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哲学小故事

re****.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8.81KB
约5页
文档ID:408709305
哲学小故事_第1页
1/5

熟知并非真知你怎么能确定你的生命不是一场梦境?——笛卡尔黑格尔在其名著《小逻辑》中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说很久以前,有一族人特别崇拜一个名叫“戈尔肖克”(Golshok)的东西他们相信,“戈尔肖克”孕育着生命和智慧,就像源远流长的密西西比河和一泻千里的亚马逊河一样它是称量善恶的天平,是佑护人们幸福的万应符咒由于这个词实在重要,每一代智者都投入毕生精力,青灯黄卷,面壁冥想,企图破译它的真谛他们的言论汇集成典籍,流布于民间,成为人们世代信守的金科玉律终于有一天,一个对此感到厌倦的人问道:什么是“戈尔肖克”?这个词究竟指什么?这么简单的问题一下子惊醒了所有被“戈尔肖克”催眠的人他们忽然发现,自己对这个一向以为最熟悉的词竟然一无所知黑格尔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熟知与真知是有区别的,甚至可以说有着一段很大的距离熟知仅是表明我们看到了眼前事物的轮廓,但对其内涵却没有加以深思,因而并不是真知正如他所说:“熟知的东西之所以不是真正了解的东西,正因为它是熟知的这就是说,人们对于熟悉的东西,往往习以为常,不加深究,因而容易停留在表面现象的了解,对它的本质并没有真正深切的认识延伸阅读】在本质上讲,哲学是一种反思的活动。

所谓反思,就是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观念再重新思考一遍,以确定它们是不是确定无疑的正因为此,哲学并不依赖常识,相反,它总是在那些司空见惯的地方发问它不是对常识的归纳和总结,而是对常识的超越笛卡尔是西方近代哲学的鼻祖他提出的一个口号就是“普遍怀疑”所谓“普遍怀疑”,就是对那些“熟知”的东西进行彻底的审查,任何东西都不能放过我们眼睛看到的东西不容怀疑吗?不对!人的感官知觉经常因人而异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角度去看一个事物,也会产生不同的感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的正是这个意思外在的世界不容怀疑吗?也不对!我们在梦里也会看到一个世界那个世界对熟睡中的我来说,也同样是真实的有谁敢保证我们清醒的时候面对的一切不是虚幻?梦幻与现实的区别标准到底在哪里?正如他自己所说:“你怎么能确定你的生命不是一场梦境?”笛卡尔是数学家,但他认为,即使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深信不疑的数学命题,也要怀疑很多人可能会认为,不管自己是睡着还是醒着,二加三总是等于五这样明显的真理,还需要怀疑吗?不,笛卡儿说,这些东西照样需要怀疑数学是我们思想的对象但是,冷不防就可能有讨厌的“幽灵”蛊惑我们的精神,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放置在我们的心灵里,偷换成我们思想的对象。

笛卡尔说,这并不是开玩笑,也不是危言耸听,因为人们经常把眼前出现的幻觉当成真实的就此,笛卡尔还讲了自己的一个亲身经历那是1911年的事情当时的笛卡尔在荷兰从军,跟随军队来到德国南部的阿尔卑斯山麓在11月份的一个夜晚,他连续产生三个梦境在第一个梦境里,有大量的幽灵出现在他面前,使他心惊肉跳;在第二个梦境里,他觉得眼前光亮闪烁,他能清晰地看见周围的东西在第三个梦境里,他看见了一部词典和一本诗集他立即判断出字典象征着各门科学的综合,而诗集则象征着哲学与智慧的统一笛卡尔说,这三个梦境清晰如同现实,其实都是假的照葫芦画瓢哲学的全部任务,就在于启人思——海德格尔在禅宗公案中,有一个广为流传的“一指禅”的故事据说唐朝末年,俱胝和尚向他的师父天龙和尚参问“怎样才是佛”,天龙和尚向他竖起一个指头,俱胝和尚当下大悟此后,凡有向他参问的,他都只竖起一个指头,而不说别的他在晚年总结说,自从悟透了天龙的一指禅,一生都受用不尽在俱胝和尚处,有一个做杂事的童子他每次遇到人问事时,也总是竖起一个指头作回答于是,有人告诉俱胝和尚说,您这里那位童子也参透了佛法,凡有人提问题,他总与和尚您一样竖起一个指头有一天,俱胝和尚在袖子里藏了一把刀,把该童子叫来问道:听说你也参透了佛法,是吗?童子回答说:是的。

