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怎么么写写好好通通讯讯通讯有许许多多名目,如:特写、专访、侧记、札记、巡礼、速写、集纳、散记、记者来信、新闻小故事等等人物通讯作为其中最主要的一种新闻体 载尤其引人注目 人物通讯是以人物为报道对象,反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思想、言行、事迹,在一个主题贯穿下容纳着相当丰富的材料,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的一种通讯 人物通讯是报刊、广播、电视上最为常见的通讯形式之一,是一种重要的应用文体,也是实用文写作学科研究的重要文体之一它以人物的新近行动为新闻,重在表现 人人物物的的品品质质、、性性格格和和精精神神面面貌貌,通通过过个个别别显显示示一一般般,,通通过过平平凡凡突突出出伟伟大大,,达达到到揭揭示示时时代代特特征征、、感感染染并并且且教教育育读读者者 的目的写人之所以重要,就因为人是有思想的采写人物通讯就是为了通过人的思想、人的精神面貌去教育人、感染人光写事迹,不写思想,人物是平面的;写了思想,人才有了灵魂、生命 ,才能有感染他人的力量人物通讯有两个方面,可以称为 “两条线”,一条是“过程线”, 一条是“思想线”过程线”是人物生活的经历或事件发展的过程,它是事物的表面现象; “思想线”则是作者根据人物事迹所提炼出的主题 —中心思想,它贯穿于人物的典型事迹中, 反映着事物的本质意义。
有的记者在采写人物的先进事迹时,常常 被事情的过程牵着鼻子走, 2摆脱不了“过程线”的圈绕,多半 是将好思想、好品德、好人好事平铺直叙地照实写出来,没有把这些材料提高一步来认识,只是罗列现象、堆砌材料、就事论事,这就很难表现出人物的精神世界来著名记者郭梅尼说得好: “中国有句古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报道先进人物,借用这句话来说:事例不在多,有 ‘神’则灵这里说的 ‘神’是指先进人物的精神面貌、先进思想和人物行为 ”人物通讯中的人物当然要具有新闻性从实际报道的情况看,这些能够进入通讯中充当主角的人,大致上有这样几种类型: 第一种,各行各业的英雄模范人物 如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张海迪、孔繁森、徐虎、李素丽等,都是由人物通讯向全社会推出的楷模这样的人物通讯,社会影响最为广泛、深远 第二种,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名流 如著名科学家、社会活动家、爱国人士、运动员、演员等这样的通讯在报刊上常占有相当多的数量,有些报刊甚至可以通过报道这样的人物来吸引读者,提高报刊的发行量 第三种,在平凡的生活和工作中体现了某种人生价值,或者为人民做出贡献的普通人这是近年人物通讯题材发展的一个新趋向。
第四种,某些对社会有警示作用的反面人物,提示人们某种道理 根据基本结构形态的不同,人物通讯有这样三种类型:31.传记式 其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2.特写式 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虽然比一般的特写涉及范围大得多,但属于集中于一事、一个侧面的写法真正写一时一事的人物通讯,现在也很常见 3.群像式 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一)请谁来当 “新闻人物” 选择人物,要注意如下标准: 能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社会面貌;有能构成新闻的较充分的事迹;生命形态和生活轨迹有一定的独特之处;人物有鲜明的个性,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反映某道理,事实的人物 (二)表现人物的常用手法 1.注意表现人物性格的特异点2.在矛盾冲突中写人 3.借他人之口 刻划人 4.借景写人 5. 通过事实塑造人物具体要求: 41.要抓吸引人的故事 ——抓住故事使人物丰满 人物通讯如何做到故事化呢?首先,要正确选取能够表现人物特点的故事情节;其次,要注重细节的描写叙述;最后,要设法增强故事或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悬念、吸引力。
