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徐志摩的优秀诗歌3篇(有赏析)精品

1824****985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9.30KB
约12页
文档ID:307294255
徐志摩的优秀诗歌3篇(有赏析)精品_第1页
1/12

徐志摩的优秀诗歌3篇(有赏析)阔的海·赏析1      阔的海空的天我不须要,   我也不想放一只巨大的纸鹞   上天去戏弄四面八方的风;   我只要一分钟   我只要一点光   我只要一条缝,--   象一个小孩子爬伏在一间暗屋的窗前   望着西天涯不死的一条缝,   一点光,一分钟      写作时间小详发表报刊不详   一天到晚老“想飞”(同名散文),总想“云游”(同名诗歌),总是以忘情而淋漓尽致、潇洒空灵的笔墨写他所憧憬之“翱翔”的徐志摩,竟然在这首诗中绝决然宣称:   “阔的海空的天我不须要,   我也不想放一只巨大的纸鹞   上天去戏弄那四面八方的风;”   岂非咄咄怪事!   徐志摩在他为数并不算许多的诗文中多次描写过“翱翔”,“翱翔、翱翔、翱翔”(《雪花的欢乐》),这几乎已成为他个人创作心理的某种挥之难去的深刻情结,也成为其诗歌本文中反复出现的,某种充溢动感的“姿态”和“幻像”,成为一种经由个人私设象征而沟通整个人类的翱翔之梦,并上升到公共本体象征的“原型意象”。

而于各种各样的翱翔中,尤为令徐志摩神往的恰恰是那种庄子“逍遥游”式的“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的“壮飞”!他宣称:“要飞就得满天飞,风拦不住云挡不住的飞,一翅膀就跳过一座山头,影子下来遮得阴二十亩稻田的飞……”   何其壮丽!何其逍遥!   然而,此刻,作者竟宣称放弃全部这些壮丽和逍遥,宣称无疑象征自由的“阔的海空的天”“我不须要”?!这里面,满溢着诗人志向幻灭的几许沉重?几许“浓得化不开”的悲凉?   在这里,一个天真浪漫的志向主义者的希望显得如此的卑微,渺小而可怜:不再是“壮飞”和“云游”的奢望,而只是“一分钟”的时间,“一点光”的光明和“一线天”似“一条缝”的希望   作者接着以破折号强调并刻划出一幅令人终身难忘的画面:一个小孩——“小孩”当然是纯真、簇新、生命刚起先,希望刚萌生,肯定应当拥有更多的光明,更美妙的希望、更开阔的自由与更长远的生命力的“宁馨儿”——“在一间暗屋的窗前 “望着西天涯不死的一条缝,一点光,一分钟   这个画面具有一种类似电影中镜头“定格”的剧烈视觉效果,象明暗反差极大的黑白片镜头,感官刺激尤其剧烈。

一分钟”这一时间意象,在这里同时起到了两种作用:一者,“一分钟”对应作者前面宣称的“我只要”,仿佛终于达到了如此卑微可怜、时间上仅需“一分钟”的希望;另者,“一分钟”本身作为表达客观物理时间长度的语词,势必在读者的阅读想象中,留下短促而凝固暂停的“定格”般的阅读效果这首诗歌,明显运用了为西方“新指责派”所推崇的“反讽”的手法在语言陈述上,深究一点的话,则是运用了“反讽”方式中主要的一种“——“夸大陈述”性的“反讽”所谓“反讽”,就是正话反说,言在此而意在彼所谓“夸大陈述”,则是假情假意地夸张,然而,却大言若反,示意相反的性质我们正应当从“反讽”的角度来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歌   诗歌一开篇如“石破天惊逗秋雨”般先声夺人的几个“我不要”的宣称,无疑正是一种“夸大陈述”诗人正是因为太想要“阔的海空的天”了,才会这样说,才会象一个坚韧爬伏追求的小孩那样,孜孜以求“一条缝”、“一点光”、“一分钟”可以说, 追求光明的的可怜、卑微而坚韧执着正反衬出一片“阔的海空的天”——这“自由与光明”的象征——对于每一个有生命的人来说是何等的重要   这首诗歌不但在局部语言技巧上运用了“反讽”的手法,在整个诗篇总体结构支配上,也同样胜利地运用了“反讽性”的“张力结构”。

