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医基础理论指导:内生五气病机

碎****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9.08KB
约11页
文档ID:292291056
中医基础理论指导:内生五气病机_第1页
1/11

中医基础理论指导:内生五气病机一、风气内动(一)内风的含义风气内动,即“内风”内风”,是体内阳气亢逆变动而生风的一种病理变化因其病变似外感六*中风邪的急骤、动摇和多变之性,故名由于“内风”与肝的关系较为亲密,故又称肝风内动或肝风在疾病进展过程中,或阳热亢盛,或阴虚不能制阳,阳升无制,均可导致风气内动故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肝风内动以眩晕、肢麻、震颤、抽搐等病理反映为根本特征风胜则动,因其具有“动摇不定’’的特点,故临床上称之为动风二)内风的病理变化风气内动有虚实之分,主要有热极生风、肝阳化风、阴虚风动和血虚生风等1.热极生风:热极生风,又称热盛风动多见于热性病的极期,由于邪热炽盛,煎灼津液,伤及营血,燔灼肝经,使筋脉失其濡养所致临床上以高热、神昏、抽搐、痉厥、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目睛上吊等为临床特征2.肝阳化风:肝阳化风,多由于情志所伤,操劳过度,耗伤肝肾之阴,以致阴虚阳亢,水不涵木,浮阳不潜,久之则阳愈浮而阴愈亏,终至阴不敛阳,肝之阳气升动而无制,便亢而化风,形成风气内动。

临床可见筋惕肉晌、肢麻震颤、眩晕欲仆,或口眼喁斜,或半身不遂,甚则血随气逆而卒然仆倒,或为闭厥,或为脱厥3.阴虚风动:阴虚风动;多见于热病后期,阴津亏损,或由于久病耗伤,阴液大亏所致主要病机是阴液枯竭,无以濡养筋脉,筋脉失养,则变生内风,此属虚风内动临床可见筋挛肉晌、手足蠕动,以及阴液亏损之候阴虚风动在病机和临床表现等方面与肝阳化风、热极生风是有区分的4.血虚生风:血虚生风,多由于生血缺乏,或失血过多,或久病耗伤营血,肝血缺乏,筋脉失养,或血不荣络,则虚风内动临床可见肢体麻木不仁、筋肉跳动,甚则手足拘挛不伸等症以及阴血亏虚之候此外,尚有血燥生风,多由久病耗血,或年老精亏血少,或长期养分缺乏,生血缺乏,或瘀血内结,新血生化障碍所致其病机是津枯血少,失润化燥,肌肤失于濡养,经脉气血失于调和,血燥动而生风临床可见皮肤枯燥或肌肤甲错,并有皮肤瘙痒或落屑等症三)外风与内风的关系外风为六*之首,四季皆能伤人,经口鼻或肌表而人经口鼻而入者,多先侵袭肺系;经肌表而人者,多始于经络,正虚邪盛则内传脏腑这两种途径又可同时兼有因外风作用部位不同,临床上可有不同的表现内风系自内而生,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与心肝脾肾有关,尤其是与肝的关系最为亲密。

其临床表现以眩晕、肢麻、震颤、抽搐等为主要特征二、寒从中生(一)内寒的含义寒从中生,又名“内寒”?“内寒”,是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或阴邪充满的病理变化内寒多因阳气亏虚,阴寒内盛,机体失于温煦而成内寒多责之于心,脾、肾,且与脾肾关系亲密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阳能达于肌肉四肢;肾阳为人身阳气之限,能温煦全身脏腑组织故脾肾阳气虚衰,则温煦失职,最易表现虚寒之象,而尤以肾阳虚衰为关键阳虚阴盛之寒从中生,与外感寒邪或恣食生冷所引起的寒的病变,即“内寒”与“外寒”之间不仅有所区分,而且还有联系其区分是,“内寒”的特点主要是虚而有寒,以虚为主;“外寒”的特点则主要是以寒为主,且多与风邪、湿邪等相兼为病,或可因寒邪伤阳而兼虚象,但仍以寒为主两者之间的主要联系是:寒邪侵害人体,必定会损伤机体阳气,而最终导致阳虚;而阳气素虚之体,则又因抗御外邪力量低下,易感寒邪而致病二)内寒的病理变化气主煦之,阳虚则阴盛,机体阳气缺乏,阴寒内盛,失于温煦机体的作用,使脏腑组织表现为病理性机能减退以冷(畏寒、肢冷)、白(面、舌色白)、稀(分泌物和排泄物质地清稀,如痰液稀白,大便淡薄),润(舌润,口不渴)、静(.精神状态宁静、喜卧)为其临床特点,其中以“冷”为最根本的特征。

