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哲学论文-无政府状态的建构主义审视 【内容提要】:建构主义是国际政治理论中一支正在兴起的力量它对国际政治的基本概念进行了重新解读, 无政府状态概念是其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建构主义认为无政府状态并非像新现实主义所理解的那样,只有一种逻辑,而是存在三种可能性,关键取决于行动者的实践互动由此,国际体系的结构具有了不同的内容,行动者和结构体现了一种新型关系本文展示和梳理了建构主义对这一概念的再审视 【关键词】: 无政府状态 新现实主义 建构主义 结构变化 无政府状态是主流理论的核心假设, 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对国家行为的分析都是建立在这一假设基础上而展开的, 而这种假设恰恰是作为主流理论的挑战者建构主义所质疑的起点建构主义的应有之义就是把主流理论认为理所当然的东西看成是不断变化的, 通过对国际体系结构的解构来建构新的国际体系结构观对主流理论的无政府状态的假设给予最系统最深刻质疑的建构主义学者当属温特1 他为我们展示了无政府状态的多种逻辑和国际体系变化的多彩画面 一、主流理论的无政府状态假设 对于从事国际政治研究的人员来说, 无政府状态一词无疑是国际政治理论的关键词, 被置于国际政治学的中心地位。
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华尔兹在《国际政治理论》一书中, 通过国内与国际的比较, 把无政府状态作为国际体系结构的组成部分来分析国际政治的本质, 认为国际政治的其他现象都是从这一特征中派生出来的新自由主义的领军人物基欧汉在《霸权之后》一书中,对合作的分析也是从无政府状态的假设开始的, 他要论证的是即使在一个没有中央权威的自助体系中, 各自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体也可在霸权国并不存在的情况下, 通过国际制度的安排, 仍能够建立起有效的合作在阿特和杰维斯主编的《国际政治》这本论文集中, 第一部分就从无政府状态的意义、无政府状态的摆脱和无政府状态的缓解三个方面论述了无政府状态的环境,他们认为,“ 无政府状态代表了国际政治环境的持久概念和现象. . 是国际关系的基本事实, 要处理无政府状态的后果,或者改变它, 就必须首先理解它2 肯尼斯· 奥耶(K e n n e t h O y e ) 在其主编的《无政府状态的合作》中,开门见山地指出: “ 由于没有中央权威对主权利益的追求进行限制, 国家处于永久的无政府状态中, 并且明确地把无政府状态作为国际政治的中心条件, 书中的作者都是以无政府状态作为国际政治的中心背景条件来展开对合作的探讨”3 秦亚青教授对无政府状态在理性主义学派中的意义作了简明归纳: “ 首先是其本体论意义, 即无政府性是国际政治的基本事实。
既然是事实, 就是客观存在的东西, 也就具有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特性只要国家体系存在,无政府性就是这个体系最显著的特征其次是方法论意义, 即无政府性成为国际政治的第一重要假定既然是假定, 就是无需质疑即可以认为属真的东西;既然是第一,就是最重要的假定因此,几乎所有国际关系的理论研究都以这个假定开始如新现实主义从无政府性开始考虑生存的竞争, 新自由主义则从无政府性开始讨论为发展的合作第三是学科意义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这两个政治学的基本次领域也是以这个基本假定分解的这样, 无政府性就具有对国际政治定义的功能4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无政府状态的假设在国际政治理论中的重要地位它被查尔斯· 利普森称为国际关系的罗塞塔石碑5 无论是新自由主义还是新现实主义都是从这里开始他们的理论演绎没有人否认国际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处于无政府状态这也是“ 新新综合” 的一个方面但应该注意的是, 国际关系理论对无政府状态并没有统一的定义米尔纳给我们提供了目前国际关系理论关于无政府状态的两种定义6 第一种定义是指缺少秩序, 意味着混乱和无序即霍布斯所描述的人反对人的自然状态这样一种定义遭到了国际关系学者的广泛质疑。
