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Butler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应用困境研究

wd****9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8KB
约7页
文档ID:309164059
Butler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应用困境研究_第1页
1/7

Butler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应用困境研究 Butler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应用困境研究邓贵平/白忠【论文分类】旅游管理【论文网络来源】【期刊期数】2008年07期【论文期刊来源】《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2期第159~163页【英文标题】Discussion on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Application of Butler's Destination Life Cycle Model DENG Gui-ping, BAI Zhong【作者简介】邓贵平,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旅游规划与管理;白忠,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四川 610068)【内容提要】 Butler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作为一个很有用的理论工具,虽然已被广泛应用于旅游地发展演化过程的研究之中,但在实际应用中也面临着一些不可忽视的困境通过对Butler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的分析发现,该模型在应用中存在以下难题:难以获得真实有效的历史数据,难以客观地对旅游地进行阶段划分,难以进行科学预测,难以适用于所有的旅游地在上述分析基础上,认为科学统计旅游数据、全面参考旅游相关指标、注重研究空间的不同尺度、注意对未知因素的考虑等是化解上述困境的合理之道。

【关 键 词】旅游地生命周期/转折点/数据/旅游地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研究旅游地发展、成长过程的一种重要理论,对旅游地规划、经营决策以及市场营销有重要意义与国外相比,我国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研究不仅在时间上晚了将近30年,而且在内容上还不够深入,尤其是对具体案例重视不够[1]另外,对应用该理论所面临的困境也缺乏系统的研究因此,在应用该理论进行具体案例研究之前,系统分析应用该理论将面临的困境很有必要,这有助于增强其可操作性和最终得出科学结论一、Butler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Butler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S型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演化模型[2]他认为游客人数的涨落类似于产品销售,因此可以把一个旅游地看做一件产品在S型曲线的基础上,他认为旅游地生命周期由6个阶段构成:探索(Exploration)、参与(Involvement)、发展(Development)、巩固(Consolidation)、停滞(Stagnation)、衰落或复苏(Decline or Rejuvenation),并详细总结了各阶段的特征在模型中,探索(Exploration)、参与(Involvement)、发展(Development)和巩固(Consolidation)阶段表示旅游地不断发展,而停滞(Stagnation)阶段意味着开始衰落。

如果游客市场持续萎缩,不能提高旅游地的竞争力,衰落就会继续如果采取有效措施,旅游地也可能复苏,从而开始新一轮周期Butler认为旅游地生命周期与旅游地容量密切相关,如果旅游地容量达到饱和或超载,旅游地就会进入停滞或衰落阶段二、Butler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应用困境为了更好地应用Butler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本文从历史数据获得、阶段划分、研究范围和预测能力4个方面深入探讨了运用它时所面临的困境一)难以获得真实有效的历史数据应用Butler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有效的历史数据难以得到,主要是由以下3种原因造成1.统计数据不连续数据的不连续性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旅游地早期发展阶段(探索和参与阶段)的数据缺乏如杨效忠分析普陀山生命周期时发现1979年以前的数据不可得[3]这主要是由于许多旅游地探索和参与阶段可以上溯几十年,甚至成百上千年,早期数据很难收集另外,旅游地开发早期管理部门没有成立或者虽然成立了管理部门,但却并没有进行游客接待数据统计;二是旅游地只能统计现阶段及其以前的数据,对于将来的情况难以把握从现有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成果来看,许多学者在确定旅游地当前所处生命周期阶段时并没有在预测将来情况的基础上进行,这就难免主观臆断,很难让人信服;三是一些旅游地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经营权转让,而当地有关部门又没有督促和监督旅游地对数据的统计工作,从而导致数据的不连续。

另外,可能导致旅游地统计数据不连续的原因还有旅游地统计数据的间断性比如Charles Samuel Johnston在分析Kona旅游地生命周期时发现HVB(Hawaii Visitors Bureau)没有统计1995年的住宿设施房间数的数据[4]2.统计数据标准缺乏我国当前对旅游数据的统计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旅游统计管理办法》和《旅游统计调查制度》,但这些法律和规章制度只是从宏观上对旅游数据统计做出了要求,并没有对统计方法和统计标准做出具体规定旅游统计数据标准缺乏,以及对数据进行核实校对也没有可靠依据而且,不同旅游地统计数据的方法也不相同,如有的旅游地只统计旺季时的游客人数,而大部分旅游地都是按月统计游客人数另外,旅游地在发展过程中地理范围发生改变也可能导致数据的不可靠性如英国南部海岸3个独立的度假旅游地Torquay,Paignaton and Brixham在1968年合并为一个大的旅游地Torbay,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所在的大庸市与拥有天子山风景区的桑植、拥有索溪峪风景区的慈利县在1988年合并为省辖地级市—张家界市由于没有统一的数据统计标准,合并前后进行数据统计的单位也不一样,这可能导致旅游地合并前后数据的不可比性。

3.统计数据不真实用于分析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以下4种渠道:①景区管理部门提供,如杨效忠等分析普陀山生命周期时数据来源于普陀山管理局[3];②地方志、年鉴如肖光明分析鼎湖山生命周期时数据来源于《鼎湖山志》[5],覃江华在界定桂林生命周期时数据来源于《中国旅游统计年鉴》、《桂林年鉴》和《桂林市志》[6];③旅游政务网如陶晓燕和朱九龙分析青岛市生命周期时数据来源于青岛旅游政务网[7];④当地报纸、地方政府年度报告以及相关研究文献等旅游统计数据易于出错,要么被夸大,要么被缩小旅游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于旅游地经营管理部门,而旅游地在吸引游客、招商引资和引起地方当局重视等动机驱使下,往往夸大数据,这导致仅仅依靠这些统计数据分析旅游地生命周期很难反映真实情况旅游数据统计口径不一样,如Douglos在研究Melanesia生命周期时发现旅游地有关部门统计的游客人数除了游客外,还包括一些休闲、娱乐的人;所统计的入境游客中还包括了一些入境目的并不是旅游而是对这些国家提供经济援助的专家、技术人员等[8]另外,虽然当地报纸、网络等媒体包含了大量信息,但由于其往往不客观,致使其有效性更值得怀疑二)难于客观地对旅游地进行阶段划分阶段划分是Butler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关键部分,但很难做到客观划分。

