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免疫预防的现状与展望疾病免疫预防的现状与展望一、 中国免疫预防事业的三个阶段 琴纳(Edward Jenner)发现接种牛痘可以预防天花迄今已 200 多年人类已经研制成几 十种人用疫苗,广泛应用于疾病的预防与控制,保护了人类的健康,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 会进步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制定了“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积极预防和控制严重 危害人民健康的急性传染病我国先后研制成功麻疹、脊髓灰质炎(脊灰)、白喉、百日咳、 破伤风、卡介苗、乙型脑炎、脑膜炎双球菌、甲、乙型肝炎、风疹、腮腺炎、狂犬病等疫 苗,基本满足了我国预防儿童主要传染病的需要,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免疫预防事业所 取得的成就令世人瞩目 (一)两个重要阶段 我国免疫预防事业已经走过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 从 20 世纪 50 年代到 1978 年是我国免疫预防事业逐步得到发展的阶段 在旧中国,人群免疫预防工作基本上没有开展,天花威胁着我国人民的健康,白喉、百日 咳、麻疹和脊髓灰质炎四种传染病每年发病总数超过一千万,是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50 年代,全国多次开展秋季普种牛痘运动,使天花发病地区逐年缩小,发病率明显降低,同 时在部分城市开展卡介苗、白喉类毒素预防接种活动;60 年代我国又陆续研制成功一些常 用的儿童疫苗,在全国开展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和百白破混合制剂的接种 工作;70 年代初开始了破伤风类毒素的免疫接种,每年冬春季在全国范围开展疫苗突击接 种活动。
2.第二阶段 1978 年以后正式实施计划免疫,是我国计划免疫全面发展的阶段我 国参与了世界卫生组织于 1974 年发起的扩大免疫规划(EPI)活动,加强了计划免疫在组织 建设、冷链建设、目标管理和规划实施等方面的工作;1988 年实现了以省为单位普及儿童 免疫的目标,即周岁内儿童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和百白破混合制剂四种疫 苗免疫接种率达到 85%1990 年和 1995 年又分别实现了以县和乡为单位普及儿童免疫的 目标如果说 20 世纪 80 年代是计划免疫建设和扩大儿童计划免疫服务的时期,那么 90 年 代则是以消灭脊髓灰质炎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为重点,普及儿童免疫服务的大发展时期 我国政府承诺在 2000 年实现消灭脊髓灰质炎、消除新生儿破伤风的目标后,各级政府加强 了对计划免疫工作的领导,落实以消灭脊髓灰质炎为重点的计划免疫工作;在提高计划免 疫针对疾病的监测水平,建设信息系统,培训专业队伍,开展社会动员等方面做了大量的 工作;近 10 年来,又将乙型肝炎(乙肝)疫苗的接种工作纳入计划免疫管理,大力推广疫苗 接种,启动了进一步控制麻疹的活动,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国际合作。
(二)主要成就 半个世纪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以及全国卫生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免疫预防 事业取得了振奋人心的成就 1.成功地消灭了天花 新中国的免疫预防事业从预防天花起步,我们使用自己生产的 疫苗成功消灭了天花这个给人类造成极大危害的疾病现在人们可以骄傲地认为:天花的 免疫预防是人类控制和消灭传染的成功范例,也是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创造的史无前例 的伟大成就 2.普及儿童免疫 与我国疫苗生产几乎同时起步的免疫预防事业近 20 年来发展迅速, 政府的支持?科学的管理?专业人员的努力和全社会的参与使儿童计划免疫工作深入人心,使 常规免疫接种率(1 岁内儿童四种疫苗的接种率)达到 85%以上,群众接受免疫服务的自觉性 大大提高3.冷链系统的建立 冷链是保持疫苗效价的重要条件?据卫生部统计,从 20 世纪 80 年 代中期开始实施计划免疫冷链系统建设以来,全国共建设了 600 多座低温冷库 1 150 座普通 冷库,装备冷链运输车 3 300 多辆,装备冰箱 9.4 万台?冷藏包 91.6 万个?各级政府为维持冷链 运转及补充接种器材的消耗而投入的经费达 30 亿元,平均每年大约 2 亿元。