当然,人物通讯故事化有一条底线,就是人物故事必须是真实的,不能艺术化,否则就失去了新闻的真实性,人物通讯就变成小说了 2.打动人的细节 ——细节使人物更鲜活 3.个性化的语言 ——语言使人物更生动 在具体写作中,人物语言要合乎所写人物的年龄、身份、职业等,要逼真,要口语化;还要合乎人物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时期、特定的心 情和特定的说话对象,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贴切自然,生动传神 最后,注意采写人物的忌讳 1.忌主题分散,面面俱到 2.忌记者跳出采访发表评说 3.忌虚构故事,滥用形容词,影响人物表述的客观性今天讲“写好人物的十四点提示” ,但大部分都没有案例 一是写人物就是写个性一是写人物就是写个性 这还是针对典型人物而言怎么让人物回到人物本身,不再承载人物本身以外的东西 为什么要写这个人?我认为之所以写这个人,往往是因为这个5人身上的某种个性吸引我们,成功也罢,失败也罢,或者这个人做出某种非同寻常的事也罢,都和这个人的个性有关一个人一生做很多事情,而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走向的事并不是很多,记者在采访中并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很多事情我们采访到了,哪些事情能进入我们文中,大有讲究。
我认为一个人在重大关口所做出的选择最能体现这个人的个性就拿一些创业英雄来说,之所以做成功,恰恰是这个人的个性决定的,是他和别人不一样的个性在起作用 我们现在写作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只把他的业绩写出来,采访到很多故事,但找不到这些故事和这个人的个性有何关联我们不是在表现个性,而是罗列事迹 二是写人物要突出人物的某个侧面二是写人物要突出人物的某个侧面 这和第一个问题还是有关联的每人的性格都很复杂,有矛盾每个人都有一个很朴素的底色在有限的篇幅里,要能抓住这个人的底色展开 比如冰点周刊,有三千五到四千字的人物,但大部分是一千五到两千字的篇幅我们能否设想一下,在这样的篇幅里概括一个人的个性在这方面我们有很多尝试 像张建伟写的,一个四十六岁的团干部不转业,却干得津津有味,他做了很多事具体到写这篇报道,怎么组织材料?怎么让主题不散?作者就围绕着一个“痴”字,所有的材料主体性非常强,就围绕这个字,他写出来就不会散 冰点周刊还有丛玉华写的“抠门谢老太” 这个人省吃俭用,抠6到一个常人无法想像的地步报道写她一生的“抠”和死之前的“不抠” 我在组织材料时始终围绕着谢老太怎么抠,怎么省这一个点上所以一千五百字的篇幅,最好能用两个字或一个字来概括,你写的东西才不会散乱。
我曾经写过的一个公务员,就写他两个字——本份他身上可能还有其他个性,但我就围绕着他的本份写 像刘元写的“傻得出奇的红娘” ,一辈子无偿给人当红娘,不收费 上述几个人物我认为可以概括的几个字都是这个时代稀少的品质他们身上的这种品质非常稀少写人物就是要突出人物的某个侧面 三是人物报道切忌写成人物小传 这方面的问题我觉得最多我们冰点也有这种问题人物报道人人能写,写好最不易其中一个最易犯的毛病就是把人物报道写成人物小传大家生怕漏掉这个人的某一时期或某一段他少年时怎样,童年时怎样,就写成了小传这是我们最常犯的错误我把这种人物概括为履历式人物凡是这样写人物报道的,都是采访时自己脑子里的主题意识非常弱,自己没有很成型的想法,让被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了,只是有文照录 当然,并不是早年的事情不可以写,关键是怎么找到早年发生的事情和今天报道之间的关联,找到与主题的关联我特别怕改稿时看到一写上了点年纪的人,就是初中时怎样,青年时怎样,文革7时受了什么委屈等等,这是人物报道最常见的毛病 四是学会用故事和细节刻画 一个人的行为和语言构成他的性格我们写一个人不能让记者自己出来,这是常见的毛病比如这人怎么勇敢、坚强或懦弱,都是记者给贴的标签,其实即便是写,也应该用他自己的行为来写,记者不要自己站出来说这个人怎样,跳出来给人物贴标签,像“这个勇敢的汉子” , “这个柔弱的妇女”等等。
