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与青少年暴力 媒体与青少年暴力 【作 者】李婧洁/聂衍刚/张卫 【作者简介】李婧洁(1981- ),女,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硕士研究生,广东广州 510631;聂衍刚(1966- ),男,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广东广州 510405;张卫(1968-),男,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教授,博士,广东广州 510631 【内容提要】青少年是各种媒体的重要消费者,不少国家和地区的研究都发现,除了上学和睡觉,青少年花在媒体上的时间比其他任何活动都多然而,现代媒体充满了暴力,大量的实证研究已用科学数据确凿地证明,媒体暴力极大影响了青少年的暴力行为、暴力思想和情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媒体暴力影响青少年的机制与中介因素,并从媒体使用和监管等角度阐述了减少和预防媒体暴力对青少年影响的应对措施 【摘 要 题】学术广角 【关 键 词】媒体/青少年暴力/一般攻击模型(GAM)/中介因素青少年暴力是社会中最常见的暴力形式有许多个人和社会的因素影响了青少年暴力行为的产生和发展,媒体便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在美国进行的研究表明,看电视通常起自2岁,8~18岁的青少年每年约观看1万部带有暴力的电视节目。
当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地接触众多媒体的儿童青少年数量更是越来越多,媒体对青少年暴力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对媒体影响青少年暴力的特点和机制进行科学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媒体影响青少年暴力的实证研究(一)电视和电影有许多实验室研究探讨了接触电影或电视暴力是否会在短期内增加青少年的暴力行为结果发现,跟不看暴力影片的青少年相比,看暴力影片的青少年会出现更多的攻击行为Bjorkqvist(1985)[1]随机选取5~6岁的芬兰儿童观看暴力或非暴力影片,然后由两个事先不知道儿童看什么类型的片子的评判观察记录他们在一间屋子中的玩耍情况结果发现,与看非暴力影片的儿童相比,看暴力影片的儿童显著出现更多的身体攻击和其他类型的攻击行为Josephson(1987)[2]随机选取了396名7~9岁的男孩,在他们看过一些暴力或非暴力的影片后,让他们玩游戏并记录游戏中每个男孩攻击其他男孩的次数,结果发现,看暴力影片的男孩显著出现更多的暴力行为我国学者曾凡林等人(2004)[3]也研究了观看电视暴力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青少年观看暴力镜头的频次和兴奋水平程度越高,情绪宣泄越少,表现出的攻击行为倾向就越多,且男生的攻击行为比女生多,工读学校学生比普通学校学生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
Leyens等人(1975)和Park等人(1977)的研究还发现,即使在类似监狱这些管理严格、反对暴力的地方,暴力影片仍能产生严重的身体攻击行为除媒体对攻击行为的直接影响外,还有许多实验研究了媒体对攻击性思想和情感的影响大量的研究都表明,接触媒体暴力会增加儿童和青少年的攻击性思想和情感,使他们更能接受暴力Thomas和Drabman(1975)发现,当看到两个儿童打架时,看暴力影片的青少年比看非暴力影片的青少年会更慢去叫大人调解,暴力影片似乎使儿童更能接受暴力同样,Malamuth和Check(1981)[4]发现,在大学生看了数日暴力电影后,他们对他人对女性使用暴力的接受程度会增加Zillmann和Weaver(1999)[5]随机选取一部分大学生看4部影片,有暴力和非暴力两种,看完影片后对所有被试进行敌意评估,结果发现,看了暴力影片的大学生比看了非暴力影片的大学生显著出现更多的敌意进一步,过去40余年的大量横断研究都表明,青少年的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和攻击性思想与他们平时看电视或电影暴力的数量有关[6]Mcleod等人(1972)以中学生为样本,研究了看电视暴力和攻击行为间的相关,结果发现看电视暴力时间越多,出现攻击行为也越多。
