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结北开南”的周美成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34.82KB
约14页
文档ID:39710683
“结北开南”的周美成_第1页
1/14

1 “结北开南”的周美成——周邦彦《片玉词》说北宋末词坛的坛主当推周邦彦, 他可以说是婉约派的集大成者, 又开启并沾 溉着南宋如姜夔、 吴文英等婉约一路的词人, 所以叶嘉莹说周邦彦是一个“结北 开南”的词人 周邦彦 (1056—1121),字美成,自号“清真居士”,钱塘( 今杭州 ) 人《宋 史》他的传上说,他在少年的时候,“疏隽少俭,不为州里推重,而博涉百家之 书他生活在一个父仁母慈的家庭里,性格上有些放荡不羁,但是好思敏学, 乐而忘疲 在那个好幻想的少年时代他有着好多好多的幻想,他自命不凡, 他多 愁善感在思想上, 他更亲近老氏之徒, 而主张“操戈逐儒”( 《祷神文》中语) 从儒家正统观念看, 他属于“边缘”人物, 不是墨守成规者流 所以他就颇心仪 于王安石的新法,他做了太学生后,向神宗上了一篇长达七千言的《汴都赋》, 可以说是大赞新法, 得到神宗的赏识, 由太学外舍生一下就提为试太学正,声名 一日而震耀海内献《汴都赋》时,美成才二十九岁,可是那赋文写得也真可谓 “壮采飞腾, 奇文绮错” (王国维《清真先生遗事》 中语)虽然美成以《汴都赋》 而被命为学官, 但是后五年间并不再见升迁,看来他也不太会在官场上用意。

神 宗死后,高太后临朝,起用旧党,罢黜新政,这就是所谓的“元祜更化”,美成 以歌颂新政的《汴都赋》得官,自然这时候就不会有什么好日子过;又兼他不会 俯仰取容, 所以就被外放了 从元祜三年 (1088) 到绍圣四年 (1097) ,十年间他浮 沉于州县,漂流与道路, 是所谓’”风灯零乱, 少年羁旅”(《琐窗寒》词中语 ) 绍圣四年被召还,在京中过了十四年这时候的朝政被党争搞得没有道理可言, 美成的被召还,固然与他在《汴都赋》中颂扬过新法有关,但他并无借党争向上 爬之想,如楼钥所说:“虽归班于朝,坐视捷径,不一趋焉《清真先生文 集序》 ) 徽宗朝蔡京秉政期间,美成多次外放,至政和六年(1116) 他六十一岁的 时候还朝做了大晟府乐正这个大晟府,是徽宗时建立的一个宫廷的音乐机构, 它的任务是整理古乐,创制新调 大概是因为周邦彦博文多能, 尤长于作词度曲, 所以就让他做了这个音乐机 构的领导 他在这里做了两年, 这期间,他不仅主持整理了一些当时流传但并没 有定型的旧曲, 也创制了一些慢、 引、近、犯这类的新调, 经他之手的新旧曲调, 多成后代词人之规范,对乐与词的发展,可谓贡献多多两年后,又外放,六十 多岁的老人,奔波于道路,也真是人生之不幸。

六十六岁那年,他作了一首《西 平乐》, 感于飘零州县,伤在垂老奔波他慨叹“事逐孤鸿尽去, 身与塘蒲共晚”, 征途迢递,伫立尘沙,此时心情只四个字便可道得,那就是:“倦客思家”他 在词里经常以“倦客”自命, 他在官场中浮沉得实在太厌倦了,在这个人人奔竞 的官路上,他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失掉了家园,他的那种“思家”,实际上也 表露着千古知识分子想要寻找的能够安身立命的一己之“家园”但是他没有找 到,他也不可能找到 就是在这一年, 这位绝代词人在南京 ( 今河南商丘 ) 鸿庆宫 斋厅病逝了,他是带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走的呢? 从政治角度看, 他的一生并不是成功的一生,他之所以能青史留名, 是因为 他有一部《清真词》广播人间北宋词坛,晏、欧、柳、苏,秦七、黄九,轰轰 烈烈、扎扎实实地走过来, 这些大作手们以他们一己之自然直接的感发力量,使 北宋词生机勃勃,绚烂多姿到了周邦彦,又有了一个大转变,这就是如叶嘉莹2 先生所说,由自然直接之感发力量为词中主要质素变而为一种以思索安排为写作 之推动力的新的质素 这种转变, 给词坛带来了一种作词的新路径,形成了一种 词学观念的转移周美成成了一座由北宋通向南宋的桥梁,南宋名家多得其沾溉, 南北之迥异的品质与风格,其始作俑者,就是这位周美成。

