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态系统: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非生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所形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能自动调节机制的自然整体2、 Haeckel于1869年首先提出“生态学(ecology)” 一词Odum 在 1971 年用组织层次或称为“生物学谱”的概念来表示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把生 态学定义为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Forbs 被称为海洋生态学的奠基人Tansley 于 1935 年首先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强调系统中生物和非生物组分在结构上和功能 上的统一3、 海洋三大生态类群的特征及在海洋生态中的作用,并谈谈对主要类别的认识论述 题)答:(一)浮游生物 :指在水流运动的作用下,被动地漂浮在水层中的生物群 特征及作用:个体很小,缺乏主动的运动能力,只能随水流移动,它们有多种多样适应浮 游生活的机制浮游生物数量多、分布广,是海洋生产力的基础,也是海洋生态系统能量流 和物质循环的最重要环节浮游动物通过捕食影响和控制浮游植物的数量,同时其种群动态 的变化又可影响鱼类资源量的变化对浮游生物类别的认识以及举例分析取少量即可) 浮游植物的主要类别: 硅藻和甲藻类是很重要的浮游植物生产者。
1、硅藻:具有硅质的外 壳无性繁殖或休眠孢子种类繁多;2、甲藻:具有厚的表面膜,多数有纵沟通过无性 繁殖或休眠细胞;3、金藻;4、硅鞭藻;5、原核自养生物以及蓝细菌浮游动物的主要类别: 1、原生动物:单细胞浮游动物结构简单包括鞭毛类、有孔虫类 和纤毛类东海常见种类为夜光虫;2、浮游甲壳动物:非常重要的一类浮游生物;3、水母 类和栉水母类:水母类是重要的肉食性浮游动物种类多、数量大,广泛分布身体柔软、 透明、含有大量水分生活史为:水螅型和水母型栉水母,没有刺细胞和世代交替;4、 毛颚动物:箭虫,长形,较凶猛肉食性;5、被囊动物有尾类:小型透明的一类 总之,浮游动物的种类繁多,其中端足类、磷虾类等甲壳动物和水母类、毛领类等是最重要 的浮游动物浮游原生动物(主要是纤毛类)对海洋主态系统能流也起重要作用二) 游泳生物 :运动器官发达、游泳能力很强的一类大型动物,包括海洋鱼类、哺乳 类(鲸、海豹、海牛等)、爬行类(海龟、海蛇)、海鸟以及某些游泳能力强的头足类和虾类特征及作用:从种类和数量上看,鱼类是最重要的游泳动物,也是海洋渔业的主要对象, 多数鱼类生活于 1000m 以浅的水层游泳动物多属肉食性种类,处于食物链中的较高层次, 包括海洋生态系统的顶级捕食者。
很多游泳动物(特别是鱼类)有周期性的洄游习性,包括产 卵洄游、索饵洄游和越冬洄游,代表着它们生活史中的不同阶段 游泳动物的主要类别:1、鱼类:圆口纲、软骨鱼纲、硬骨鱼纲;2、其他游泳动物:甲壳类、 头足类、海洋爬行类、海洋哺乳动物、海鸟三) 底栖生物 :由生活在海洋基底表面或沉积物中的各种生物所组成的类别底栖生 物可分为底栖植物和底栖动物底栖植物有单细胞藻类、大型海藻和被子植物;底栖动物是 海洋生物中最多样化的一个生态类群,几乎各个门类都有其代表,有的类别种类数量非常丰 富(如软体动物的瓣德类、节肢动物的甲壳类等)特征及作用 : 海底各种生境多样复杂,因而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及所代表的门类都比浮 游生物和游泳生物丰富得多底栖动物可充分利用水层沉降的有机碎屑,并通过营养关系促 进有机物质的分解,因而通过底栖-水层搞合过程使海洋生态系统连接成为一个整体许多 底栖植物(如大型藻类)和底栖动物(如很多种类的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也是人类直接利用的 海洋生物资源底栖生物的主要类别 :按底栖生物与地质关系划分的生态类群: 底表、底内和底游三种类型; 按个体大小划分底底栖类群 : 底栖生物也按其身体大小划分为微型、 小型和大型底栖生物,这种划分在底栖系统中的能流、物流研究中也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4 