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简述隋朝宇文恺在建筑领域的造诣

s9****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8.50KB
约3页
文档ID:463202339
简述隋朝宇文恺在建筑领域的造诣_第1页
1/3

简述隋朝宇文恺在建筑领域的造诣著名古今中外的大唐都城长安和东都洛阳,实那么并非由唐人所建造,而是出自隋代建造这两座名城的最大功臣是隋代建筑大师宇文恺宇文恺于555年出生在北朝的一个显赫家族宇文家族其父宇文贵曾是北周的大司徒,其长兄宇文善是西魏的大将军,其二兄宇文忻官至北周骠骑将军,十七岁即被赐爵位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宇文恺从小看透了官场世态炎凉尽管他二岁时即被赐予双泉县伯爵,六岁成为安平郡公爵,但他不好弓箭马术,而爱好读书,特别是爱好工艺建筑书籍,这也预示着他后来成为隋代最出色的建筑大师  一、另辟蹊径走仕途精心营建大兴城  581年,杨坚灭北朝建立隋朝,为稳固统治,去除前朝余孽,他登基后大肆诛杀北周宗室,其中就包括宇文家族,宇文恺起初也被杨坚列入诛杀名单但由于宇文恺一族与北周抗隋的其他宗室有所不同,且二兄宇文忻后来为拥护杨坚成为隋文帝立下了汗马功绩,再加上宇文恺本人的才华令隋文帝非常赞赏,于是幸免一死为了试探宇文恺是否真有才学,隋文帝借修建杨氏宗庙任命宇文恺为营宗庙副监,详细负责宗庙的营造结果宇文恺不负所托,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完成了宗庙建造任务隋文帝大喜,封宇文恺为甑山县公,赏邑千户  在杨氏宗庙修建中初出茅庐的宇文恺不久便被隋文帝命以承当更重要的建筑工程任务,即重新营建隋朝都城大兴城,也就是长安城。

582年,隋文帝公布诏书:此城自汉以来屡为战场、日久凋残、丧乱旧经,缺乏显皇室之邑,为大隋永固定鼎之基,公私府宅应重新营构,所需经费随事条奏,朝廷定当予营构之便诏书的最后局部指定了几位修城的负责人,包括左仆射高颎、太府少卿高龙叉、巨鹿公贺娄子干、大匠刘龙以及时任太子左庶子的宇文恺宋代?长安志?记载,新都城建造的总负责人是左仆射高颎,而详细设计、规划完全由宇文恺负责完成,其他负责人只是从旁协助建筑材料管理、施工等事宜可见与其别人只占虚职、不务实事相比,宇文恺是唯一实际负责新都城建造的人,所以他也被隋文帝单独任命为营新都副监因为杨坚曾是北周时的大兴公,新都城废除了长安的旧号,改名为大兴城  在宇文恺的设计规划中,大兴城由郭城、皇城和宫城三大主要局部组成,而修建的顺序是先宫城、再皇城、最后为郭城其中宫城选址于南北中轴线上偏北的位置,南北宽1500米,东西长2800米宫城内又用高墙隔成三个局部,大兴宫位于正中间,拥有以大兴殿为主的十余座楼阁殿台,是皇帝打理朝政和生活起居的地方掖庭宫为西宫,是嫔妃宫女生活、学习之地东宫是专为皇子、太子办理政务和居住之所皇城位于宫城南边,与宫城有一条横街之隔,南北宽1800米,东西长2600米,主要是皇室宗庙和军政机构的所在地。

郭城是大兴城三大局部中最大的,又被称为京城、罗城,南北宽8600米,东西长9700米,全城有11条南北向大街、14条东西向大街、108个里坊及两个商市,它们共同构成了大兴城主体局部的棋盘形布局宇文恺在规划大兴城的整体布局时汲取了三国邺城和北魏洛阳的城市设计建造经历,以对称方正为原那么,以南北中轴线为对称线,将宫城与皇城置于中心地位,郭城围绕四周,皇宫、官署和百姓居住区分严格,分区明确而整齐,突出了皇权的尊严,表达了古代中国都城的布局、规划和建造的独特风格,也是封建集权专制统治思想与要求在城市建筑领域的生动反映值得一提的是,宇文恺将新建都城内的三大局部严格分开创始了古代中国都城建造的先例  总体建筑格局当然是大兴城从设计到修建要注意的重中之重,然而宇文恺的建筑设计目光并没有只停留在宫殿、房屋、街道的格局布置上,而是还对城市排水、环境美化等给予了高度重视宇文恺在大兴城选址时就充分考虑了水源的问题,于是他将城址选在渭水河的南岸,东傍浐水和灞水,西依沣河他根据河道及地理环境开凿三条水渠将数条河流中的水引入大兴城,而且三条水渠并没有在城内阻断,而是穿过城内继续开凿,让渠水回流至河流中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仅可以解决大兴城取水、排水的问题,而且方便了城内外的水上运输。

