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丹心酬壮志敦煌情缘深

学***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7.89KB
约29页
文档ID:271413482
丹心酬壮志敦煌情缘深_第1页
1/29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丹心酬壮志,敦煌情缘深 辛丑年2月9日,年味渐浓,耸峙在兰州西津西路的甘肃省博物馆迎来了新年的第一展——“情系敦煌——段文杰、段兼善父子书画作品展”这次展出,是由甘肃省文旅厅、甘肃省文联、甘肃省文物局、敦煌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一次大型画展,是为甘肃乃至海内外嘉宾奉送的一次春节“文化大餐”二月的兰州,寒潮未退,朔风在吹,防疫不松这次画展,尽管未举办开幕式,但展厅内137幅书画作品却以最强烈、最隆重、最温馨的礼仪迎接了众多观众它们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和性格特征,释放着段氏父子猛烈的敦煌情怀,发人深思,给人启迪,激人奋进我们沿着段文杰、段兼善父子的敦煌人生和艺术之路走上一遭,定会对这两位敦煌学艺术家有所感悟和熟悉! 段文杰的敦煌人生 举世瞩目的敦煌莫高窟,自百年前藏经洞被察觉,四万余件稀世珍宝便震撼了世界,牵动了世界人民的心随之而来的,是这批珍物屡屡被劫掠所以敦煌的察觉史,同时又是文物的流失史,中国的耻辱史于是,大批痛心不已的有志之士,纷纷前往敦煌,打响了一场耐久的保卫战役曾任敦煌研究院院长、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甘肃省敦煌学会会长,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社科聯副主席、甘肃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的段文杰便是这场战役中一位优良的指挥员和战斗员,他是国内外公认的敦煌养护和研究的功臣及资深艺术家。

其实,段文杰能和敦煌结下不解之缘,完全是因一种合力段文杰1917年8月23日生于烟笼柳绿、地沃物丰的四川绵阳松桠乡7岁时就随在盐务局当小职员的父亲离开家乡,辗转蓬溪、遂宁等地生活虽不稳定,但具有中学学历的父亲,深知学识的重要,每到一地,都要设法让段文杰上学当时蓬溪、遂宁一带是抗日救亡活动区,素怀报国之志的段文杰在勤奋学习之余,还积极加入抗日救亡运动他率领同学写诗文、唱歌曲、演话剧、画宣传画,将抗日教亡活动搞得蓬蓬勃勃,如火如荼更加是他画的宣传画,新颖自然,优美鲜活,深得人们的爱好不久,年仅21岁的段文杰被聘为美术教师,先后在蓬溪县管乐小学和遂宁县永兴小学执教 一 1940年,酷好艺术的段文杰便报考了国立艺术专科国画系,师从吕凤子、潘天寿、林风眠、陈之佛、傅抱石、李可染、黎雄才、丰子恺、朱光潜、邓白等大师,这些大师个个都是身怀绝技、怀瑾握玉的巨擘名宿段文杰白天专心听讲,课余登门求教,虚心问道,学识画艺蒸蒸日上,所以,画作常令同窗砚兄刮目相看,赞美推崇上苍要成全一个优良的人才,是会安置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机遇的1942年至1944年,王子云和张大千先后在重庆举办了“敦煌艺术及西北风俗写生画展”“张大千临摹壁画展”。

段文杰一连数天徘徊在画厅里,对展出的画作看了又看,敦煌艺术的独特风韵深深震撼了段文杰,于是,画境和心境融合,使他产生了到敦煌实地考察的念头他的想法得到了吕凤子、林风眠、潘天寿、陈之佛等恩师的支持陈之佛语重心长地说:“现在已有不少画家和学者到敦煌去,常书鸿、董希文、史岩、李浴、苏莹辉、乌密风、潘洁滋都在那里,你去正是时候对敦煌艺术深人研究,学以致用,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林风眠也欣喜地说:“我看过几幅敦煌早期壁画的照片,虽然很古老,却很有现代感,以后有机遇我也要到敦煌看一看,你立志到敦煌去这是很正确的选择,我在国外多年研究西方绘画,觉得依旧不能把中国的优秀传统丢掉,所以始终做中西方艺术融合的尝试潘天寿先生兴奋地铺纸提写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八个大字,赠予段文杰,以示激励 1945年夏天,段文杰从国立艺专毕业,带着恩师的嘱托和重望,激情澎湃地踏上了奔赴敦煌的旅途当时的交通特别落后,从四川到敦煌不通火车,也没有直达的公共汽车,段文杰只好到一个地方,再设法购下一站的票,购不到票时,或徒步行路、或搭乘货车为了赶路,他往往是尚未安置,又要启程,一块干粮一杯白水就可打发一餐段文杰7月初从重庆启程,一站转一站,一地一地辗,一向到8月中旬,才到达兰州,途中还遇到过车祸,所幸上苍保佑,有惊无险。