Belson(1978)以英国12~17岁的男性为样本,发现在过去6个月,重度电视暴力观看者比轻度电视暴力观看者多报告了49%的暴力行为同时,这种相关在年幼的青少年身上表现更为明显Huesmann等人(2003)的研究表明,观看电视暴力和攻击性的相关在6~10岁的男性被试身上显著,而在20岁的被试身上不显著同时,也有许多纵向研究考察了媒体暴力对攻击行为的影响Eron和他的同事用纵向研究法,抽取了来自哥伦比亚、纽约的850名青少年,发现男孩8岁时接触的媒体暴力与他10年后,即高中毕业后的暴力行为存在明显相关Milavsky等人(1982)[7]从美国中西部的两个城市选取7-16岁的样本研究了电视暴力对攻击行为的影响,在3年时间里共进行了15次调查,结果发现,不论横向还是纵向数据的分析都表明,电视暴力与攻击行为呈显著正相关,这一结果在男生和女生身上都极为明显上世纪70年代末期,Huesmann及其同事在5个国家也采用横向、纵向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电视暴力的影响[6]横断研究表明,接触电视暴力和攻击行为在所有国家都呈正相关但早期接触电视暴力对以后攻击性的影响程度随性别和国家有所不同在美国,即使考虑进她们早期的攻击性水平、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学业成绩,女孩早期接触电视暴力对以后的攻击性仍有显著影响。
而对于男孩,单纯考虑电视暴力不能预测他们以后的攻击性,但那些在童年早期经常看暴力电视的男孩以及报告说对电视中的暴力人物有强烈认同的男孩,会被同伴视为最具攻击性在该研究开始15年后,再次对美国样本中的300多名被试进行了调查,他们此时大多20岁左右结果发现,媒体暴力对严重身体攻击行为有明显的延迟影响童年时期接触电视暴力和成人早期的攻击性显著相关,男女都是如此,童年期接触较多电视暴力的成人与接触较少的相比,前者显著有更多的身体攻击行为Johnson等人(2002)[8]在《科学》杂志发表了他们长达17年对被试看电视对其行为影响的一项研究研究刚开始时,被试还只有1~10岁,在其后的17年中,这些儿童一直在接受各种测试和调耷研究人员通过长期的跟踪调查和详细统计发现,年龄在14岁左右的少年儿童如果平均每天看电视在1小时以内,当他们长到16岁时有5.7%的人有过激行为,平均每天看电视在1~3小时的上升为28.8%研究人员还对平均年龄为14岁左右的男孩和女孩分别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对男孩来说,平均每天看电视不超过1小时的成年后只有8.9%的人会有过激行为,每天看电视在1~3小时的成年后有32.5%的人会发生过激行为,而每天看电视3小时以上的人发生过激行为者占45.2%。
对于女孩来说,发生过激行为的比例分别为2.3%、11.8%和12.7%综上所述,可以清楚看到,电视、电影暴力不但会对攻击行为产生明显的影响,同时还明显地影响青少年的攻击性思想和情感,这一结果不但被大量的横断研究证明,同时也得到了大量纵向研究的明确支持,而且接触越多,影响就越大 (二)新闻报纸上有关暴力的报道是否鼓励暴力行为的研究还比较少,多数都是时间序列研究,即在密集报道一起暴力事件前后,比较社区暴力发生率的变化总体来说,这些研究支持了传染效应的观念Berkowitz和Macaulay(1971)[6]的研究曾发现,在60年代早期和中期的—些谋杀案之后(包括暗杀肯尼迪总统事件),暴力犯罪的数量暴涨而更多的研究表明,一个名人的自杀会增加其他人自杀的可能性三)音乐电视和流行歌曲音乐电视受到关注是因为其中常充斥暴力,迄今为止,还很少关于接触音乐电视怎样影响青少年身体攻击行为的实证研究但学者们已进行了不少关于音乐电视如何影响攻击性思想和态度的研究Johnson等人(1995)[6]的研究发现,看了贬低女性音乐电视的年轻女性,对约会暴力的接受程度高于控制组的女性另一项针对年轻男性的研究中,Johnson等人(1995)[6]发现,接触暴力音乐电视会增加在假设冲突情境下对暴力的认可度。