南宋词与北宋词,作 法不同,读法亦不同,标准不一样了,所以不能作一处读若知南宋之变,则须 好好看看周邦彦,读懂了他,就有了读南宋词的梯航 若从风格上说,美成词,如贵妇堕娼门,牡丹委蔓草,中有一种零落厌倦之 感,沉郁顿挫之气,而又曾不减那种富艳精工,浑厚蕴藉的富贵态西楼南瓦尽 歌其词,士林翰院恒推其美,因其软媚当歌,故歌场传唱也久;而软媚中不乏气 度,其意也淡远,其气也浑厚,故士林推重也炽 说周邦彦,还是一边读他的词一边说的好,我们先看他一首最著名的 《兰陵 王》: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闲寻旧踪迹 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 望人在天北 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 斜阳冉冉春无极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据《樵隐笔录》记载:“绍兴初,都下盛行周清真《兰陵王慢》,西楼南瓦 皆歌之,谓之‘渭城三叠’, 以周词凡三换头 ”把这首分三段写成的 《兰陵王》 比作唐人王维的“渭城三叠”(亦作“阳关三叠” ),是说周词说尽了别离滋味, 不止是因为它“三换头”。

这首词,有的本子题作“柳”,咏柳是借题发挥,意 在咏离别自《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到北朝乐府“上马不捉鞭,反 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折杨柳歌辞》 ) ,后来唐人亦多借柳 而言别,所以,柳中寓别的写法就普及开来论者都说美成这首词是借柳言别, 此词是写离别没有错, 但是作者在词中所处的位置历来评家却是聚讼纷纭的,有 的说是送客之词;有的说是行客之词;有的又说是客中送客之词,莫衷一是其 实此词是美成在局外对送别所作的一种客观之观照,故“送者”与“行者”尽在 其中言“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言“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是说所见离别之多, 亦是说宦海浮沉之剧也 美成暮年作此词, 世事倚伏之慨都 在里面,而不必以身投入了以身投入者迷,客观观照者清,此时的美成已十分 清楚,人活在世间不过是在苦痛中摆来摆去,自己如此,别人亦如此,这是人类3 共有之苦痛, 而非一己之苦痛, 故以一第三者身份去写, 既见所写之感慨有着终 极意义上的人生之共同性,亦见出作者那种过来人的冷静与深刻 此词分三段,第一段总写人间别离之恨与别离之多吴世昌《词林新话》亦 谓:“第一片泛论古今来隋堤上折柳送客之众,只是晏小山所谓‘世间离恨何年 罢’的感慨, 并非有所特指。

周济所谓‘客中送客’盖泥于‘谁识京华倦客’一 句而言之,殊不知‘柔条千尺’非一人一朝所折,而折之者又岂尽是‘客中送 客’之人 ?”此说极是 “京华倦客”前人说是美成自比,其实这更可解释为推己及人, 是奔竞于官 路上的人们所有的一种共感奔竞至于老大,则倦,倦就是累就是厌就是腻,失 望多而获得少,好梦破碎,春情零落,大志被摧挫,良心被嘲弄,人一静下来, 回首向来疲惫的脚印, 零零乱乱是一本糊涂的帐目,这时候自然是厌倦袭身, 心 灰意懒想一想自己的人生,他人的人生,那道路上不过是长亭连着短亭,所见 所忆,唯“别”而已矣,人人原有一腔热血,皆在宦海浮沉中化为乌有,故在经 了别离频仍、 沉浮剧变之后, 所剩的也只有厌倦至极了 这是对那世界不给人实 现个人价值之机会的一种失望,因此,在“倦客”眼中,一切的离别,不过都是 苦痛的象征谁识京华倦客”一句问得极痛切, “识”者与我同感而意冷; “不 识”者自去继续奔竞, 到头来无非仍是一个心灰意懒人第二段是实写别离, 这 也是客观之观照,若说美成写自己的经历,似浅! 这是写着一种实在的别离,也 就是把别离写得具体化了第一段是总写,这一段是分写一箭风快,半篙波 暖”,是写别离之速,别离之易。

