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雨霖铃》教学设计乌丹二中王富刚一、教材分析《雨霖铃》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 第二单元《柳永词二首》中的一篇此单元选了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四位词人的作品主要目的是了解宋词的各个流派及各流派的基本特征,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明确意象、意境与情感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所选的四位作家是宋词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词作,既充分体现了宋词的艺术价值,又能大致反映出宋词发展的脉络此文是柳永的代表作,描写一对恋人难舍难分、缠绵悱恻的离别情景,作者运用用白描、铺叙、渲染等多种手法,分别写了离别前的气氛,离别时的情态及离别后的心理,把依依不舍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善用景物衬托,整个作品景中有情、情中见景、情景交融,产生了极佳的艺术效果这种特点很需要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特别是带有画面及声音的视频最利于气氛的渲染与情境的营造二、学情分析学生已学过了一定量的诗词,对宋词有了基本的了解,但无法灵活运用鉴赏方法;虽能体会本文的情感,却不容易规范而流利的表达出来;对离别之苦普遍有了解但体验不深,学习时易知大概,却难动情因此,我把应用恰当的方法品味本词的情感作为教学重点,把艺术手法的赏析作为教学难点。
鉴于学生诵读较少的现状,在课堂上将加大诵读训练量让学生不断地读,不知不觉地读,直至熟读成诵三、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及婉约词等相关文学常识2.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3. 掌握名句鉴赏的重要方法4. 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感受纯真美好的真情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体会情感2、品味鉴赏美段名句教学难点:理解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及虚实结合的写法五、教学策略提前布置预习任务,主要是两大点:疏通文意与了解背景;课堂教学一课时完成,集中2 / 6进行诵读与鉴赏两项活动;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设备,主要采取对话式教学,以启发诱导为主,力争让学生“入情境——有话说——享受美”六、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新课一年四季,不同的季节给人不同的感受,不同的季节有着不同的故事在千年前的一个秋季里,发生了一段动人的故事,留下过一个动人的场景,, 现在就让我们随着镜头,听着朗读回到那里——2. 播放视频,整体感知(板书课题)⑴播放视频朗读《雨霖铃》(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师:能感受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吗?生:能哀婉、悲伤、凄清板书)⑵引导学生发言:刚才你听到了什么?3. 鉴赏(白板,投影)⑴学生自读,思考:从时间角度看,这首词的层次应如何划分? 明确:别前、别时、别后。
板书)师:这首词的重要特点是情景交融、虚实相济板书)鉴赏时注意词中哪些是景语,哪些是情语?词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 ⑵上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师: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生:写景明确:对写别时景点明了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师:地点呢?(长亭)时间呢?(晚上)季节(秋季)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萧瑟)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结构是一、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3 / 6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师:这写什么?(写情)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问:为什么?他的思绪正在想什么?)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师: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启发学生想象这副画面,把语言形象化进而图象化,以体会诗的意境提示:两人相对而立,手握手,眼对眼, 泪眼婆娑是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是“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也既然这么不舍得,那词人为什么要离开呢?也许是统治者不欣赏,也许是迫与生计总之是不得不离开古往今来恋人离别都是一样的所以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 )后来传奇戏曲中常有这样一句唱词:“流泪眼看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语出于此,然却不如柳词凝炼有力词人“竟无语凝噎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念去去” 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这里的“念” 字用得特别好 “念”字是上声还是去声?(是去声 “名词转折跌荡处,多用去声,何也?非去则激不起 ”此词以去声“念”字作为领格,承上启下,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遥远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 ,又曰“暮霭” ,更曰“沉沉” ,着色可谓浓矣;既日“千里”,又曰“阔” ,空间可谓广矣提示学生想象这副画面:作者站在河边,放目远眺,面前所见:一望无际的海面,远处山色朦胧,海面上层层灰蒙蒙的雾气升腾,整副画面是灰色调。
好象一副山水画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生:压抑、苦闷)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⑶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4 / 6师:下片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江淹在《别赋》中说: “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师: “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哪句?生:起首一句“寒蝉凄切”师: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词中有画,景中含情提示学生想象画面: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联系特定情境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烟波” ,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
感受画面色调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折柳送行,取其依依之态另外, “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所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残月清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词人寓情于景,借景传情,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结合全诗旨趣这首词的主题句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两句叙述全篇本意,是词的主文,“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诗人的立意渲染为—幅深秋羁旅图 “杨柳岸”、 “晓风”、 “残月”三个典型意象“列锦”式的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这两句诗暗含旨趣,画面生动师:整个画面的基调如何?生: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师: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比之上片结尾二句,虽同样是写景,写离愁,但前者仿佛是泼墨山水,一片苍茫;这里却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词人采用了画家所常用的点染笔法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点出离别冷落;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在上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渲染这种离别时的凄清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
5 / 6“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浯,此处则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枨触而已师: “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 “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其以问句做结,更留有无穷意味如此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师: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情语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诵读时注意体会词融情入景的特点再就是虚实相济哪些写虚?别后想象写实?别时情景再想想词中的三副画,给人的感觉都是:哀婉、无奈、凄清这是这首词的特点,也是婉约词共同的特点4.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了婉约词的代表作《雨霖铃》,重点让大家把握词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另外还让大家品位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情,在此基础上了解婉约词的风格学生齐背《雨霖铃》 5、作业:背诵全词(当堂完成)七、板书设计雨霖铃景情别前寒蝉骤雨长亭悲戚(实)别时兰舟烟波暮霭楚天不舍愁苦(实)别后杨柳晓风残月孤寂落寞(虚)八、教学反思本案例成功地借助了信息技术设备,发挥了其很好的造境功能,极大地弥补了学生体验不足的缺憾,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了作品的无穷艺术魅力。
对话模式的构建,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平等宽松的发言环境,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学得6 / 6很投入,较好地实现了预定教学目标本案例应用的一个很重要前提是,学生有充分的课前预习环节,如此方可对作品进行集中而充分的品读同时,还不能过分地依赖信息技术设备,那样会使课堂变得僵化,一定要“为我使用”,而非“牵我而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