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洞庭湖变迁的历史过程再探讨[提 要]关于洞庭湖的历史变迁过程问题,学术界一直没有取得共识本文认为,今洞庭湖地区在先秦两汉时期尚处于河网沼泽平原阶段,没有形成大型湖泊;进入魏晋南朝隋唐时期,今洞庭湖地区的湖泊水体得到快速扩展,唐后期至清前期今洞庭湖地区的湖泊水体面积处于全盛阶段;自清中期以来,随着长江来沙量的日益增加,湖泊进入明显的萎缩阶段历史时期洞庭湖的形成与变迁主要取决于洞庭湖区的沉降速度和长江干流的来沙量[关键词]洞庭湖 变迁 历史过程关于洞庭湖的历史变迁过程问题,目前学术界还存在较严重的分歧,远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代表性的意见有二,一是张修桂先生的观点,一是卞鸿翔先生的观点张修桂先生认为,从全新世初到公元 3 世纪,今洞庭湖地区属于河网交错的平原;4 世纪至 19 世纪中叶,洞庭湖处于沉降扩展之中;19 世纪中叶以来,洞庭湖则处于不断的淤塞萎缩之中①张修桂的观点得到学术界大部分人的认同而卞鸿翔经过研究,对洞庭湖的历史变迁过程提出了很不相同的看法.他认为,全新世初期,洞庭湖区属于平原水网景观;全新世中期,洞庭湖重新扩大;先秦两汉时期(距今约 4000 年至公元 3 世纪),洞庭湖已形成江湖连通的浩淼大湖;魏晋南朝时期(公元 3 世纪初至 6 世纪),洞庭湖开始受到分割与缩小;唐宋时期(公元 7 世纪至 13世纪),洞庭湖水面积进一步缩小;元明时期(公元 13 世纪至 17 世纪中叶),洞庭湖水面积不断扩大而湖盆日益淤浅;清代初、中期(17 世纪中叶至 19 世纪中叶),洞庭湖处于一个由大到小的逐渐萎缩阶段;晚清、民国时期(19 世纪中叶至 1949 年),洞庭湖有过多次缩小与短暂扩大;1949 年以来,洞庭湖面进一步缩小②。
卞鸿翔2的观点也得到一部分人的认同笔者以为,张、卞二人对洞庭湖的开始阶段(全新世初)和最近阶段(19 世纪中叶以来)的看法基本上接近,分歧主要产生在全新世中期至 19 世纪中叶的 5000—6000 年中因此,笔者这里只就张、卞二人的分歧时段在二人的研究基础之上通过分析有关文献资料提出一些个人看法,以使洞庭湖历史时期的变迁过程能有一个较为明晰的轮廓————————————①张修桂:《洞庭湖演变的历史过程》,载《历史地理》创刊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年按:下引张修桂观点皆出此文②卞鸿翔等:《洞庭湖的变迁》,湖南科技出版社,1993 年,第 43—93 页按:下引卞鸿翔观点皆出此书,除少数必须注明处,不另注一 先秦两汉时期(距今 6000 年—公元 2 世纪):河网沼泽平原阶段建国以来,洞庭湖区范围内各县,尤其是位于湖区中心的沅江、南县、安乡等市、县的漉湖、钱粮湖、大通湖一带,有不少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①例如,沅江市漉湖西面的南金山遗址位于一片地势稍高的湖洲上,其新石器时代文化层距地表 2米,厚 0.3 米左右;而大通湖农场的各个分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层多在地表以下5—7 米我们知道,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在选择居住地的时候有个重要特点,就是喜欢选择在河流旁边的二级阶地上居住,这样既利于生产、生活用水,又可以避免遭受洪水的袭击,还能够方便交通往来。