到兰州后,段文杰正打定奔赴敦煌,碰见了刚从敦煌回来的常书鸿、董希文等人,他们报告段文杰,国民党教导部要撤销敦煌艺术研究所,他们打定到教导部疏通,力争将敦煌艺术研究所持续办下去看到衣服破旧,疲惫不堪,心急如焚的段文杰,常书鸿分外感动,他交代段文杰在兰州等候,待他回来后一起到敦煌 在等候常书鸿的过程中,为求生计,他四处打工当过文秘,办过墙报,画过插图;住的大通铺,吃饭自己做,用水河边挑每当夜深人静,倦极了的同屋人都沉沉睡去,段文杰还要挑灯夜绘,画一些宣传画,这样,既夯实了根基,又磨炼了意志,还解决了生计这一段生活的历练,为段文杰在敦煌施展才干作了坚实的铺垫 一年后,段文杰终究等来了敦煌艺术研究院还要办的消息,他和常书鸿一起搭乘一辆破旧的大卡车,过武威,穿张掖,越酒泉,涉过野兽出没的巴丹吉林沙漠,经过渴死骆驼的雅丹“魔鬼城”,经过7天的跋涉,终究到达了渴望已久的敦煌莫高窟那时,段文杰刚29岁,正是人生的最好年华,此后,他在敦煌一干就是60多年,为敦煌付出了毕生 二 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大泉河西岸,介于三危山和鸣沙山之间它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传闻有个叫乐傅的和尚云游到此,猛然看到东边的三危山金光闪闪,迎着夕阳,仿佛有成千上万佛在金光中显现,便认为这里是佛家圣地,遂募钱开凿了第一个石窟。

消息传开,来往于丝绸之路上的商旅、官员纷纷在此修建佛窟,祈求路途平安后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不断建立和修建,留存了各代石窟、壁画、彩塑,是世界上历史最久、内容最丰、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文化艺术宝库 当时的莫高窟树木繁盛,河水清澈,但建筑破败,窟前杂草丛生,由于没有办公和生活用房,段文杰被安置到寺院去住所谓寺院也不过是用土坯垒起的几座平房而已粮食和蔬菜也很少,添置要到县城,来回最少要用两天的时间,还有随时遇到野狼的危害夜晚没电,看书作画只有靠油灯……然而,敦煌艺术的魅力使段文杰进人了禅境,净化了灵魂,疏忽了生活的艰辛他全日穿行于各个洞窟之中,那绚丽多彩的壁画、精致绝伦的雕塑,令他迷醉,使他神迷,给他激情,催他奋进为了对敦煌艺术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段文杰和同人们以亢奋的激情,又风尘仆仆地奔赴安西榆林窟和敦煌东千佛洞、西千佛洞举行考察观摩 榆林窟位于安西县西南68公里的祁连山谷中,洞窟开凿在榆林河两岸砾岩上,东岩32窟,西岩10窟东、西千佛洞,分别位于安西县城98公里和距敦煌市区35公里处,分别保存有洞窟23处和16处,均系敦煌艺术的组成片面,和莫高窟一道被称为丝绸之路上的姊妹窟。

三座石窟距莫高窟较远,当时又没有汽车,窟区也没有住房,段文杰到三个窟区全靠搭乘马车或徒步跋涉,饥啃干馍,渴饮溪水,倦宿洞窟三座石窟考察终止时,生龙活虎的段文杰变成了又黑又的“木乃伊”条件虽繁重,但收获甚丰,段文杰经过分析对比,认为榆林的壁画特点场面宏大,构图饱满,人物众多,线描精湛,形象生动,更加是西夏窟中抚养人画像真实地反映了西夏人的民风民俗补充了莫高窟内容上的缺乏东千佛25窟的唐代壁画及2窟的西夏壁画中水月观音及第3窟的玄装取经图,西千佛洞中北魏时期的《啖子本生》故事,都具有极其贵重的艺术价值考察观摩,开阔了段文杰扫视敦煌的视野,比较分析,升华了段文杰熟悉敦煌的思维一种前所未有的激情喷涌而出,一个将石窟编号、内容调查、石窟测量和壁画临摹结合在一起的想法油然而生,这个想法得到了常書鸿的支持,先后任命段文杰为考古组代组长、美术组组长此后,一身豪气的段文杰便率领他的同仁们沉溺于一种创新的状态 此刻要写段文杰,就只能让他的卓越工作和一系列创新来说话了在石窟内容调查中,段文杰将壁画内容分为七类,即佛像画、故事画、传统神话、经变画、佛教史迹画、抚养人画像、装饰图案其进展也分为三个阶段,即两魏、隋唐、晚唐至宋。

