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荔湾,品味岭南建筑文化走访荔湾,品味岭南建筑文化—— 荔湾建筑认知实习报告摘要摘要: 建筑与文化是一个宽广的领域,它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更是未来的建筑与文化是大众的,它们为大众所创造,也为大众所使用岭南建筑体现了岭南人民的民族风情和文化传统,是我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走访广州荔湾,调研荔湾区的建筑,从建筑的建构特征,技术风格和人文景观出发,分析了岭南建筑文化的特点和内涵,并针对岭南建筑的发展现状,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关键字关键字:岭南 荔湾 建筑 文化 正文正文1 1 岭南岭南 荔湾荔湾 建筑建筑 岭南文化是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祖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 枝奇葩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岭南文化以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在 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和融汇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务实、开放、兼容、创新 的独特岭南文化而建筑作为人类生存的主要场所,历代的建筑记载着不同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科 技发展变迁的特征和内容雨果说过:“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 在石头上 ”建筑通过其形态、风格、价值以及与周围的空间形象表征文化的内涵,这种 文化既是一种物质环境文化,又是一种依托物质环境所渗透和展示的特殊精神氛围文化, 具有十分明显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历史性。
、 本次的建筑认知实习选在广州荔湾区,主要是因为作为广州的代表性老城区,荔 湾保留着广州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荔湾的历代建筑,保存了广州的城市风韵,见证了 广州的发展变化同时,这些建筑也是岭南建筑的代表,对于研究岭南文化具有重要意 义近几年,特别是迎亚运以来,这些建筑得到保护性开发,有的还成为广州的新景点 在这里介绍几个荔湾代表性的建筑1. .1 陈家祠 陈家祠,位于荔湾区中山七路陈家祠地铁站旁,又名陈氏书院,是当时广东省 72 县陈姓的族祠和书院,建成于清光绪三十 一年(1905 年),是广东规模最大、装饰最华丽、保存最完好的传统建筑,1959 年辟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被列为全国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整座建筑坐北向南, 占地 1.5 万平方米,主体建筑为 6400 平方米主体建 筑面宽和纵深均为 80 米,平面呈正方形采用抬梁式建筑结构,硬山式封火山墙总体采用“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杪”布设,以六院八廊互相穿插布局严谨对称,空间宽敞, 主次分明在建筑的处理上,以中轴为主线,两边以低矮偏间、廊庑围合,衬托出主殿 堂的雄伟气概,形成纵横规整而又突出主体的构局建筑外围有青砖围墙,形成一座外 封闭内开放的建筑群体,是典型的广东民间宗祠式建筑。
