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基散文翻译中文本风格再现的研究 【摘要】张培基翻译了众多中国五四时期的散文名篇,并收录在其译著?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文章旨在对张培基在?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中为实现原文风格再现所使用的巧妙处理方式進行分析以期对今后翻译工作者在翻译散文时有所帮助关键词】张培基;散文风格再现;?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引言全球化的趋势,刺激着翻译行业的开展,大量外国文学作品被引进中国相较之,中国的外译作品较少,其中散文的外译作品远少于其它文学作品散文在中国文学作品中虽占有重要地位,其翻译却并非易事,要想译出众人接受并喜爱的佳作,研究散文翻译风格的再现就显得极为重要张培基翻译了局部优秀的现代散文作品,其译文成功再现了原文风格本文旨在对张培基先生的英译作品?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中表达风格再现的局部进行研究要想研究张培基散文翻译中的风格再现,首先得了解中英文散文各自的特点,再探究其共同性与差异性究其共同性,以便翻译工作者总结出局部可用规律,实现散文翻译的普及;究其差异性,那么为在下文中探究张培基是如何缩小原文与译文风格的差异,译出难点,实现散文翻译风格的再现中文散文源起于先秦时期的卜筮之文、彝器铭文和?尚书?,彼时散文多为政治效劳,被称为“为治化的散文〞。
汉朝初期,百家学复苏,文辞剧烈、言无禁忌成了当时散文的风格;至汉武帝统治时期,散文文风又转为“引经据典、儒雅醇正〞;再至西汉末年,社会动乱混乱,散文内容“离经叛道〞,因此散文文风又转为肆意激奋、文辞浅陋魏晋南北朝是古典散文开展的重要时期,该时期玄学取代了儒学的地位,散文趋于形式化唐代初期,注重形式的文风延续下来,但因其无法满足人们表达的需求,出现了更为实用的文风朴实的散文宋朝是古典散文开展的重要时期,文风朴实且注重内容的散文逐渐取代了注重形式的骈文元代战乱结束,元曲取代了诗文的地位,这一时期散文开展缓慢,文风延续前朝明代散文再次开展,这时期开展虽不如唐宋,但也出现了不少佳作该时期散文主张在学习秦汉、唐宋散文优点的同时,开展出自己的风格清朝前期散文在延续前朝形式的同时,内容有了新的突破,其思想内容更为深刻,多抒发了奋勇作战、对抗压迫的情感;中期,鸦片战争爆发,中文散文发生了变革,由古典散文转变为现代散文彼时学者受到西方文学追求自由民主思想的影响,其文风颇具“个性突出〞、“自由随意〞的特点6世纪末,基督教传入英国,宗教文学应时产生,随后因其哲理性备受推崇,因此由拉丁文写成的关于宗教的著作被翻译成了英文。
这是英文散文出现的开端6至11世纪,英文散文主要与历史、宗教有关11至15世纪,英文散文以传记为主,然而该时期散文仍旧主要来源于外文翻译这段时期,学者创作的散文风格自然朴实;译文散文较为生硬,但语言简明朴实15世纪末,英国经历了文艺复兴,翻译英文散文活动盛极一时,外文散文英译作品水平大幅度提高,促进了该时期英文散文的创作,散文作家人才辈出,一派繁荣景象15至17世纪,英文散文风格由自然朴实转为典雅华丽17世纪英语散文空前开展,风格新颖、语句精炼,且内容极富哲理意义17世纪后半叶,社会动乱,英文散文开展缓慢这一时期,散文主要用于说教以及发表政见18世纪,“复古风〞兴起,英文散文逐渐转向形式化直至19世纪中叶,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社会动乱,说理辩论性等散文也应运产生,这一时期英文散文文风幽默诙谐,内容写实精悍20世纪及以后,英文散文语言简明朴实,题材范围扩大,风格丰富多样中英文散文开展过程相类似,因此在翻译中文散文时,可参照其对应英文散文文风进行翻译中文散文主要分为古典散文和现代散文先秦至清朝的散文为中文古典散文;清朝中期,社会变革催生了中文现代散文,此后的中文散文都被称为现代散文与之类似,英文散文也可大致分为古代散文和现代散文。
