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龙峰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44.64KB
约10页
文档ID:53958933
龙峰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_第1页
1/10

龙峰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编制单位:龙峰煤矿编制时间: 2014 年 1 月 2 日1 龙峰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根据贵州省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黔安办【2013】37 号) 、毕节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毕安办【2013】22 号) 、等主管部门文件精神要求, 我矿由矿长牵头, 组织了总工程师、 地测、通防、安全、技术等专业技术人员, 根据以上文件要求对全矿进行了隐蔽致灾因素自检自查,并将自查情况编制成 《龙峰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 ,报告内容如下:一、开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目的我矿自投入生产以来,矿领导对安全生产尤为重视,加大了矿井安全管理力度、安全资金投入,使我矿安全形势持续健康发展但地面、井下依然存在隐蔽致灾的因素,安全生产形势仍然严峻,隐蔽致灾因素的存在, 导致防范措施针对性不强, 不能从根本上遏制事故的发生为了加强我矿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做到隐蔽致灾因素清晰明确,事故防范措施全面有效,特开展此次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作二、成立隐蔽致灾因素普查领导小组组长:杨思成副组长:万发强成员:侍红雨任宝伟顾建华陈陆李世涛杨传海李胜明李龙宽沈祥东2 组长全面负责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作的指挥及安排,负责整改所需资金的落实。

副组长协助组长工作,协调指挥各部室普查工作,负责组织制定整改方案、 安全技术措施, 重点负责隐蔽致灾因素调查工作的跟踪及监督成员主要根据各专业结合矿井实际,切实认真的进行本专业的隐蔽致灾因素调查, 收集现场资料并分析可能存在的隐患,真正做到消除隐患,确保矿井安全生产三、矿井基本情况1、矿井地理位置及概况龙峰煤矿位于大方县百纳乡,属中小型企业, 隶属黔西县百管委安监局管辖,主要产品为无烟煤,井田面积1.31Km 2贵州省大方县百纳乡龙峰煤矿位于大方县城东北直距约32km 矿井探矿权范围地理坐标:东经 105°52′24″——105°52′55″; 北纬 27°17′51″——27°18′40″井田走向长度约1.00km,倾斜宽 1.30km,面积约 1.3km2矿山距大方县城公路里程约39km ,原 326 国道从本井田边沿通过,往东南 35km经普底、林泉可通贵毕高等级公路 向北 37km经大山、长石可与大纳路(大方到四川纳溪)相接,交通方便矿井于 2008 年经验收正式投产年核定生产能力9 万 t/a 开采方式为平硐斜井开拓,主采煤层为M18 、M51 、M78层煤回采工作面采用壁式开采。

支护形式采用锚网支护和架棚支护等方式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式3 四、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内容(一)地质构造普查1、矿区构造龙峰煤矿位于矿区位于新场向斜(百纳向斜)东翼南段,新场向斜呈北东向展布,为一段轴宽缓向斜矿区内地层为单斜构造,未见次级褶皱地层倾向 315°~340°, 倾角一般为 7~12°, 平均倾角 11°井田内无大的断裂与褶皱构造,对矿井开采影响不大, 龙峰煤矿构造属简单类型2、矿区地层矿区内出露地层为三叠系下统夜郎组、二叠系上统长兴组、 龙潭组及下统茅口组 夜郎组第一段及煤系地层均为相对隔水层夜郎组第二段、长兴组、及茅口组含水层一般情况下对煤层开采影响不大,煤层采空使应力改变破坏隔水层后则可能使以上含水层的水涌入,采煤时应该注意保持岩层的稳定性3、煤层(1)含煤地层矿区内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 ),厚约 112--150m,平均厚为 128m ,与下伏口灰岩程整合接触本区含煤地层为龙潭组,矿区主要开采煤层从伤到心一次为M18 、M51 、M78煤层,各可采煤特征见表 1表 1 可采煤层特征表煤层煤层平均厚平均倾煤层平均间夹矸煤层顶板岩性4 编号度(m )角(°)距(m )层数稳定顶板底板M18 1.45 11 无稳定泥质砂粉岩,粉砂岩粘土岩50 M51 1.58 11 1 稳定泥质砂粉岩,粉砂岩粘土岩64 M78 1.57 11 1 稳定泥质砂粉岩,粉砂岩粘土岩(2)煤质特征1、煤的物理性质及煤岩特征1) M18煤层位于龙潭组上段( P3l 2)中上部,上距P3C约 10--15m,层位及厚度稳定。

