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研究生考试《政治经济学》(第3版)逄锦聚学习笔记合成版【呕心沥血整理】打印版

小**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475.58KB
约25页
文档ID:47448142
研究生考试《政治经济学》(第3版)逄锦聚学习笔记合成版【呕心沥血整理】打印版_第1页
1/25

第一篇 政治经济学一般理论 第 1 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1.1 复习笔记 一、生产关系 第一篇 政治经济学一般理论 第 1 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1.1 复习笔记 一、生产关系 政治经济学中所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一个由多重关系组成的系统, 既包括生产、 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又包括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 中的关系 1.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的相互关系 1.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的相互关系 (1)生产与交换的关系 ①生产决定交换表现在:交换是由生产过程中的分工决定的;交换的对象 是生产出来的产品;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生产发展的程度决定交换的发 展程度 ②交换对生产具有反作用交换越发展,生产也会随之发展;如果交换受阻, 就会延缓和阻碍生产的发展 (2)生产和分配的关系 ①分配分为两种:一种是产品的分配,另一种是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 过程中的分配(即资源分配) ,这两种分配和生产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在产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表现在分配的对象是生产的产品,没有产品 也就不可能有分配在资源分配上,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的分配决定 着生产,这种分配包含在生产过程本身中并且决定生产的结构。

②分配对生产有决定作用:分配对效率具有激励作用,收入分配的方式不仅 会直接影响劳动的效率,也会直接影响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 (3)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①生产决定消费表现在: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 产的性质决定消费的性质;生产引起消费的需要 ②消费也决定着生产表现在:只有通过消费,才能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2.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关系 2.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关系 (1)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一方面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决 定,另一方面与生产的基本方式有关 (2)人们在交换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包括三个方面: ①直接生产过程内部活动的交换 ②再生产过程中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地区、企业、个体劳动者之间的产品交 换 ③在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的交换 (3)人们在分配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既包括生产资料分配中的关系(体现生产 资料所有制形式) ,也包括产品分配过程中的关系 二、所有制与产权 1.生产资料所有制 二、所有制与产权 1.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体 系,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

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生产 资料所有制关系体系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主要内容 2.产权和产权制度 2.产权和产权制度 产权主要是指财产权利,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总和, 包括所有权及其衍生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权利,包括物权、债 权、股权和知识产权及其他无形财产产权等 产权具有两个最基本的权能: (1)收益分享权能; (2)收益支配权能 产权的基本特征是: (1)产权主体具有经济实体性; (2)产权运动具有独立 性; (3)产权体系具有可分性 (2)产权制度 产权制度是指关于产权界定、运营、保护等体制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和,反 映的是在财产使用过程中,财产所有者、经营者和使用者之间的财产利益和责任 的法律及其经济的约束关系出资者权利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是现代市场经济条 件下产权制度的典型特征 三、生产力及其发展 1.生产力 三、生产力及其发展 1.生产力 (1)生产力的含义 生产力是指劳动者利用生产资料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它体现人类利用 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包含三个要素,即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 象。

(2)生产力的性质 生产力本身并不包含任何社会制度的属性,但它又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制度相 联系如果抽去各种社会生产的特殊性,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法只是它们 的自然的或技术的结合方式没有不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生产力,也没有不与生 产力相联系的生产关系 (3)科学与生产力的关系 科学技术不仅提高了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并使劳动者创造出新的劳动资料和 工艺方法,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生产的组织或制度安排也会形成生产力,例如分工、协作等生产组织形 式和对产权制度、管理制度、经济运行的监督与调节制度进行创新等 2.分工、协作与机器大生产 2.分工、协作与机器大生产 (1)分工 ①形式:各种社会劳动的分工;劳动职能的分工;机器体系中的分工 ②作用:分工使工人的劳动专门化;分工使生产工具专门化 ③社会分工与个别分工的区别:生产的直接结果不同;劳动联系的方式不同; 存在的经济基础不同;决定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分配的比例的途径不同;社会分工 只承认竞争的权威,而个别分工以所有者或管理者对劳动者或被管理者的权威为 前提 (2)协作 ①含义:协作是指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相互联系的生产 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

