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普通教育学内涵探究

j****9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320.36KB
约18页
文档ID:47392394
普通教育学内涵探究_第1页
1/18

1普通教育學內涵探究梁福鎮 國立中興大學教育學程中心 副教授摘要教育學家赫爾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 1776-1841)接任康德在寇尼斯 堡大學的哲學講座在位期間,他不僅成立教育學講座,致力於教育理論體系的 建立同時設立實驗學校從事教育研究的工作,成為後來大學教育系所附設實驗 學校的範例至此,康德建立教育學術研究的心願,才真正獲得實現赫爾巴特 於 1806 年創立「普通教育學」 (Allgemeine Pädagogik) ,企圖從倫理學的觀點來 決定教育的目的,並且以心理學的觀點來發展教育的方法,將「普通教育學」建 立成為一門教育科學普通教育學的內容至少應當包含教育本質理論、教育方法 理論、教育關係理論、教育機構理論、教育科學理論、人格教育理論與教育改革 理論等七部分教育本質理論分析教育的本質、教育的目的與教育的理想;教育 方法理論探討教育的方法與教育的材料 ;教育關係理論探討教育機構中存在的師 生關係;教育機構理論研究教育理論與教育行動實踐的場所;人格教育理論闡述 人格的意義、人格教育的內涵與完美人格教育的理想;教育科學理論論證教育現 象的詮釋、教育研究的方法與教育科學的建立;教育改革理論探討教育問題的反 省、教育改革的觀念和教育改革的策略。

當代德國普通教育學的發展逐漸採取綜 合模式進行教育問題的研究,不僅從教育本位的角度出發,建立教育學術的獨特 性,同時兼顧科際整合模式,探討各種哲學的思潮另外,教育學家也在普通教 育學的範圍內,系統地建立:教育科學導論、教育學史、普通教育學、教育人類 學、教育倫理學、審美教育學、道德教育學、教育學方法論、改革教育學和宗教 教育學等科目,對於教育學術領域的發展有很大的貢獻關鍵字:普通教育學、教育倫理學、教育人類學2壹壹、、前言前言 雖然人類教育活動的起源很早,但是將它當作一門系統的學問加以研究,卻 只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從 1776 年起曾 經數度在寇尼斯堡大學 (Universität Königsberg) 哲學講座任內進行教育學講演, 主張設立教育學講座,把教育視為一門學術,一方面設立實驗學校,一方面從事 教育理論的研究1779 年德意志帝國首先於哈勒大學(Universität Halle)設立 教育學講座,聘請汎愛教育運動學者特拉普(Ernst Christian Trapp 1745-1818) 擔任教育學教授(Hermann, 1977: 425) 。

不久之後,德國各大學爭相效尤,紛紛 在哲學院中成立教育學部門,從此開啟德國大學系統研究教育理論的風潮1780 年同處歐洲的法蘭西帝國受到這股風潮的影響,也在巴黎大學(Université de Paris)設立教育學講座,研究教育學術和培育優良師資,以便改善其國民素質, 達成強國富民的目標這是教育學術在歐洲起源發展的開端,大約經過一百年的 演變之後,美利堅合眾國的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才於 1875 年成 立師範學院,將教育研究與師資的培育加以結合,教育學術的探討開始在美洲如 火如荼的展開,這在教育學的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大英帝國教育學的發展則 較晚,1876 年蘇格蘭的愛丁堡大學(Edinburgh University)與聖安德魯大學(St. Andrew University)才在教育運動家貝爾(Andrew Bell)的資助下成立教育學講 座,進行教育理論的研究(Gordon, 1980: X) 在教育學術中兼顧教育研究與師資培育 ,這種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無法分離 的現象,顯示出教育學是一門綜合理論與實踐的科學教育學的建立不能偏重教 育理論的研究,也不能只注意教育問題的解決,而應該兼顧教育理論 (Erziehungstheorie)與教育實踐(Erziehungspraxis)的配合,才能使教育學健 全的發展。

