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功能对等”观照下的《静夜思》两译本评析现当代文学论文

h****0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6.50KB
约5页
文档ID:312527867
“功能对等”观照下的《静夜思》两译本评析现当代文学论文_第1页
1/5

功能对等”观照下的《静夜思》两译本评析_现当代文学论文   [摘 要] 诗歌是融信息、美感和表情功能于一体的一种文学体裁本文以奈达的“功能对等”为向导,分析许渊冲先生和翁显良先生的《静夜思》两译本在信息、美感和表情方面的功能对等,旨在洞察不同译者对原诗的不同解读及他们的翻译风格   [关键词] 信息功能;美感功能;表情功能;功能对等;评析   Abstract:Poetry is a kind of literary style which is the fusion of informative function, aesthetic function and expressive function. Guided by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of Nide,this paper analyses and comments on two different translation versions of Li Bai’s poem “Nostalgia”,which are translated by Xu Yuanchong and Weng Xianliang, from three aspects i.e. th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information, aesthetics and expression.It aims at perceiving different traslators’ understanding to the original poem and observing their translation style.   Key words: informative function; aesthetic function;expressive function;functional equivalence      诗歌是文学作品的一种形式,饱含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象征、拟人、反复、重叠等表现手法,更集中概括地表现诗人情思,语言生动、凝练,富于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作品[1]。

在英汉诗歌互译中,由于英汉民族在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同时英汉诗歌节奏各有 规律 ,形式各有特点,要想使译文受者充分感受诗歌所传达的信息、美感和表情功能并非易事 笔者认为诗歌翻译时必须注重信息、美感和表情功能对等,才能算是成功的译本   “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是奈达在 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Bible Translation(1986,与冉•德•瓦尔德合著)中提出来的[2]43功能对等的实质是体现在原文和译文的读者对原文和译文的理解和欣赏比较之上的翻译力求朝着“最高层次对等”靠近,而“最低层次对等”则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尽量追求译文与原文最大程度上的相似,以实现功能对等   笔者现结合奈达的 “功能对等”论对唐诗人李白《静夜思》的两译本做一些比较      一、《静夜思》原诗解读      本诗是首千古传诵的名篇平实朴素的语言,生动地表现出游子的思乡之情,全诗仅20个字,从时间、环境、气氛及对人物的细微动作的描绘,写出了游子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语言明白,音韵流利 自然 ,似信手拈来,毫不费力,但却又含蓄深沉,引人深思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参照贺梅龙先生对《静夜思》一诗的解读,我们可以这样分析李白的这首诗[2]137:   信息功能:   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美感功能:   诗作平仄相间,音韵和谐,富于美感诗行中“明月光”对“地上霜”,“ 举头”对“低头”,“ 望明月”对“思故乡”,押abab元韵 诗中更有“疑”、“举”、“望”、“低”、“思”五个动词赋予了诗文动态美   表情功能:   一、二行实写物,虚写人一个他乡游子静夜难眠,才睡又醒,看到透过窗户泻在地上的月光却疑为秋霜待他完全清醒过来,“疑”不复存,目光便自然而然被明月牵去了睹月怀乡思人,沉沉地低下头去,陷入了无可排解的思念中见“月”而疑“霜”,由“举头望”而“低头思”,具体而灵活地记录了诗人的内心活动流程思故乡”三个字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练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他乡游子完整突出的形象。

     二、译本对比分析      (一)译文摘引   以下是关于《静夜思》的两种译本   ——许渊冲 译   A Tranquil Night   Abed, I see a silver light,   I wonder if it’s frost aground.   Looking up, I find the moon bright;   Bowing, 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①147.   ——翁显良 译   Nostalgia   A splash of white on my bedroom floor.Hoarfrost?   I raise my eyes to the moon, the same moon.   As scenes long past come to mind ,my eyes fall again on the   Splash of white , and my heart aches for home①148.   [FQ(245(+227mm,1),DY-WZ]   [CD#F14]   [HT6SS] ① 参见郑延国著《中西译学理论概述》,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2006年内部印刷版。