因此,单从今洞庭湖区中心地带分布有众多的新石器文化遗址这一点,我们就大体可以知道当时的洞庭湖地区应当不存在一个浩淼的巨大水体因为,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尚不知道建造堤防设施防洪,如果当时真存在一个多条大河交汇形成的浩淼的巨大水体,那么,靠近这个巨大水体的边缘居住将是很不安全的,而选择其中心地带居住,更是不可想象的事实上,3通过对先秦两汉时期的一些文献资料的综合分析也可以证实这一点关于可能的平原景观文献材料:《庄子·天运》: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庄子·至乐》:咸池九韶之乐,张之洞庭之野野”(古文本作“埜”)在先秦时代,既可指郊外②,也可指偏鄙之区③因此,庄子(约前 369 年一前 280 年)所谓“洞庭之野”者,有可能是指今洞庭湖一带的平野景象,也有可能是指当时位置偏远的洞庭地区关于湘资沅澧诸水交汇分流入江的文献材料:战国楚怀王六年(前 323 年)所制《鄂君启节》铭文:自鄂往:逾沽(湖),……上江,内(入)湘,……内(入)资、沅、澧、(油)[澹]④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湘水……北至(酃)[下隽]⑤入江;资水……东北至益阳入沅;沅水东南至益阳入江;澧水……东至下隽入沅⑥东汉桑钦(?)《水经》:湘水……又北过下隽县西,………又北至巴丘山,入于江;资水……又东北过益阳县北,又东与沅水合于湖中,东北入于江也;沅水……又东至长沙下隽县西北,入4于江;澧水……又东至长沙下隽县西北,东入于江。
⑦上引文中, “鄂”指今湖北鄂城, “下隽”县治在今湖北通城县西, “益阳”县治在今湖南益阳市东 80 里⑧可见,三种文献关于湘、资、沅、澧四水下游河道走向情况的记载基本上是一致的关于与湖沼相关的文献资料:《山海经·中山经》(战国作品):又东南一百二十里曰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楚辞·九歌》: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山海经·海内东经》(汉初作品):沅水……入下隽西,合洞庭中;湘水……入洞庭下,一曰东南西泽—————————————①据邓企华、肖皓夫编著《沅江风情画》(广州出版社,2000 年)及湖南省博物馆提供的有关资料②按:《说文》:“野,郊外也从里,予声茔,古文野,从里省,从林 ”③按;《公羊传·桓公十一年》何休注:“野,鄙也 ”④转引自谭其骧《鄂君启节铭文释地》,见氏著《长水集》(下)第 193 页,人民出版社,1987 年按:谭文从罗长铭先生释“ ”作“油”当误,应依商承祚先生作“澹”(参见《长水集》(下)第 201 页引),即后引《水经·澧水注》中的“澹水”,该水上中游段为今澧阳平原北侧的涔水、澹水,下游段已为今松滋河袭夺因为,一则油水是长江支流,无须“入湘”后再入之;二则油水不像澹水一样因沟通新石器时代以来经济文化发达的澧阳平原而具有较高的航运价值。
5⑤据下文引《水经》改按:汉酃县在今湖南衡阳市南,不在湘江下游此“酃”当为“下隽”之误,当因古时直书“下隽”与“酃”字形状相近所致⑥分别见《汉书·地理志》零陵郡、武陵郡、长沙国条⑦分别见《水经》湘水、资水、沅水、澧水篇⑧《太平寰宇记》卷 114“益阳县”《水经》:资水……又东与沅水合于湖中,东北入于江也 综合上引文献来看,早期洞庭湖大体有一个从“渊”到“泽”再到“湖”的发展过程在上古文献中, “渊”、 “泽”、 “湖”三者在表现水体概念时,含义是有很大区别的 《说文》:“渊,回水也从水,象形,左右岸也,中象水貌 ”也就是说, “渊”是河流中的回水处,后引申为河流中深潭 《释名·释地》:“下而有水曰泽”;《风俗通·山泽》:“水草交厝,名之为泽 ”这是说“泽”为地势低平而水草丰茂的地区 《说文》:“湖,大陂也”;《风俗通·山泽》:“湖者,都也,言流渎四面所隈都也 ”就是说“湖”为四周被陆地包围着的巨大水体,与今之湖泊概念略同因此,笔者以为,其一,战国时期,在湘水下游,存在二个较庞大的河流回水区,即所谓“潇湘之渊”和“江渊”在河流交汇处形成较宽广的回水区,这是一种很自然的水文现象 “潇湘之渊”、 “江渊”还不能完全解释为湖泊,尽管后来它发展成为了青草湖和洞庭湖。
