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2年《陶然亭的雪》教案

高****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5.99KB
约9页
文档ID:233998607
2022年《陶然亭的雪》教案_第1页
1/9

陶然亭的雪一,教学要求1. 通过品尝文章语言,赏析作者的情感,领会文中的哲理(人与自然相亲和) .2. 分析本文庄谐杂出,布满清高绝俗的静雅闲适的特点.二,学习要点1. 题解关键词俞平伯.新诗,散文,红学争论成就.与自然相亲和.精雅闲适.2. 内容提示现代作家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说,他心甘愿意拿出三分之一来交换的“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昆明湖的夜月,潭拓寺的钟声” .本文作者写的不是陶然亭的芦花,而是雪.表达了自己一次雪中游陶然亭的经受,表达出与自然相亲和,相依恋的感情.俞平伯的散文得益于晚明张岱,王思任等名士派的小品,但不是着意去仿照和沿袭,主要是两者间一种异代同声的感应共鸣.其成因在于各自所处的时代,家庭环境的影响,作为名士在心理特点,生活趣味和行为方式上的相近,以及文化传统的铸造,庄谐杂出,布满清高绝俗的静雅闲适之趣,是他们散文创作共同的审美乐趣和文化品德.三,作者生平俞平伯是我国闻名的诗人,散文家,争论古典文学的学者.他原籍是浙江省德清县,生长在苏州.俞平伯曾祖父俞樾是晚清闻名文学家,训练家,书法家. 1900 年 1 月 8 日(清光绪 26 年农历12 月 8 日),俞平伯产生在这个书香家庭,取名铭衡,字平伯,以字行.在发表著述时,曾先后署过别名 YP,环,平,援试,一公,屈斋,吾庐,槐居士,古槐居士平生,古槐居士.在他四岁时, 就由母亲教读《高校》章句,长姐教诵唐人诗句,七八岁时,从曾祖父学习文字,九岁时入塾学习.1911 年,他去上海学习英语和数学,一年半后又返回苏州. 1915 年春,入平江中学读书.秋天,十六岁的俞平伯,考入北京高校文学部.1918 年初,他参与了北大文科国文门争论所小说争论会的活动,并开头创作新诗,进而从理论上探讨新诗的进展问题. 1919 年 11 月,俞平伯在北大毕业.俞平伯是从写新诗起步,踏上了新文学的创作道路的,在现代文学史上,他最初以新诗人的姿势,活跃在新的诗坛上.俞平伯在北大毕业后, 1920 年 4 月去杭州第一师范学校执教. 1922 年 7 月,去美国考察训练, 1923 年秋,在上海高校任教,讲授《诗经》小说和戏剧. 1924 年底北上,终止了在江浙的数年生活. 1921 年,经郑振铎介绍,加入了文学争论会. 1923 年,与郑振铎,沈雁冰等十人成立了朴社,集资出版书籍.其后,俞平伯曾长期在燕京高校,清华高校,中国学院和北京高校等校任教.抗战成功前夕,他参与了党的外围组织“中国民主革命同盟” (简称“小民革”).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北京高校教授, 1952 年院系调整时,调到文学争论所工作. 1956 年,晋级为文学争论所一级争论员. 1986 年元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正式举办“庆贺俞平伯先生从事学术活动六十五周年大会”,对他在文学创作和争论方面的杰出成就赐予了高度评判.四,作者作品1. 作品概述1.1 诗歌在新诗的历史上,俞平伯也是较早地对新诗做出理论奉献的一个,这个时期,他写的有关新诗的文章,概括说来有三方面的内容:一,他认为新诗只有谋求自身健全的进展,才能战 胜旧诗.二,他认为新诗不应以美为鹄的,而是应当表现人生,导人向善,有益于人群.三,对新诗的进展,他提出要推翻诗的王国,复原诗的共和国,制造平民化诗歌的主见.为谋求新诗的健全进展, 他主见提高质量, 限制数量. 在提高新诗质量方面, 他提出: 一,诗歌应当表现人生,在“新诗里面自然以关于人生的事物做主要材料” ,诗人“作诗非实地描 写不行,想当然的方法根本要不得” .二,在诗的内容和形式上不能偏废,反对唯美的形式主义的诗风.