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江户地图中的日本国境最终形态

wd****9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3KB
约2页
文档ID:310566066
江户地图中的日本国境最终形态_第1页
1/2

江户地图中的日本国境最终形态=“news_bd”>   1675年4月,幕府为了调查这座无人岛,派遣了一艘由岛谷市左卫门率领的探检船,于29日抵达无人岛二见湾,岛谷一行在探检完成后绘制了地图,并测量了纬度明确了具体位置,这一系列成果获得了国际的认可图示群岛无论大小比例还是方位形制都与实际严重不符,应是根据传说虚构该图出现无人岛的原因是,当时日本社会还流传着关于小笠原诸岛被发现的另一个传说,一个名叫小笠原贞赖的人在1593年就已经发现了该岛屿而传说的起源是一名叫小笠原贞任的浪人在1722年伪造了一份发现该岛的文书,详细描绘了该岛的情况,后被幕府发现伪造而被流放但是该伪造的传说却在日本社会广为流传,并成为了后世日本政府以最先发现并主张该群岛主权的证据   1752年,在日本地图考证家森幸安绘制的无人岛地图中,附录的即是这份伪造文书描绘的内容关于此无人岛,林子平的《三国通览图说》中附录了其从长崎岛谷家获得的信息,并复制了岛谷家流传的地图,图中注:从八丈岛出发(向南)二百余里,无人岛本名小笠原岛,据云有八十余岛;北岛周围十五里,多奇木、大木;南岛周围十里,多大木《图说》并建言:建立村落,起业于山海,以一州之物产而立国,通商路,此业一兴,巨万之利,呼吁开发无人岛。

进入19世纪,不断有欧美探险船和捕鲸船航行至此,欧美势力相继进入小笠原诸岛尽管日本国内有锁国体制的限制,还是不断有人主张移民开发小笠原诸岛,但最终引发了处于内忧外患中的幕府的反制,导致了1839年的蛮社之狱,兰学者、画家渡边华山等人被治罪幕末开国后,小笠原诸岛主要成了日、美两国的角力场,最终日本获得了小笠原诸岛在江户日本锁国和日、朝交涉的历史背景中看,竹岛海域在江户时代的状况相对简明此竹岛指今郁陵岛,而非今日本与韩国争议的日本称为竹岛而韩国称为独岛的岛屿——该争议岛屿当时日本称之为松岛1625年(宽永2年),幕府对竹岛渡海免许,该岛及附近海域是日、朝两国海民共同进入的区域1696年(元禄9年),幕府发出渡海禁令,禁止日本人渡海至竹岛海域,幕府承认朝鲜对竹岛的领有,双方政府间达成协议的文书于1698年(元禄11年)最终确认其后,仍有日本海民渡海至竹岛的情况发生1837年(天保8年),幕府再度发出渡海禁令,禁止日本人渡海至竹岛2 在江户日本地图中,《日本分野图》中首次出现竹岛赤水图中也绘入了该竹岛,其东南方向不远处绘有松岛但在此二图中出现的竹岛,皆未展现出领土的:日本分野图日本国立公文书馆藏归属性。

而在《三国通览舆地路程全图》中,所绘竹岛旁明确附注朝鲜领有,从此岛出发可远望隐州,又可见朝鲜此一提法与江户幕府的态度也相吻合正因为幕府的明确态度,在历次官制图中也无竹岛的任何信息在日本学者的研究结果中,整个江户时期,今日韩两国争议的岛屿即当时日本所称松岛也不在日本国境之内   幕末日本国境的最终形态1854年佩里(Matthew C. Perry)来航后,日本开国,与西洋诸国交往频繁,产生了面向国际社会明确日本国境的必要性因而,1861年,幕府下令选调西洋制作的详细地图,在伊能图的基础上补充制作新地图,即《官板实测日本地图》,该图除了日本主体(Ⅰ、Ⅱ)之外,囊括了蝦夷诸岛(Ⅲ)和北蝦夷(Ⅳ:桦太),在Ⅰ、Ⅱ两部分的右下角分别附有琉球群岛和小笠原群岛的插图但是,该地图所示的范围并非全部被认为是日本的领土制图之时,幕府即明白在当时的国际情势中,桦太、千岛列岛、小笠原诸岛乃至琉球的所属,并未获得国际的公认所以,在地图的制作中除自明的日本领土之外,其余区域都附加了内题,整体绘成一图只是表明日本对这些地区有支配和纳入的意向地图中没有绘入明确表示国境的界线,可能也是因为幕府有意回避了这一问题该图的制成,被形容为日本历史中,中央政权首次有了将自己支配下的领域制成地图呈现出来并将其对外宣布的明确意识。

5在幕末最后的官制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出标注内题以外的自明日本部分,与江户时代所有的官制日本图所呈现的日本是基本一致的,四方所至皆由松前、对马和萨摩所定,成为明确的日本国境之至   而内题部分北蝦夷、蝦夷诸岛所构成的蝦夷世界与小笠原诸岛、琉球诸岛的绘入,使整个图示的世界构造与林子平的《三国通览舆地路程全图》所展示的日本周边世界构造极其相似,显示了幕末日本明确的对外扩张意识,异境中,蝦夷国、琉球国被日本单方面置于国境的模糊地带,异国朝鲜最终也未能幸免,在近代之初也被日本政府提上纳入国境的议程从江户日本地图中异境向国境的转化倾向中,可以明显地感知到,从学者至幕府,江户日本对日本自身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已然产生了转变。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