1..2 2 荔湾博物馆荔湾博物馆荔湾博物馆位于广州荔湾区龙津西路逢源北街 84 号,成立于 1996 年 12 月,是以收藏、陈列和研 究荔湾历史、文化、民俗为主要内容的广东省首家 区级博物馆馆址是民国初期英商汇丰银行买办陈 廉仲先生的故居,于 1993 年被列为广州市文物保 护单位馆内岭南特色的庭院与西式别墅共现完美 景致,更有被誉为“岭南石山奇景代表作”的“石 水飞榕” 2000 年 9 月 26 日,荔湾博物馆二期工程一 一西关民俗馆正式对外开放,西关民俗馆以重建的 西关大屋为主体建筑,座落于原馆址东侧,建筑面 积 278 平方米其成立旨在充分保护、深入挖掘西 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家居摆设、情景陈列 局部再现传统西关大屋的典型模式及西关住家的生 活情态和文化景观落成的西关大屋遵循“整旧如旧”的原则,从平面布局、立面处理、建 筑设计和细部装饰等方面全方位恢复昔日古老大屋的建筑模式和风格内部陈设以明清广式 家具为主,在楼梯回廊,空置房间等处辅以“西关大屋建筑意境” 、 “西关民俗风情” 、 “婚嫁 习俗” 、 “节令习俗”等展览,籍以全面展示以西关大屋为居住载体的西关人家的生活习俗及 昔日“西关角” 、 “住家林”的神韵。
1..3 荔湾湖公园荔湾湖公园 荔湾湖公园位于广州市西关荔枝湾泮塘地区, 东至龙津西路,南至西关口,西至黄沙大道,北接 中山八路,属区级文化休息公园历史上此地名 园荟萃,有丰富的人文景观,是最能体现南国优 雅柔美风情,以湖为主的公园荔湾湖公园建于 1958 年 4 月 4 日,由当 时广州市市长主持动工,西区委、区政府组织了 全区干部、群众参加义务劳动,经过一年多时间, 在次年 6 月竣工荔湾湖公园是当时广州市向建 国十周年献礼的三大市政工程之一园名为沈钧儒手书园内有近 300 株荔枝树,为 1985 年 重种公园总面积 27 公顷,水域面积占 62%,陆地面积 38%,由小翠、玉翠、如意、五秀四 湖组成,以桥、堤相连,有园林建筑八亭、八桥、四廊、三厅、一轩、一阁,散落在碧波绿 树丛中,颇具岭南园林建筑特色解放后,特别是近 20 年来,随着广州城市建设的加快,昔日的河涌变成了下水 道,菜田荷塘亦建起了一座座民居和高楼大厦, “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 ”仅能在 五十年代兴建的荔湾湖公园里保留一点昔日的荔湾风光为了恢复昔日的荔枝湾风貌,荔湾区委、区政府在制定 《荔湾区商贸旅游区建设规划 》中提出了建设荔湾湖风景旅游 区,以荔湾湖为基础,建设荔湾涌出口处及湖边风景线,恢复过去的荔枝湾特色风光, 并恢复昔日荔枝湾内的建筑名园、寺庵,以及建造碑廊、味食街,重视古羊城八景之一 的“荔湾渔唱”。
1 1..4 4 西西关关大大屋屋西关,是老广州人对市中心荔湾区内北起西村,南濒珠江, 东至人民路,西至小北 江这一带的称呼,这里古时位于广州城 的西门外这一带有许多 典型的传统旧屋,人称 “西关古老 大屋”这些老屋是 中国广州市荔湾区西关一带兴建的富有 岭南特色的传统民居,多 为名门望族、官僚巨贾所建大部分 西关大屋兴建于清朝同治、 光绪年间,主要分布在 多宝路、 宝华路、龙津路西、上下九路等地最著名的西关大屋有坐落 于宝源北街 18 号的“梁资政第”、坐落于多宝路的邓宫保第 以及坐落于宝华路正中的 钟家花园等,但现已不复存在这些住宅高大明亮,厅园结 合,装饰精美基本布局是三 间 两廊,左右对称,中 间为主要厅 堂中轴线由前而后,依次为门 廊、门厅(门官厅)、 轿厅(茶 厅)、正厅(大厅或神 厅)、头 房(长辈房)、 二厅(饭厅)、 二房(尾房)每厅 为一进厅 与厅间以天井相隔, 天井上加小 屋盖,靠高侧窗(水窗) 或天窗 通风采光正间两旁主要有 书房、 偏厅、卧室和 楼梯间等。
最后为厨房门厅右边一般设 有 庭院小品,栽种花木,布置山 石鱼池以供游憩观赏庭院 后部为书房大屋两侧各有一 条青云巷(取 “平步青云” 意),又称“冷巷”、“火巷”、“水巷”等,有通风、防火、排水、采光、晒晾、交 通、栽花木等多种功用 门面装修与竹筒屋相同外为矮脚双扇门,中为趟栊,内为 大门,均由高级硬木制成室内装修讲究,陈设家具、灯具、条幅、对联、书籍、古董、 字画、瓶花、盆栽、笼鸟、镜台及各种艺术品名贵的红木家具,精巧的木雕花饰,富 有地方特色的 满洲窗和槛窗其独特的布局形式具有浓郁的 岭南韵味1 1..5 5 上下九步行街的骑楼上下九步行街的骑楼荔湾区作为老城区,至今仍保留着许 多骑楼建筑,主要分布在 人民路、上下九、 第十甫路、长寿路、恩宁路、龙津路、长 堤;东山区的文明路、德政路、豪贤路、 文德路、东华东路和东华西路 骑楼大概是 20 世纪初开始在广州出现, 2~4 层的楼高在当时是有钱人家才有能力建西关大屋平面示意 图起的,所以今天看起来虽不高大却透着一股精巧华贵骑楼的楼上住人,楼下开店为了楼的整体平衡,楼房伸出两条腿来支撑,两条腿就叫 作柱廊从柱廊向上依次为楼层、山花,外墙上的装饰材料丰富多彩,窗台下的墙面往往还 有各种花纹或浅浮雕。