三,要讲究诗歌艺术,留意句法章法的变化,在声气音调上也应当考求.主见新诗人应当努力制造平民化的诗歌. 他仍从文学历史的变迁上, 文明艺术原先是平民的, 文人的诗歌是在民间诗歌的基础上进展起来的. 他强调诗歌与生活, 与人民的结合, 关怀着新诗的社会化.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1922 年 3 月,他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冬夜》 ,选收 1918 年 12 月到 1921 年 12 月写的诗五十八首. 1922 年 6 月,他与朱自清等出版了八人诗歌合集《雪朝》 ,其中第三集为他的专集, 收有 1922 年 1 月 5 日至 2 月 11 日写的诗十五首. 1924 年 4 月,出版了其次部诗集《西仍》 , 共收 1922 年 4 月至 11 月写的诗八十五首. 1925 年 12 月,出版了第三部诗集 《忆》,内收 1922 年初至 1923 年 5 月写的诗三十六首.他从 1918 年到 1930 年,长达十二年间创作的新诗,收入诗文集中的共二百二十八首.集外诗有九首. 在诗歌艺术上, 他的诗是有特色的. 他的诗被公认为是长于描写,宠爱说理, 音节精妙, 有着委婉周至和缠绵悱恻的艺术风格.他写诗着力于句中炼字,篇中炼句,制造完整的诗境.他爱用叠字和偶句,很少使用欧化的句法.在音节上,善于在白话中融解旧诗词曲的音节,有着凝练,绵密,婉细的特色.他仍善于利用旧诗的 情境表现新意.在新诗的历史上, 俞平伯的诗歌创作, 丰富了新诗的实绩,为新的诗国拓殖了疆土.他在诗歌创作上, 向古典诗词和民歌学习,取得的成功与失败的体会,值得后人借鉴和深思.1.2 散文他的散文多数是在北京写成的.从二十岁月末到三十岁月中期,俞平伯先后出版了五本散文集.1928 年 8 月,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杂拌儿》 ,内收 1922 年至 1928 年间写的散文三十四篇. 1930 年 6 月出版了线装诗文集《燕知草》上下册,收 1924 年至 1928 年写的散文十八篇,1933 年 2 月出版的《杂拌儿之二》,内收 1927 年至 1932 年间写的散文二十九篇. 1936 年 1 月出版《古槐梦遇》,内收《三槐序》,《梦遇》一百就和《后记》 .1936 年 8 月出版《燕郊集》,内收 1923 年至 1936 年间的散文三十篇,翻译小说一篇,与《古槐梦遇》重出一篇.收入集中的有论文,书评,杂感,序跋,启,引言,祭文,札记,日记,抒情散文,以至诗谣曲和翻译小说.俞平伯在散文上的成就和影响, 超过他的新诗. 在他结集的百余篇散文中, 多的是学术性, 考据性, 评论和杂感之类的文章. 他初期写的这些谈论文, 表现出他对人生和思索,推动人生向上的真诚愿望, 有着鲜明的反帝反封建和个性解放的颜色, 表达了五四时期的革命要求. 在他的抒情文里, 更多的是抒写怀旧和伤往的心情. 在散文创作上, 俞平伯常是虚虚实实的制造模糊境域,追求不离不着的况外之味.1.3 红学争论俞平伯辑录评注的八十回本《脂砚斋红楼梦辑评》于 1954 年 12 月出版.这本书在整理脂评上是开拓性的. 1956 年,又完成了《红楼梦》八十回本的校订工作,这个校本于 1958 年 2 月出版.俞平伯在二十岁月初,对《红楼梦》的争论,属于新红学的范畴,他主见用历史考证的方法,文学的眼光来争论《红楼梦》 ,比起旧红学的索隐派,评点派是要高出一筹的.2. 重点作品诗歌:诗集《冬夜》.朱自清在《冬夜序》中指出:“我心目中的平伯底诗,有这三种特色:一,精炼的词句和音律.二,多方面的风格.三,迫切的人的情感.”可谓一语中的. 《冬夜》所收诗篇,颇多偶句,这种修辞方法如用得稳妥得当,能使诗的意境和音律极其凝练.我们看《冬夜》中的诗篇,觉其语句言简意赅,幽深,绵密,极摄敛,蕴籍之能事,彷佛“纳须弥于芥子”,有不可捕获的风韵. 而其多样的风格和猛烈的感情颜色更使诗歌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朱自清曾着重指出, 俞平伯极少写作纯写景式的诗,他追求的是热切的人的情感,是情形交融,是他本人“赤子之心”的表露.