标题“阔的海”与最终所追求的结局,构成了“反讽性”的剧烈对比效果诗歌句子的绽开和排列,从“阔的海空的天”起先,最终可怜巴巴地被挤兑成“一条缝”似的狭窄的时间的短暂的时间作者明显有意识地在句子排列上注意视觉效果的强调,整篇诗歌呈现出“倒三角形”(B)的形态缝”、“光”、“钟”排成整齐而局促的一条线,“一分钟”的“钟”最终孤零零地单独成行……全部这些,都不难见出诗人独具的匠心和深刻的寓意,足以让读者想见追求光明与“阔的海空的天”之艰难,又充分揭示出此种追求对于人之必定而然的“天性”性质   《雪花的欢乐》赏析2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肯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飘舞,   认明白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芳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②,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①此诗写于1924年12月30日。

发表于1925年1月17日《现代评论》第一卷第6期   ②亦作凝凝的      诗人徐志摩在他的《猛虎集》序文中写道:诗人也是一种痴鸟,他把他的松软的心窝紧抵着蔷薇的花刺,口里不住地唱着星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非到他的心血滴出来把白花染成大红他不住口他的苦痛与欢乐是深成的一片假如把徐诗中《雪花的欢乐》、《再别康桥》和《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个方向吹》(以下简称《雪花》、《康桥》、《风》)放在一起,它们正好从这样的角度展示了诗人写作的连续、希望与志向追寻的深化这实在是一个好玩的比较,因为这三首名篇风格之一样,内在韵脉之清楚,很易令人想到茅盾的一句话:不是徐志摩,做不出这首诗!(茅盾《徐志摩论》)   徐诗中表现志向和希望感情最为激烈、思想最为激进的诗篇当推《婴儿》然而,最真实传达一个曾经单纯信仰的,流入怀疑的颓废(《猛虎集》志摩自序)诗人心路历程的诗作,却是上述三首在现代主义阶段,象征不仅作为一种艺术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诗人朝向一生信仰的心路历程是一个纷繁的文学世界,其中曲折的踪迹读者往往需追随及终点方茅塞顿开胡适之在《追忆志摩》中指出: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实现的历史《新月》四卷一期《志摩纪念号》)是的,徐志摩用了很多文字来反抗现实世界的重荷、困难,在现实世界的摧毁面前,他最终保持的却是雪花的欢乐、康桥的梦及我不知道风在哪个方向吹的无限惆怅假如说现代诗的本质就是诗人穿越现实去获得内心清白、坚守志向名贵(传统诗是建筑于志向尚未裂开的古典主义时代的),那么,我们不难理解人们对于《雪花》、《康桥》和《风》的偏爱   《雪花的欢乐》无疑是一首纯诗(即瓦雷里所提出的纯诗)在这里,现实的我被彻底抽空,雪花代替我出场,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但这是被诗人意念填充的雪花,被灵魂穿着的雪花这是灵性的雪花,人的精灵,他要为美而死值得回味的是,他在追求美的过程丝毫不感苦痛、无望,恰恰相反,他充共享受着选择的自由、酷爱的欢乐雪花飞扬,飞扬,飞扬这是多么坚决、欢快和轻松自由的执著,实在是自明和自觉的结果而这个美的她,住在清幽之地,出入雪中花园,浑身散发朱砂梅的芳香,心胸恰似万缕柔波的湖泊!她是现代美学时期永恒的幻像对于诗人徐志摩而言,或许隐含着很深的个人对象因素,但身处其中而加入新世纪曙光找寻,自然是诗人选择她而不是他的内驱力。