俱胝又问:那你给我说说,怎样才是佛?童子固然竖起一个指头俱胝乘其不备,挥刀将其手指砍掉童子痛得大叫而走俱胝又把他叫回来,还是问他,怎样才是佛?童子又习惯地举起手准备伸指头,但一看手指没有了,于是豁然大悟随便砍掉人的指头是十分残忍的行为但是,该童子的断指之痛正是他大彻大悟的机缘在这里,俱胝和尚竖一指,童子也是竖一指,表面上看起来甚差别,但二人对这个动作的理解和体悟却是天壤之别俱胝是在经天龙和尚的指点后,有了自身的深切体验和觉悟,才以竖一指头来解答问学者的各种问题的而童子完全是形式上的模仿,根本没有自身体悟可言因此,只有在被砍去手指后,发现无指可举时,这位童子才从自己这一痛彻心扉的切身体验中得到了觉悟——偏执之处,佛性不显延伸阅读】黑格尔曾经说:“像某些动物,它们听见了音乐中的一切音调,但这些音调的一致性与谐和性,却没有通过它们的头脑”通过这个比喻,黑格尔尖锐而又深刻地揭示了形成哲学智慧的智慧:“常有人将哲学这一门学问看得太轻易,他们虽从未致力于哲学,然而他们却可以高谈哲学,好像非常内行的样子……”这些人“高谈哲学”,当然也就如同动物听音乐一样,听见的仅仅是“音乐中的一切音调”,但却听不到这些音调的“一致性与谐和性”。

这个比喻告诉我们:哲学不是现成知识的结论,如果只是记住了某些哲学知识或使用某些哲学概念,那就会像“动物听音乐一样”,可以听到各种各样的“音调”,却听不到真正的“音乐”我们上面曾提及,智慧不是知识知识是可以学习的如果我们对一门知识不熟悉或不精通,只要假以时日,肯定会有所了解但真正难得的是智慧智慧是学不来的,唯有用心去体验和洞察,别无他法而且,知识的积累无助于智慧的体察,它们之间并不存在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佛家的慧能禅师,大字不识一个,却能顿悟成佛,豁然开悟而有的人念了一辈子经,读了一辈子书,皓首穷经,到最后也没有开悟对此,冯友兰先生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修行不是吃大饼,今天吃一点,明天吃一点,早晚能吃完对智慧,只能“悟”,而不可“学”,别无他法如果把哲学当成现成的知识去接受,虽然可以使人获得某些哲学概念,但却始终不知道哲学为何物,因而也不能真正地进入哲学思考说到底,哲学不过是一种运思方式有什么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如何看待世界,就会如何思考世界预设的前提不同,思考的方式就会大相径庭,得出的结论也会千差万别学习哲学,无非就是要学习哲学的这种思考方式比如,我们学习马克思的哲学,无非就是要学会像马克思那样去思考问题。

