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政治第五课《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九年级第5课第一框的内容,主要内容是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内在力量)及对世界的影响,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本课是第二单元《了解祖国 爱我中华》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中华文化有利于了解我国的方针政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并为下一课的学习奠定基础二、学生现状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一些中学生对中华文化传统美德的认同感有所减弱,而对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盲目认同,如果不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就会导致一些学生忽视了中华文化的价值,盲目崇拜外国文化三、教学思路新课标提出,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重视发挥学习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重视学生的参与、体验、践行、思考,因此,本课宜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作适当的引导、点拨,在自我学习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力量常常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影响深远;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能力目标通过查找资料、讨论、阅读等方式,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并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五、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影响,学好这一知识,有利于提前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把握重点、难点,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较初中学生的认识还比较浅,只停留在表面,要把这一知识上升到理论高度,有一定难度,教师可通过讲解,对比等方法突破难点六、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多媒体中华文化年“中国年”开幕式[学习新课]问:提到中华文化,你会想到什么?(师)归纳:书法、武术、四大名著、京剧、文字、长城等问:中华文化是怎样创造的?答: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一、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问:中华文化是几知年来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由此可见,中华文化的特点是什么?签:源远流长活动一:你认为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的人物有哪些?为什么你觉得他们最能代表中华文化?(小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回答)问:那么,中华文化的另一特点是什么?答:博大精深(师)归纳:中华文化的特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播放图片(长城、故宫、京剧、偏钟)增强感性认识活动二:你知道它们的来历吗?从中你体会到什么?(学生通过课示查找资料,互相交流)(师):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让我们感受到(播放材料,了解四大文明古国的过去和现在,通过对比,思考)中华民族虽历经沧桑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师)归纳: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巨大的生命力、凝聚力的民族二、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活动三:说一说中华文化对我们为人做事有什么影响?第一步:(学生讨论、交流,老师引导)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有什么影响?第二步:教师发有关资料介绍四大发明、《孙子兵法》、儒家文化的影响。
第三步:学生归纳总结三、中华文化的影响师: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的一朵璀粲的奇葩,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骄傲和自豪,并传承我们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在创造灿烂的中华文化的同时,也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四、弘扬传统美德问:你知道中华民族在哪些传统美德?答:尊老爱幼,孝敬父母,诚实守信,尊敬师长,吃苦耐劳,自强不息,扶危济困等(播放以上生活镜头,感受传统美德就在我们身边)[课堂小结]通过学习,了解中华文化的形成,特点及影响,感受了中华文化的力量,我们应该为此骄傲和自豪,希望同学们能够继承和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并使中华传统美德继续发挥光大[课后练习](设计目的:通过练习,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简答题:1、列举两项你新熟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说明保护文化遗产有什么意义?2、“文明历史,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板书设计]中华文化的形成中华文化的特点中华文化的力量中华文化的影响了解中华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灿烂的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