其二,秦汉时期,今洞庭湖地区存在面积较大的沼泽区,即所谓“东南西泽” “东南西泽”,是指洞庭地区当时形成的东、南、西三泽前引卞鸿翔书标点为“东南‘西泽”’,是不正确的,上古文献中没有这样的称呼习惯东、南、西三泽大约分别为后来洞庭湖、青草湖、赤沙湖的前6身其三,到汉代,今岳阳西面的东洞庭湖一带,在“东泽”的基础上毫无疑问已形成为文献中的“洞庭(湖)”那么,应该如何来解释上述文献中的湘、沅、澧“入江”和“入湘”后再入资、沅、澧、澹的矛盾问题?笔者以为,由于其时“洞庭(湖)”有“江渊”之称,所以,前引文献中有湘、沅、澧皆“入江”之说;又由于其时人们可能最熟悉湘江,所以“洞庭(湖)”中的“洞庭之山”、 “巴丘山”很早以来就有“湘山”①之名,甚至洞庭(湖)也被作为湘江的一段,于是,由长江进入洞庭自然就可称之为“入湘”了应该指出的是,今洞庭湖地区此间虽然已经开始有湖泊景观出现,但显然还没有形成大型而统一的湖泊水体,总体上是属于河网沼泽平原景观参见图 1)——————————————①《史记》卷 1《五帝本纪》:黄帝“南至于江,登熊、湘”;卷 6《秦始皇本纪》:秦始皇“浮江,至湘山祠” 《汉书》卷 28 下《地理志》“益阳”条:“湘山在北”。
顺便说,卞鸿翔根据有关战国的文献中有“洞庭五渚江南”一说①,而认为“五渚江”即先秦两汉时期荆江分洪入洞庭的虎渡河,也是不能成立的因为,一则先秦时期单独一条河流没有“××江”这样的说法;二则更重要的是,此所谓“五渚”者是地域名,而不是河流名这从《战国策》的最早作注者东汉高诱“洞庭、五都、江南,皆楚邑也”之注,以及现存战国官印中有“五渚正鉨”一印②就可得到坚强而明确的证明 “洞庭五渚江南”是指的“洞庭”、 “五渚”、 “江南”三个区域,大约分别为今洞庭湖地区在内的湖南省北部区域、湖北省武汉东南地区③和汉江以南的江汉平原地区洞庭”、 “五渚”、 “江南”连在一起大体是指当时楚国的整个汉水、长江以南区域二 魏晋南朝隋唐时期(3 世纪—9 世纪初):湖泊迅速扩展阶段关于魏晋南朝时期洞庭湖区的情况,由于有郦道元《水经注》一书的存在,我们今7天能够有较多的了解首先,看看《水经注》中关于四水下游的有关记载:《水经·湘水注》:湘水自汨罗口,西北径磊石山西,而北对青草湖,亦或谓之为青草山也……湘水又东北,为青草湖口……湘水左会清水口,资水也,世谓之益阳江……湘水左则沅水注之,谓之横房口,东对微湖,世或谓之麋湖也。
……湘水左则澧水注之,世谓之武陵江:凡此四水,同注洞庭,北会大江……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水经·资水注》:(东与沅水合于湖中):湖即洞庭湖也,所入之处,谓之益阳江口《水经·沅水注》:沅水又东历龙阳县之氾洲,洲长二十里,吴丹杨太守李衡植柑其上……沅水又东径龙阳县北,城侧沅水……沅水下注洞庭湖,方会于江《水经·澧水注》:澧水又东径南安县南,……澹水注之水上承澧水于作唐县,东径其县北,又东注于澧,谓之澹口……澧水又东,与赤沙湖水会,湖水北通江而南注澧,谓之沙口澧水又东南注于沅水,曰澧口,盖其枝渎耳……澧水流注于洞庭湖,俗谓之澧江口也《水经·江水注》:8(江水)又东,又合油口,又东径公安县北……县有油水,水东有景口,口即武陵郡界景口东有沦口,沦水南与景水合,又东通澧水及诸陂湖……大江右得龙穴水口,江浦右迤也……大江右径石首山北,……江之右岸则清水口,……北对清水洲,洲下接生江洲,南即生江口,水南通澧浦《水经·江水注》:凡此诸水(指澧水、沅水、资水),皆注于洞庭之陂,是乃湘水,非江川————————————①《战国策》卷 3《秦一》:张仪说秦王, “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五渚、江南,荆王亡奔走。
东伏于陈” 《史记·苏秦传》:苏代约燕王曰:“……告楚曰:‘蜀地之甲乘船浮于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汉中之甲,乘船出于巴,乘夏水而下汉,四日而至五渚寡人积甲宛东下随 ”这两段话较利于我们研究“五渚”的位置②见罗福颐编《古玺汇编》第 60 页 0343 号,文物出版社,1981 年按:“渚”字古印文字形作“ ”,编者未能识出③按:“五渚”一名, 《水经·湘水注》以为乃因湘、资、沅、澧四水“同注洞庭,北会大江,名之五渚”郦注之说,实属附会如依此说,则“洞庭”被包括在“五渚”之中,这明显与“洞庭”、 “五渚”、 “江南”三者的并列关系不合其实, “五渚”就是《楚辞》中的“鄂渚”,因为,上古“五”、 “鄂”二字,韵部分别为相邻的鱼部、铎部,声部皆为疑母,可以假借 “鄂渚”,准确地说,指今湖北武汉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