盐度:尽管大洋海水盐度会因各海区蒸发和降水的不平衡而有差异,但其主要离子组分之 间的含量比例却几乎是恒定的,称为海水组分恒定性规律5、限制因子理论:1、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必需物质 当植物所能利用的量紧密地接近所需的最低量时,就对其生长和繁殖起限制作用,成为限制 因子两个辅助原理:①该定律只在严格的稳定条件下,即能量和物质的流入和流出 处于平衡的情况下才适用;②应用该定律时还应注意到因子的互相影响问题有时生物能够 至少部分地以一种化学上很接近的物质来代替一种在环境中缺少的物质2、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生物对各种环境因子的适应有一个生态学上的最小量 和最大量,它们之间接近或超过这个界限,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就受到影响,甚至死亡生物 只能在耐受限度所规定的生态环境中生存6、 种群衰退原因:一般认为,一个种群的数量减少到对群落其他种群的影响微不足道时, 则这个种群就可能处于生态灭绝的状态最小生存种群为免遭灭绝所必需维持的最低个体数 量;(一)遗传变化——遗传变异性的丧失: 种群内个体具有不同类型的基因,即等位基因是 产生遗传变异性的基础,遗传变异性可促使种群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种群的数量与遗传变异性 密切相关二 )统计变化——种群数量的剧烈波动7、 生物学零度和有效积温法制:有机体必须达到一定界限以上才能开始发育,一般把这 一界限称为生物学零度;很多研究表明,胚胎发育所需要的总热量基本上是一个常数,称为 热常数,即指发育期的平均水温与所经过的天数或时数的乘机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因种类 不同而有差异,此即所谓有效积温法则8、 什么是生态位?如何理解生态位的分化并谈论其观点?(论述题) 答:生态位是指一种生物在群落中(或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或作用,生态位不仅说明生物居住的场所(占据的空间),而且也要说明它吃什么、被什么动物所吃、它们的活动时间、 与其他生物的关系以及它对群落发生影响的一切方面就是说它是某一物种的个体与环境之 间特定关系的总和一个生物的生态位就是一个n维的超体积,这个超体积所包含的是该生物生存和生 殖所需的全部条件7、r选择和K选择(一) r选择和K选择的典型特征 每一种生物都具有独特的出生率、寿命、大小和存活率等特征,这些特征反映其生活史 类型,是它们适应栖息地环境和生物特点所选择的进化对策r 对策者适应于变化大的环境,具有产生后代多,死亡率高、生活周期短、扩散能力强 等生活史特征。
K对策者生活于较稳定的环境中,具有出生率低、死亡率也低、寿命长和扩散能力差等生活史特征r 策者把较多能量用于繁殖,而 K 对策者把较多的能量用于提高竞争能力8、海洋初级生产力的测定方法:(一) 14 C示踪法原理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来检测浮游植物生产的速率 黑白瓶的基本操作方法见 P192)(二) 叶绿素同化指数法单位叶绿素A在单位时间内合成有机碳的量,是一种间接的方法9、 新生产力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1.15N 法一种放射性同位素方法,与 14C 法原理上有很多相同之处2. 沉积物捕集器法 收集沉降下来的颗粒有机物在时间跨度足够大,和平流及其小的情况下,可行其它方法:234 Th / 238 U不平衡法;物质通量模型法;f比推算法;遥感法 总初级生产力:新生产力 + 再生生产力10、 次级生产力:除生产者之外的各级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利用已经生产的有机物经同化吸 收、转化为自身物质(表现为生长与繁殖)的速率,也即消费者能量储蓄率次级生产力不 分为“总”的和“净”的量11、 食物链:(一) 牧食食物链定义:以活体植物体为起点的食物链二)碎屑食物链 定义:以碎屑为起点的食物链粒径谱:把粒度级按一定的对数级数排序,这种生物量在对数粒级上的分布就称为粒径谱。
