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正安:关于南朝琅琊王氏籍贯及书家考【内容提要】 ●琅琊王氏祖籍山东临沂据史料考证, “晋室南迁”后琅琊王氏书家生活在现江苏句容当时,在南朝有侨置琅琊郡临沂县,并建琅琊城南朝琅琊王氏书家人才辈出,史藉有存,试作考证和论述 【关键词】琅琊王氏 书家考 籍贯问题 西晋怀帝年间“永嘉之乱”后,大批北方士人南渡317 年,司马睿在南京称帝,国号东晋这是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的重大事件,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转折期至此,琅琊王氏家族掀开了新的一页由于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使得中国的人口发生了重大迁移,据谭其骧先生《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一文研究估算:“当时共迁徙人口达 90 万,而侨置于今江苏省境内有 26 万人 ”【1】其中王氏一族最盛,有十余派以王浑、王济、王坦之等属太原之裔;王睿、王彝、王矩属弘农人;王肃、王珣、王恺属兰陵人而王祥、王览、王导等为琅琊人 【2】 “但琅琊王氏是晋书坛盟主,从晋之南朝,许多著名书家都出于此门 ”【3】 南渡后的琅琊王氏落户江左何处,史料没有明确记载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 317年之后出生的琅琊王氏书家的出生地,肯定不再山东临沂有意思的是,现在所有的文献材料,只要介绍到琅琊王氏书家籍贯时,就一概称之为“琅琊临沂人” ,有的还加上“今属山东” 。
如:“王僧虔(四二六年――四八五年) ,南朝齐书法家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 ”【4】 《宣和书谱》介绍王僧虔时,也作“琅琊琅琊人,官至侍中”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一方面由于中国古代史书记载的习惯和史书记载过于简单例如《二十五史》在列传各条目里只记载第一个人的籍贯,其晚辈的籍贯大都不再说明例如:《晋书》第六十七卷,郗鉴条:“郗鉴字道徽,高平金乡人,汉御史大夫虑之玄孙也 ”而其子郗愔、郗昙,其孙郗超、郗恢都不再注明其籍贯而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和东晋的侨置郡县有关 南朝虽然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但其社会形态和政治制度,基本上都秉承东晋以来的结构和形态特别是南朝的州、郡、县的建置情况和东晋基本一致 关于南朝侨置郡县和琅琊王氏书家的籍贯 “晋室南迁”后,为了安置大批流亡的移民仕族,东晋政权制定了“侨寄法” 当时,在南徐州(治所在现在的镇江)便侨置十八个郡,其中就有南琅琊郡,辖侨县五十七,其中就包括临沂县 “这些侨置的州郡,实是一种流亡的行政机构,为保存南迁仕族官僚的身份地位而设立,大多徒有其名而无实地,这些南渡仕族只是在京口(现江苏镇江)仍以北方某郡守、某县令的身份族居而已但琅琊王氏非比一般仕族,在南迁既久,恢复无望时,终于在咸康元年分得江乘县实地建立了临沂县,江南的临沂县范围,因历代地名与辖属变动太多,无法确切,但大体可考。
《太平寰宇记》载,太兴三年侨立的郡,在当时的丹阳郡,地在今南京市北,而所属临沂县的江乘,既在今镇江市所辖句容县北部,这里,就是南渡以后琅琊王氏的籍贯‘琅琊临沂’ ” 【5】 据史料记载,在南徐州侨置的琅琊郡,不但有实地,而且还建立了琅琊城: “成帝咸康元年,桓温领琅琊郡镇江乘(今江苏句容)之蒲州金城温以琅琊虽有相而无其地,求割江乘县境立郡从之郡始有实土 ” “琅琊城在县北(今江苏句容)六十里琅琊乡,晋元帝以琅琊王过江,国人随而居之因城焉一曰即金城 ” “晋元帝大兴元年琅琊王睿即皇帝位,使置怀德县于建康,以处琅琊国人随渡江者隶丹阳郡永为汤沐邑,置南琅琊郡于江乘” “江乘南岸蒲州津有琅琊城,即句容琅琊乡相接地” 【6】 由此可以判断,晋室渡江后直至南朝王氏书家的籍贯,虽然称“琅琊临沂” ,却是指侨置江南的“琅琊临沂” ,而非现在山东的“琅琊临沂” 他们的籍贯是侨置于现在镇江句容的“瑯琊临沂” ,而不是北方的“瑯琊临沂” ,北方的“瑯琊临沂”是他们的祖籍 东晋在江南侨置州郡县时,本来就直称某县某郡,根本没有加“南”字直到义熙五年(409 年) ,作为东晋大将的刘裕领兵北伐,收复北方青、徐二州,为与江南侨置州郡相区别,便在北方徐州前加“北”字,称北徐州,南方仍称徐州,到刘裕代晋建宋之 420 年以后,才取消北方徐州的“北”字,并在江南的侨州郡前加‘南’字。
