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之我见(2017级针推科硕2班 2017S328 陈丽)摘 要:“认识你自己”是苏格拉底的著名箴言,它使哲学因此发生了转向,把哲学对 象从自然转向了人和社会,使“人是万物的尺度”在浅层面上得以升华,解决了关于哲学本 质的问题认识自己既是一种科学精神,也是一种哲学思考,其关键在于反思自己,认识自 己的本质并于认识自己的灵魂,让自己的主体意识觉醒,满足灵魂深处的需求,最终实现真 正的知行合一此外,略论了佛教中的自我认识和苏格拉底的自我认识间的异同总之,在 人类社会物质生活日益丰富而精神生活却出现危机的当代,温习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苏格拉底;科学精神;哲学思考;“无我”如果走进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就会看到神庙门楣上镌刻着苏格拉底最著名的一句箴言: “认识你自己”,它反映了古希腊思想家对人自身的关注和思考而中国的古人也道:“人 贵有自知之明”、“知己知彼”可见“认识自己”是一个从古至今仍然探讨不休的哲学话 题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接下来就自己对这个话题的认知略谈一二1、 认识自己是一种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源于古希腊自由的人性理想,是一种属于希腊文明的思维方式。
它关注知识本 身的确定性,不考虑知识的实用和功利,关注真理的内在推演[1]科学精神就是理性精神, 理性的原则是内在性原则和自主性原则自然物的本质是内在的,体现的是自主性原则和内 在性原则,也就是理性原则,作为自然物质的人也不例外而何又谓理性?辞典上说:“理 性,一种从一些信念的真达到另一些信念的真的能力”简单说来,理性是一种保真推理的 能力保真推理本质上只是原初真理的自我展开,它是“自己”推出“自己”但保真推理 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活跃在内在性领域之中所以唯有指向“自己”,“认识”才具有确定 性、普遍性、必然性,这是西方理性主义的内在性思路特色2]但这种内在性思路对于中国 来说却难以理解,因为祖国传统思想推崇“无我”、“天人合一”等,认为宇宙间的万物都 互相联系,不可能从个体推论出普遍真理,而是要看整体运势如孔子曰:“子为父隐,父 为子隐,直在其中”,但亚里士多德却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人若不能真正认识 自己,就不能正确认识世界,因为“人是万物的尺度”⑶2、 认识自己是一种哲学思考就像无法飞出银河系来看到银河全貌一样,人也很难将自己从本身抽离出来,然后以一 个公正客观的外在角度看待自己。
从外界的获得的自我评价亦带有不同程度的他人主观色 彩,故从内部认识自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本性虽然《论语》言“人之初, 性本善但世上只要存在一种事物,那么必然也存在一种和它相反的事物有善良的本 性,就有与之相对的罪恶本性英国著名伦理小说《发条橙》说:“彻底善与彻底恶一样没 有人性,重要的是道德选择权”人的本性与之俱来,但在认识清楚后,便可以自己作出选 择也有人说要解放天性才是真正的自由,若人不能认识到其罪恶的本性,那么这天性的释 放就犹如挣脱牢笼的野兽,后果不堪设想其次,认识自己的内心生而为人,如果不能看 清自己内心世界,没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只能人云亦云,湮没在社会的洪流中,等于白来 世上走一遭在功利主义风气盛行的当代,一切以利益为中心,利益至上绝大部分人的学 习和工作为了功利,即使这并不是自己内心的选择;甚或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何这样做,只是 盲目地随着大流而走如国内每年的公务员考试,其考试人数之多和竞争之激烈令人感到诧 异还有关于大学的学习,曾经看到一位学者的话,大意是如果一位大学生在学校里只习得 了一门专业技能,这便是大学教育最大的失败大学更重更要的是教授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如果没有这样的能力,很难认识自己真正的内心。