厚度1.30--1.60m ,平均 1.45m,粉末状为主颜色为黑色,条带状结构似金属光泽,脆度小,贝壳状及不规则状断口,外生裂隙较发育,半亮煤 -- 光亮煤,顶板为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底板为粘土岩2)M51煤层位于龙潭组上段 (P3l 2)下部,厚度 1.4--1.9m ,平均 1.58m上距 M18 约 50m ,煤层中上部常夹一层粘土岩夹矸,夹矸厚度0.04--0.30m ,一般为 0.1m 层位及厚度稳定该煤层颜色为灰黑色,深黑色,条带状结构似金属光泽,硬度大,脆度小,贝壳状断口,外生裂隙较发育,半亮煤 -- 光亮煤,抗脆强度为中度,顶板为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底板为粘土岩5 3)M78煤层(1) 出露于煤系地层底部,上距 M51煤层 64m , 煤厚 1.4--1.7m ,平均厚度 1.57m,中下部常见一层粘土岩夹矸,其煤岩特征与M51煤层相似,顶板为泥质砂岩粉砂岩,底板为粘土岩2、 煤的化学性质和工艺煤质特征见表2 表 2 可采煤层主要煤质特征分析结果煤层编号挥 发 份Vdaf (% )灰份 (% )Ad 发热量(MJ/Kg)硫( % )Std 水份 (% )Mad 体重(t/m3)M18 8.34 17.15 26.80 1.12 3.11 1.55 M51 7.03 11.33 27.90 0.40 3.10 1.55 M78 5.27 15.90 26.40 1.67 3.59 1.55 (二)瓦斯灾害普查根据《贵州省能源局文件(黔能源煤炭[2012] 第 498 号文件)“关于毕节市工业和能源委员会《关于请求审批毕节市2012 年度煤矿瓦斯等鉴定的报告》 的批复, 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 11.86m3/min ,相对瓦斯涌出量为35.58mm 3∕ t ;矿井相对二氧化碳涌出量为7.44m3/min ; 绝对二氧化碳涌出量为2.48m3/min 矿井瓦斯等级为高瓦斯矿井,标高 +1770m 以上段无突出危险性。

依照《煤矿安全规程》及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管理规定,我矿购买了KJ90瓦斯监控,配齐了高低浓度瓦斯传感器,一氧化碳传感器,粉尘传感器,风速传感器,其它氧气传感器、 开停传感器、 烟雾传感器、温度传感器、 风门语音传感器等全部按要求配置齐全设专职瓦斯检6 查员6人,三班循环实施监测各主要用风地点瓦斯浓度2、矿井瓦斯涌出规律及危险性分析:①、工作面采用 U型通风,采面上隅角的瓦斯浓度较其它地点为高,是容易积聚瓦斯的异常地点,为防治瓦斯的重点②、回采工作面放炮落煤期间, 工作面采空区顶部的瓦斯容易积存,因此工作面放顶煤期间必须加强通风管理,确保安全③、采掘工作面过过断层、煤体裂隙发育等地质构造带时,瓦斯及其它有害气体浓度会明显增加,必须高度重视④、采煤工作面放煤、放炮时采面瓦斯涌出量增加,对安全生产的威胁较大⑤、采煤工作面的瓦斯涌出还受大气温度、气压等环境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换季时,大气压力急剧下降,瓦斯涌出量会增加,要引起高度重视三)含(导)水体、采空区、老窑(空)普查区内河流多属季节性河流,河流主要受大气降水控制,属乌江水系区内河沟无常年流水,只有季节性冲沟矿区位于六冲河支流及赤水河支流之分水岭地带,切割较强,冲沟及岩溶发育。