宇文恺还命众多花匠在水渠两岸种植大量花草树木,在比拟宽的水渠回流区域建造园林,从而形成了大兴城烟水明媚、柳渠相照的宜人城市风景  如此复杂而又环境优美的大兴城,从582年的6月份开场兴建,至当年12月即已根本开工完成,第二年3月正式启用迁入前后仅耗时9个月,令世人不得不惊叹其营建速度之快、效率之高而这与宇文恺精细严谨的工程规划、设计、管理以及人力、财力、物力的合理调配使用不无关系期间,宇文恺还要综合考虑城市根底设施、环境美化、军事防御、交通便利、水源地形等因素,力求将大兴城建成为隋朝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足见宇文恺的设计建造才华集中表达了中国古人修建城市宫宇、美化城市环境的智慧和高超技艺,大兴城也可谓是当时中国经济与科技开展程度的一大标志  二、瞅准时机上奏请明堂设计显风范  除了像城市这样的大型建筑规划、设计与施工外,宇文恺在明堂的设计建造方面也颇有建树所谓明堂,源于周朝,是朝廷大内的前殿,相传周公曾立有一项制度,即在明堂之上朝见诸侯、公布法令、制作礼乐那么可让天下人臣服后世延续周制,并逐渐将明堂制度赋予神圣化色彩,使明堂成为古代中国封建王朝宣明政教、举行大典的地方,但凡祭祀、朝会、选贤等重大宫廷活动大多都会在这里举行。

所以,明堂是帝王权威的一个重要象征,所谓的"天子坐明堂";也是来源于此尽管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大都非常重视明堂制度,但明堂到底应该如何建造、布置那么是臆测多于规制,以致朝上朝下经常众说纷纭、议论不休,各代都有自己的明堂制度,但多未能流传后世  隋文帝建立隋朝后不久也把明堂的设计建造视为一项重要的议事日程593年,礼部尚书牛弘上奏谏言确立明堂制度,并呈上了由宇文恺完成的明堂木样隋文帝非常赞赏宇文恺的木样,也称赞了牛弘的上奏,然而由于明堂事关天子之威,百官对此多有异议,久久不能达成一致意见,隋文帝只能将其搁置作罢隋炀帝继隋文帝之大统,宇文恺再次伺机向朝廷呈上明堂木样此番上奏,宇文恺颇费了一番心思,他并没有选在隋炀帝登基之际提出新建明堂的方案,因为他揣测到,隋炀帝即位不久必当以稳固统治为第一要义,而且对东都洛阳的兴建尤为上心,很可能无暇顾及明堂建造之事于是他将之前献给隋文帝的明堂木样暂时收藏,不时加以修改,静待上奏时机据?隋书?记载,隋炀帝在大业八年亲自带兵至辽东平叛,时任工部尚书的宇文恺随行当大军来到宽阔的辽水时,由于没有可供大军渡河的桥梁,隋炀帝非常着急宇文恺此时站了出来,他先是测量了河面的宽度和水文情况,然后亲自设计了由三道浮桥连接而成的临时桥梁,该桥从设计到搭建完成仅用了不到三天时间,大军通过时不仅平稳有序,而且事后便于拆卸再用。

隋炀帝为表宇文恺协助渡辽河之功,封他为金紫光禄大夫宇文恺借晋封之仪,向隋炀帝提出了明堂木样,正在兴头的隋炀帝自然也就欣然同意了宇文恺的方案  宇文恺上奏的?明堂议表?先是考证了古往今来的明堂制度,后又附上了建筑设计图纸以及三维立体模型为完成这一工作,他翻阅了大量子史经传,无数次改动设计图纸,其亲手搭建的木制模型,上为圆观、下是方堂、堂内有五室、园观有四门按照这一模型和其他设计图纸,宇文恺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便建造完成了隋朝的明堂而他的?明堂议表?也成为后世最重要的建筑考古文献之一特别是他利用图纸和模型进展建造的方法,是比例尺在中国建筑史上的首创  三、不负使命修长城一将功成万骨枯  607年夏天,隋炀帝出宫北巡,行前特地召见宇文恺要其随行当他们来到秦汉长城遗址时,隋炀帝当即下令要宇文恺负责兴修隋长城关于宇文恺修长城的事迹大多记载于?隋书?中尽管该书并未明确宇文恺修长城的详细时间以及修筑的详细位置,但从其他史书中可探知,隋炀帝第一次命宇文恺修长城是在607年的7月此时正值盛夏,宇文恺得令后命人驱百万男丁到紫河与榆林一带修筑长城,至第二年2月完工紧接着7月,隋炀帝再次下令宇文恺负责第二次长城修筑,他不得不再驱二十万男丁到榆林至榆谷一带修筑长城,于年底前完工。

由于男丁数量众多,加上宇文恺设计建造科学合理,大大缩短了工期,使隋朝的北方边防工事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投入使用然而,修筑长城的工作工程浩大、任务紧迫,宇文恺在两年时间内积劳成疾,身体每况愈下612年,宇文恺猝死在工部尚书之位上  纵观宇文恺的一生,他没有走宇文家族为将为相的传统老路,而是另辟蹊径地从事建筑营造之事,主持修建了隋朝众多大型建筑工程,获得了建筑方面的诸多成就然而他的建筑成就大多是为满足统治者的需要,为取悦帝王不惜劳民伤财特别是在修筑长城的过程中,在宇文恺的工地上丧命的男丁有数十万之众在大兴城、明堂的建造中,也有不少工匠积劳而死,作为这些工程的实际负责人,宇文恺确实有些难辞其咎。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