②协作的优越性:协作能抵消单个劳动者的差别;协作能节省生产资料;协 作能创造出一种集体力;协作能提高个人的工作效率;协作使许多人的同种作业 具有连续性和多面性;协作可以集中力量在短时间内完成紧急任务,在很大空间 上同时进行劳动 ③协作的负效应:集体成员偷懒因此协作所产生的新的生产力要成为现实 的生产力,需要统一的指挥和管理 (3)机器大生产 18 世纪的产业革命的结果是进入机器大生产时代,即用机器生产机器,人力 被自然力所代替,这标志着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机器大生产对人类社会生产力 和生产方式的发展产生了以下影响: ①机器大生产促进了自然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 推进了技术革命和技术进步 ②机器大生产创造了大工业的物质技术基础,促使生产的社会化 ③机器大生产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跳跃式的扩展能力 3.新科技革命 3.新科技革命 新科技革命其核心是以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为领头的高科技及其产业的迅速 发展新科技革命的前景和可能带给社会、政治与经济方面的影响至今还很难全 面准确地估计,但其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肯定将超过前几次科技革命 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1)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社会为了存在和发展获得物质资料的方式。

生产方式包括 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 则是生产的社会形式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对立统一 ①生产力起决定性作用这是因为,一方面,生产力在社会生产中是最活跃、 最革命的因素,处在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之中,它的这种发展变化会引起生产关系 的变化和发展,而与生产力相比较,生产关系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表现为相当稳定, 不像生产力那样积极、活跃;另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如何,决定或要求有什么 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生产关系的变革要以生产力 的发展为物质基础 当一种生产关系所能容纳的生产力的作用全部发挥出来之前, 它就不会灭亡;当一种新的生产关系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没有成熟时,它也不会 出现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时,能促进生 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状况不相适应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随 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求新的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 力的进一步发展 2.制度创新对生产力、生产关系发展的影响 2.制度创新对生产力、生产关系发展的影响 (1)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 ①经济制度 经济制度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制度和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

当今各国的社 会经济制度,主要分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两类 ②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从本质上说,经济体制是在本质 经济关系保持不变的前提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对经济运行关系所进行的调整 ③两者的关系 两者都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经济制度与一定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直 接联系;经济体制是一种表层次的生产关系,属于经济运行中的制度安排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经济体制以各种具体形式外化经 济制度,但经济体制的变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像经济制度那样稳定 经济体制改革从本质上说,是在本质经济关系保持不变的前提下适应生产 力发展要求对经济运行关系所进行的调整 (2)制度创新 在经济学中,制度创新主要是就经济体制而言的,是指制度上的一种新发 明随着生产技术、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变化,任何社会的制度发展过程 都将是一个从制度创新,到制度均衡,再到制度创新的连续不断的过程 (3)制度均衡 制度均衡是指一种制度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即此时无论怎么样改变现存制 度,都不会给从事改革的人带来追加利益,于是没有了制度创新的可能性而一 旦外界条件发生了变化,如采用了新的生产技术,或有了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形 式的新发明,或社会政治环境有了变化,这时又出现了获得潜在利益的机会,制 度创新又可能重新出现。

第 2 章 商品和价值 一、商品及其内在矛盾 1.商品经济 一、商品及其内在矛盾 1.商品经济 (1)含义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2)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条件 ①社会分工,即各种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的部门或行业,各个生产 者依照社会需要生产不同的产品 ②剩余产品的出现并分属于不同的生产者所有 (3)商品经济的特征 ①商品经济具有自主性商品生产者具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是商品经济发 展的动力 ②商品经济具有平等性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商品生产者之间 的交换是以等价交换原则为基础的商品交换 ③商品经济具有竞争性不同商品生产者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展开竞争, 由此推动生产者提高效率并关心社会需要 ④商品经济具有开放性商品经济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强调生产过程中的分 工与协作,商品生产者之问的经济联系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而日益紧密,其范围 也不断扩大 (4)商品经济的发展阶段 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又称小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①简单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初始形式, 它是农业经济时代的商品经济, 是 以生产资料的个体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以手工业劳动为技术特征的。

②市场经济经济是商品经济的高级形式, 它是工业经济时代的商品经济, 价 值规律成为支配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市场机制成为调节全社会资源配置的 基础性机制 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要素,是使用价 值和价值的统一 (1)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指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和服务的有 用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就使用价值本身来说, 它的用途、性质等并不属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点: ①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②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针对生产者自己有用,而是针对他人、针对社会有用 的 ③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他人才能进入消费,因此商品的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交换价值和价值 ①商品的交换价值是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 交换价值 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 ②价值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凝结,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3)交换价值、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关系 ①交换价值与价值的关系: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 形式。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