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山台烽火台与广宁后屯.doc

壹****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2KB
约6页
文档ID:559300308
高山台烽火台与广宁后屯.doc_第1页
1/6

高山台烽火台与广宁后屯卫             王紫晨 乘汽车沿沈承公路由东向西,或乘火车沿大郑线由南向北,跨越彰武县城西南的柳河公路铁路立交大桥时,人们就会看到有一座小山蜿蜒起伏,像一只卧伏在山林中的猛虎,又像一条盘踞在柳河岸边的巨蟒山顶,有座巍峨的烽火台,傲然屹立这就是高山台烽火台高山台位于彰武县城西南4.5公里,海拔175.4米,以山顶筑有烽火台而得名据考证,高山台又名杜尔笔山,古书记载的“杜尔笔”、“都尔弼”、“都尔鼻”均为蒙古语的同音同义语,“笔、弼、鼻”系谐音异写,汉译为“四方”之意,是以山顶有四方形烽火台得都尔鼻名其山上烽火台为发狼烟报军情所用旧彰武县志记载“位于本城新开河西十里许,有古砖砌垒墩台一座,高三丈六尺,不知何代所建,台下有古寺一所,香火不断”民国年间寺庙仍很兴盛,当时《盛京时报》曾载文“邑西南有高山台山峰一座,山下有庙供长仙很灵验,寺名白龙庙,古历四月十八,红男绿女来庙烧香了愿,络绎于途并有小贩摊床设庙两侧,呼喊叫卖”这高山台烽火台究竟是何人建于何代呢?明统一辽东的征战中国历史上有位出身贫寒当过和尚的开国皇帝,他就是明朝的朱元璋朱元璋于元至正二十年(1352年),在安徽凤阳东北的濠州参加郭子兴的起义军红巾军,因作战勇敢,才略出众,深得郭子兴的信任。

郭子兴死后,小明王任命他为都元帅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二月,朱元璋在南京即皇帝位,次年正月,定国号明,改年号洪武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明军入大都(今北京)元顺帝率后妃、太子北遁应昌路(今内蒙克什克腾旗达里湖西)元朝政权为明朝取代顺帝北遁应昌,仍控制东北、西北的广大地区,仍用元国号,史称“北元”阜新地区即在北元势力控制之内明为消灭北元残余势力,在辽西和辽东地区进行长达二十多年的战争阜新地处争战的必经之路,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遭到严重破坏明王朝建立之初,元朝残余势力太尉纳哈出拥众20万据守金山(今辽宁昌图和吉林辽源一带),其辽阳行省参知政事刘益屯盖州,与平章高家奴相为声援,保金、复等州对元朝在东北的残余势力,朱元璋采取招抚和军事征讨相结合的策略洪武四年(1371年)初,朱元璋命叶旺、马云等兵分两路征讨辽东,同时,派人带着朱元璋的诏谕劝降刘益洪武四年(1371年)二月,刘益带着自己的兵马钱粮归降明,并献辽阳行省州、县位置及驻军分布图册朱元璋遂设置辽东卫指挥使司,以刘益为指挥同知,卫治设在盖州得利嬴城(今瓦房店市得利寺山城)此为明朝统治辽东之始洪武八年(1375),辽东卫改称辽东都指挥使司。

辽东卫在东北正式取代元的辽阳行省,元辽东残余势力纷纷归降,唯纳哈出仕元不贰,朱元璋数遣书对其出降,终不肯降不久洪保保叛杀刘益,投奔纳哈出为防纳哈出西出辽西与北元中路势力相会合和防岭北元军进入辽东,明在金山西侧的牛家庄(昌图县)至懿州(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塔营子镇古城)一线,加强了兵力部署洪武五年(1372年)十一月,纳哈出迸犯辽东牛家庄,杀明军士卒3000余人,烧毁仓粮10余万石洪武七年(1374年)和洪武八年(1375年),又先后攻辽阳、犯金州纳哈出以金山为大本营,部众主要分布在松花湖,亦迷河(今饮马河)和东辽河上游一带及海西女真地区在明朝招抚政策的影响下,海西女真的各级官吏纷纷降明,孤立了纳哈出纳哈出仍坚持不降,拥众数十万屯金山,数为辽东边害洪武二十年(1387年)三月,朱元璋命冯胜为征虏大将军,率步骑20万进行征讨还将俘获的纳哈出部将乃刺吾派去最后招降纳哈出明军首先切断纳哈出与元帝的中路军和扩廓贴木儿的西路军相互联系,十五万大军,20万民夫沿金、元时期的北路和中路驿道开赴金山前线,懿州是西方面军进军路线上重要的州城和兵站明军主力从西面和北面对金山形成包围之势,降纳哈出之将庆国公观童。