所以,在近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存有南、北两个完全相同的徐州,而名目繁多的郡县相同名称,可能就不会引起大家的重视并不断在沿用,这样一来也是造成被“北琅琊”和“南琅琊”不分的原因7】 不妨我们将南朝南徐州具体行政建置,列述如下:【8】 南朝宋 州――南徐州(永初二年,加州曰南徐) ,南兖州(元嘉八年,分江北为南兖,江南为南徐三十年正月,以南兖并入南徐,六月,还分南徐立南兖) ;郡――晋陵郡(元嘉八年,割江南和扬州之晋陵属南徐)侨郡十五(南东海,南琅琊,南兰陵,南东莞,临淮,淮陵,南彭城,南清河,南高平,南平昌,南济阴,南濮阳,南泰山,南济阳,南鲁) ,吴郡(大明七年正月,割属南徐州) ,义兴郡(泰始四年十月,割扬州之义兴郡属南徐) ;县――晋陵,延陵,无锡,南沙,曲阿,暨阳,丹徒(元嘉八年,分属南东海) 南朝齐 州――南徐州;郡――晋陵郡(侨郡十四:南东海,南琅琊,南东莞,临淮,淮陵南彭城,南清河,南高平,南平昌,南济阳,南濮阳,南泰山,南济阳,南鲁)义兴郡(永肖二年,以义兴郡属扬州,后复属南徐) ;县――晋陵,延陵,曲阿,无锡,暨阳,南沙,海阳,丹徒,武进 南朝梁 州――南徐州;郡――沿宋置改南东海为郡曰兰陵郡;县――沿宋置改曲阿为兰陵,改武进为南陵。
南朝陈 州――南徐州;郡――统郡无考;县――统无考改兰陵为东海 由此可见,从东晋直至南朝存在着南北两个琅琊郡和临沂县,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将这一历史地望建置淡忘进而含混不清,只知道山东的琅琊临沂了因为琅琊王氏书家繁盛、名大,特别是“二王”的影响,所以,后人也就对这一称呼不作深究了 南朝琅琊王氏书家考 通过以上的考证我们得知,琅琊王氏家族南朝时有封地在现江苏句容但是,由于“琅琊临沂”这一称呼的泛称,至今很难确认王姓书家在“南琅琊临沂”的具体人数如东晋书家王珣,就有史记载曾生活于靠近句容的丹阳所以,我们只能对“句容”周边王氏书家一同进行考证、归类了 王敬弘,名裕之,字敬弘,是王导的孙子生于东晋穆帝升平四年,卒于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四年(三六零――四四七) ,因避宋武帝刘裕讳,以字行,桓玄姊夫累官尚书仆射、侍中、左光禄大夫等谥文贞公唐窦臮《述书赋·上》评其书曰:“淮水茂族,敬弘不坠,故朝余风,翰墨兼至,既约古而任逸,亦遗能而独驶 ”《宋书》卷六十六, 《南史》卷二十四皆有传 南朝宋王珣生有五子:“珣五子弘、虞、柳、孺、昙首,宋世并有高名” 【9】其中,王弘和王昙首有书名 王弘,字休元生于东晋孝武帝太元四年,卒于南朝宋文帝元嘉九年(三七九――四三二) ,琅邪临沂人。
少好学,以清恬知名宋武帝永初元年,以佐命功封华容县公,进号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元嘉初,以谋立文帝功加使持节、侍中,进号车骑大将军,至进位太保,领中书令谥文昭公明陶宗仪《书史会要》卷四谓其“工于书翰,人皆法之” 《宋书》卷四十二, 《南史》卷二十一皆有传 王昙首,一名宋昌生于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九年,卒于南朝宋文帝元嘉七年(三九四――四三零) ,琅邪临沂人王僧虔父累官侍中、太子詹事,封豫宁县候,谥文候善行草书《宣和书谱》评:“其作草字虽未足以与古人方驾,要之是一代宗臣而人物典刑(型)千古如在况其行笔痛快,亦自有可观者今御府所藏草书一:《馀念帖》 【10】 《馀念帖》又称“服散帖” ,收入《淳化阁帖》卷三,五行,三十七字,释文:“昨服散差可然不过佳/请示所宜如更增剧/恐难为力耳未能 /令遣俗有余念故耳” 确如《宣和书谱》所言, 《馀念帖》写得流畅,痛快,虽为草书,但字字独立不连而又流美,通畅 有史料记载,王昙首死后葬镇江句容 “三月甲戌,行幸江乘(现句容境内) ,遣祭故太保王弘、光禄大夫王昙首墓 ”【11】 《宋书》卷六十三, 《南史》卷二十二皆有传 王僧虔是王昙首的小儿子,书名也是最大的一个,从小就表现出书法艺术的天赋:“僧虔弱冠,雅善隶书,宋文帝见其书素扇,叹曰:‘非唯迹逾子敬,方当器雅过之。