4.提高了人均寿命 我国的人均寿命在半个世纪中翻了一番,即从 1949 年的 35 岁到 现在的 70 岁左右,儿童发病和死亡的急剧减少是我国人均寿命大大提高的重要原因,其中最 能体现预防为主方针的“免疫预防”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5.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由于实施了免疫预防,避免了数亿儿童发生计划免 疫针对疾病,为保护儿童健康,提高中华民族人口素质做出了贡献1997 年与 1978 年相 比,计划免疫针对传染病发病下降了 90%以上,麻疹发病率降至 10/10 万以下;百日咳、 白喉的发病率已分别降至 0.1/10 万和 0.01/10 万以下以麻疹、脊髓灰质炎、百日咳、 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 6 种传染病为例,在过去的 20 年里,减少发病 2.8 亿 人,减少死亡 342 万人免疫接种成功地保护了儿童的生命与健康,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 益和经济效益仅直接减少住院治疗费用一项就达 364 亿元人民币,毫无疑问,免疫预防 工作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6.阻断了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的传播 我国政府承诺要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全球 2000 年实现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目标。
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都十分重视这项工作,1993 年以来, 每年 12 月 5 日和次年的 1 月 5 日在全国范围对 4 岁以下儿童开展两剂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 免疫活动,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参加了这些活动1993 年 12 月 5 日和次年 1 月 5 日,我 国开展了首次全国强化免疫日活动,为约 8 000 万 4 岁以下儿童接种了两剂脊髓灰质炎疫 苗这次活动的成功开展,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人类公共卫生史之最,有力地促进了其他 国家开展强化免疫活动此后,我国又开展了两次全国强化免疫活动和三次规模略小于全 国范围的强化免疫活动通过加强常规免疫,建立急性弛缓性麻痹监测系统和国家脊灰实 验室网络,锻炼了一支训练有素的免疫预防工作队伍,也推动了整个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扩大了国际交流1994 年 10 月以来我国没有发现本土的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病例,目前正 在加紧消灭脊髓灰的证实工作政府的承诺、正确的策略、卫生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全 社会的参与以及国际社会的支持是我们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中国的成功实践,为世界其 它国家和地区树立了榜样 7.消除新生儿破伤风和加速控制麻疹 我国为了实现 2000 年以县为单位新生儿破伤 风的发生率低于 1/1 000 活产儿的消除目标,从 1995 年对 542 个高危县的育龄期妇女实 施了破伤风类毒素突出接种,接种率达到 75%,有效地控制了新生儿破伤风。
1999 年开始 了新生儿破伤风的监测工作 在没有实施麻疹疫苗接种之前,麻疹流行十分猖獗几乎所有的儿童在 15 岁以前都 感染过麻疹病毒,发病率几乎与当时的出生率相同自开展麻疹免疫接种工作以来,我国 麻疹控制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发病率大幅度下降,特别是实施计划免疫以来的 20 年, 麻疹发病率下降了 95%以上,1998 年全国麻疹的报告发病率降到 6/10 万左右卫生部于 1996 年制订、下发了《全国加速控制麻疹指南》 ,对全国的麻疹控制工作提出了分类指导 原则,各地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强化免疫活动,有效地控制了麻疹暴发和流 行从 1999 年起全国在脊髓灰质炎监测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了麻疹监测系统,为评价加速控 制麻疹工作的进展提供了条件,也为今后可能开展的消除麻疹工作做了准备 8.推广乙型肝炎疫苗 我国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率高达 57.6%,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 率 9.8%1991 年我国开始推广乙肝疫苗接种,到 1997 年我国 1 岁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达 到了 50%,城市已达到 80%以上,农村地区也达到了 40%资料表明,一些地方由于开 展了乙肝疫苗接种工作,使这些地区儿童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降低到 2%左右,下降了80%;婴儿接种乙肝疫苗效果明显,随着乙肝疫苗的广泛应用,完全可以预见,乙肝作为 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一种最严重的疾病也将成为历史。