英国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布尔则从国际社会的角度来理解现代国际体系的秩序,认为无政府状态并不意味着没有秩序在国际社会中,广泛地存在着各种规则和安排,如对使用武力的一定限制;对契约神圣性的尊重和对财产权保护的某些共同安排 现代国际体系也是一种国际社会,至少在一定意义上说, 国际社会一直是国际体系中起作用的因素之一7 因而我们不能说无政府状态就是霍布斯描绘的自然状态,在《无政府状态下的合作》一书中,作者们认识到:“ 国际社会虽然处在一种碎化状态但是,无政府状态的世界政治并不意味着它完全缺少组织在一些事务领域, 存在对各个行为者之间的关系较为细致的安排, 即使其它一些领域仍是松散的 8 在新现实主义理论中,虽然认为国际体系处在无政府状态中, 但同样存在着秩序这种秩序是和均势联系在一起的均势以两种方式为体系提供秩序一是通过力量的平衡来防止战争的发生,二是国家之间反复组织起来的均势表明, 在国际政治动荡的背后存在着秩序就像在一个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无形之手支配市场一样,国家的行为总是受国际体系结构的制约无政府状态的第二种定义是指缺少政府这是大多数学者的看法但由于国际关系学者对政府的理解不同,因而对无政府状态的认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华尔兹借用韦伯的观点, 把政府定义为拥有合法使用武力的垄断权:“ 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的区别, 不在于武力的使用, 而在于两者处理暴力的组织方式不同一个有效力的政府, 垄断了对武力的合法使用9 英国学派的学者则把政府与确保秩序的制度和法律而不是与武力联系起来马丁· 怀特指出:“ 无政府状态具有将国际政治和一般政治相区别的特性国际政治研究的前提假设是缺少政府体系, 正如国内政治研究的前提是存在这样的体系一样但大致的事实是, 国内政治中追求权力的斗争是在法律和制度的框架限制和支配下进行的; 而在国际政治中,法律和制度是受追求权力的斗争限制和支配的 10 奥耶认为国际体系缺少特定的政府功能,没有一个凌驾于国家之上的中央权威去强制国家实施承诺或协定这三种关于政府的观点反映了不同派别的学者对无政府状态的理解尽管目前国际关系学界对这三种观点存在着质疑和争论, 但基本上都同意无政府状态是指国际关系中缺乏明显的政府特征11 新现实主义的华尔兹在《国际政治理论》中从国内和国际二分法的类比角度说明了国内政治体系和国际政治体系的区别, 从中推导出无政府状态的逻辑主要区别表现在三个方面: 12 1 、国内政治体系的组成部分之间是上下级关系, 某些部分有权指挥, 其它部分要服从。
国内体系是集中的和等级制的国际政治体系的组成部分之间是同等关系在形式上, 每一个国家与其它所有国家都是平等的国际政治体系是分散的和无政府状态的2 、在国内, 一个政府的武力是在权利和正义的名义下使用的在国际上, 国家则是为了保护自身和自己的利益使用武力在国内, 与权威的各种关系建立起来了在国际上, 产生的只是实力关系3 、国内政治是权威、行政和法律的王国国际政治是权力、斗争与和解的领域国际领域显然是政治领域人们描绘出国家领域各种各样的特征: 等级的、纵向的、集中的、异质的、受领导的、由人设计出来的; 人们把国际领域描绘为无政府的、横向的、分散的、同质的、不受领导的和相互适应的这种区别使国际政治体系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华尔兹从国际体系结构角度建立起属于这一领域的理论, 即新现实主义或结构现实主义的国际政治理论按照华尔兹自己的说法, 他虽然保留了现实政治的主要内容, 但对现实主义有两项重要修正:1 、现实主义把国家的行为视为对权力的至死方休的追求, 理性的政治家就是不断地积累越来越多的权力而新现实主义认为, 权力是一种可能有用的手段, 而不是目的在重要关头, 国家最终所关心的并不是权力, 而是安全。