骑楼上由玻璃及木格组成窗花的满洲窗,最具有中式建筑的特色楼 顶的山花和女儿墙,则是西方古建筑特有的元素骑楼的整体风格被中西合璧成仿哥特式、 南洋式、古罗马券廊式、仿巴洛克式和中国传统式2 2 岭南岭南 文化文化 建筑建筑 岭南建筑是我国建筑之林中一枝奇葩,千百年来,经过历代建筑匠师的辛勤劳动,充 分利用了南国的自然资源,结合南国人民的生活特点,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建筑艺术,在我国 建筑之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其简练、朴素、通透、雅淡的风貌展现在南国大地上 本次认知实习,在走访荔湾区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对荔湾建筑的调研,考察荔湾建筑 风格,将从建构特征,技术风格,人文景观三方面阐述岭南 的建筑特点2..1 建建构构特特征征 ①在功能上具有隔熱、遮陽、通風的特點; ②建築物頂部常做成多層斜坡頂;外立面顏色以深灰色、 淺色為主;以及方形柱的運用 ③空间组织比较自由,没有特殊的程式,不追求严谨的 纵轴对称,以连廊为手段进行室内外空间的组织,有机地将 不同标高、不同尺度、不同功能的建筑空间组合成一个有机 的整体,形成曲径回廊相联系、喷泉水池相通,假山叠石相 衬,建筑高低错落有致,大小空间组织有序的建筑群体。
例 如陈家祠 ④具有防患意识和防灾意识,房子有左门、右门,有什 么事情发生,有多门出入房内部有屏风、天井,天井可以 采纳阳光、杀菌、净化空气,可以吸纳好气流,避开恶风, 冬暖夏凉,坐北向南的房子,北边不开窗,北边的寒风不会吹进来趟拢门,关而不闭,不 会封死,有效地同外界交流⑤无一不与园林艺术发生最密切的关系泮溪酒家、南园酒家、北园酒家等,是典型岭 南风格建筑装饰作品⑥注重装饰,具有轻巧、精细、艺术的地方装饰材料木雕,陶瓷,石材,套色艺术琉 璃等,无疑以其精湛的工艺,秀丽的图案,为岭南建筑增添光彩2..2 技技术术风风格格 岭南建筑一般都坐北朝南,既有利于夏季的通风采光,又有利于冬季的保暖平面采用条 形,多间房屋并列组合,前面设有敞廊,遮阳板或屋檐,以遮阳挡雨,同时也方便用户行走为 防止潮湿和雨水浸没,多采用石柱础、高柱础及石梁岭南地区雨水多,地处有山、有水、河 流小溪交错复杂的位置,加上人多地少,耕地资源比较紧张,许多建筑都集中建在小山坡、丘 林地带,居高而下,分排建设,一个山坡形成一条自然村村中房屋多为单层,屋顶为金字塔形,以 泻雨水在建材选择方面,一般采用泥砖、青瓦或青砖有些富裕家庭,为防止偷盗,采用加 厚墙,其厚度甚至达到 1m 以上,用砂、泥、灰捣固,非常坚硬。
2..3 人人文文景景观观 岭南文化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三大文化体系和四大文化特征三大文化体系即多元文 化、海洋文化和商业文化至于四大文化特征,即兼容性、务实性、世俗性和创新性,在近 现代文化发展中还增加了辐射性岭南建筑来源于地域的文化和自然条件综合上述,岭南建筑的特征可归纳为:务实性,岭南建筑的本质所在,就是以真实为主;兼容性,古今中外, 一切精华为我所用,这是岭南建筑博各家之长、丰富自己的做法;世俗性,这是岭南建筑注 意民间建筑,大众化思想的表现;创新性,这是岭南建筑的主要特色和根本,一切以创新为 主,在创新中求变此外,随时着文化的发展,辐射性的作用也在岭南建筑中不断发展,也 可以说是第五项特征了3 3 岭南岭南 建筑建筑 传承与发展传承与发展 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尽管岭南建筑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在中国建筑文化史 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由于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岭南地区城镇 建设正以史无前例的进程加速发展,而对于岭南建筑的发展道路乃至建筑理论、创作哲学和 管理策略的研究却相对落后,特别大拆大建的政策使得即使是满载历史记忆的岭南建筑也无 法幸免,能够得以完好保存下来的古建筑越来越少。
面对日益流失的岭南建筑文化,采取措 施保护、传承、发展已经是势在必行 岭南文化建筑 怎样永葆生机? 1 改造可行但要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