(三)第三阶段 随着卫生部机构的改革,计划免疫工作的范围将不仅仅限于四苗六病,而是要逐步扩 大到其它疾病的免疫规划,即目前一些以疫苗接种为主要预防手段的疾病将逐步纳入国家 免疫规划管理这标志着我国的免疫预防事业开始进入第三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使免疫预防工作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以保证人人享有高质量的免疫预防服务 要制定国家免疫规划和相关的法规与政策;实现消灭脊髓灰质炎、消除新生儿破伤风和加 速控制以致消除麻疹的目标;不断完善免疫规划的监测工作和信息系统,加强相关实验室 建设;更新和维护冷链系统;高度重视疫苗接种工作中的安全注射问题;加强基层工作人 员的培训,提高免疫服务质量;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疫苗使用的种类,扩大使用范围,进 一步控制疫苗针对疾病的发生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能够在免疫预防领域取得如此辉煌的业绩,无不体现我国社会主 义制度的优越性,无不体现科学技术所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虽然我们已经取 得了伟大的成就,但是影响我国免疫预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困难和问题依然存在免疫预 防事业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每年我国新出生儿童约 2 000 万,儿童免疫工作年年 要从零开始,特别是如何使边远贫困地区和流动人口中的儿童及时获得免疫预防服务,将 是今后工作的一个重点,博爱工程和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等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
如果 全社会都来自觉关心下一代,积极支持儿童免疫工作,我国的免疫预防事业就一定能真正 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疾病的三级基本预防措施 要预防疾病的发生,控制疾病的发展,必须根据疾病发生、发展全过程的规律,采取 三级预防的策略和措施即采取第一级预防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采取第二、三级预防 措施控制疾病的发展 (一)第一级预防 第一级预防也称病因预防,它是针对致病因素所采取的预防措施它的目的是使健康 人免受致病因素的危害,防止疾病发生第一级预防是疾病防制的主干,是第一线的、最 积极的预防措施根据疾病发生的生物、心理和社会有关的因素,要应用于免疫学、遗传 学、优生学和社会医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第一级预防的措施主要包括两方面措施1.改善环境措施 主要是改善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防止环境中生物学、化学和物理 学的致病因素对人体的直接危害 (1) 保护环境,防止环境污染:主要是运用卫生监督的措施,保护生活环境中的空气、 水、食物和土壤免受环境污染物污染,消除或控制环境中生物性、化学性及物理性致病因 素对人体的危害这是预防疾病发生最积极、最根本的措施 (2) 改善生产环境、防止职业性危害:主要采取改革工艺过程、改善劳动条件的各项 措施,净化生产环境,防止职业病、职业性多发病和外伤的发生。
2.增进人体健康的措施 (1) 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根据疾病发生的因素分析,由于个人行为生活方式的不健康、 不科学引起的疾病约占一半左右因此,通过健康教育,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培养良好的 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注意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是预防疾病发生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措施 (2) 预防接种,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在与传染病作斗争中,预防接种对预防传染病 发生的作用已经得到充分的肯定通过普及接种牛痘,全球已经消灭了天花;通过普遍口 服脊髓灰质炎疫苗,脊髓灰质炎已经接近消灭;全国实行计划免疫后,已控制了白喉、破伤风、麻疹等疾病的流行所以预防接种是一种行之有效第一级预防措施 (3) 做好婚前检查,实行优生优育:婚前检查是优生监督的重要措施,通过病史、家 系调查、家谱分析和体格检查,禁止近亲结婚并且可以根据遗传规律推算“影响后代优 生”的风险率,减少或避免遗传病的发生 (二)第二级预防 第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预防,即在疾病发生的早期采取有效措施,早期发现,早期诊 断,早期治疗做好“三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