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地震信息传播路径重大灾难突发时,信息需求肯定是第一需求此次四川地震的信息早期传播路径,仍然值得一提此次四川地震的信息早期传播路径基本如下:5 月 12 日 14 时 28 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7.8 级地震(后上调为8.0 级) 不过,这条权威消息由国家地震局通过新华社正式发布是在当日下午14 时 46 分应该说, 这期间不是所有人都能快速反应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比如, 一个朋友告诉我,当时他们正在湖北大学图书馆里自习,之后,在好几个人说突然晕眩后,大伙儿就迅速冲出了大楼由于突然从忙碌中解脱, 又因远离电脑无法快速获取信息,他告诉我当时大伙儿都有点莫名的亢奋,他们开始聚集在草地上玩“杀人”游戏和“老鹰抓小鸡”还有一个朋友给他在江苏的阿姨打,“地震?”阿姨问: “没有呀好像前天看到有人说要地震这个时候, 四川、重庆的对外通讯已经中断,而中国地震局网站因无法应付突涨的流量陷入瘫痪长达半小时我也是四川人, 对当时的情况深有体会,给家里打死活都打不进去,父母同学朋友,没一个打的通,只能干着急此时,互联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Twitter类微型博客( Microblogging,国内如fanfou 、jiwai)和 、MSN 等各类 IM 工具,第一时间传播和汇集了各地消息。
朋友告诉我,Twitter可能是第一个披露有震感的社会性媒体,时间约为12 日 14 时 35 分 33 秒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图,取自Twitter的官方开放数据:通过这个图可以发现:Twitter历经几年积累在2008 年 5 月初达到的约108 万用户注册数,在 5 月中猛增至158 万,图中增长趋势接近直线这其中,应同时有国内、外注册数,不少国外媒体和人士也正通过twitter求证消息 (2),之后,这些率先由Twitter、IM 工具传递的消息被通过和短信迅速传播;人们开始寻找权威信息,而由于寻访国内地震专业网站(中国地震局官方网站、地震信息网等)受阻, 美国地质调查局网站的地震信息中心迅速成为获取信息的权威来源;而当新华社发布汶川7.8 级大地震消息,国内各大门户网站立即组织地震专题3),这一时间,长期处于引爆点期待的视频网站也迎来维新时刻一条由大学生拍摄的成都地震现场视频《成都地震 》在土豆网发布视频中,有人大声呼喊同学名字“我爱你! ”有人躲进宿舍床底,还有一个“别急”、 “冷静”、 “上网”的声音拍摄者很清晰说明了拍摄的时间,为“2008 年 5 月 12 日 14 点 29 分” ,最后,镜头朝向宿舍楼下,大批人逃到室外。
后来,听说有人和土豆网的人聊,他们通过查询后台说,《成都地震》上传时间为12 日14 时 55 分 46 秒,之后,其被网民以每秒超过100 次的速度刷新非震中区的第一条关于地震视频则来自优酷网据优酷网介绍, 这条上传时间为当日下午 14 时 30 分的《 实拍朝阳门地震现场》时长 51 秒,记录了北京朝阳门地区高层建筑的明显晃动以及有序疏散的人群尽管优酷网很快将这条视频放置首页,但国内视频网站的信息影响面还远不及已有一百多万全球用户的Twitter不过,此次国内拍客在土豆、优酷等视频网站的表现,说明了视觉冲击力更强的视频(指国内视频) 在反映突发事件时,时效性也可以和文字、图片一样强,这多少有点出离我经验中对中国拍客的认识当然, 也很好笑的事情发生,比如最早发布于土豆的《成都地震》之后迅速被不少视频网站“剽窃” (难留独家内容一直是视频网站的一个缺陷),大家都纷纷说是网友自发发布在他们网站的还有,据说不少国外媒体有表示愿向该学生提供重金,希望他们可以使用这个视频或请其继续为他们拍摄视频当然,该学生也遭受了此后更为惊天动地的“网络暴力”以下是该学生写下的一篇回复:《骂我,是一种福分》(发布于: 2008.05.15 )今天一位记者朋友告诉我在这里有人骂我,刚才仔细看了所有的留言,我要谢谢你们的骂,你们让我知道那些地方做得不足,让大家不满意, 我会在以后的生活中改正。
昨天上午,我参加了学校组织了救灾志愿者活动,去郫县中医院和四川省公路局医院帮助医护人员救助伤员,晚上向系领导请求成立志愿者小分队去都江堰一线救助伤员这个回复的最后一句是:“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谢谢各位了 (4),5 月 13 日早, CCTV采用记者用传回的灾区视频画面,显示了新媒体与传媒体的对话融合能力 (5),之后,大批网民涌入天涯、百度贴吧和各大BBS 当 14 日各大门户和社区(包括博客)风起云涌地震话题时,CCTV和纸媒开始全面报道,发挥主要第一现场作用总结:我认为, 此次地震信息的早期传播有几个特点:1,震中区通信中断,信息外传困难; 2,地震局等政府网站未能承担及时传递准确信息的职能;3, IM、Twitter等即时信息工具成为第一时间发布消息的媒介,但特点分散、偏体验性;4,有关地震准确、深入的报道,仍有赖专业媒体和人员另外,几乎所有2005 年前后成长起来的web2.0 工具都发挥了力量,除帮助人们以分秒传播并书写讯息、使国内外产生合力外,国外优秀内容翻译网站“译言 ”迅速自组织人力翻译了三种救灾手册;而一些已在互联网上建立信用的个人和机构如牛博网发起,罗永浩、 连岳、韩寒等人参与组织的捐助和救援行动,发挥了对专业机构的补充。
不过,有人指出,这次地震中如facebook 等 SNS网站的作用有限,SNS虽能有效联系人群,但作为协作性平台还很弱,缺少更专业性的应用功能,“除了加入,人们很难再做更多事,”同时觉得,这次地震中较突出的专业性2.0 应用包括有译言、豆瓣、pplive等据说,灾后重建的大敌是公众的遗忘,那么此次中国网络已向历史交出了四川地震的全悲情,希望它们真的能拯救我们的记忆更多关于网络的Recovery2.0 (复苏 2.0 ,来自民众的分散力量如何通过互联网有效组织和协调)以及网络中的黑与白,可以见《网络巨浪:虚拟世界的震后表情》 关于 “网络暴力” , 此前 16 日, “China Web2.0 Review” 网站 《Earthquake Relief Efforts on China ’s Web》一文中有引用《Disaster Response and the Web in 2005:The Tsunami and Hurricane Katrina 》作者 Richard MacManus观点,其中提到:面临突发性灾难,网络是释放普通人情绪的一种方式此外, 关于网络高效的信息传播也放大了灾难中的黑与白,这些究竟是好是坏,值得深思。
信息本来就是从混沌到有序,一开始就用某种有序的强加信息会变成缺少智慧的可能,只有让信息充分流动,才可能更接近真相,更多参与会让人们获得更高智慧以及“应从更全局视角看待互联网互联网在中国的作用是正面、积极也是有限的,只有将互联网与社会各方面更紧密结合,才可能发挥更大、更重要的作用最后,这里还有一个图, 是一份用 “地震”、 “earthquake ”和“quake”为关键词的 “show trends ”比较图,它显示了5 月 15 日到 5 月 21 日 Twitter上地震消息瞬间爆发的情况看起来, Microblogging真的很可怕,Twitter不仅在迅速传播信息,也显示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的能力,因为确实有不少国外媒体和人士在通过twitter不断求证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