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噶当派传承及其思想特点

宝路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9.77KB
约7页
文档ID:23346509
噶当派传承及其思想特点_第1页
1/7

噶当派传承及其思想特点 发布时间: 2002-09-28    来源: 中国藏学    作者: 董莉英[摘要]噶当派是公元 11 世纪藏传佛教后弘期最早出现的藏传佛教派别,是由阿底峡莫定,仲敦巴开创,那措译师和俄·勒贝喜饶扩展,再由他们的弟子和再传弟子发扬光大而形成的包括上噶当传承、下噶当传承、桑普寺传承三大支脉本文不仅介绍了噶当派三大支脉的各自传承,而且对其各自的思想特点作了简要的分析一、噶当派的传承藏语“噶”为佛语意,“当”为教授或教诫意,“噶当”意为把一切佛语(显密经典、三藏四续)都作为僧人修行全过程的指导一)仲敦巴热振寺的上噶当传承阿底峡(982-1054 年)是古印度佛学大师,本名达哇宁波(意为月藏),通常称阿底峡(意为殊胜),藏文译为觉沃钦布或觉沃吉(觉沃是尊者之意,吉为尊者或救主)生于萨霍尔国(今孟加拉国达卡地区),自幼从诸多大德学习显密佛法,29 岁出家,师从法称学显宗经论44 岁任超岩寺首座应西藏阿里古格王益西沃、绛曲沃之邀,阿底峡于 1042 年抵阿里,后又应请至卫藏弘法,对西藏后弘期佛教的兴盛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仲敦巴本名仲·嘉哇窘乃(1005-1064 年)出生在拉萨河谷堆隆地方,曾从鲁梅四柱弟子之一的尚那囊·多吉旺秋受近事戒,并赴康区师事名僧赛尊。

后前往阿里投师阿底峡1045 年春,仲敦巴在布让(今普兰)适与准备途经尼泊尔返印的阿底峡相遇,遂拜阿底峡为师,请阿底峡去卫藏地区弘法授徒阿底峡被其诚心所动,改变返印初衷,同其前往卫藏此后近十年间,阿底峡在卫藏弘法,前后到过桑耶、拉萨、叶巴、澎城、聂塘等地,仲敦巴一直追随阿底峡苦学显密,加上阿底峡的倾心相授,掌握了显密佛法知识1054 年阿底峡在聂塘圆寂,仲敦巴于是成为阿底峡众弟子之首次年,仲敦巴集合众人在聂塘举行了盛大的悼念法会,并建聂塘寺后应邀赴热振地方传法,于 1057 年创建热振寺,噶当派即是在此寺院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的仲敦巴在这里弘法 8年,他“才识精湛,德行谨严,心地善良,与众和顺,获有悉地却秘而不宣,终成为一代佛教教主”《布顿佛教史》记载:“(阿底峡)将噶当派法规传授给仲敦巴,藏地佛法由此大弘扬了起来”仲敦巴门徒众多,其中最著名的有三人,博多哇开教典派,建博多寺,授徒传法;京俄巴开教授派,门徒中最著名的甲域哇在甲域建寺;普穷哇开教诫派由此噶当派的寺院和信徒在卫藏地区开始蔓延、发展1.博多哇与教典派传承博多哇(1031-1105 年)出生在澎域哲地方,幼年受斋戒律仪,28 岁拜仲敦巴为上师。

仲敦巴示寂后,他自修 20 余年,51 岁时游历各寺并收徒弘法,曾任热振寺主持 3 年后,在澎域哲地方修建博多寺博多哇极重视阿底峡的《菩提道炬论》所讲经论,一切都结合修行,从此“噶当”名声大振,《红史》记其弟子多达 2800 名,著名的有八大弟子,其中最有影响的则是朗日塘巴和夏尔哇巴夏尔哇巴最有影响的弟子是甲·怯喀巴和那塘巴·曲隆古谢朗日塘巴(1054-1123 年,本名多杰僧格),建朗塘仁钦噶尔寺,重视讲经授徒夏尔哇巴(1070-1141 年,本名云丹扎),自幼跟博多哇出家学经博多哇圆寂后,他的弟子多跟随夏尔哇巴巴曹译师从印度返藏后,夏尔哇巴协助其弘扬中观教理甲·怯喀巴(1101-1175 年,本名耶·益希多结,甲是家族名,因他在拉萨附近的墨竹建怯喀寺,并任主持,故名怯喀巴)自幼跟随日琼巴学经,30 岁时拜夏尔哇巴为师学法他圆寂后由其弟子塞·基布巴(1121-1189 年)继任怯喀寺住持,遵照怯喀巴授记,约在 1164 年建新怯喀寺,即基布寺基布巴圆寂后,怯喀、基布二寺的住持均由代表封建地方势力的雅隆觉卧家族中人担任至此,噶当派内形成了一个政教合一的寺院集团那塘巴·曲隆古谢(1106-1166 年,原名洛追扎巴,因在曲隆寺圆寂故有此名)为夏尔哇巴的另一高徒。