世界各國師資培育的課程都包含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普通教育學 (Allgemeine Pädagogik)主要的目的在於探究教育現象的普遍原理,以促進教 育理論的研究與協助教育實踐的改善教師不僅是教育理論應用的主角,同時也 是教育實踐成敗的關鍵因此,身為教師必須致力於教育理論的學習與教育實踐 的磨練,才能恰當的將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加以連結,達成「教育理想」 (Bildungsideal) 因為普通教育學是教育學科中非常重要的一門課程,它涉及教 育領域中各種「後設理論」 (Metatheorie)的探討,惟有澄清這些問題的意義才 能使教育科學在堅實的基礎上建立起來所以,普通教育學不僅是師資培育必修 的基本課程,同時也是從事教育研究必要的理論基礎教育學術的發展在日常生 活中,往往受到政治、經濟、技術或科學觀點的影響,使得學科教學的方式和過 程不是依照「教育的規準」 (Pädagogische Kriterien) ,而是依照專業科學的觀點 來決定(Benner, 1987: 15) 同時,教育研究在專業分工的情形下,逐漸形成一 個龐大的領域,由於大量的借用其他學科的理論,許多教育學科不僅在後設理論 上互相矛盾,同時也與教育實踐無法配合。

如果想要將教育科學作為一門獨特的 科學與教育實踐作為一種獨特的活動,必須在教育領域中建立一門普通教育學, 對教育學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理論內涵與學術性格系統地加以探究,方能建 立教育科學,促進教育的研究,發展教育的理論與改善教育的實際貳貳、、普通教育學的起源普通教育學的起源 在德文世界「教育學」(Pädagogik)、 「教育科學」(Erziehungswissenschaft)與 「普通教育學」(Allgemeine Pädagogik)三概念其實是混淆不清、時常交互使用 的追求「系統性之論證」乃是其基本共同特徵,此特徵與德國精神歷史、學術3傳統及教育實踐的富於創造性、批判性與辯證性有密切關係(馮朝霖,2000: 21-22)普通教育學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教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 ,康德 1776 年在寇尼斯堡大學講演的教育學資料並未流傳下來,現 在見到的《教育學演講錄》 (Vorlesung über Pädagogik)是康德的學生林克 (Friedrich Theodor Rink)依據當時上課的講義和筆記修改而成,出版於 1803 年康德在《教育學演講錄》中主張將教育視為一門學術,建立實驗學校從事教 育研究,以改善教育的實際(Kant, 1982: 9-20) 。

這項理想雖然非常可貴,但是 並未在康德的有生之年得到實現其後,教育學家赫爾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 1776-1841)接任康德在寇尼斯堡大學的哲學講座在位期間,他不僅成 立教育學講座,致力於教育理論體系的建立;同時設立實驗學校從事教育研究的 工作,成為後來大學教育系所附設實驗學校的範例至此,康德建立教育學術研 究的心願,才真正獲得實現赫爾巴特於 1806 年創立普通教育學,企圖從倫理 學的觀點來決定教育的目的,並且以心理學的觀點來發展教育的方法,將普通教 育學建立成為一門「教育科學」(Erziehungswissenschaft)因為赫爾巴特的教育 學側重教育本質、教育目的與教育理想的探討,所以其教育學被歸類為一種陶冶 理論(Benner & Schmied-Kowarzik,1967: 53-54) 普通教育學自赫爾巴特創立以 來,已經有近兩百年的歷史在英美等國稱為「教育哲學」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 這是受到美國教育學者布瑞克特 (Anna Callender Brackett 1836-1911) 的影響她將德國教育學家羅森克蘭茲1(Karl Rosenkranz 1805-1879)1848 年所 著的《系統教育學》 (Die Pädagogik als System)譯成英文出版,而且還加上「教 育哲學」這個副標題。

