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头琴的音韵与音色马头琴是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典型代表,无论是它的造型、制作材 料,还是它的音质音色、音乐表现风格和演奏方法,均体现着蒙古族 的性格内涵,充分反映了蒙古族游牧生活的历史形态马头琴是蒙古族最具特色的传统乐器,又名“胡琴”、“马尾胡 琴”、“莫林胡兀儿”等为拉弦类弦鸣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 为饰而得名早在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时,马头琴的前身 胡尔(一种胡琴)就已在蒙古民族中广为流传了清乾隆年间,在其 基础上,出现了长琴杆、倒梯形琴箱、双面蒙皮、马尾弦和马尾弓的 蒙古族拉弦乐器朝尔又经过100多年的流传,到20世纪初,朝尔的 头饰由龙头改为马头,琴箱变为正梯形,才真正开始了马头琴的历史 传统马头琴多为马头琴手就地取材、自制自用通常分为大小两种, 大琴长 100厘米,小琴长70厘米,分别适于室外和室内演奏马头琴由共鸣箱、琴杆、琴头、弦轴、马子、琴弦和拉弓等部分 组成共鸣箱多为梯形,也有方形、长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的箱 框板用硬质木板制作,两面蒙以马皮或牛皮、羊皮,也有正面蒙皮、 背面蒙以薄板的琴杆用色木、梨木或红木等制作,上部左右各有一 个弦轴,顶端为琴头拉弓多用藤条或木杆与马尾制成,两条琴弦分 别用 40 根(里弦)和 60 根(外弦)左右马尾合成,两端用丝弦结住, 系于琴上。
马头琴的演奏方法与其他拉弦乐器不同,它的弓不是夹在 琴的里外弦之间,而是在两弦外面擦弦拉奏的演奏采取坐姿,琴箱 夹于两腿间,琴杆偏向左侧马头琴细弦在里、粗弦在外,音域一个 八度,音色柔和、浑厚而深沉琴弓在弦外拉奏,弓法多变,指法丰 富,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其发音柔和、浑厚而低沉,音色悠扬、醇 美,富有草原风味,在古今中外拉弦乐器中都是极为独特的因而偶 人形容说:“对草原的描述,一受马头琴的旋律,远比画家的色彩和 诗人的语言更加传神十年来,蒙古族民间乐器制作技师、演奏家们 对传统马头琴进行了改革,扩大了共鸣箱,改用蟒皮蒙面,增加了拉 弓的弹性,用尼龙弦代替了马尾弦,使音量显著增大并将定弦提高了4 度,既保持了马头琴原有的柔和、浑厚的音色,又增加了清晰、明亮 的特点马头琴是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典型代表,无论是它的造型、制作材 料,还是它的音质音色、音乐表现风格和演奏方法,均体现着蒙古族 的性格内涵,充分反映了蒙古族游牧生活的历史形态 ,表达着蒙古族对 自然宇宙哲学性的思考和体悟蒙古族马头琴历史悠久,在蒙古族形 成时期,马头琴就已存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马头琴形成了带有鲜明 地域色彩的不同流派,这些流派又与蒙古族内部和外部的聚散离合以 及历史变迁密切相关。
可以说,马头琴伴随着蒙古族从草原和历史的 远处一路走来,其中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马头琴不但在一些 正式和隆重场合演奏,也出现在民间的婚典仪典和亲友聚会等日常活 动中;既可为歌伴奏,亦可独奏曲目马头琴具有深厚的社会和民俗 传统基础,发挥着传播文化、陶冶情操、移风易俗等社会功能马头琴的传统曲目多从民歌中演化而来,可分为五类: 1.原生民 歌,如《朱色恋》、《八雅铃》; 2.英雄史诗曲牌,如《奔马调》、 《打仗调》;3.马步调,即表现马形象的曲调;4.从民歌发展而来的琴 曲,如《荷银花》、《莫德烈》等; 5.汉族古老曲调,如《普安咒》 《柳青娘》等马头琴在蒙古族文化中极受尊崇,已成为蒙古族文化 极为重要的表现形式近几十年来,马头琴的发展遇到了严重的困难 历史上马头琴有四大传统演奏流派,每一种演奏流派都有自己传统的 演奏曲目但时至今日,马头琴传承人日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