夏尔哇巴圆寂后,他在那塘地方讲经传教 10 余年,并于 1153 年创建那塘寺,以承传夏尔哇巴的教法为主,那塘寺也成为噶当派著名的律宗道场怯喀·基布、那塘巴等人,都是以讲授噶当派的著述和噶当派所重视的经论为主,故其所传被称为教典派2.教授派传承噶当教授派有两个系统,即京俄巴、甲域哇师徒传承和内邬素巴师徒传承,无论哪个传承都极重视遵照师长的口诀教授,注重实修,故称为教授派    京俄巴 18 岁出家,取名次程贝(1038-1103 年),20 岁至热振寺师事仲敦巴仲敦巴圆寂后,他又师事南觉巴钦波、贡巴哇等人63 岁时建帕摩洛寺京俄巴很为重视诵咒、供佛、禅定三种事其弟子众多,最有影响的是甲域哇钦波甲域哇钦波(本名循努沃,1075-1138 年),12 岁出家,后师从京俄巴,尽得师传京俄巴圆寂后,他在京俄巴授记之地建寺传法,故称甲域哇他擅长密法二次第,主要弟子有冲协钦波、藏巴觉色仁波钦朗龙巴和吉岗巴钦波冲协钦波(1100-1170 年)本名仁钦僧格,出生在一个世传密法的家庭他曾从夏尔哇巴、甲域哇等人学法,38 岁时修建岗岗寺藏巴觉色仁波钦朗龙巴(1077-1161 年)本名多结弥觉,生在后藏一位著名咒师家,故称藏巴仁波且,他广学经论,兼通显秘而以实修为主。

甲域哇圆寂后,他继任洛寺和甲域寺的住持吉岗巴钦波倡建嘉玛旧佛堂和仁钦岗寺后,被称为甲域哇钦波的转世者阿底峡的再传弟子内邬素巴(1042-1118 年)则发展出另一个传承他本名益希拔,因出生内邬素地方,故名26 岁时赴热振寺拜贡巴哇为师学法,贡巴哇圆寂后,又跟随博多哇学法,后在内邬素地方建寺,常讲修法仪轨和阿底峡的《菩提道炬论》、《教次第论》,弟子众多其弟子结贡钦波(1090-1171年)以修持著称,在加麻仁进岗地方修建仁进岗寺,以传承内邬素巴所传教法为主内邬素巴的另一弟子绛曲格孜(1084-1167 年)常驻达坚寺,他的再传弟子任达坚寺住持期间,使内邬素巴传承得到发扬光大3.普穷哇与教诫派传承普穷哇(1031-1106 年)拜阿底峡及其弟子仲敦巴为师,深得噶当派教授(十六明点等修法),是《噶当书》秘密学规的主要奉持者仲敦巴去世后,普穷哇入山专修,以《染净十二缘起论》和《噶当书》中的秘诀等为修行精要《土观宗派源流》讲:“普穷哇虽未明摄众,暗中熟徒无量数二)那措译师与绒巴教法的下噶当传承那措·次程嘉哇(1011-1064 年),那措为氏族名,次程嘉哇为法名27岁时,受阿里古格王之命,赴印度迎请阿底峡,并协助阿底峡翻译了许多佛教经论。

据《阿底峡尊者传》记载,阿底峡所传之法,大多都是那措译师翻译的那措译师跟随阿底峡 19 年,当他离开聂塘前往阿里时,阿底峡除给他许多教诲外,并赠给他《律经根本律》、《集密经》、《观音修法》等 20 部经典《菩提道炬论》的三士道次第修持教授,阿底峡传于仲敦巴,又传给那措译师他的弟子绒巴甲索巴创建了那索寺他一生谢绝宾客,独居修行有一次,他出面调解纠纷,被邀请到乌香多地方讲授佛法,其中有旁听佛法者四人,各自作了记录,而后形成四篇《教法次第》,系噶当派重要经典著作这四人被称为绒巴的四大弟子,即绥甲堆哇贞巴钦波、诺达坚巴、徐兰巴、那巴哇钦波那巴哇钦波倡建了那巴寺和热巴那顶寺,并任桑普内邬托寺住持 7 年;那巴哇和诺达坚巴以说教授为主;徐兰巴特别重史事,后与他人撰写阿底峡尊者的详史以上介绍的是那措译师的绒巴教法传承因为绒巴甲索巴建的寺庙在江穷河谷热振寺下边,故又称为下噶当传承热振寺传承称为上噶当传承三)俄·勒贝喜饶与桑普寺传承俄·勒贝喜饶(生卒年不详)是阿底峡在卫藏的著名三弟子之一,据称是赤松德赞的大臣俄庆布的后代,幼从鲁梅十人中的仲·益希云丹出家,为了学习律藏,专程前往康区拜谒赛尊阿底峡来到聂塘后,他依止学法。