2 、现实主义把因果关系看成是单向的, 即主要从处于相互作用的个人和国家的单位( u n i t) 层次上寻找原因, 而新现实主义认为国家行为的后果是双向产生的, 既有单位层次的原因, 也有结构层次的原因而且结构层次的因素是单位层次因素发生作用的背景国际体系的基本结构特征是无政府状态, 即不存在合法的集中控制力量这种特征决定了国家必须时刻关心自己的生存与安全而由于在国家之上没有一个权威机构来保障自己的安全, 所以在一个现实威胁随处可见的世界中, 国家不得不靠自身的力量来维护自己的安全无政府状态决定了国际体系是一个自助体系在这种体系中, 国家之间不可避免地出现安全困境, 一方聊以自慰的源泉成为另一方为之忧虑的根源国家不得不在对外政策中推行权力政治, 以确保自己的安全因此华尔兹从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推导出来的唯一逻辑就是自助, 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权力政治二、建构主义对无政府状态的再认识 自从华尔兹以简约的科学研究方式建立起国际政治理论大厦后, 在大约10年的时间里, 这一理论虽然受到了不同的批评, 但其核心假设和基本命题并没有撼动, 依然处于霸主地位13 但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国际政治理论的新思维的产生,主流理论的根基开始动摇。
以温特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对无政府状态的逻辑命题提出了大胆的质疑, 要超越无政府的难题14 他认为无政府状态并不一定只有一种特性:自助,而是存在自助和他助两种特性体系的性质到底是他助还是自助取决于体系中的行动者的身份身份不同, 体系的特性也不一样如果体系的成员之间是敌人,那么,行为体的存在和安全就会成为最重要的问题彼此之间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拯救自己在这种情形下,体系的无政府状态才表现为自助的性质但是如果体系的成员之间是朋友,行为体就不会担心对方对自己的安全造成威胁,反而会形成一种安全共同体在这种情形下,体系的无政府状态则表现为助他性因此,在温特看来,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无政府逻辑15 国家的身份并不像华尔兹所假定的那样,在互动之前,在形成国家体系之前就是考虑自我的,是追求自我利益的行为体恰恰相反,国家的利己性并不是它的天生特征, 而是在一种相互关系中产生的, 由相对于他者的特殊身份建构而成的特征尽管国家易于接受利己的身份,但是国家并非天生具有这种身份国家的身份是在国家互动的过程中确立的在互动的实践过程中,行为体通过文化选择的方式建立起主体间性的意义不同的主体间性的意义造就了不同的体系特性。
自助并不是无政府状态的逻辑特性, 而是一种制度, 只是无政府状态下国家认同结构中的一种而已所以, 国家体系的特性与无政府状态没有关系,换言之,从无政府状态中并不能推导国际体系的特性就是自助 无政府状态是一个空的容器,没有内在的意义使无政府状态产生意义的是居于其中的人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结构16 如果我们接受了国际体系的特性既可以是自助也可是他助,无政府状态并不一定导致自助的观点,那么, 国家和国家的关系就不一定陷入到安全的困境中这样,国家的行为并不一定就是不断地追求权力政治也就是说,华尔兹的权力政治是由无政府状态决定的论点是有问题的权力政治并不是自然赋予的,无法改变的行为如果国际体系是自助的体系,那么,国家的对外行为就是追求权力政治,以确保自己的生存如果国际体系是他助的体系,那么,国家的对外行为并不是权力政治的行为, 不仅不会陷入安全两难中,反而,还可以建立安全共同体因此, 权力政治是社会建构的产物, 而不是国家行为的构成特征温特以第一次相遇的假定展示了权力政治的社会建构假定自我和他者是两个行为体,以前不存在互动的经历,如果第一次相遇,是否像新现实主义所认为的那样,对方是对自己的威胁, 会发起对自己的攻击。
温特认为并非如此我们可能会保持高度警觉,但我们是发动攻击还是保持警觉取决于对对方意图的理解如果他者发出的信号是威胁性的,自我经过接收, 解读和赋予意义后,也被理解为威胁, 那么, 威胁感就会产生; 如果自我采取一种针对他者的威胁行为,那么,行为体通过不断地再现他者和自我的威胁感, 就会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形式这样,安全困境就会孕育而生,并不断地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