在研究中发现,主要是由以下2个原因造成1.生命周期为旅游地所特有Butler认为旅游地的发展会经历探索、参与、发展、巩固、停滞、衰落或复苏6个阶段多数学者研究发现旅游地要经历由盛到衰的过程,但具体的阶段划分和周期曲线的形状与Butler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不完全一致保继刚在研究中发现具有广域旅游市场的国际级旅游地、具有区域旅游市场的国家级旅游地、主题公园和喀斯特溶洞它们之间的旅游生命周期特征互不相同[9]这主要是由于影响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因素很复杂,不同旅游地其文脉和地脉不同Haywood指出,推动旅游地演进有7种主要的经济和社会力量,这7种力量的综合作用决定了旅游地的演进过程[10]Cooper认为旅游地生命周期曲线形状的变化与供给因素(如发展速度、可达性、政府政策和与之竞争的旅游地)和需求因素(如游客的类型、出游动机)有关,这些基本因素任何一种发生变化都会对旅游地造成重大影响[11]另外,旅游地发展易受重大事件的影响,导致重大事件前后收集的数据不具可比性,如我国许多旅游地都受到2003年“非典”影响 2.转折点难于确定应用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去确定旅游地发展阶段之间的转折点极其困难,因为各阶段时间长度并不固定,很难确定各阶段的起止时间。

实际上各阶段之间并不是截然分开,而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可能经历几年甚至更长时间如Gets研究美国、加拿大边境的尼亚加拉瀑布旅游地生命周期时发现其存在明显的探索阶段,但发展阶段却来得非常快,致使参与阶段与发展阶段之间的界限比较模糊[12]Sheela Agarwal研究生命周期时发现发展阶段的起止时期同巩固阶段没有明显区别,因此,他将1950-1975年这段时间作为发展和巩固阶段的共同时期,并没有将其截然分开[13]除此之外,周期阶段之间的转折点只有事后才能确定,事先预知很困难另外,衡量指标对于转折点的确定也很重要,单一的衡量指标会影响转折点的准确确定Butler主要是根据游客增长率和旅游容量来确定转折点的他认为当游客人数达到最大就标志着旅游地由发展阶段进入巩固和停滞阶段;如果旅游地容量达到饱和,旅游地就会进入停滞和衰落阶段但研究发现单一的游客增长率不足以反映旅游地的真实情况,如覃江华在确定桂林生命周期时发现1988-1996年期间国内游客接待量和入境游客接待量表现出不同步现象;另外,她在研究中还发现入境游客接待量同入境游客平均停留时间很不一致,1973-1987年和1998-2002年入境游客人数不断增长而入境游客平均停留天数却不断下降[6]。

任敬和李亚在研究云南建水燕子洞生命周期形成机制时也发现游客人数同旅游地收入不同步现象,1993年以后虽然游客人数仍然不断下降而旅游地收入却稳中还略有上升[14]另外,阎友兵和蒋晟还指出以“游客人数”作为衡量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标准会导致规模不经济、不能提高游客体验的满意度和不利于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等负面影响[15]此外,不同学者研究视角、知识构成不同,即使基于同一资料对同一旅游地的生命周期阶段进行划分也可能出现不同三)难于用其进行预测Butler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具有一定预测能力主要缘于其对旅游地演进特征的详尽描述但学者们研究发现,不同旅游地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征不同,尤其是在生命周期后期阶段,即停滞阶段之后的旅游地的发展Butler认为在旅游地不同发展阶段,当地人参与情况不同,但Douglas研究Melanesia发现对“当地人”须重新界定,因为对于殖民地国家,参与旅游的当地人在独立前后是不同的[8]Butler认为随着旅游地的不断发展旅游环境不可避免地会不断退化,旅游容量将达到饱和或旅游地进一步出现超载,因此旅游地会进入停滞或衰落阶段Priestley在研究Catalan发现,由于当地人和游客的环境意识普遍提高,可持续发展目标在旅游地的确立,旅游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并不会不断恶化,在人为努力和环境的自净能力共同作用下旅游地环境能够逐渐恢复和不断得到改善。

旅游地也不会出现超载,旅游地发展到一定时期就会稳定在某一水平,不会进入衰落阶段[16]保继刚在以颐和园为例研究具有广域旅游市场的国际级旅游地时发现由于其不可取代的地位,除非发生特大自然灾害或社会经济动荡,颐和园这样的旅游地不会进入衰落阶段,它的演化脱离了Butler理论的后续阶段,进入维持时间较为长久的成熟稳定阶段[9]所以,Butler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预测能力极其有限崔凤军认为该理论只能用做长期的发展趋势预测,而不能做短期的量化分析[17]保继刚指出希望一种理论既能解释复杂的旅游地演化规律,又能对旅游地的游客做出准确的预测是不现实的[9]四)难于适用于所有的旅游地Butler认为旅游地会由起步走向兴盛,再由兴盛走向衰落,一般会经历6个阶段,并从旅游地居民参与旅游开发、旅游地接待设施、游客人数、旅游地环境容量、旅游地居民对游客的态度等随着时间的变。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