  与阅读相反,写作时的诗人或许面对窗外飞扬的雪花热泪盈眶,或许独自闲逛于雪花漫舞的天地间他的灵魂正在深受囚禁之苦现实和肉身的沉重正在熬煎他当星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令他唱出《雪花的欢乐》,或许可以说,诗的过程本身就是灵魂飞扬的过程?这首诗共四节与其说这四节韵律铿锵的诗具有启承转合的章法结构之美,不如说它体现了诗人激情起伏的思路之奇醒悟的诗人避开现实藩篱,把一切绽开建筑在假如之上假如使这首诗定下了优美、朦胧的格调,使其中的热情和自由无不覆盖于淡淡的悲伤的光环里雪花的旋转、延宕和最终归宿完全吻合诗人美丽灵魂的自由、坚决和执著这首诗的韵律是大自然的音籁、灵魂的交响重复出现的飞扬,飞扬,飞扬织出一幅深邃的灵魂图画莫非我们还要诗人告知我们更多东西吗?   步入假如建筑的世界,人们往往不仅受到美的沐浴,还要萌发美的守护简洁地理解纯诗,象牙塔这个词仍不过时,只是我们需有宽容的气度《康桥》便是《雪花》之后徐诗又一首杰出的纯诗在大自然的美色、人类的精神之乡前,我轻轻地来,又轻轻地走,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守护之情完全是诗意情怀而这又是与《雪花》中灵魂的选择完全相承只当追求和守护的梦幻终被现实的锋利刺破之时,《风》才最终放开了不知道的真相以及在梦的轻波里依洄的无限留恋和惆怅。

因此我们说,《雪花》、《康桥》和《风》之成为徐志摩诗风的代表作,不仅是表面语言风格的一样,更重要的是内在灵魂气韵的相吸相连茅盾在三十年头即说:我觉得新诗人中间的志摩最可以留意因为他的作品最足供我们探讨《徐志摩论》《雪花的欢乐》是徐志摩诗第一集《志摩的诗》首篇诗人自己这样的编排决非随意顺着《雪花》→《康桥》→《风》的依次,我们可以看到纯诗能够抵达的境界,也可以感悟纯诗的极限如是,对徐志摩的全景观或许有另一个视角吧!   《偶然》赏析3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间或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高兴,   在转瞬间歼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是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①写于1926年5月,初载同年5月27日《晨报副刊·诗镌》第9期,署名志摩这是徐志摩和陆小曼合写剧本《卞昆冈》第五幕里老瞎子的唱词      能把“偶然”这样一个极为抽象的时间副词,使之形象化,置入象征性的结构,充溢情趣哲理,不但珠润玉圆,朗朗上口而且余味无穷,意溢于言外——徐志摩的这首《偶然》小诗,对我来说,用上“情有独钟”之语而不为过。

  诗史上,一部洋洋洒洒上千行长诗可以随似水流年埋没于无情的历史沉积中,而某些玲珑之短诗,却能够经验史年头之久而独放异彩这首两段十行的小诗,在现代诗歌长廊中,应堪称别备一格之作   这首《偶然》小诗,在徐志摩诗美追求的历程中,还具有一些独特的“转折”性意义按徐志摩的学生,闻名诗人卡之琳的说法:“这首诗在作者诗中是在形式上最完备的一首卡之琳编《徐志摩诗集》第94页)新月诗人陈梦家也认为:“《偶然》以及《丁当-清爽》等几首诗,划开了他前后两期的鸿沟,他抹去了以前的火气,用整齐柔丽清爽的诗句,来写那微妙的灵魂的隐私《纪念徐志摩》)的确,此诗在格律上是颇能看出徐志摩的功力与匠意的全诗两节,上下节格律对称每一节的第一句,其次句,第五句都是用三个音步组成如:“间或投影在你的波心,”“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壳,”每节的第三、第四句则都是两音步构成,如:“你不必讶异,”“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音步的支配处理上明显严谨中不乏潇洒,较长的音步与较短的音步相间,读起来纡徐从容、委婉顿挫而朗。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