平衡状态下这条谱线是一条斜率很低的直线生物量谱 (1) 定义:标准化了的生物量谱采用双对数坐标: 横坐标为个体生物量,以含能 量的对数级数表示(lgkcal);纵坐标为生物量密度,以单位面积下的含能量的对数级数表 示(lgkcal/m2)生物量谱实际上是生物量能谱,能够准确反映不同粒级成员的能量关系 生物泵:由有机物生产、消费、传递、沉降和分解等一系列生物学过程构成的碳从表层向深 层的转移 补偿深度:由于海洋中光照强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弱,可以预料,在某一深度层,植物 24h 中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质全部为维持其生命代谢消耗所平衡,没有净生产量( P=R), 称这样的深度为补偿深度重点 临界深度:是指在这个深度上方整个水柱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总量等于其呼吸消耗的总量, 或者说在这个深度之上,平均光强等于补偿光强重点11、 分解作用的意义:维持生态系统生产与分解的平衡有机质的分解过程(1)沥滤阶段: 不需要微生物的参与2)分解阶段:分解过程中成分不断的变化3)耐蚀阶段:海洋 腐殖土12、 为什么初级生产力估计的比实际的高?(2 个) (二)现在海洋初级生产力的估算 比过去高的原因: 1、PDOC 被忽略; 2、原核和真核的超微型自养浮游生物被忽略;13、生物入侵:称生态入侵,生物污染,是指由人类活动有意或无意引入历史上该区域尚未出 现过的物种,从而可能造成入侵生物群落结构与生态功能的巨大变化。
生物多样性: 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 它既是生物之间以及与其生存的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的体现,也是生物资源丰富多彩的 标志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优势种:是具有控制群落和反映群落特征的种类,因此优势种是数量或生微量所占比例最多 的种关键种:群落中对决定其他大多数种类在群落中持续生存的能力具有关键性的作用的种类食腐生 物:以落入土壤或水域的枯枝落叶、动物遗体或粪便 为食的生物原生动物:是一类最小的 、具有重 要生态学意义的单细胞浮 游动物, 包括鞭毛 类、有 孔虫类和纤毛 类原生动物海洋主要生态系统类型:①沿岸、浅海生态系统②沿岸潮间带和大型海藻场③沙滩④ 河口、盐沼和海草场⑤红树林沼泽⑥ 珊瑚礁⑦近岸上升流区⑧深海区 ⑨热液口区和冷 渗口区藻类-藻类间的共生关系:典型例子:蓝藻与某些硅藻的共生,如念珠藻科的胞内植生藻与硅藻 类的根管藻和梯形藻共生大部分蓝藻是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海区,由于它有固氮作用,增 加了硅藻的营养盐供应,从而促使生活在氮源经常贫乏的热带海区的硅藻大量繁殖,有时甚 至可形成水华真光层:也称透光层,仅占海洋上方的一薄层。
有足够的光可供该层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其 光合作用的量超过植物的呼吸消耗透光层在不同海区是不一样的,在清澈大洋区,其深度 可超过150m,而在沿岸区可减少到20m甚至更少温度对海洋生物分布的影响 : 按生物对分布区水温的适应能力,海洋上层的生物种群可分 为:1 暖水种、 2 温水种、 3 冷水种两种同温度分布有关的生物分布模式 :①两极同源 :南北半球 中高纬度的生物在系统分类上表现有密切的关系,有相应的种、属、科存在,这些种类在热 带海区消失②热带沉降:某些广盐性和广深性的冷水种,其分布可能从南北半球高纬度的 表层通过赤道区的深水层而成为一个连续的分布(赤道深层的水温相当于高纬度表层水温)与海水温度有关的海洋动物的迁移:如鱼类的洄游春季水温 上升,生殖洄游;夏秋季,索饵洄游;秋末冬初水温下降,越冬洄游阿利氏规律:种群密度过疏和过密对种群的生存与发展都是不利的,每一种生物种群都有自 己的最适密度种群数量调节的内源性因素:1行为调节、2内分泌调节、3遗传调节具体调节过程见P120) 寄生:通常是一种对抗性的相互作用,寄生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体表面或体内而从寄主获 得营养,寄生在许多情况下可以说是捕食现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寄生者与寄主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