类似的,Hansen和Hansen(1990)的研究发现,接触反社会主题摇滚音乐的大学生与未接触反社会摇滚音乐的大学生相比,前者更能接受反社会行为Wester等人(1997)则研究了没有影像的暴力歌曲对青少年攻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跟没有接触暴力歌词的被试相比,接触暴力歌词的被试将他们与女性的关系看得更为敌对最近,Anderson等人(2003)[9]也报告了关于歌词影响的5项系列实验,结果一致发现,有暴力歌词的歌曲增加了青少年被试的攻击性思想和攻击性情感 Roberts等人(2003)[10]的研究发现看MTV的数量与三到五年级儿童的打架呈正相关,而且,看MTV多的儿童总是被同伴报告比其他儿童有更多的言语攻击、更多的关系暴力以及更多的身体攻击,教师也认为他们有更多的关系暴力、更多的身体攻击,并且不乐于助人Rubin等人(2001)[11]则进一步发现,喜欢重金属和快板音乐的大学生比喜欢其他类型音乐的大学生报告有更多的敌意态度重金属音乐的歌迷对女性持有更消极的态度,而快板音乐的歌迷则更加不信任他人Took和Weiss(1994)[6]同样发现,喜欢快板和重金属音乐与低学业成绩、学校中的问题行为、吸毒、拘留以及性行为相关。
四)影像游戏现今人们对影像游戏的关注已经超过了前面几种媒体,这一方面是由于,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玩影像游戏,同时这些游戏多数都包含暴力另一方面,影像游戏是一种互动性的媒体,青少年不仅是一个受动者,而且也是一个主动参与者,这有可能使他们受到更多的影响,更具攻击性尽管有关影像游戏对青少年暴力的影响还未像电视和电影的影响那样得到广泛研究,但已有关于影像游戏的研究其结果与电视和电影的极为相似在过去的20年里,已有20多个研究评估了青少年期(包括青少年晚期的大学生)暴力影像游戏和攻击性的关系大量的相关和实验研究都支持暴力影像游戏和攻击性存在相关Irwin和Gross(1995)评估了玩暴力和非暴力游戏的男孩的身体攻击情况,结果发现,那些玩暴力游戏的男孩会对同伴使用更多的暴力Bartholow和Anderson(2002)[12]发现,玩暴力游戏的大学生随后实施的高强度惩罚是那些玩非暴力游戏的大学生的2.5倍Fling(1992)在一组11~17岁的被试身上发现,玩暴力影像游戏与自我及教师报告的攻击行为都呈正相关Anderson和Dill(2000)[13]则发现大学生中玩暴力影像游戏和实验室侵犯行为有关。
同时,人们也研究了暴力影像游戏对青少年攻击性思想、情感和生理唤醒的影响Calvert和Tan(1994)发现,玩暴力影像游戏显著产生更多的攻击性思想还有一些研究用其他方法来评估攻击性思想,结果发现了同样的影响Anderson和Dill(2000)[13]的研究发现,玩暴力影像游戏和攻击行为呈正相关,学业成绩与玩影像游戏呈负相关,暴力影像游戏会增加攻击性思想和行为Lynch等人(2001)在对初二、初三年级学生的研究中也发现,暴力影像游戏与攻击性态度和行为显著相关进一步,人们还发现,玩暴力影像游戏的时间和攻击性明显相关Anderson和Dill(2000)[13]的研究发现,玩暴力影像游戏的时间越长,就会出现越多的攻击行为Ihori等人(2003)[6]分两次每半年左右对日本五、六年级学生接触影像游戏的时间进行调查,结果也表明,接触影像游戏的时间和以后的暴力行为呈显著正相关五)网络目前,还很少关于接触网络对暴力行为影响的研究正式发表但由于网络的可视性和互动性,预计它的影响应该和其他可视化和互动媒体相一致 二、理论上的解释(一)早期的观点为解释媒体暴力对儿童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影响,在过去的30年中,学者们已提出了多种的理论和模型。
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及青少年的暴力行为是观察学习的结果,儿童不仅从榜样那里学习具体的行为,而且也学习概括化、复杂的社会脚本(一套关于如何解释、理解和处理各种事件的规则),且大多是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