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道家的“抱元守一”与佛家的“制心一处” 收敛心神,专注于一点,正像凸透镜一样将阳光聚集到一点,你得到的将是夺目的光和炙手的热从道家的思想来说,最为梦想的至高境界当然是恬淡虚无,众美从之但是这种境界犹如不是寻常人一下子就可以轻松达成的假设做不到心地一片空明虚无,那能做到凝神守一,也是几近于道的事情按笔者的理解,就犹如一下子进入睡眠状态假设办不到的话,你就不妨定下心来数数绵羊什么的,把心思放在一件事上,逐渐地就这一件事也忘了,你就睡着了 在《庄子》的文章中,说过不少凝神守一的例子,像《达生》篇中的这个捕蝉的老人: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那么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那么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 这个故事说孔子去楚国中,见到一个驼背的老人在捕蝉,这个老人捕起蝉来神乎其技,像在地上拾东西一样就拿住会飞的蝉。
孔子对他说:“你好棒啊,有什么秘诀吗?”这个老人说:“有,我为了提高技巧,在竹竿顶上叠泥丸,经过五六个月后就可以摞上两个泥丸而不掉下来,这时候捕起蝉来失手的时候极少,假设练到摞三个泥丸而不掉下 来,那失手的时候就只有特别之一左右,摞五个泥丸不掉,那捕起蝉就如取死物一般轻易我捕蝉时,身体像木桩一样静止不动,我对胳膊的感觉,就像枯木枝,虽然天地万物有好多,但是我的全部精力都放在蝉的翅膀上,我心无二念,不因外物而干扰一点,这样还有什么得不到的呢? 孔子连忙回头现场对徒弟们举行教导:“‘用志不分,乃凝于神’,这就是神秘的驼背老人报告我们的啊!”. 还是《达生》这一篇,隔了没有多少文字,庄子又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梓庆削木为鐻,鐻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齐以静心齐三曰,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其巧专而外骨消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鐻,然后加手焉;不然那么已,那么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 说有个叫庆的人(梓代表他的职业),用木头做悬挂钟磬的架子,做成后美轮美奂,观者惊为鬼斧神工。
鲁侯也惊问:“你是用什么道术做成的?”此人答道:“我是个工人,哪有什么道术我有一点(是接近道的),我在作鐻之前,不敢损耗精气,必定静心斋戒如此三天后,没有功名利禄之心,五天后,没有是非美恶之心,七天后,就达成了忘我的境界在这个时候,眼里没有朝廷, 潜心于我的工艺而外物都视而不见,然后进入山林,查看树木的天性,见到形态极佳的材料,在我看来,一个完好的鐻就在心中了然后再动手来做,这样心性自然与外界相合,所以做成的乐器也被疑为神工,或许就是这个道理吧 像这样例子,我们理解起来其实并不难由于好多的事例就展现在我们生活中把心思专一用在某种事业上,可以说没有不告成的正所谓“慧那么通,通那么无所不达;专即精,精即无所不妙”,韩国李昌镐是围棋界的绝顶高手,生性木讷寡言,到现在30多了还没有女挚友他年收入10多亿韩元,却每天坐地铁去棋院,一天要花七八个小时研究棋谱,甚至有人说他或许吃饭睡觉时都在想棋正是这样,他在棋盘上却老成得不能再老成,冷静得不能再冷静,精确得不能再精确,俨然如一尊不成战胜的“石佛”,让天下个个怀绝技在身的高手都不寒而栗无论是马晓春的妖幻,常昊的沉稳,曹薰铉柔风快枪,刘昌赫的大力刚猛,无不在李昌镐面前软软地倒下,无可奈何。
历来有成就的大艺术家、大科学家都是这样我们知道得理应不算少,像什么牛顿煮手表、爱迪生结婚时还去测验室做测验等等古今中外,道理是一样的有故事说: 有一次,一个青年苦恼地对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说:“我爱科学,也爱文学,对音乐和美术也有兴趣,可读了不少书,收效却不大法布尔拿出一个放大镜对他说:“把你的精力集中到一个焦点上试试 看就像这块凸透镜一样 类似的故事可能大家听过好多潜心致志于某种事业上,断定会使事业获得告成,这是无庸置疑的不过,只是这样讲下去,又成了成才励志的东西了,在道家的思想中,凝神守一的作用,却不单单是指干某种事业 我们原来说过,在道家的思想中,世俗中的功业成就都不值一提,何况像粘个知了、做个美丽的木架子这种玩意儿庄子说这些,无非就是想说,你看,假设‘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做事情就可以无所不精,无所不达这些其实都是些小玩意儿,但假设你把精神都凝结在道家的修为上,就会有多大的成就呢? 其实就在这两个故事前的文字里,庄子就说了:子列子问关尹曰:“至人潜行不窒,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慄请问何以至于此?” 关尹曰:“是纯气之守也,非知巧果敢之列??游乎万物之所终始,壹其性,养其气,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
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无郤,物奚自入焉!”(《庄子·达生》)列子问关尹(就是看护函谷关,让老子写《道德经》的那个,据说后来也得道成仙):“得道高人水火侵,在最高处也不畏缩,怎么练得?” 关尹说:“这是守住了纯洁之气的理由,而不是巧智和勇力能做到的??假设游心于无为之道,使心性纯一,保养纯洁之气,使德性和天道相合,以通达于自然像这样的得道之人,天性完备,心神无缺,外物怎么能侵扰伤害他呢?” 我们来看一下所谓的“抱元守一”这个词,元,当然不是银元美元,在道家是指最原始最根本的事物抱,兼有混融的意思至于一,笔者觉得和“元”是接近的老子《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就道家来讲,“一”是天地万物生成变化珍藏的根源,是修炼逆返元始大道的必由之路抱元守一法,是道家传统修炼之法其修法为融先后天之一气,抱道法自然之宗旨,神与气合,浑然归一,返归本始 王重阳真人曰,“澄心定意,抱元守一,存神固气,真功也”,道家有不少宁神静气的内功修炼方法但根本上都是从入静然后意守丹田而筑基。
所以大家看王重阳的徒弟铁脚仙王真人就叫做王处一,也是取抱元守一之意清净散人虽然叫孙不二,但“不二”,还是“一”的意思嘛,只不过是换个说法而已 从道家和道教的角度来讲,常说人都有先天之神,但是随着年龄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