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 烟花是燃放时能形成色彩、图案、产生音响效果,以视觉效果为主 的产品爆竹是燃放时主体爆炸并能产生爆音、闪光等效果,以听觉 效果为主的产品烟火,是以火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起初,是专供 贵族豪富争雄斗奢的消遣品,到了明、清,烟火制作技术有了新的发 展,逐渐成为节日的礼品每逢春节、元宵节以及其它 重大活动,都 要施放烟火助兴 我国的烟火名目繁多,花色品种颇杂但,菊花型 是人们最为喜爱的花型烟火射入高空后,先是五彩续纷的光剂燃烧 ,继而是一个个随开随落的降落伞,烟火重叠,夜空锦绣团团,构成 各种美丽的图案,成为正月十五元宵节里人们观赏的目标这种转瞬 即逝的大型烟火,造价是很高的一般县城、乡镇放的烟火,既是隆 重的,又是节制的,以达到观赏目的,把节日气氛推向高潮为目标 “火树银花不夜天”就是这种景观的真实写照说到放烟火时,还应当 提到山西的塔火,这种塔火,既有取暖的作用,又有照明的价值,还 有观赏价值,也会在正月十五之夜大显身手塔火,是用砖、黄土和 泥垒成的一般高一米多一些,有些地方可达到一米五、六,各不相 等直径为五十厘米左右中为圆状桷,周围留有小孔塔火”,装 有大块的炭,垒成塔状,然后从底下用柴点燃,让炭块自行燃烧。
这 样的塔火,可燃烧一晚上塔火的点燃,随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灯展、 闹红火、放烟火同步举行一般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的夜间点燃 这种塔火,反映了老百姓精神寄托,盼望来年收成好,财源旺盛、 家庭人丁兴旺,图个吉祥烟花的传承发展• 百花丛中姹紫嫣红,群芳争艳,其中有一种花,它既不长在庭院,也不开在山涧溪边它 怒放在节日夜空,光艳夺目,变化万千 • 礼花源于焰火,焰火源于火药,我国是火药的故乡,火药是我国古代文明之佐证早在一 千三百多年前,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就在“丹经“中,详细记载了当时的火药的成分和性质 十四世纪才由印度、阿拉伯辗转传至欧洲,至此,西方人始知有火药之物 • 隋唐之际,火药发展成为供娱乐用的焰火焰火,也叫烟火、烟花隋 • 炀帝有诗云:“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 宋朝的“架子烟火”或“盆景烟花”,已具相当规模每逢元宵佳节,达官巨贾竞相比美从掌 灯后不久直至更残漏尽词人辛弃疾曾有“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的词句,便是 对它生动而形象的描写 • 礼花,或称礼花炮,从前叫它西洋烟火它是在清朝时由西欧返入它的发展与化学工业 、冶金工业密切相关。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烟火、礼花已形成一门学科它不再仅仅为节 日助兴,而且,广泛用于国防和国民经济之中,如:照明弹、曳光弹、烟幕弹、燃烧弹、教 练一模仿弹,目标指示弹等等,不胜枚举它们除了军事用途之外,各种信号制品使用在铁 路运输、空运、海运和内河运输上各类烟幕剂还用来防止局部地区冰冻,研究大气中和各 种装置中的气流,以及用来和害虫作斗争此外,白色、黑色以及其它有色烟剂还广泛地使 用在摄制影片上 • 礼花的强光来自那些化学性活泼的金属如铝、镁、钛、锆等粉末这些金属粉末在空中与 氧化合,剧烈燃烧,温度可高达三千余度,因而放出耀眼强光这些金属粉末被称为发光剂 至于那五彩缤纷,则全仗发色剂之功所谓发色剂,其实就是一些普普通通的金属盐类 原来,金属盐类可以在高温下分解,而不同的金属蒸气有着不同的光谱——发射出自己固有 的彩色光芒例如,钠蒸气产生黄色光谱,于是便用草酸钠,氟化钠、冰晶石或硅氟酸钠等 作为黄光发色剂;锶蒸气产生红色光谱,于是用硝酸锶、碳酸锶、草酸锶等可作为红光发色 剂其它如:绿光用氯酸钡、硝酸钡;蓝光用碳酸铜、孔雀石;金光用金粉,白光用铝粉等 等有了这些基本色,自然不难配出各种色彩来。