因各个阶段有其不同的神话世界,所以表现手法,面貌风格也各异两魏壁画以佛、菩萨为主,题材大多是佛祖释迦牟尼的一生故事隋代壁画除佛、菩萨与佛传故事外,已展现以佛经为依据的经变图唐代壁画大多是极乐世界佛国景象,即“净土变”更加是唐代飞天,飘带轻软,绵长自如,容貌伸张,完全不同于古希腊只有插上翅膀才能遨游的小天使,晚唐至宋的壁画,天人已完全合一,神(菩萨)的形象小了,人(抚养人)的形象大了莫高窟石窟编号,始于20世纪初,是法国人伯希和为拍摄照片的需要而编的号,共计171号,杂乱无序40年头初,王子云、谢稚柳到敦煌编了一次号,共305号,但标记大多脱落40年头张大千到莫高窟又编了一次号,共309号,后来史岩、李浴又在张大千的根基上编号,共437号经段文杰和他同人们的查验,这些编号标准不一,差异较大,遗漏较多段文杰和史苇湘、欧阳林、万庚育、李其琼等同人,补充遗漏,核实内容,提议根据年头、内容等依序编号,将莫高窟编为492窟这个编号科学、完整,得到了同人的公认,所以一向沿用至今 在壁画临摹中,为了养护壁画,忠于原作,突出特点,表现神韵,段文杰和美术所的同人们创造了“写生法”“借光法”“参透法”等新方法。

“写生法”是针对“印稿法”而创出的新法,由于以前画家临摹壁画时,都采用将通明纸蒙在壁画临摹,这种“印稿法”对壁画损害较大,段文杰和同人们采用写生的手段,这样虽然费时吃力,但既忠于了原作,又养护了壁画借光法”是为解决临摹光线问题而创出的方法,莫高窟的洞窟朝向根本都是东向,上午阳光射到崖面,一些小而浅的洞窟光线较好,而那些大而深的洞窟光线就很暗,于是,段文杰和他的同人们创出了一个“借光法”,即用镜子在洞外把阳光反射到洞里的白纸板上,而且还要不断随太阳的光线转移而移动镜子,有些无法采用“借光法”的洞窟,就只好秉烛作画了有的高处看不清,就只能架起人字梯,爬上去看看,再下来画画,临摹低处的壁画务必在地上铺上毡或布,爬卧在地上作画每天画下来,腰酸腿痛,手脚浮肿,工作虽然艰辛,但创作的激情令他和同人们乐在其中 “参透法”是段文杰和同人们为表现壁画神韵而创出的又一个新法壁画临摹的艰辛段文杰并不在意,坚实的绘画功力也使段文杰临摹时游刃有余,但如何表现壁画的神韵,那么是段文杰精心最多的问题为此,每临一幅壁画,段文杰都要翻阅大量资料,参透其来龙去脉,思想内涵,风格特征,线描技法等所以段文杰临摹的壁画,不但各代风格鲜明,而且色薄味厚,鲜活传神;不但形似,更贵神似。

至今,段文杰和同人们创造的“三法”,还在敦煌广泛应用,成为后学临摹壁画的必学之法据不完全统计,段文杰和他的同人临摹壁画千余幅,仅段文杰的临摹的壁画就有380幅,其中《尸毗王本生》《各国王子举哀图》《都督夫人礼佛图》《张议潮出行图》《天请问经变》《帝王图》《伎乐菩萨》《西方净土变》《抚养菩萨》《天宫伎乐》《乘虎赴会比丘》《宋国夫人出行图》《各国王子图》等临摹巨图,都是公认的精品,先后在日本、法国、美国、加拿大、印度、俄罗斯等国及北京、上海、西安、新疆、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展出50年头,段文杰还创作了数十幅人物山水画,其中水粉山水画《莫高窟下寺》《九层楼大殿》《大泉河畔》《榆林窟风情》,人物画《榆林窟道士郭元亨》《莫高窟喇嘛易昌恕》《蒙古牧民》《少年》《妇女》《敦煌老农》《敦煌民工》《敦煌青年》《解放军战士》等,均以造型美好、神情生动、笔墨精到、意趣高雅而被人推崇读他的敦煌摹品,宛如读敦煌的历史,读他的山水作品,好像身临其境,读他的人物作品,能深悟到人生的沧桑 汗溉沃壤,春华秋实,蓄之既厚,其发也速如今,打下段氏印记的敦煌摹画和人物山水,不仅大行神州,且已漂洋过海,远赴世界,有些画作还被各级领导人作为礼品馈赠贵宾。

三 段文杰早在30年头就追随中共地下党加入抗日救亡活动1946年承担敦煌艺术研究所考古组代组长,并任敦煌文物研究所美术组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