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察今赏析

第***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2KB
约5页
文档ID:38785457
察今赏析_第1页
1/5

察今作者介绍吕不韦:战国末期卫国濮阳人原为阳翟大商人,因帮助秦王嬴政的父亲庄襄王获得王位继承权,被庄襄王任命为丞相,封文信侯,食邑十万户秦王嬴政继位后,尊他为相国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吕不韦要门客“人人著所闻”,编成《吕氏春秋》,使“诸予之说皆有之”,糅合折衷了各家的学说始皇八年,秦王政即将亲政的时候公布了这部书秦王政亲政之后,将其免职,出居封地河南,仍与六国贵族勾结,阴谋叛乱,被秦王政发觉,畏罪自杀背景介绍战国末期政治上统一的趋势加强,各家思想也迅速走向融合,在此背景下产生的《吕氏春秋》,注重博采众家学说,因而汉代以来一直被称为“杂家“以今人眼光衡量, 《吕氏春秋》一书的写作目的,是为了综合各家学说之长,指导秦国统治阶级兼并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并实现长治久安它对各家学说实际上是有所吸收,有所扬弃,主要是吸收其中比较合理,进步和有利于实现上述目的的内容因而它是“杂而不杂”,宗旨明确 《察今》便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针对当时那些主张因循守旧、死守“先王之法”的人提出的《察今》是《吕氏春秋·慎大览》中的第八篇文章主要论述了古今时代不同,制度也应有所不同当今的统治者应该“因时变法”,反驳了那些拘泥古法、墨守成规的落后观点。

这一观点对以后秦国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以及统一后在政治、法令制度、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的创新起到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文章的篇幅并不长,在论述过程中反复运用寓言故事和比喻来说明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文中所用的寓言,也常被后代人用来讽刺那些固守教条的人文章的开篇则向我们抛出了一个问题“上胡不法先王之法”这只是设问,作者随后便给出了自己的理由“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这是一个并列复句,先否定,再肯定,目的是加强肯定,强调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这似乎好像在回答刚才的那个设问“上胡不法先王之法”,但在读者心中却又埋下了另一个疑问---先王之法并非必贤,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其不可得而法紧接着,作者讲述了其中的原因,原因有三第一:先王之法有所损益也就是说现在的先王之法并非当时的先王之法它已经在流传的过程中被人增删改变,因此不可效法第二:“古今之法,言异典殊” “言异典殊”则产生了两个问题其一,古今口头语言不通,人们不能晓谕先王之法的精髓其二,正是因为如此,有的人自以为是,依据自身利益钻先王之法的空子,打“擦边球”,对其进行歪曲理解因此也不可效法第三:作者认为“法”必须要与当时的时代要求相符合,如今也是世异典殊,这种相符合的关系早也被打破,因此先王之法也不可效法。

这三个原因都被作者用一句话来贯穿着——“犹若不可法”,这从侧面又体现了文章推理逻辑的严密性但是国不可一日无法,而这三点原因又导致了先王之法不可效法,于是乎重新立法就显得相当重要了那么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文中的一句“故择先王之法,而法其所以为法”为这种境况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同时就全文的行文来说,这句话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先王之法不可法, “故择先王之法”,开启下文,所以应该“法先王之所以为法”,重新立法这为“因时变法”找到了依据另外,这句话也表明:作者并不是完全抛弃“先王之法”,而是有所继承因为他汲取了“先王之法”制定的依据,这依据就是人 “先王之法”是依据当时的社会情况来制定的,所以今王之法也应该依据今天的社会情况来制定这就慢慢地推出文章的中心论点以上两点足以可见这句话在文章当中的重要性然后下文说到“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人是永恒的存在,自己也同样是人所以这一条件古今一同,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效法先王的立法方式立法这又为变法提供了依据随后作者提出了“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的观点,这便是全文的中心命题行文至此,作者终于提出了“察今变法”的论点这虽不是那种文首点出论点再论证和前面议论最后概括论点的行文模式,但也是显得相当自然,水到渠成。