阳气虚衰,寒从中生的病理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温煦失职,虚寒内生,呈现出面色苍白、形寒肢冷等阳热缺乏之象;或因寒性凝滞,其性收引,使筋脉收缩,血行迟滞,而现筋脉拘挛,肢节痹痛等二是阳气缺乏,气化功能减退或失司,水液不得温化,从而导致阴寒性病理产物的积聚或停滞如水湿痰饮之类,以致尿、痰、涕、涎等排泄物证澈清冷,或大便泄泻,或水肿等此外,不同脏腑的阳虚内寒病变,其临床表现也各不一样如心阳虚则心胸憋闷或绞痛、面青唇紫等;脾阳虚则便溏泄泻;肾阳虚则腰膝冷痛、下利清谷、小便清长、男子阳痿、女子宫寒不孕等三)外寒与内寒的关系寒邪为病有内外之分外寒指寒邪外袭,为六*中之寒邪,其病又有伤寒、中寒之别,寒邪伤于肌表郁遏卫阳,称为“伤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则为“中寒”寒邪侵害人体的部位,虽有表里内外、经络脏腑之异,但其临床表现均有明显寒象:内寒是机体阳气缺乏,寒从中生,主要是指心:脾,肾的阳气衰微,其临床表现以面色咣白、四肢不温、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淡苔白等为特征:因肾阳为人身诸阳之本,故内寒与肾之关系尤为亲密:内寒必见虚象,而且虚象比寒象更为显着外寒与内寒虽有区分,但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阳虚内寒之休,简单感受外寒;而外来寒邪侵入人体,积久不散,又能损伤人体阳气,导致内寒。

三、湿浊内生(一)内湿的含义湿浊内生,又称“内湿”内湿”,即体内水湿停滞内湿是由于脾不运湿,肾不主水,输布排泄津液的功能障碍,从而引起水湿痰浊蓄积停滞的病理变化由于内生之湿多因脾虚,故又称之为脾虚生湿内湿的产生,多因素体肥胖,痰湿过盛;或因恣食生冷,过食肥甘,内伤脾胃,致使脾失健运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津液的输布发生障碍所致如是则水津不化,聚而成湿,停而为痰,留而为饮,积而成水因此,脾的运化失职是湿浊内生的关键脾主运化有赖于肾阳的温煦和气化:因此,内湿不仅是由于脾阳虚衰,津液不化,而且与肾有亲密关系肾主水液,肾阳为诸阳之本,故在肾阳虚衰时,亦必定影响及脾,使脾失运化而导致湿浊内生·反之,由于湿为阴邪,湿盛则可损伤阳气,因之湿浊内困,久之亦必损及脾阳肾阳,而致阳虚湿盛之证内湿为水液代谢失调的病理产物,虽与肺,脾、肾功能失调均有关,但与脾的关系最为亲密湿从内生,聚而为患,或为泄泻,或为肿满或为痰饮内湿的临床表现以脾胃病症为主湿留于内,可因体质、治疗等因素而有寒化、热化之分此外,外感湿邪与内生湿浊,二者亦常相互影响湿邪外袭每伤及脾,脾失健运则滋生内湿脾失健运,或内湿素盛之体,亦每易外感湿邪而发病:(二)内湿的病理变化湿性重着粘滞,多易阻遏气机,其临床表现常可随湿邪阻滞部位的不同而各异。

如湿邪留滞经脉之间,则症见头重如裹、肢体重着,也可消失颈项强急、屈伸不利等风寒湿邪,侵袭人体,壅阻经络,可以致痉,痉病是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湿为痉病缘由之一湿犯上焦,则胸闷咳喘;湿阻中焦,则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腻或口甜、舌苔厚腻;湿滞下焦,则腹胀便溏、小便不利;水湿泛溢于皮肤肌腠,则发为水肿湿浊虽可阻滞机体上、中、下三焦的任何部位,但以湿阻中焦脾胃为主,因此脾虚湿困常是必见之证三)外湿与内湿的关系外湿多由气候潮湿,或涉水冒雨,居住潮湿等外界湿邪所致内湿则是湿从中生,多由脾失健运,不能运化精微,以致水湿停聚所致,即所谓“脾虚生湿”,但外湿和内湿又相互影响,外湿发病,必伤及脾.脾失健运,则湿浊内生;而内湿由于脾虚,脾阳虚损,水湿不化,又易于感受外湿四、津伤化燥(一)内燥的含义津伤化燥又称“内燥”是指机体津液缺乏,人体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因而消失以枯燥枯涩失润为特征的病理变化,故又称津伤化燥内燥多因久病伤阴耗液或大污、大吐、大下,或亡血失精导致阴亏液少,以及某些热性病过程中的热邪伤阴或湿邪化燥等所致由于津液亏少,缺乏以内溉脏腑、外润腠理孔窍,从而燥热便由内而生,故临床多见枯燥不润等病变。