鞭炮的传说• 无论是过年过节,还是结婚嫁娶,进学升迁,以至大厦落成、商店开张 等等,只要为了表示喜庆,人们都习惯放鞭炮来庆祝代表着喜庆,热闹 与祥和和对新一年的祝福,而在古代,鞭炮则是来驱退鬼神保平安的 • 这个习俗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荆楚岁时记》曾经这样记载 ,正月初一,鸡叫头一遍时,大家就纷纷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来 逐退瘟神恶鬼 • 当时没有火药,没有纸张,人们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 瘟神,虽然这只是迷信,但却反映出了古代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 • 到了唐朝,鞭炮又被人们称为“爆竿”,是将一支较长的竹竿逐节燃烧, 连续发出爆破之声南昌诗人来鹄的《早春》诗句:“新历才将半纸开,小 亭犹聚爆竿灰写的就是当时春节燃烧竹竿的情景 • 后来,炼丹家经过不断的化学试验,发现硝石、硫黄和木炭合在一起能 引起燃烧和爆炸,于是发明了火药有人将火药装在竹筒里燃放,声音更 大,使得火烧竹子这一古老习俗发生了根本变化北宋时,民间已经出现 了用卷纸裹着火药的燃放物,还有单响和双响的区别,改名“爆仗”,后又 改为“鞭炮” • 爆竹亦称“爆仗”、“炮仗”、“鞭炮”,为中国特产,其起源很早。
如果我们 追溯爆竹的起源,就会了解古代人燃放爆竹的本意及其衍变的历史 • • 据《神异经》说,古时候,人们途经深山露宿,晚上要点篝火,一为煮 食取暖,二为防止野兽侵袭然山中有一种动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经常 趁人不备偷食东西人们为了对付这种动物,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 子的爆裂声使其远遁的办法这里所说的动物,名叫“山臊”古人说其可 令人寒热,是使人得寒热病的鬼魅,吓跑山臊,即驱逐瘟邪,才可得吉利 平安 • 到了唐初,瘟疫四起,有个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装在竹筒里,点燃后使 其发出更大的声响和更浓烈的烟雾,结果驱散了山岚瘴气,制止了疫病流 行这便是装硝爆竹的最早雏形以后火药出现,人们将硝石、硫黄和木 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 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即鞭炮)关于爆竹的演变过程,《通 俗编排优》记载道:“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 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 • 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湖南 的浏阳,广东的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以及浙江的温州等地是我 国著名的“花炮之乡”,其生产的爆竹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其他 国家和地区。
• 燃放爆竹已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娱乐活动人们除了辞旧迎新在春节燃 放爆竹外,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诸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婚 嫁、建房、开业等,亦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烟花爆竹的主要类型• 根据烟花爆竹产品的结构和燃放后的运动形式将烟花爆竹分 为以下14类 • 1 喷花类:燃放时以喷射火苗、火花为主的产品 • 2 旋转类:燃放时主体自身旋转但不升空的产品 • 3 升空类:燃放时主体定向升空的产品 • 4 旋转升空类:燃放时自身旋转升空的产品 • 5 吐珠类:燃放时从同一筒体内有规律地发射出多颗彩珠、 彩花、声响等效果的产品 • 6 线香类:用装饰纸或薄纸筒包裹装烟火药,或在铁丝、竹 杆、木杆或纸片上涂敷烟火药形成的产品 • 7 烟雾类:燃放时以产生烟雾效果为主的产品 • 8 造型玩具类:产品外壳制成各种形状,燃放时或燃放后能 模仿所造形象或动作;或产品外表无造型,但燃放时或燃放 后能产生某种形象的产品 • 9 摩擦类:用撞击、摩擦等方式直接引燃引爆主体的产品 •10 小礼花类:燃放时放置在地面,从主体内发射(单筒内径<76mm)并 在空中爆发出珠花、声响、笛音或飘浮物等效果的产品。