俞平伯在《自序》中也说:“人生譬之是波浪,诗便是那船儿.诗的心正是人的心,诗的 声音正是人的声音.不失为‘赤子之心’的人,才是真正的诗人,不死不朽的诗人.”事实上他本 人的诗正是“赤子之心”的显露,“是活活泼泼的,借当代的语言,去表现自我,在人类中间的我, 为爱而活着的我.”《冬夜》中的诗,无论是咏物抒怀,抑或摹写物象,都显示出访人为爱而活着 的个性,使人猛烈感受到那个特定时代的气息.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西湖的六月十八夜》《陶然亭的雪》.俞平伯是现代写作记游散文的高手.俞平伯所游的地方 , 并不是人所罕至的深山远水 , 他求取的并不是远离尘嚣的隐逸生活, 而是在市声之中寻得一份属于自己的闲情逸趣.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一篇与朱自清同题而作.俞平伯以工笔的手法写月下秦淮河的景致 , 以及游春感受 , 叙写绵密以至给人有腻滑之感.其间溢出文人对金粉之地赏恋之情. 作者赏恋秦淮河 , 在于他能在这里获得一种精神的放逸. 这在文章的开篇 , 俞平伯已作有交代 : “在茶店里吃了一盘豆腐干丝 , 两个烧饼之后 , 以歪歪的脚步踅上夫子庙前停靠着的画舫 , 就懒洋洋躺到藤椅上去了.”“歪歪”地“踅”, “懒洋洋”地“躺”, 可见作者的精神样态了. 《西湖的六月十八夜》写作者与伴侣俩“和两小姐 , 背着夕阳, 打桨闲适适去”. 《陶然亭的雪》写与人踏雪游陶然亭 , 所获得的“如行云流水般的不关痛 痒”,“乍生乍灭”的“闲闲的意想”.红学争论 :《红楼梦辨》.于 1923 年初版, 50 岁月初增订再版时改名《红楼梦争论》 ,是“新红学派”的代表作之一.“新红学”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用新方法对《红楼梦》所作的争论.代表人物为胡适,俞平伯.胡适运用实证主义的争论方法,搜集有关作者家世和小说背景的大量材 料,由此明确确定了小说作者是曹雪芹,查证了江宁织造府曹家与小说中人物,内容的相像之处, 又据脂评线索提出前八十回为原著后四十回为“高鹗所补”.俞平伯就将考证方法进一步运用到文 学争论当中.二人都坚持认为小说是曹雪芹的“自叙传”.新红学使《红楼梦》争论回到文学范畴, 并对小说的作者和内容加以考证争论,得出了有依据的结论.五,创作背景新文学革命反对仿古拟古的骈体散文,痛击桐城古文,为新型散文的显现作好了铺垫.自《新青年》于 1918 年 4 月开创“随感录”专栏,提倡白话短评开头,现代意义上的白话散文便快速进展起来.特殊到了 1921 年周作人以《美文》一文提倡“记述的” ,“艺术的”叙事抒情散文,艺术性散文更加蓬勃地生长起来.当时几乎全部作家,诗人都同时创作散文.这些作家们既取法英国随笔和其他外国散文文的笔调体式,更留意在传统散文中查找创新的根基,很奇妙地化古融今,颇受读者欢迎.这一时期的散文品种体式繁多,既有“随感录”和“现代评论派”式的杂感小品,也有抒情美文,哲理随笔,仍有散文诗及文艺性的通讯报告文学.以周作人为代表,俞平伯,钟敬文,废名等为主将,形成了一个流派—“言志派” .无论是周作人的《北京的茶食》 ,《乌篷船》,俞平伯的《陶然亭的雪》,《西湖的六月十八夜》 ,钟敬文的咏物小品《荔枝》和游记《太湖游记》 ,以及废名的名为小说实为散文的《竹林的故事》等代表性作品,都俨然有闲适,清涩之味.这些趣味性,学问性的小品文透出此派作者的雅人高逸之态.六,课文讲解1. 课文朗读(可支配同学分段朗读)2. 课文分析2.1 概述:文章由回忆导入, 表现出作者对年前一次观雪经受的深刻记忆, 蕴涵着作者对自然美的憧憬和怀念之情.然后,文章记述了详细的游历过程,在简洁自然中表达出平淡的琐细,其中有游历中的小见闻和小感受,也有对陶然亭雪景的精细描述.结尾又回到现实中,在怀念往事的怅惘中再次深化怀念自然,靠近自然的主题.2.2 艺术特色: 俞平伯受传统思想的浸染比较深, 对人生又持有浮生如梦的见解, 将模糊和梦幻当做是艺术美来追求,把惆怅感伤当做是宝贵的趣。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