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写别程之 渐远,亦暗示着再逢之艰难写人之容易离别,乃是写世事变化之莫测,非人力 可及而吾人想在世上独占鳌头,弄潮以主沉浮,又谈何容易?这是人至于暮年 才有的感慨闲寻旧踪迹”,这个“闲”字下得并不轻松,多少回“酒趁哀 弦”,多少次“灯照离席”,见过了多少“梨花榆火催寒食”,那节令的湿冷, 那隋堤上的烟柳迷蒙色, 离别的心情在他那里简直成了百拂而尤不能去的视觉的 定格、听觉的定格, 甚至是一种身体感觉的定格那是一曲没完没了的同样的调 子,那是一幅内容频频重复出现的长长的画卷,那是一种袭满全身, 刻人肌骨的 陈年的凄冷与疲倦第三段是幻写离别,或说是对离人心情的一种观照与设想 “恨堆积”是“凄恻”的原因,日离恨堆积, 仍是讲不止一次的离别, 也不止是 一人的离别 “斜阳冉冉春无极”, 前人都说这是此词中的好句子谭献说“微 吟千百遍,当人三味,出三味说之太含混陈洵则谓“春无极”正应上文之 “催寒食” 此是结构上的分析 我们说这一句写在“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 之后,当是有其象征意义的 “斜阳”,将落之日也, 而与“春无极”融在一处, 是一种无可奈何之感春在斜阳中已是挣扎状,“无极”时正是开始衰落时。

“春”固给人以诱惑, 因为它是生命的象征, 可是这“春”却伴人了摇摇摆摆的 “斜阳”里,美成如此的安排实在是绝妙, 他好像在告诉人们, 我以一日之结束, 已看到一年之终了 人若是只见“春”而不见“斜阳”,他就会被骗人无尽的离 别浮沉之中 可是人有时总如迷途中的羔羊, 又有多少人能悟得这“春”与“斜 阳”之辨呢 ?“念月榭携手”至末尾,宕开来说,人本来是幸福的,而人却偏要 受某种诱惑去想更辉煌的生活, 结果不但辉煌的生活没有来, 连过去的“月榭携 手,露桥闻笛”也遗失了人生如梦,于萦回之别浦,岑寂之津堠,所余者也就 只有“泪暗滴”了, 这难道不是人生之大憾吗 ?美成此词,有极深的人生之思索, 他把这种思索极有秩序地安排在这三段唱词中,其声律之谨严,其用字之有法度, 自是北宋诸贤不曾有的4 迟暮忆旧,倦客思家, 这是美成晚年词里一个重要的主题我们再看他一首 《琐窗寒》: 暗柳啼鸦,单衣伫立,小帘朱户 桐花半亩,静锁一庭愁雨 洒空阶、夜阑未休,故人剪烛西窗语 似楚江暝宿,风灯零乱,少年羁旅嬉游处,正店舍无烟,禁城百五 旗亭唤酒,付与高阳俦侣 想东园、桃李自春,小唇秀靥今在否? 到归时、定有残英,待客携樽俎。

按罗忼烈先生 《周清真词时地考略》 的意见,这首词作在美成第三次居汴梁 时,即宋徽宗政和六年或七年,这时的周美成已经年逾花甲了罗先生说:“味 过遍,是晚年京师寒食之词时年逾六十,故称‘迟暮’;‘少年羁旅’之事, ‘旗亭唤酒’之兴,今已不复,但萦怀古园耳见《两小山斋论文集》第89 页)词中有“店舍无烟,禁城百五”的句子,所以断定为写在京城的寒食节应是 不错的《荆楚岁时记》上说:寒食“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 食,禁火三日《东京梦华录》上说寒食这几日,“四野为市,往往就芒树之 下, 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 遍满园亭,抵暮而归 此词上片写“一庭愁雨”, 下片写“旗亭唤酒”, 正是寒食情景 罗氏所谓“萦 怀故园”者,不如说是萦怀往事;而寒食节又有“罗列杯盘,互相劝酬”之俗, 故于“旗亭唤酒”之时, 则借酒以致幻, 其思绪可藉此而越几十年之时间,几千 里之空间 此词叙事时空转换之剧是其一大特色,而正因为有了酒, 这时空的转 换就有了根基 周美成的慢词与北宋诸家的慢词之相同处,在于他们都在其中讲 述一段故事,但是周词不同于诸家的地方, 是在他讲述故事时, 时空之转折极多, 跳跃甚剧,这使得他的词有时让人琢磨不透,至有人说“美成词有前后若不相蒙 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中语 ) 。

这是周美成对宋词的一个开拓,他更注意把 他那一刻的感觉以他对时空的体认安排在词中,这是北宋人不常有的, 对南宋又 影响极大,特别是对吴文英、王沂孙那一派但吴文英等较周美成更重感觉,周 这里还有点故事, 吴那里则往往就剩了感觉, 所以就更让人觉得晦涩难懂了美 成在这里是写寒食节给他的感觉,。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