因為這本書非常受歡迎,對美國的教育造成很大的影響, 因此教育哲學的名稱逐漸確定下來,同時被許多國家沿用至今(詹棟樑,1995: 38;伍振鷟,1998:9) 教育哲學雖然來自於普通教育學,但是兩者之間仍然有些差異;教育哲學主 要借用哲學的觀點來探討教育問題,是一門介於教育學和哲學之間的學科,因 此,教育哲學比較注重哲學理論的研究;普通教育學則從教育的觀點出發,是一 門教育科學的學科,不主張直接借用哲學理論,而必須經過適當選擇和轉化的過 程,才能應用哲學的觀點來建構教育理論因此,普通教育學比較注重教育理論 的分析如果從教育學家邊納爾(Dietrich Benner 1941-)的觀點來看,普通教育 學的內容包括「教育理論」 (Theorie der Erziehung) 、 「陶冶理論」 (Theorie der Bildung) 、 「教育機構理論」 (Theorie pädagogischer Institution)和「教育學理論」 (Theorie der Pädagogik) 其中, 「教育學理論」就是教育哲學因此,普通教 育學的範圍要大於教育哲學但是,英語區所謂的「教育哲學」也討論教育方法 和教育本質的問題 , 並未詳細的自教育哲學中區分出探討教育方法的 「教育理論」 和研究教育本質的「陶冶理論」 。

因此,我們可以說,英語區的「教育哲學」與 德語區的「普通教育學」是相同的目前台灣教育哲學的內容比較不確定,往往1教育學家羅森克蘭茲(Karl Rosenkranz 1805-1879)1805 年出生於德國的馬德堡(Magdeburg), 一八七九年死於寇尼斯堡(Königsberg) 他曾經就讀於柏林大學、哈勒大學和海德堡大學後 來,成為寇尼斯堡大學的哲學教授,終生擔任這項職務,一直到退休為止羅森克蘭茲早年受教 於史萊馬赫,他將黑格爾的方法應用在教育學、歷史學、文學、神學和哲學之上,後來成為黑格 爾哲學的發揚者,羅森克蘭茲的主要著作,除了《系統教育學》 (Die Pädagogikals System)之 外,尚有《黑格爾傳》 (Leben Hegels)等書(詹棟樑,1999:3) 4隨著各國學術的趨勢而有極大的差異英國教育偏重「分析哲學」 (Analytische Philosophie)的傳統,法國教育強調「後現代主義」 (Postmodernismus)的思潮, 俄國教育注重「馬列主義」 (Marxismus-Leninismus)的理論,德國教育主張「觀 念論」 (Idealismus) 的哲學,美國教育則以 「實用主義」 (Pragmatismus) 為主流。

在這種情況下,不僅教育理論的建立缺乏系統,同時也將使教育領域淪為哲學應 用的場所要解決這項教育學發展的危機,只有自教育的觀點出發,採用綜合發 展的模式,融合各種哲學的思想,有系統的探究教育問題,才能堅實的建立教育 學成為一門嚴謹的科學參參、、普通教育學的內涵普通教育學的內涵 就普通教育學的意義而言,教育學家邊納爾(Dietrich Benner 1941-)從實踐學 (Praxeologie)2的觀點出發,認為普通教育學是一種 「系統教育學」 (SystematischePädagogik);系統教育學的課題在於發展一種教育學的基本思想,以說明教育思 想和行動的結構、教育行動理論的待答問題,以及教育實際、教育行動理論和教 育科學研究三者的關係(Benner,1998:117;Benner,2001:9-10)教育學家溫克 勒(Michael Winkler)受到詮釋教育學的影響,主張普通教育學必須澄清什麼是教 育、陶冶和教學,說明真正的教育現象,以及這些概念如何形成,才能取得人們 的信任(Winkler,1998:62)教育學家柯魯格(Heinz-Hermann Krüger)。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