当年康德就曾经告诫他的听众:“学生唯一可学的仅是进行哲学式的思考海德格尔也说:“哲学的全部任务,就在于启人思对智慧的爱鱼儿对于它终生都在其中游泳的水又知道些什么呢?——爱因斯坦哲学是专属于人的,因为它本身不是智慧,而是对智慧的爱柏拉图曾经借苏格拉底之口说:智慧这个词太大了,它适合神,而“爱智慧”这类词倒适合人类所以说,没有对智慧的爱,而是抱着功利的态度去对待哲学,是进入不了哲学的一个人如果从哲学中仅仅看到若干范畴和教条,当然会觉得枯燥乏味,那么他也算枉学了哲学只有那些带着泪和笑感受和思考人生和世界的人,才能真正领略哲学的魅力哲学的英文拼写是philosophy这个词来自于希腊语,由“philo”和“sophy”两部分组成philo”的意思是“爱”,“sophy”的意思是“智慧”,合起来就是“爱智慧”所谓“哲学”,它的原初意思就是“爱智慧”或者“对智慧的爱”顾名思义,哲学家,就是那些热爱智慧的人据说,最早使用“philosophy”这个词的是毕达哥拉斯拉尔修在《明哲言行录》中记载说:当弗里阿西亚的僭主勒翁问毕达哥拉斯是什么人时,他回答说:“一个philosophos”毕达哥拉斯说,在生活中,一些奴性的人生来是名利的猎手,而哲学家生来就是寻求真理的。

与此相对应,他明确地把哲学家归到了自由人的行列,从而也就把自由和真理联系在了一起智慧是理智的化身,爱,则是情感的投入而所谓的“爱智慧”,则是理智与情感的双重投入仅有理智的思维,没有热爱理智的情感,照样无法进入哲学黑格尔曾说,同一句格言,在一个饱经风霜、备受煎熬的老人嘴里说出来,和在一个天真可爱、未谙世事的孩子嘴里说出来,其效果是全然不同的一个老人口中的格言可能浸透了他所有的人生阅历,他已给这句格言赋予了深厚的切身体验,他口中的格言已非年轻人眼中的一个普通的知性的道理,而是与生命息息相连的理念,其中包含了无数的升沉荣辱人世沧桑延伸阅读】通过“同一句格言的”比喻,黑格尔是要告诉我们:哲学不仅仅是一种慎思明辨的理性,还是一种需要切身体验的真挚情感;哲学不仅仅是一系列概念的运动和发展,而且还是蕴涵着生活阅历的主观体悟一个人要想真正地进入哲学思考,不仅需要勤于思维,更要浸入主体的生命体验当哲学饱含人生体验,达到一种审美的境界时,理性的力量就会自然而然地彰显出来了在这个意义上,哲学既不能“教”,也无法“学”,只能靠参与唯有参与到哲学思考当中去,才能领会到其中思考问题的方式因此,领会哲学,就不能当一个置身事外的旁观者,而应该抱着投身于其中的姿态参与其中。

在人生这场大戏中,人既是导演,也是演员哲学离不开人生,人在哲学面前也就无法充当一个置身于事外的旁观者哲学其实很简单,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但我们似乎觉察不到正所谓“日用而不知”今天的哲学之所以变得抽象了,变得晦涩了,是因为我们总是将其当作一门知识来学习,而不愿意参与到哲学的思考当中我们总是期待一门学问给我们多少多少技能和知识,而不是希望从中能获得多少启迪比如,《论语》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成汉代语就是:学习而又经常复习,不是很快乐的事情吗?今天读到这句话的时候,不知道有多少人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我们在复习旧知识的时候,感到的是索然无味,而没有感觉到快乐呢?原因也许很简单,你没有把学习看作生命,没有带着自己的经历去体悟,总是想着学完知识以后去干点别的,自然就不会快乐了爱因斯坦曾经把“哲学”和“人”的关系比喻为鱼水关系他说:“鱼对于它终生都在其中游泳的水又知道些什么呢?”“鱼儿”对“水”一无所知,是因为它本身就在水当中了这种鱼水关系,已经不能简单地用“知道”和“不知道”这样的字眼来描述了哲学和人的关系也是如此人就生活在哲学当中,求知本然地就是人的本性,怎么能把哲学当作技能和知识来学习呢?还是雅斯贝尔斯说得好:“哲学是不能教的,只能靠自身的悟性去参悟人生与世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