[FQ)]      (二)译本对比评析   (1)信息功能对等原诗第一、二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许文用形容词“abed”译出“床前”,然后分别用两个主谓句把 “明月光”译成“I see a silver light”,把“疑是地上霜”译成“I wonder if it’s frost aground”,意思清晰明了;翁文则用名词短语“a splash of white on my bedroom floor和“hoarfrost?”由“月光”想到“霜”, 用一个“?”道出诗人心中的疑问一个“?”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使诗人当时如潮的思绪跃然纸上,让读者读来如临其境原诗三、四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许文用两个动词词组 “looking up”和“bowing”译出“举头”和“低头”之意,而用两个主谓句译出了“望明月”和“思故乡”,在最后一个主谓句中,为了使诗文押韵,许文采用了倒装;翁文则用“I raise my eyes to the moon ,the same moon.”表达了作者当时的心境——“睹月怀乡”,于是就出现了“[ZZ(Z]As scenes long past come to mind,[ZZ)]my eyes fall again on the /Splash of white , and my heart aches for home.”原诗中尽管找不到对应的表达划线部分的词 ,但句中隐含有此意。

两译文中“aches for home ”与“be drowned in homesickness”的译法各有千秋,把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2)美感功能对等诗人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刻的内容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味音韵和谐,富于美感的诗句在译文中均有体现许文的译文采用了英诗格律体的译法,译文四行,押abab元韵,在音韵美感方面达到了与原诗的功能对等;而翁文的诗则采用的是散文体形式,译诗措辞优美,激越动人,彻底摆脱了原诗形式上的羁绊,译得清新雅致,深得原诗神韵,再现了原诗的景外之情,诗外之意,与原诗达到了“神韵”的功能对等   许文第一行译成 “Abed, I see a silver light”, “abed …light” 和“床……光”在形式上与原诗对等,第二行译成“I wonder if it’s frost aground”,正好“a silver light”对“frost aground”原诗三、四行对偶句,用词简约,但词语之间逻辑关系非常清楚举头望”与“低头思”两个动态意思的词语,不仅仅描绘了肢体动作,由此可看出诗人的内心活动,刻画出了此时此景诗人的内心世界。

许文用“Looking up”和“Bowing”形成对仗,与原文达到了美感功能对等 “望”在这里用的是“find ”,译者用“I find the moon bright”译出了 “望明月”,使心中的疑虑全消,而bright正好与第一行的light 押/ai /的元韵面对如霜的秋月,诗人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家乡,陷入了深深的思乡之中思故乡”在许的译文中用了一个倒装句“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 “drowned”与第二行的“aground”押/au /的元韵,译文形成了abab的韵脚,符合 英文 格律诗的要求,体现了译文的韵律美,而且保持了原民族文化特征,达到了与原诗形和音的美感功能对等   翁文立足于一种意境的营造和渲染,译出了原文所隐含的精细微妙之处,使画面更鲜明,使译作更易于接受,从而突显主题——my heart aches for home郭沫若曾说过:“是诗的,无论写成文言白话,韵体散文,它根本是诗”[2]翁文把这首唐诗绝句译成了散文体,虽没有了形式的对等,但读者易于直接体会到诗的意境,仿佛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原诗一、二行在译文中化成了两个名词短语,简洁而达意;用一个“?”把“疑”字化为了诗人的心理思维过程,有一种灵动的美。

而在三、四行,翁先生却不惜笔墨 ,把原诗译成了两个长句,把原诗隐含的意境化作一行行文字,使译文受者更易于读懂原诗人要表达的情感I raise my eyes to the moon”的字面意义已经体现了“举头望明月”,但翁文在后面加上 “the same moon”,意在表达诗人的内心活动“同样的明月,却有不同的心境远在他乡,回想起过去的一幕又一幕,不觉倍感心痛——思乡之痛”,这句话突显了诗人当时所处环境于是紧接着就是“my eyes fall again on the/Splash of white , and my heart aches for home” 翁文用 “my eyes fall again on the splash of white”译出“低头”,而此处的“the splash of white”与前面的“A splash of white”形成照应,体现了译文的形式美笔者以为翁文比许文更能表达原诗的意境且看最后一句“my heart aches for home”,笔者以为只要是有过漂泊他乡经历的人读到这个句子,都会有一种 “心痛”的感受——思乡之痛翁文透过诗行内在的律动,让人感受到诗人灵动的情怀,重现了原诗的神韵,求得在美感功能上的对等。

  在美感功能对等方面,两译文各有千秋,许文能感受到其中的韵律之美,而翁文给人一种意境美      (3)表情功能对等在 中国 民俗和古典诗歌中,月亮是团圆的象征,正如:   “西北望乡何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