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刘三姐中的电影音乐特点及其艺术价值

公****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1.12KB
约3页
文档ID:408877410
刘三姐中的电影音乐特点及其艺术价值_第1页
1/3

刘三姐》中的电影音乐特点及其艺术价值电影《刘三姐》首先经历了从彩调剧到歌舞剧的创编过程,之后歌舞剧《刘三姐》诞生, 引起了全国范围的关注,后来才出现了在中国电影史上轰动一时的电影《刘三姐》,本世纪 以来,张艺谋导演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已成为广西的文化品牌和商业品牌 电影《刘三姐》中应用的颇具民族特色的音乐在全国范围内产生重大影响力,本文将对电影 《刘三姐》中的音乐特点进行综合研究,全文共分三章: 第一章:描述电影《刘三姐》的创作过程概述从“刘三姐”传说到彩调剧《刘三姐》“第 三方案”,到歌舞剧《刘三姐》再到电影《刘三姐》中所采用的民歌的的创作过程,以此来 看电影《刘三姐》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的创作思想 第二章:分析电影《刘三姐》中音乐创作的总体特点,研究音乐在电影中如何塑造人物形象, 特别是如何塑造中心人物刘三姐的形象分析音乐在电影剧情发展方面的作用,论述民歌在 影片中矛盾冲突高潮所发挥的戏剧性作用,研究对唱、合唱在各个场次所起到的推动戏剧情 节发展的作用最后,对其音乐创作中山歌的特点做以阐述 第三章:首先分析电影《刘三姐》的历史成因,第一,电影中所采用的山歌是沿着黎锦晖开 创的区别于我国传统戏曲的新型道路进行创作的,第二,电影受到我国广西民歌中的小戏彩 调的直接影响。

第三,电影《刘三姐》中音乐的特点的产生与当时的戏曲改革以及新歌剧创 作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最后,讨论影片中音乐的艺术价值即对电影中民谣、山歌的历史地 位做出总结和评价绪论 第一章电影《刘三姐》的创作过程 第一节“刘三姐”传说的来龙去脉 第二节彩调剧《刘三姐》的产生过程 第三节歌舞剧《刘三姐》的诞生 第四节电影《刘三姐》的拍摄 第二章歌舞剧《刘三姐》音乐创作的总体特点 第一节电影《刘三姐》中音乐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电影《刘三姐》中的音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第三节音乐在戏剧结构各场的安排及对剧情的推动作用 第四节山歌与彩调的结合特点 第三章电影《刘三姐》中音乐的艺术价值 第一节电影《刘三姐》中的音乐对于劳动人民的意义 第二节电影《刘三姐》中的音乐对中国民歌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电影《刘三姐》中的音乐开创了中国歌舞剧的新篇章 第一章电影《刘三姐》的创作过程要阐述电影《刘三姐》的创作过程,就要先从“刘三姐”的传说谈起刘三姐”因为 传唱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山歌而得名,被广西人民尊称为“歌仙”从“刘三姐”传说发展到 “刘三姐”艺术作品,将“刘三姐”的形象搬上舞台,付出了很多人的心血,而其中年彩调 剧《刘三姐》“第三方案”和年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组织的全区《刘三姐》会演,对歌舞 剧以及电影《刘三姐》的产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本章将透过阐述电影《刘三姐》的创作 过程,研究当时的创作思想第一节 “刘三姐”传说的来龙去脉刘三姐是一位民间传说中的人物,在广西、广东、云南、湖南等地人们尊称她为“歌仙”, 虽然刘三姐被成为“歌仙”,但是民间却没有一首他的佳作在流传,刘三姐“歌仙”的名号 其实是一种山歌文化的形象相传于民间的关于“刘三姐”传说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刘三姐是唐朝人,自幼 很擅长歌唱,曾在广西、广东以及少数民族地区传歌,所过之处皆成为歌乡,后来,刘三姐 与白鹤乡的一位少年在山顶上对歌,唱了七天七夜,最终二人都化为了石头另一种说法是: 刘三姐是唐朝人,生来就爱唱歌,但她的哥哥极力反对她唱歌,趁着刘三姐在悬崖上砍柴时 谋害她坠落悬崖,刘三姐飘到下游后被当地百姓榜起,并立庙祭祀她在广西民间,“刘三姐”传说已经演变为“刘三姐”文化,人们以歌为礼,以歌表现人 生、以歌追求幸福,这就是“刘三姐”传说给广西人民带来的最大影响第二节彩调剧《刘三姐》的产生过程彩调剧《刘三姐》先是经历了从1956 年邓昌伶的《刘三姐》剧本,当时的剧本分为五本, 只有文本,还没有进行音乐的编剧再到后来的彩调剧《刘三姐》,自1958 年彩调剧《刘三 姐》创编以来,到开始创编歌舞剧《刘三姐》期间,彩调剧《刘三姐》共产生过五个方案, 其中“第二方案”和“第四方案”未得到上演,“第一方案”于年至年元旦完成,“第三方案” 于 1959 年完成,“第五方案”于 1960 年完成。