1073 年他根据阿底峡的授记在拉萨以南聂塘以东建桑普寺他崇信阿底峡之教授,在桑普寺讲授《要诀四法》、《道次六颂》等,尤其重视因明辩论藏文文献中有这样的说法,西藏佛教的一切大论之讲说,都是从阿底峡传授而来,俄译师为西藏佛教中因明、中观、慈氏诸论的教主,后由桑普世系的弟子们发扬光大俄译师死后,由他的侄子俄·洛丹喜饶(1059-1109 年)继任桑普寺的住持俄·洛丹喜饶曾赴尼泊尔、中印度、克什米尔等地留学,刻苦学习五明、显密经论注疏等 17 年,35 岁时返回西藏返藏后从事译经工作,翻译了《量庄严论》,并订正许多旧译,成为名噪一时的译师俄.洛丹喜饶多次讲授《量论》、《慈氏五论》、《中观论》等论书,还写过一些经论注疏,有名的如《圣教次第论》等他在佛教方面的成就远远超过了他的伯父其弟子中以卓垅巴·洛追迥乃最为著名卓垅巴·洛追迥乃许多显密经论作过注疏,还根据阿底峡的《菩提道炬论》著成《道次第广论》和《教次第广论》两部阐释噶当派教义的论著值得一提的还有桑普寺的第六任住持恰巴却杰僧格(1109-1169 年)他是桑普寺格西中精通中观和因明的学者,对《慈氏五论》、《定量论》、《中观二谛论》、《中观庄严论》、《中观光明论》、《入行论》等作过注疏,著有《因明除暗论》、《量论摄义颂》及其本注,其中《量论摄义颂》首次提出学习因明的特殊方法,开创了藏传因明通过辩论学习之先例,因此被尊为藏传因明的创始人。

桑普寺亦因此在二三百年间成为藏传因明学的重镇恰巴弟子众多,最著名的有“八大狮子”、“四个佛子”等总之,以阿底峡的佛教思想为主的噶当派,在藏传佛教历史上有重要影响二、噶当派的思想特点噶当派兴起后,发展迅速,到 13 世纪时在藏传佛教各教派中寺院最多法尊法师即说:“在宋元两朝之间,西藏中兴之佛法,要以此派为最盛教派了下面就热振寺传承的教典、教授、教诫三派的思想特点作简要阐述一)教典派的思想特点  自博多哇开创教典派后,有夏尔哇巴、甲·怯喀巴、赛·基布巴、拉·隆格旺秋、拉·卓微贡波等递相承传,建有怯喀、基布等寺该派传授阿底峡的思想,重视经论、教典,认为一切经论都是成佛的方便,一切教典都是修行的依据他们所学的阿底峡的著述可分为三类:第一,重在明见以阿底峡的《入二谛论》和《中观教授论》为代表这两部著作是对龙树《中观理聚六论》所说的“观”的补充,并进一步探究“二谛”、“中观”的本源(二谛义、中观义,都是龙树所著各论特别是《中论》的要义所在)第二,重在明行重在说明菩萨行,以《慈氏五论》和阿底峡的《摄行炬论》、《发菩提心论》、《律仪轨则》为代表特别是阿底峡的三论对行持方法阶位的本源作了进一步探讨第三,见行双重。

以阿底峡的《菩提道炬论》为代表该著阐述佛教修学次第,首先把人分为下士(不求解脱,只求今世利乐的人天乘)、中士(追求个人解脱轮回之苦,无意普度一切众生的小乘)、上士(自求解脱并愿普度一切众生的大乘)三类,然后依“三士道”循序渐进即三皈依,持戒、定、慧三学和按六度做等,福慧双修,在显教修学圆满的基础上修持密乘法,把密教经典划分为四部《道炬论》将佛语三藏四续部全部注释,不舍一字,均组织成为一个补特迦罗修行次第此书对藏传佛教的影响甚大宗喀巴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即说:“尊者所造论典虽多,其成为根本而又圆满具足者,即是此《菩提道炬论》此论总摄显密两教心要作为教导,故其所诊意义完足又以调心次第为主,便于实修且以善巧两大车轨的大师都(教)授作为庄严,所以较余宗尤为殊胜教典派尤其重视七部论典,即《噶当七论》、《菩提道炬论》、《大乘经庄严论》、《菩萨地论》、《集菩萨学论》、《入菩提行论》、《本生论》、《集法句论》后来增加了《慈氏五论》(《现观庄严论》、《庄严经论》、《宝性论》、《辩法法性论》、《辩中边论》)和龙树的《中观理聚六论》(《中论》、《七十空性论》、《六十如理论》、《迥净论》、《广破论》、《宝鬘论》),其中又注重《宝性论》和《宝鬘论》两论。

从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教典派继承了阿底峡的佛教理论与行持方法的体系,偏重经论,以学习《菩提道炬论》为主,再以阿底峡的其他著述以及龙树、慈氏等人的论著为辅二)教授派的思想特点京俄巴开创教。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