大军压至,纳哈出思量不敌,在乃刺吾归劝下,终于投降明军得所部二十余万人及牛羊马驼等至此,北元在东北的主要残余势力被扫除,东北的其它残余势力也纷纷归降至明成祖朱棣时,东北全境一统于明王朝《明史》记载,纳哈出是成吉思汗四杰之一木华黎的第九代后人,元朝灭亡后,纳哈出降明后又反明,反了又降,几经反复明太祖看他是元朝名将的后代,便让他回蒙古去明朝大将冯胜率领大军围攻纳哈出,纳哈出又投降明太祖封他为海西侯,让他跟傅友德征战云南,结果死于途中他的后裔隐居福建泉州深山,改为出姓,风俗与汉族无异,但不过元宵节  广宁后屯卫的立废明王朝建立后,朱元璋采取一系列措施分割地方权力,以强化中央集权改元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元代的行中书省统领军事、行政、监督大权,权力很大而明的承宣布政使司只理行政、财政,另设都指挥使司掌管军事,设提刑按察使司掌管监察、刑罚,合称“三司”三权分立,各不相属,一统中央明廷认为东北地区“边远偏僻”,“华夷杂居之民,迫近胡俗,易动难安,非可以内地之治治之也只设都司卫所,不置州县,实行军事化管理编户一以卫所制之者,万户管千,千户管百,节制易明,逃跑可稽也”。

以军管的办法来管束这里的百姓和维护社会治安,以全民皆兵的形式加强对东北各族人民的控制永乐七年(1409年),将元时的辽阳行省管辖的东北地区一分为二,在今吉林以北的广大地区设奴儿干都指挥使司辽东都指挥使司(简称辽东都司)辖境除不含今朝阳地区外(朝阳地区隶属于北平都指挥使司),包括今辽宁省境内大部分地区,辽东都司治所置于辽阳(后迁广宁,即北镇),行政划归山东布政使司山东布政使司在辽东仅派一、二名官员署理辽东的钱粮事务和巡按农商、学政、狱讼,辽东都司实际是辽东地区最高军政机构,直至设辽东巡抚辽东都司下辖25卫,每卫辖有几个千户所,千户所下辖百户所,设千户、百户各一人规定以五千六百人为一卫,一千一百二十人为一千户所,一百一十二人为一百户所,每百户所设总旗二人,小旗十人懿州和其它很多州城,因战乱城池被毁,朱元璋“以其地早寒,土旷人稀,不欲建置劳民”为由,放弃这些州城的修复与重建,将其变成军事屯田的卫所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正月,广宁后屯卫置于旧懿州地区,是以军垦形式组建的屯卫,为25卫之一一个屯卫相当于一个农垦师,有军丁5600人,都带有家属,世代为军,十分之三驻守,十分之七种地,定期轮换永乐八年(1410年),广宁后屯卫迁徙义州(义县)卫城,懿州的屯田人口也随之迁往义州。

原隶属于懿州的同昌县(县城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红帽子古城),明属营州(营州,朝阳)五屯卫的左屯卫,置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二月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为加强北京地区的防卫和补充北京地区的人口,于当年三月将营州五卫全部人口徙治北京地区设于阜新西部地区的营州左屯卫徙治顺义县永乐元年和永乐八年的阜新地区人口的大迁徙,造成阜新地区人口所剩无几,州城和村落废毁,土地荒芜成为明王朝让予蒙古兀良哈的“早寒”之地  广宁后屯卫的边墙广宁后屯卫在旧懿州地区驻防屯田18年中,为防北元残余势力侵扰,利用山势与河流,沿防区界修筑了一道边墙这道边墙东起今彰武县城东南,西至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塔营子镇与务欢池镇的交界处,全长40多公里有烽火台(墩台)遗迹9处这些烽火台以彰武县五峰镇高山台烽火台为中心台,向西北方向分布,在彰武境内有双庙乡的二台子、三台子,平安乡的四台子和石佛沟墩台,然后是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建设镇的杏树洼墩台、三合堂墩台、南台子,塔营子镇懿州城址北侧墩台、广立当北墩台和务欢池镇下八家子墩台、上八家子墩台后三座墩台呈三角形分布,各相距1.5公里,共同对向北面的顺发号河和旧懿州城的一片开阔地。