在邓昌伶的《刘三姐》剧本中塑造了刘三姐爱唱歌、敢于地主做斗争的形象,与他哥哥刘 二的封建保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关于彩调剧《刘三姐》更是版本颇多,先后出了五个方案, 最终“第三方案”因为比较符合当时的政治环境而被广为接受该剧在音乐设计上,相比较 之前而言有了很大的突破,作品在规模、艺术水平、唱腔的丰富性上有了极大的提高,谈到 这部作品的音乐,除了采用裁掉的传统唱法外还融合了民歌的淳朴,当时引起了广西文艺界、 政界、文学界、戏剧界、音乐界、美术界的热烈讨论足以见得它在当时引起的反应之大 第三节歌舞剧《刘三姐》的诞生歌舞剧《刘三姐》从 1960 年的会演到最后1978年的复排经历了长达数十年之久,足以见 得当时的文化工作者对他的重视程度,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党政领导将全广西最优秀的编剧、 导演和作曲人才召集在一起,全力投入到创作中在剧情上,歌舞剧《刘三姐》延用了彩调 剧“第三方案”中着重在阶级斗争的主题,同时着力与对刘三姐英雄形象的刻画,同时也做 了一些调整,着重于描写革命情绪,更加彻底的揭示了劳动人民对抗地主的决心在音乐设计上,在彩调剧民族唱腔与彩调的基础上进行了改编和丰富,并添加了合唱,山 歌的唱腔比例增多。

第四节电影《刘三姐》的创作过程由于歌舞剧《刘三姐》的演出在社会各界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电影当时在国内有了初步发展,电影由苏里执导,黄婉秋、刘世龙等人主演,共同创作了中 国历史上的第一部风光音乐的故事片片中悦耳动听的歌声与美丽的桂林山水完美的融合在 一起,为影片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主题曲是由雷振邦在没有参照任何西方音乐的上对山 歌进行修改,为了尊重原著歌词同样没有做过多的改动,而是在大量壮族民歌的基础上,经 过编选和加工的形式,原汁原味的保留了这些民歌比喻生动、讽刺幽默、纯真质朴,以及处 处有生活小哲理的特点电影《刘三姐》是刘三姐作品系列中最成功的作品,同样也是影响最大的作品,不仅在国 内,电影在海外公映后,也迅速风靡起来,不仅如此,电影《刘三姐》几乎成为了人们对刘 三姐传说的概念而电影中的朴素、生动、具有强烈生活气息的配乐更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 印象,让人们对中国的民歌有了更全新的认识,民歌从此不再是难登大雅之堂的音乐,而是 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淳朴的音乐形式第二章歌舞剧《刘三姐》音乐创作的总体特点电影《刘三姐》是中国大陆拍摄的第一部风光音乐故事片,电影中精美的对歌,脍炙人 口,铿锵有力,既有一些“野”的味道,又颇具民族气质,宛如漓江之水般清澈。

刘三姐的歌 是在大自然的灵气和劳动人民艰辛劳作中产生的,所以能做到脍炙人口,浑然天成同时作 为文艺作品,《刘三姐》的主题仍是劳动人民与压迫阶级之间的对抗,只是这种对抗却没有 了血与火的残酷,而是巧妙地以唱山歌的形式进行,充满了机智、诙谐、娱乐的元素,以及 广西民族歌舞艺术本身所特有的优美这使得《刘三姐》从诞生之初就有别于当时多数文艺 作品苦大仇深的特点,与生俱来地带有轻松、优美的喜剧血统正是这一特色,使得《刘三 姐》令人耳目一新,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欢电影中采用的民歌更是对后来广西民歌的发展 产生了重要影响,《山歌好比春江水》、《了了罗》和《世上哪见树缠藤》的音乐原型都出自 电影《刘三姐》中。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