当然不得不承认一个国家的主流文化会影 响国民的价值观正是这样,人们才更需要了解自己内心的声音最后,要认识自己的不足 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而苏格拉底之所以被称为最智慧的人,是 因为他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然而“无知者无畏”,不能认识自己不足的人如同井底之蛙, 以为井口上的那片天就是整个世界,自己已经无所不知,从而不再对未知存有敬畏之心当 一个人自以为走到了金字塔的顶端,其实只是对自己的认识走到了死胡同3、关于佛学中的认识自己前文提到了 “无我”意识在中国比较普遍,而中国传统文化又与佛教文化密切相关, 这可能受到了佛学中的“无我”的影响这里的“无我”并不仅仅是没有的意思,而是指万 物的本质因为人们往往把自己和自己看到的表象当作“我”,那么这个观察事物的立场是 站不住脚的,因为我们看到的的万物的存在与消失只是凭感官判断的当人们判断事物的状 态和存在与否的时候,这个事物本身的状态也在发生改变,故用眼睛所看到的都是无我,包括 其他的感官如耳、鼻、舌、身也一样佛学中认为人是由五个元素即“五蕴”构成的,即色 (物理)、受、思、行、识(心理)如果说五蕴是“自我”,那么人就理所应当地可以控制它 们,控制自我不会生老病死,但事实是人们对于“自我”并没有这样的绝对控制权,生老病死 并不由人类的意志而变化,所以佛教说五蕴是“无我”。
因此佛学中的认识自己,就是认识 “无我”的概念,即人自身并没有任何具体的属性,从自身得到的一些结论就像水中月镜中 花一样不真实只有认识到自身和万物一样的“无我”本性,才是真正的认识了自己佛学 的这种自我认识更倾向于修身养性,以期达到“恬淡虚无”的精神境界这和苏格拉底的“认 识你自己”有本质的不同,前者是否定通过自我认识后再认识世界的正确性,因为一切都不 是真实存在的;后者则相反,肯定了要认识世界就必须先认识自己《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里写道一位优秀的生物学家因为无法想出“人和动物有 什么本质不同”的答案而精神分裂,直到有一天他突然想到人会思考自己为什么是人,以及 为这个问题寻找答案,但动物不会,动物只是本能地生存着得到答案以后他的精神就恢复 了正常所以当人类摆脱了只为本能生存的时代后,来到物质十分丰富的今天,更需要不断 地思考不断地认识自己这也是人类生存的价值所在,引用一句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 在”PS:我认为美国版的电影《发条橙》主要表达了人性本恶的观点(在英国版的原著中主 人公恢复了善心),小说中的主人公亚历克斯家庭富裕,父母和谐,老师也尽职尽责,尽管 他明白是非,成绩优秀,还有不俗的音乐品味,但他就是喜欢作恶,比如无故痛打老乞丐、 入室抢劫、强暴妇女等。
后来亚力克斯入狱两年后接受冲击治疗,即一边播放他最喜欢的贝 多芬的交响曲,一边强迫他不停的观看各种犯罪录像直到最后只要他一有想作恶的念头或 听到命运交响曲就会呕吐不止,因此对他原先的各种不良嗜好产生了条件反射性的厌恶当 亚力克斯以改造成功的“好人”身份出狱时,他已经是一个被剥夺了自由意志的“发条橙 子”,既消除了恶习,也泯灭了自己的个性和人性一因为亚历克斯的本性也许就是我们所认 为的恶,只有这种本性的存在才能让他充满活力所以,世上一切恶的本性都必须要消除么?参考文献[1] 袁维新.科学本质理论:基本观点与范畴[J].科学学研究,2010,28(06):809-815.[2] 吴国盛.科学精神的起源[J].科学与社会,2011,1(01):94-103.[3] 石海燕.认识你自己一一从宗教到哲学的反思[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01):13-16.[4] 魏艾.佛教的两大定律一一性空无我与因果循环一一佛学基础知识讲座之五[J].法音,1982,(0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