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罗非鱼主要品种及养殖要点红罗非鱼,又称红鲷、彩虹鲷,因其体色红,型似真烟, 体腔无黑膜,肉质鲜嫩,且生长快,产量高,效益好,颇受 消费者喜爱以色列、美国、泰国、菲律宾等国和我国台湾 地区都有红罗非鱼的养殖我国大陆最早引进红罗非鱼是 1973年,1981 年从台湾重新引入红罗非鱼并进行了选育和 养殖推广20世纪90 年代初,有关部门引进和选育了不同 品系的红罗非鱼,推动了红罗非鱼养殖,现红罗非鱼已成为 沿海和内陆水域池塘和网箱养殖的主要对象一、生物学特性体型、体色:红罗非鱼是罗非鱼中一杂交变异种,不同 地区、不同品系其杂合性不同体色有粉红、红色、橘红、 橙红、橘黄等,其后代或分离出黑色;体型有尼罗罗非鱼型、 奥尼鱼型、莫桑比克鱼型等生活习性:与其它罗非鱼一样,红罗非鱼属热带广盐性 鱼类,耐低氧,窒息点较低,对盐度适应范围广,可在盐度 0-30%适温范围15°C-38°C,致死温度最低7°C,最 高42C食性为杂食偏植物性天然条件下以浮游植物为主, 也摄食浮游动物、底栖附着藻类寡毛类、有机碎片等人 工投饲可直接用豆饼、花生饼、黄粉、米糠、玉米粉、鱼粉 配合饲料等红罗非鱼生长快,个体大,当年苗种可长至 150-750g。
鱼苗经100-120天可达性成熟,性成熟个体因 品系不同有所差异,如星洲红鱼和彩虹烟初次成熟个体 300-400g,属多次产卵类型,成鱼每年产仔约300-2000 尾二、红罗非鱼主要养殖品种根据选育者品系来源和选育技术不同,国内红罗非鱼养 殖品种主要有:I、红尼罗鱼:该鱼体型与尼罗罗非鱼相近,体色橘红 或橘黄,经珠江水产研究所选育后背高、体厚、生长较快, 红色率达 75%以上,当年个体生长为 175-25Og ,大者 470g红尼罗鱼虽长速稍慢,但抗逆性强,病害少2、 花鲷:从台湾引入,体型与尼罗罗非鱼相近,体色 有大红、橙红、橘红、红黑相间、灰色等,体色变异大,但 生长较红尼罗鱼快,个体大, 20世纪90年代初曾吸引生产 者养殖,并被一些制种单位引进作为进一步选育的原种,但 花鲷后代体色分离率高,需进行提纯选育3、 彩虹鲷:是近几年在多个红罗非鱼品系中定向选育 而成的体型象奥尼罗非鱼,体色粉红或橘红的红罗非鱼,主 要由台湾和福建一些制种单位选育,经提纯选育的红罗非红 色率达 96%以上,有头小、背高、体厚的特点,对比长速快、 个体大,初次成熟个体 350g 以上但幼苗养成约有 10% -15%的变色率。
4、 星洲红鱼:是从东南亚品系选育的红罗非鱼,体型 象尼罗罗非鱼或奥尼罗非鱼,背高,鳞片大而透明,体色粉 红或橘红,红色率达99%以上,且后代体色分离车少,冬季 低温季节成鱼或有变灰现象,但水温回升经一段时间养殖可 逆变为红色该鱼在红罗非鱼中长速最快,个体大,当年鱼 苗可长至500g以上,性成熟个体达350g,且腹膜白、肉 质特别鲜嫩,是值得推广的优良养殖品种三、红罗非鱼养殖要点 红罗非鱼适应能力强,饲料易解决,群体产量高,很适 合池塘主养、混养、网箱和流水池高密度养殖主养塘亩产 可达1000 kg以上,小网箱养殖单产可达100kg/立方米以 上1、 养殖条件红罗非鱼对水质的适应能力强,不论新、旧、深、浅的 池塘均可养殖,高产池塘要求水源好, pH6.8-8.5 ,盐度 0-20%排灌方便,面积4-10亩,水深1・3-2.5亩并配 备1-2台1.5kw的叶轮式增氧机2、 苗种放养每年春季当水温回升稳定在18弋以上时便开始放养冬 苗,清塘消毒过5-7天后开始放养红罗非鱼鱼种池塘主养 一般每亩放养红罗非鱼种 1500-3000 尾,同时混养鲢鳙鱼 种各40-70尾,以控制水质;流水养殖可亩放5000-10000 尾;与其它鱼混养时可亩放200-500尾;网箱养殖一般放养 150-350 尾/立方米,为减少雌鱼产仔对饵料的损耗,提高 生长率,最好放养全雄性的红罗非鱼苗种,也可混养适量的 个体比红罗非鱼种小的斑鳢、加州鲈等肉食性鱼的鱼种进行 控制。
放养时用 3%的食盐水浸种处理,使伤口愈合,防止 病菌感染3、饲喂管理 红罗非鱼可摄食各种商品饲料和池塘里的生物饵料,主 养应投喂全价的罗非鱼配合饲料,饲料粗蛋白含量在 28%一 32%较合适;按定质、定量、定时、定位的“四定”方法投 喂,日投喂量按鱼体重的3%一 5%计算,每日分两次投喂, 并根据天气、水质及摄食情况适当增减4、水质管理 高密度养鱼过程中鱼类粪便和剩料易导致水质变坏,因 此,要对鱼塘采取适当的换水或加注新水等方法进行调节, 使水质保持淡褐色或油绿色,透明度20-25cm可每亩用 15-20kg的生石灰兑水全塘泼洒,每月1-2次调节塘水pH 至微碱性用有益微生物制剂改善池塘微生物结构,控制池 塘有害物质,改善水质,防病效果较好5、鱼病防治 红罗非鱼抗病力强,正常养殖管理情况下很少得病,但 在养殖条件不好时也会发病死亡,影响成活率受冻或运输、 网捕后受伤易引发水霉病,应尽可能避免高温季节主要病 为嗜水性单胞菌引起的败血症,该病主要是养殖水质变坏、 低氧、饲喂不善等应激因素导致条件致病菌的感染引起,该 病可以用口服卡那霉素、氧氟沙星等进行治疗,用量为每 100kg鱼每天用药3-6g拌料投喂,连喂5天。
防治鱼病应 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保持良好的水质,做好日常投喂管理 是防病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