6至18世纪的英文散文为古代英文散文;18世纪以后的散文为现代英文散文15至17世纪,英文散文辞藻由质朴转向华丽,与魏晋南北朝及唐宋时期注重形式的散文特征相对应因此在处理唐宋时期的典雅散文时,可以15至17世纪的华美散文译之18世纪,“复古风〞使得英文散文文风再次承袭之前注重形式的散文风格与之对应,明代散文再次开展,主张学习前朝散文文风,再次注重形式工整美观因这期间中文散文与18世纪的英文散文创作理念相似,翻译明代散文时,即可参照18世纪的英文散文19世纪,科学“动摇〞了宗教的地位,英文散文更趋于写实,同时期,中国学者为新文化所冲击,科学逐渐取代迷信,人们对君权的崇拜也逐渐崩塌,中文散文多用来批判讽喻实事,幽默诙谐的文风与同期英文散文的风格所一致翻译时,即可把19世纪中英文散文相对应差异性翻译不同时期的中文散文时,虽可大致参照对应时期的英文散文,但英语与汉语用语习惯的不同,导致了中英文散文在各方面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在翻译时又不容无视中英文散文在字词选择、语序排布、句式结构、句子成分,以及文化特征五方面不甚相同中文散文选择字词时偏向于使用意义宽泛的词语,英文散文那么多使用涵义准确的字词中英文散文句子的重点所处位置不同,中文习惯于把句子或词组最重要的局部放在句末,而英文那么习惯放在句首。
这也与中英文叙事习惯分不开,中文讲述娓娓道来,一般不直接摆出结果,而英文散文却侧重于先亮出重点,再道出事情的起因、经过此外,中文散文喜用排比,讲求句式工整,然而英文散文中此结构出现频率不高中文散文中句子不要求主谓结构,更注重内在逻辑,靠句意串联句子,因此中文散文中往往会有许多省略的成分;英文那么更注重外在逻辑,主谓语是其散文句子中必不可缺的成分,文章段落靠句子的结构及句间连接词维系再者,中外文化差异也直接或间接的导致了中英文散文词汇含义的差异,进而造成了中英文散文间的差异张培基对英汉两种语言都有着极深的造诣,其译著颇有精妙之处,值得我们学习下文将在字词选择、语序排布、句式对应、词意扩展、文化对等五方面对张培基在其译著?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中如何实现原文风格再现进行分析中文多使用意义宽泛的词语,而英文那么倾向于语义更精准的词汇往往中文中一个词会有多个英文词与之对应,在众多词汇中选择出能复原原文情感的词是再现原文风格的关键张培基的译文在对字词的选择上值得我们借鉴例如:巴金在?梦?中写到,“我的心在走路,它慢慢地走过了二十五年,一直到这个夜晚〞其中“走路〞是个意义较宽泛的词,对应的英文可以有“walk〞“march〞“roam〞“trek〞等。
但译文中选取了“tramp〞,意为用沉重的脚步行走、漂泊或流浪用该词更突出了作者在夜里梦见二十五年前逝世的父亲及儿时无忧无虑的生活,醒来后不禁联想到自己这二十五年来心无定所那种孤寂的心境梦里梦外生活的比照,作者的孤独寂寞通过“tramp〞一词再次强调中英文语序因其句子重点所处的位置不同而不甚相同张先生在翻译时,对原文句子语序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使译文更加地道,符合英语用语习惯,且不失原文风格例如:郭沫假设的?白发?中,“飘泊者自从那回离开你后又飘泊了三年〞,原文重点强调“漂泊了三年〞假设按原文语序译为“SincelasttimeIleftyou,Ivebeenleadingawanderinglifeforanotherthreeyears〞,句子的重心那么变为了“离开你〞张的译文调整了原文的语序,译为“IhavebeenleadingawanderinglifeforanotherthreeyearssinceIsawyoulast〞,不改变句子的重心,且语句不断开、简短凝练,既符合英语用语习惯,又再现了原文的风格将郭沫假设的?水墨画?中“我携着中食的饭匣向沙岸上走来〞译为“Iwalkedtowardsthesandybeachcarryingmylunch-box〞,比译为“Icarriedmylunch-boxwalkingtowardsthesandybeech〞更为适宜,是因为原句强调的是“我〞向沙岸走来这一动作,而非携着午饭盒。