一般来说,阴津亏损,可产生内燥,而实热伤津亦可导致燥热内生内燥病变可发生于各脏腑组织,以肺、胃、肾及大肠为多见由于肺为燥金之脏,主气,司全身精血津液的敷布肺气虚弱,则水精不能四布而化燥,其病属虚大肠为燥金之腑,主津,故肠胃燥热,灼伤津液,亦常致燥,多属于实此外,肾总司一身的气化活动,若肾的气化失常,津液不布,也可以导致内燥:故内燥起于肺、胃,肾,胃为重,肾尤为重二)内燥的病理变化内燥病变,临床多见津液枯涸的阴虚内热之证,如肌肤枯燥不泽、起皮脱屑,甚则裂开,口燥咽干唇焦,舌上无津,甚或光红龟裂,鼻干目涩,—爪甲脆折,大便燥结,小便短赤等燥热之象如,以肺燥为主则兼见干咳无痰,甚则咯血;以胃燥为主时,则胃阴缺乏,.可伴见舌光红无苔;以肾燥为主,则为肾阴精枯涸,伴见形体消瘦、发脱、齿槁,甚则经闭、痿厥;若系肠燥,则兼见便秘等症总之,“干”是内燥的病理特点在上焦则干咳,咽干口燥;在中焦则烦渴、呕呃;在下焦则便秘、经闭三)外燥与内燥的关系外燥是感受外界燥邪所致,可发生于秋季的外感疾病,故称秋燥外燥有温燥和凉燥之分燥而偏寒者为凉燥,燥而偏热者为温燥外燥偏重于犯肺,内燥多由高热、大汗、猛烈吐泻,或失血过多,或年高体弱,阴血亏损所致。

临床上表现出一派津伤阴亏之候,如皮肤干糙、口干咽燥、毛发不荣、肌肉瘦削、尿少、便干等内燥普及全身,以肺、胃;大肠多见,伤及血脉,则与肝肾有关五、炽热内生(一)内火的含义炽热内生,又称“内火”或“内热”内火”,是由于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由于气血的郁滞.J.或由于病邪的郁结而产生,炽热内扰导致机能亢奋的病理变化火与热同类,均属于阳,故有“火为热之极,热为火之渐”之说因此,火与热在病机与临床表现上根本是全都的,唯在程度上有所差异二)内火的病理变化1.阳气过盛化火:人身之阳气,在正常状况下有养神柔筋,温煦脏腑组织的作用,为生理之火,;中医称之为“少火”;但是.,在病理状况下,若阳气过亢,机能亢奋,以致伤阴耗液,此种病理性的阳气过亢则称为;“壮火”,中医学又称为“气有余便是火”2.邪郁化火:邪郁化火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外感六*风、寒、燥、湿等病邪,在病理过程中·,皆能郁滞从阳而化热化火,如寒郁化热、湿郁化火等二是体内的病理性代谢产物,如痰浊、瘀血和食积、虫积等,均能郁而化火邪郁化火的主要机理,实质上也是由于这些因素导致机体阳气郁滞,气郁则生热化火、实热内结所致3.五志过极化火:五志过极化火又称“五志之火”,多指由于精神情志的刺激,影响了机体阴阳、气血和脏腑的生理平衡,造成气机郁结,气郁日久则从阳而化热,因之炽热内生,肝郁气滞,气郁化火,发为“肝火”。

4.阴虚火旺:阴虚火旺属虚火,多由精亏血少,阴液大伤,阴虚阳亢,则虚热虚火内生一般来说,阴虚内热多见全身性的虚热征象而阴虚火旺,其临床所见,炽热征象则往往较集中于机体的某一部位如阴虚而引起的牙痛、咽痛、口干唇燥、骨蒸潮热、颧红等,均为虚火上炎所致总之,炽热内生的病理不外虚实两端实火者,多源于阳气有余,或因邪郁化火,或因五志化火等其病势急速,病程较短,多表现为壮热、面赤、口渴喜冷、小便黄赤、大便秘结,甚则狂躁、昏迷、舌红苔黄燥、脉洪数等症虚火多由于精亏血少,阴虚不能制阳,虚阳上亢所致病势缓慢,病程较长,其临床主要特征为五心烦热、午后颧红、失眠盗汗、口燥咽干、眩晕、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炽热病变的共同特点是:热(发热,恶热,喜冷)、赤(面赤,目赤,舌红)、稠(分泌物和排泄物,如痰、涕、白带粘稠)、燥(口渴,咽干,便燥)、动(神情烦躁,脉数)至于各脏腑之火,详见于脏腑病机,在此从略三)外火与内火的关系外火多由感受温热之邪或风寒暑湿燥五气化火所致,临床上有比拟明显的外感病演化过程内火则为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或五志化火而致,其病变通过各脏腑的病理变化反映出来。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