在明确察今变法以后,作者还强调了察今的重要意义即察今可以以近知远、以今晓古、以所见知所未见用于进一步阐述其价值的是一系列的排比句“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等而隐藏在这排比句后的却是作者那种由特殊到一般、以点及面的联系的哲学思想文章的最后,作者运用了良医、良剑、良马的比喻与“循表夜涉”“刻舟求剑”和“楚人善游”的寓言进一步向我们说明:当时间、地点以及所面对的对象发生改变之后处理问题的方法也应该有所不同这一系列的寓言和比喻旨在明确“因时变法”的必要性,这又为自己的论点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寓言中讲了“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的事情,说明那些古代的明君皆审时度势、因时变法这意在阐明应该因时变法的同时也包含了一种诱惑试问有哪位统治者不想成为明君,不想成为圣人忽一读来, “因时变法”似乎成为了要想成为圣人明君的先决条件在写这篇文章之时,因该是秦王急切渴望统一天下的时候,想必此话对当时雄心勃勃的秦王在许多方面的改革也起到了一定的吸引作用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我认为本文的特色便是:善于运用寓言故事、严密的说理体系以及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严密的说理体系,我觉得想要明确这一点很简单,只需要将文章的肉全部剔去,剩下的骨头便是文章的行文脉络我认为文章的骨头是这样构建的:“犹若不可法”→“故择先王之成法,法其所以为法” →“察今”文章便是以这样的逻辑推出“察今变法”的,说理的结构相当清晰严密善于运用寓言这是本文在形式上最大的特点文中穿插了“循表夜涉”“刻舟求剑”“楚人善游”等寓言故事我认为寓言的运用让本文在说理时更加生动形象,摆脱了议论文说理时的呆板,对阅读的人也可以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同时这种以寓言来帮助说理的方法就本文来说,它会让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察今变法”背后的逻辑,让人更加容易接受文章的观点,对文章的中心也更加容易把握此外,排比的运用也是本文的一大亮点 “夫不敢议法者,庶众也;以死守法者,有司也”等这种修辞从形式上来说它增加了文章的气势,似乎让人感觉说理变得义正言辞、无可置疑在很多文章之中讲到《察今》这篇文章体现了法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在我看来,本文体现的哲学思想已超出了这个范畴它体现的是一种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我们不能因为这是古人提出的就非得要在前面加上“朴素”二字比如:在论述察今变法时,提出了“择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这句话中便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因为他看到了动, “世殊时异”,先王之法也不可效法,故“释之”同时也看到了静,那就是虽然时代变化,但立法的依据却永恒不变, “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这便是变法的依据,先王立法如此,如今立法也应当如此这种动静相结合的观点便体现了唯物的辩证法思想另外“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等也体现了一种联系类推的辩证法思想此外那种紧随时代变迁,因时变法也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这很好的体现了文章的思想性和实用性,对今天也同样具有相当深刻的指导意义另外,在我看来,文章也有一些让人很不是理解的地方比如说我觉得文章在段落的划分上就存在一定的问题文章在第一段中阐述了“先王之法不可的而法”的两个原因但文章中却把第三个原因放到了下面一段作者为什么在分段上这样处理呢?有人认为这是在强调第三个原因但我认为同样都是原因,为什么非要强调第三点呢而就内容来看,三点原因只有并列而无递进关系这就好比是扣衣服扣子时扣错了,不能总是以为在强调个性吧!并且就文章的内容来看“故择先王之法,而法其所以为法”是一句承上启下的句子,这样的段落划分方式并不能够强烈的凸显出它在文章中的重要地位其次,文章对寓言的运用也让我不甚理解。

文章中在明确其主旨之后,便运用了寓言与比喻的形式来论证“因时变法”的必要性这在思想上虽然说都在论述变法的必要性,但在形式上却让人感觉有点孤立,有一种想丢弃便可以丢弃的味道而且文章直接用寓言来结尾也显得有点突兀,这不是将草原延伸到天地一线处而是悬崖绝壁的“刹车”模式再者,文章中的三则寓言在形式上完全一致,但为什么在文章中被隔开,这些都让人感觉有点奇怪最后,文章在对“人”的理解上我觉得也存在着一定的自相矛盾之处作者在前面提出“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以及紧接在后面的句子中也几次提到“人”,而且所体现的是应该明确人的价值、重视人的意义的思想;然而在下文中却又说到“夫不敢议法者,众庶也”,这句话分明又体现的是对人的轻视所以我认为它存在着矛盾当然这些只是我个人的看法,是非应由高手来定。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