地下水埋藏较深 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区域内最低侵蚀基准面标高为845.6m一)岩层岩性及水文特征龙峰煤矿含水层有第四系(Q)、夜郎组玉龙山段 (T1y2) 、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3c) 、 二叠系上统龙潭组 (P3l ) 和二叠系中统茅口组 (P2m ) 1)第四系 (Q)为空隙弱含水层, 主要由冲击、残积、坡积的砂砾、碎石土、砂质土、粉砂质土组成厚0~10m 含空隙水,主要受大气7 降水控制富水性弱、透水性强,对下伏基岩有一定的补给作用2)夜郎组玉龙山段( T1y2)为中等含水层,岩性以灰色中厚层状灰岩、泥质灰岩为主,顶部为厚层状鲕粒灰岩地层厚度180~250m ,平均 200m 岩溶裂隙及构造裂隙发育,透水性、含水性中等为中等含水层出露于矿区北部 本组出水点两个, 流量分别为 0.001l/s和 0.002l/s 3)二叠系上统长兴组( P3c)为中等含水层,岩性以灰色、深灰色中厚层状燧石灰岩、灰岩为主,中夹钙质泥岩,地层厚度25~35m ,平均厚度 30m ,岩石遭受风化作用强烈,岩溶裂隙较发育,富水性中等4)二叠系上统龙潭组( P3l )为弱裂隙含水层,岩性以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等碎屑岩为主,夹10~30层煤,地层厚度137~185m ,平均 150m 。

地形为沟谷和缓坡由于岩石以碎屑岩为主,含泥质成分多,普遍抗风化能力弱,露头区有较厚的强~中风化带,易渗入大量大气降雨,含浅层风化裂隙水,越往深部,岩石裂隙发育程度减弱, 岩石含水性相应降低, 仅含微弱构造裂隙水地表出露泉点 1 个,流量 0.05l/s;老窑 4 个,老窑内有少量不同程度的积水5)二叠系中统茅口组( P2m )为强岩溶含水层,主要分布在矿区南部边界及附近,岩性以厚层灰岩为主,根据区域地质资料,该组厚度 100m以上岩溶作用极为发育,富水性强2、隔水层8 龙峰煤矿隔水层为夜郎组沙堡湾段(T1y1),出露于矿区中部,岩性由灰绿色、灰黄色砂岩、 泥质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组成地层厚度17~25m ,平均厚度 20m ,地表呈条带状煤系出露总体上该组地层含微弱风化、构造裂隙水,透水性、含水性很弱,可视为相对隔水层综上所述,矿区水文地质具有如下特征:①夜郎组沙堡湾段均为相对隔水层②夜郎组玉龙段、 长兴组、及茅口组含水层一般情况下对煤层开采影响不大,煤层采空使应力改变破坏隔水层后则可能使以上含水层的水涌入,采煤时应该注意保持岩层的稳定性二)矿区充水因素分析据区域水文地质特征分析,矿井充水因素主要存以下几个方面:顶板裂隙水、岩溶水和老窑水。

①顶板裂隙水: 主要是矿井采掘活动中, 从顶板裂隙进入矿井的水大气降水、 地表水是矿床充水的主要因素,一般沿基岩裂隙渗入矿井,裂隙发育地段矿井充水会有所增大②老窑水: 在煤层露头带上分布有一定的废弃煤窑,主要是在浅部开采 18 号煤层时容易产生积水在巷道掘进过程中容易发生老窑水渗透,突水现象5、构造破碎带对对矿床冲水的影响(三)涌水量通过调查,根据矿山开采过程中的实际测量,我矿正常涌水量15m 3/h ,最大涌水量 20m 3/h 四)水文地质条件分类9 龙潭组煤矿矿床与上覆的中岩溶含水层夜郎组玉龙山段之间有隔水能力较好的沙堡湾段地层相隔,上覆的中岩溶含水层对矿床开采影响较小,只是当导水断层或其他导水通道沟通上覆含水层与矿床水力联系时,上覆含水层才会成为矿井的充水水源龙潭组煤矿床下伏的茅口组强岩溶含水层对龙潭组中、上部煤层开采充水影响小;当开采下部煤层,位于最低水位以下时有一定影响因此区域内煤矿以裂隙充水为主,总体水文地质条件中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 (GB12719 -91)和地质矿产行业标准《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Z/T0215-2002) , 大方县龙峰煤矿矿床水文地质以裂隙充水为主,为水文地质条件中等类型的充水矿床。

四)煤层自燃发火倾向性普查根据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实验室简单结果,我矿范围内的可采煤层M18 、M51 、M78为三类不易自燃煤层井下采掘作业从来没有自燃发过火龙峰煤矿2014年 1 月 2 日。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