾向于引证那些著名科学家的工作这些科学家最初作出了重要发现,以后他们的工作也被频频引证,而被引证的程度可部分表明一位科学家的“可见性”,科尔兄弟称之为“光环效应”。

该效应表明,容易被别人引证的科学家的工作更易被别人引证;反之亦反这意味着该效应是马太效应在论文引证方面的表现它也会导致科学界发生极端不公平的现象,加剧“贫富”现象的两极分化,进而影响科学的良性运行因此,对之应理性地加以控制3)“回溯效应”当一位科学家的杰出成就得到承认以后,人们可能会追溯并重新评价其早期工作,科尔兄弟称这种现象为“回溯效应”该效应表明,对一位科学家早期工作引证数量的增加,不是由于其早期工作的重要性被重新发现,而是由于其现在所处分层体系的位置该效应与马太效应相比,后者倾向于对科学家获得承认以后工作的扩散有所影响;而前者则正好相反4)“波顿克效应”经常被用来解释科学家们因在机构分层体系中的地位不佳而造成的承认不利该效应最严重的受害者是那些在低声望和边远地区机构任职的科学家,他们很难获得同行承认,即使是其应得的奖励也是如此显然,承认的分配有益于那些名牌机构的科学家,而无论其成就如何并由此给人一种印象:平凡科学家在低声望机构任职,故绝大多数未获奖励的成就出现在该类机构中;与之相反,杰出科学家在高声望机构中任职,故获得奖励的成就往往出现在此类机构中。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