’”【12】他生于南朝宋文帝元嘉三年,卒于南朝齐武帝永明三年(四二六--四八五,六十岁) ,仕宋、齐二朝宋孝武帝时,任南东海太守,行南徐州(治所京口现镇江)事,为武陵太守,还为中书郎,再迁太子中庶子后废帝元徽中,为吏部尚书令齐初,转侍中,丹阳尹 王僧虔有着多方面的才华,他不但在书法创作上具有很高的造诣,在书法理论上也有独特的见解,同时,他还有辩才这里就着重谈谈他的书法情况 王僧虔传世的书迹有《王琰帖》 、 《御史帖》 、 《陈情帖》 、 《刘伯宠帖》 、 《乐毅论》等我们今天能看到的王僧虔书法,主要是楷书和行揩如楷书《刘伯宠帖》 (又称《两启帖》 ) 、《乐毅论》 ,用笔内敛、舒缓,线条厚实、劲健,气息典雅、古朴,有晋人风韵我们从其楷书的起笔、行笔和收笔来看,已见唐楷之先声,也可见唐人书法之渊源他的行楷《王琰帖》 (又称《太子舍人帖》 )和其楷书一脉相承,写得从容不迫,无不透露出稳健、大方南朝梁庾肩吾《书品》列王僧虔书中之上【13】 ,和郗愔、羊欣同列梁武帝《古今书人优劣评》云:“王僧虔书如王、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奕奕皆有一种风流气骨 ”【14】张怀瓘《书断》云:“僧虔寻得书术,虽不及古,不减郗家所制。
然述小王尤尚古,宜有丰厚淳朴,稍乏妍华,若溪涧含冰,冈峦被雪,虽甚清肃,而寡于风味子曰:‘质胜文则野’是之谓乎永明三年卒僧虔隶、行入妙,草入能 ”【15】这里庾肩吾和张怀瓘似乎是针对其行草的评价,而唐窦臮《述书赋上》所云:“僧虔则密致丰富,得能失刚鼓怒骏爽,阻圆任强,然而神高气全,耿介锋芒发卷神纸,满目辉光,才行兼而双绝,名实副而特彰如运筹决胜,威震殊方” 【16】这更象是评点他的楷书 王僧虔又是一位辩才据史书记载:“高帝素善书,笃好不已,与僧虔赌书毕,谓曰:‘谁为第一?’对曰:‘臣书第一,陛下亦第一 ’帝笑曰:‘卿可谓善自为谋 ’”【17】好一个“臣书第一,陛下亦第一” ,一来表现出一个书家的自负和对艺术的忠诚,二来也不使“龙颜”不悦,你是一个天子,怎么和“臣”相提并论?但在这个回答的背后,又有一种对那所谓帝王之书的鄙视 历经宦海沉浮,王僧虔也变得圆融、练达,高超的书艺也不敢过于显迹 “孝武欲擅书名,僧虔不敢显迹,大明世常用掘笔书,以此见容……泰始中,为吴兴太守始王献之善书,为吴兴郡,及僧虔工书,又为郡,论者称之 ”【18】 《南齐书》卷三十三, 《南史》卷二十二皆有传 王慈,字伯宝。
生于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卒于南朝齐武帝永明九年(四五一――四九一) ,官至冠军将军、东海太守,行南徐州(治所京口现镇江)府州事,谥懿 唐张怀瓘> 卷中云:“(王慈)亦善隶书” ;宋陈思> 谓其:“善行书” 《南史》也称“慈少与从第俭共研书学” 【19】 《宣和书谱》卷三云:“(王僧虔)子慈字伯宝,官至侍中、冠军,善行书 ”现存墨迹三帖《桂阳帖》 、 《尊体安和帖》 、 《柏酒帖》 ,均为唐摹本这行草三帖,用笔果敢,提按强烈是难得的六朝墨迹 《南齐书》卷四十六,《南史》卷二十二皆有传 王志,字次道生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四年,卒于南朝梁武帝普通十二年(四六零――五一三) ,尚宋孝武帝女安固公主,拜驸马都尉梁初位散骑常侍,中书令,迁丹阳尹累官至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 《梁书》 《王志传》云:“志善草隶,当以为楷法,徐希秀常谓志为‘书圣’ ”【20】唐窦臮《述书赋上》谓其书曰:“伯宝、次道并资义训兄则杂而外兼,禀家君于己分弟则纤薄无滞,过庭益俊能宽闲墨妙,逸速毫奋 ”现存行草《雨气帖》 (又称《一日无申帖》 )(唐摹本) 这是王志仅有的一件传世墨迹,虽是摹本但此件作品很有个性,它一改南朝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