你要使用他自己表现出来的行为和他的语言 记者采访时不要老注重他怎么说,要注重他的行为,研究行为,因为行为才能表现出他的个性 五是人物报道切忌仰视被采访对象 比如采访有权有势或一些大老板,最忌讳的是仰视,当然也不能俯视最好的是平视只有平视才能和他平等对话平等交流,这样写出来的东西心态才健康仰视不可能做到客观特别是采访有名望的人,甚至要有意识的解构或打破他在公众前的神秘形象要把他拉到普通人的行列 冰点传奇栏目是写普通人物不普通的一面写有名望的人的时候就要展示一些他的弱点,这种东西往往最代表一个人的本质 六是我们不要做被采访对象的传声筒 他说什么我们也说什么,我认为这是最偷懒的人物报道模式我最厌恶的是“他说” , “他说” , “他又说” ,一篇文章大段地引用被采访对象的话,甚至连这人说早年是从哪哪毕业的都引进来并不8是说访谈这种体裁不可用访谈体一定要非常慎重地用像法拉奇都是用的访谈体,用的是够份儿的,只有在恰当的时候找到恰当的人说恰当的话,这时才可以用访谈体像徐百柯写过“何谓大国,如何崛起” ,都是用的访谈体恰当的时候恰当的话题出来了 七是一个好的人物报道通常用三种方式交叉写作来完成 一种是陈述,一种是描写,一种是和被采访对象之间的言语。
我最怕的是记者在写作时一陈到底,这样的报道容易特别沉闷如果你能用描写、陈述和引语三种方式交叉出现,文章就不容易沉闷谈到描写,一种是记者直接采访时目睹的,另一种是找到目击者请他描述当时的情景,然后再还原场景,还原场景然后陈述一般新闻主要是叙述为主,但一定要交叉使用描写和引语特别是你的报道很长时,更要交叉用一陈到底就简直使人无法读下去 八是把人物置放到特殊场景中去表现 特殊场景构成特殊的人,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场景江菲写过一个修钢笔的人,一个老的手艺人的职业伦理记者写他时就把他放在他的钢笔铺里包丽敏写的“通往功名之路” ,一个研究法律的人,北大的,他常年在下面普及公民意识和法律知识,他利用假期七天去贵州山区普及法律常识,他的举动很有象征意义他平常做了大量的这方面的事情这稿子我细讲一下,对大家以后会有启发 我们把他贵州之行做为整篇文章的重轴他平常做的大量的事9情作为背景,在叙述贵州之行时不时插入他平常做的事情,作为背景,而新发生的有象征意义的乡村之旅作为重轴既有新闻意义又不是很孤立的行为冰点大量尝试了这样一种报道手法 九是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使用 这看起来是非常小的方面,但确是在人物或其他报道中用得最烂而且是最不恰当的。
什么东西能成为引语?不是这个人说了什么话都能成为引语 首先能作为引语的必须是这个人说的具有个性化的话,只有他才会说这话,带着他身上明显的个人烙印而且一定要短小精悍,千万不能一引几百字甚至几十字都长 第二,引语当然不排除陈述和表达他的观点,必须是非常鲜明地表达被采访人的观点 第三可能大家意识不到,引语还有非常重要的功能,在文章的上下衔接时可起到一种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避免让文章一陈到底陈述时让被采访人自己出来说,使整个文章发生了节奏上的变化,衔接起上下两段 十和十一更小,我觉得在写人物方面要追求细节 这里想说一下人物称谓的变化写一个人物不要用同一称谓,要不断地变比方用她,或用她的名字,或用能够代表她职业特点的称谓,总之要不断的变化称谓,让你的叙述不沉闷不要通篇都是“她” ,称谓要灵活转换 第十一就是引语后面一般会有“他说”或前面有“他说” 10“他说”这个讲究很多,这都是细节,但对提升一篇文章非常有用有时会“津津乐道的说” ,有时会“突然跳起来说” 这里有的会把称谓放在前面,有的放在后面这个变化要在采访过程中观察被采访对象,要细致观察我认为这对提升你的写作很有用处 十二是尽量少用小标题。
冰点写人物五六百字时,我不用小标题,小标题是一种偷懒的表现当无法驾驭琐碎的材料把它变成整体时才会用一个好记者会根据性格逻辑或其他因素组织材料,不是没办法把这几段融和起来时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