舐岸的微波凸出群鱼喋噏的声韵〞不译为“thegentlewaveslickingattheshoregaveforthfishshummingsound〞,而是“…gaveforthahummingsoundlikethatoffishinshoals〞是因为英文中“甲的乙〞常译为“theBoftheA〞而非“theAB〞张先生的译文强调“微波〞与“声韵〞,与原文一致,既不破坏原文的韵味,又符合英文语序排布的习惯,以此来再现原文的风格中文散文短小精悍、语句凝练,句式讲求工整对仗,张先生在翻译时,恰当使用技巧,灵活改变句式,既做到了句式对应,语句又不失简短精炼例如:?匆匆?的开头那么有三个结构相似的句子,“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译文中的三个句子也用了相似的句式结构:“If…,theywill…〞,仿照了英国诗人雪莱的名句“Ifwintercomes,canspringbefaraway〞,为读者所熟悉,且读起来朗朗上口,满足了原文句式的要求郭沫假设的?路畔的蔷薇?中“昨晚上甜蜜的私语,今朝的清冷的露珠〞,原文工整对仗,前后比照张先生将这句译为“Lastnightswhispersoflove;thismorningsdropsofcolddew〞,译文采用了并列短语式结构,与原文形似,成功复原出了蔷薇被遗弃的可怜姿态。
中英文散文句子成分不同,中文散文中常会出现一些成分的省略,局部省略的成分会影响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因此为了方便读者,在译文中就得进行合理的补充张先生那么对原文局部词意进行扩展解释,以此来补充句子成分,再现原文风格例如:叶圣陶的?我坐了木船?,其中提到了乘坐木船危险的不止海中的礁石,“还有盗匪〞,但在下文作者并未解释清楚盗匪会做什么使乘客危险,但联系上下文我们不难理解,坐木船危险还因为有盗匪潜伏在半道,打劫坐木船的乘客译文“Tocomplicatematters,therearebanditslurkingaround〞就對盗匪的行为进行了补充,清晰明了地解释了“还有盗匪〞后未说完的话中国文化不同于外国文化,散文中也不乏有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翻译策略在此的运用决定了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巧妙处理有关文化的词汇是再现散文原文风格至关重要的一点张先生对此类词汇的处理实为我们的楷模如:夏丐尊的?中年人的寂寞?中谈到人们“像七巧板似地只选定了某一方面和对方去接合〞句中提到的七巧板起源于中国,于十九世纪初引入欧洲,虽之后在国外较为盛行,但倘假设将此句直译,用具体的比喻说明人与人之间的交际状况,读者那么无法体会此句的真实涵义,也无法与上句中谈到人们在交际中勾心斗角的局面联系起来。
因此张对此句进行了模糊处理,不译七巧板,直叙人们交际的现状,译为“Theyalwayskeepawaryeye,asitwere,oneachotherintheirassociation〞,直接说明人们在交际中往往有所保存,不露出真实面貌,相互提防、心存戒备的状况翻译行业空前开展,作为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散文也因此引起了翻译者的注意但散文因其风格灵活多变而增加了翻译的难度张培基先生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对今后从事翻译的学者可以说是珍贵的教材本文分析了张先生在翻译散文时对字词选择、语序排布、句式对应、词义扩展以及文化对应五方面的巧妙处理,及其如何在这五个方面再现原文风格望本文可以为今后的翻译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帮助魏李隼参考文献【1】张梦新等.?中国散文开展史?[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2】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1.【3】赵秀明,赵张进.?英美散文研究与翻译?[M].吉宁: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