•11 礼花弹类:弹体从专用发射工具(发射筒内径≥76mm)发射到高空后 能爆发出各种光色、花型图案成其他效果的产品 •12 架子烟花:通过框架固定烟花位置、方向燃放的产品 •13 爆竹类:单个爆竹产品或多个爆竹组合而成的产品 •14 组合烟花:由多个单筒组合而成的烟花产品 •依照国家标准,烟花爆竹被划分为4个级别,危险性从高到低依次为A、B 、C、D上市的所有烟花爆竹产品会在外包装上明确标注四等级 •A级:适应于由专业燃放人员燃放,在特定条件下燃放的产品 •B级:适应于室外大的开放空间燃放的产品,当按照说明燃放时,距离产 品及其燃放轨迹25米以上的人或财产不应受到伤害 •C级:适应于室外相对开放的空间燃放的产品,当按照说明燃放时,距离 产品及其燃放轨迹5米以上的人或财产不应受到伤害对于手持类产品, 手持者不应受到伤害 •D级:适应于近距离燃放,当按照说明燃放时,距离产品及其燃放轨迹1 米以上的人或财产不应受到伤害对于手持类产品,手持者不应受到伤 害年夜饭• 除夕之夜,无论相隔多远,工作有多忙,人们总希望回到自己家中 ,吃一顿团团圆圆的年夜饭有时实在不能回家时,家人们也总是为 他留一个位子,留一副碗筷,表示与他团聚。
这年夜饭也叫“合家欢” ,是人们极为重视的家庭宴会 • 俗话说得好,打一千,骂一万,三十晚上吃顿饭按照中国民间的 传统习惯,年夜饭的吃食很有讲究,通常有馄饨、饺子、长面、元宵 等等 •馄饨 • 新年吃馄饨取其开初之意传说盘古氏开天劈地,使“气之轻清上 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结束了混沌状态,才有了宇宙四 方再则取“馄饨”与“浑囤”的谐音,意思是粮食满囤 •饺子 • 是中国的传统食品之一也称作扁食或煮饽饽古来只有馄饨而无 饺子后来将馄饨做成新月形就成饺子了在唐代吃饺子的习惯已经 传到中国的边远地区了除夕夜,十二点钟声一敲响,就开始吃饺子 ,因此时正是子时,取其新旧交替,子时来临之意各地风俗• 南北不同 •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 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 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 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 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 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 传下来的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腊月,看到穷人的耳 朵被冻烂了,便制作了一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伤。
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 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穷人吃,人们吃后,觉得 浑身变暖,两耳发热以后,人们仿效着做,一直流传到 今天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 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 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关东年夜饭• 保留古风俗,汉满互影响:中国知名民俗专家曹保明介绍说,年夜饭在除夕的 夜晚又称“团年”或“合家欢”,因为这顿饭以后就要告别旧岁迎来新岁了,所以 又称“分岁”在古代,人们认为年夜饭还有逐疫、驱邪、健身的作用因此, 年夜饭的特点是全家大团圆的宴会,无论男女老幼都要参加,为了这个团圆 ,外出的家人都要赶在除夕前返回家来,如果没能及时赶回来,餐桌上要给 未归人留一个空位,摆一双筷,表示全家团聚 • 年夜饭通常是旧时关东农家中一年内最丰盛的一顿饭,必须要在年三十当 天掌厨做出来满桌的酒菜中必须要有鱼,表示新的一年有余钱、余粮,一 切都很宽裕还必须有一碗红烧丸子,表示阖家团圆曹保明介绍说:“根据 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 关东老百姓始终有“穷过年,富过年,不吃饺子没过年”的说法。
吉林省民 俗学会理事长施立学介绍说,饺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围绕饺 子的起源,民间产生过不同的传说和故事,但关东人一直崇尚春节的第一顿 饺子在除夕夜子时(零点)吃,此风俗遍布关东城乡,并世代相传至今 • 如今在东北的许多农家,年夜饭依然保持着古时的许多风俗,如吃饭前祭 祖,放鞭炮,吃饺子等但由于年夜饭的吃喝已不重要了,施立学认为:“年 夜饭早已超出了‘吃’的范围,而在于那份人与人之间的温馨,它温暖在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