高山台烽火台位于彰武县城西南4.5公里的高山台山上台为方形,三合土夯筑,外围砌一层青砖,是九座墩台中最高最大的一座,1948年曾遭重炮轰击,造成南墙基移位二分之一,北面墙基移位三分之一,东西墙基全部移位,墙体均向内倾斜1997年,彰武县人民政府拨专款对残存不堪的烽火台予以复修,其现状:台为方斗形,底边长9.4米,上口边宽8.16米,高9.6米,每面围墙上留2个垛口,南侧有石吐水嘴2个,地基为2层条石砌筑,恢复了原来的风貌广宁后屯卫边墙其他的烽火台也均为正方形或长方形,夯土构筑,外砌青砖这些烽火台间以堑壕相连现在彰武县城北的壕北、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建设镇的东壕、西壕和腰壕等地名,就是以边壕而得名在建设镇二土营子村附近有边里营子屯,这是阜新地区唯一一个以边里命名的村落,证明懿州边墙在其北侧通过广宁后屯卫既然相当于一个农垦师,那么师部在哪里呢?沿边墙所建边堡现仅发现两座,一座位于高山台西南0.5公里的五峰镇王家屯古城址,城址南北长170米,东西宽240米,城墙塌宽15米,残高3.5米,为辽、金、元时期的驿道上的重要城堡和站赤,明时仍沿用此城为边堡,用以屯兵储粮另一城堡距王家屯古城址南1.5公里。

即彰武县西六家子蒙古族满族乡烧锅坨子村后四方城屯为长宽各160米的方城,残高6米,城址遗物丰富,除施釉瓷以外,还有铜铭押(名章)、碑头、大青砖等青砖规格为41×18×11厘米,与高山台烽火台所用青砖规格相同已故阜新地方史学家刘国友认为,由于塔营子的懿州城已毁于战火,这一城堡当为广宁后屯卫在四方城新筑的管理屯田的机关驻在地,即“新懿州”边墙向东南折向沈阳中屯卫境内,将辽河套封闭以确保辽阳、广宁的安全边墙向西沿顺发号河与营州左屯卫接防懿州边墙当建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至永乐八年(1410年)间,这其间边墙曾沿懿州北城墙通过,将已成废墟又无险可守的旧懿州废为屯田地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正月,“燕王朱棣帅总兵官周兴出辽东塞”六月,“周兴等自开原追敌至甫答迷城,不及而还”燕王朱棣出辽东塞至开原,就是沿着这道边墙行进的随着永乐八年(1410年)广宁后屯卫撤销,屯田户迁徙义州,边墙和边堡也随之废弃广宁失去了后屯卫边墙这一重要屏障,蒙古骑兵进入辽河套如入无人之境从此,辽东屡遭劫难明中叶以后,女真族即满族又兴起于东北地区,也不断威胁明朝的安全为防御蒙古和女真族,英宗朝的辽东提督王翱将辽东地区简易的边墙改建成坚固的长城。

辽东长城,东起鸭绿江虎山,西至山海关外绥中铁场堡,与蓟镇长城接防,长980公里此后,明朝对长城进行多次改造和修缮,在阜新地区形成了主复两道长城,并行延伸广宁后屯卫边墙是穿过阜新地区的军事防御体系,明修筑辽东长城(也叫边墙),则向南后撤百余里,将阜新地区置于长城之外,并迁徙这里的大量人口,使阜新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随着蒙古兀良哈、蒙古贞等诸部的相继驻牧和养息牧场的建立,才使阜新地区再次步人了比较稳定的历史发展时期广宁后屯卫及其边墙虽然早已被历史淹没了,然而高山台烽火台依然雄踞于山头,似乎在向人们验证着那段历史的沧桑。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