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社会性别与当代大学生,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荣维毅,,,,,北京语言大学性别文化专题系列讲座,,,二○○九年三月十五日,,,课程目标,树立性别平等观念,提高性别敏感(意识),学会从性别视角分析问题:,,打破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偏见;,,提高大学生促进性别平等、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学习、生活及未来工作中,把促进性别平等、个人全面发展的理想付诸行动主要内容,,社会性别概念,,社会性别,与你与我,,大学生面临的性别问题及分析,,,,一、社会性别及相关概念,性别概念,,性别光谱,,性别的多元表现,,理解社会性别内涵,,,,社会性别概念,生理性别,(sex):男女在生理上的差异社会性别,(gender):男女在社会文化规范下形成的群体特征和差异内涵,,性别,定义、决定及传递因素,特征及差别表现,状况及发展趋势,生理性别,,(sex),由遗传基因(DNA中的性染色体)决定的男女在生理上的差异包括内在生理结构、内分泌成分、第二性征、生育功能等生物学意义上的不同特征普遍存在;部分可以改变,但在总体上一般不可改变。
社会性别,,(gender),由社会期望(文化、观念和评价)和社会制度(法律/道德规范、政治/经济制度、资源分配)建构的男人和女人在社会属性上的差异社会和家庭中的角色、责任、行为模式、气质特征、权力/权利关系、资源占有、自我认同等方面的男/女人群体特征和行为模式在不同文化和社会制度、不同历史时期等条件下不同;通过努力可以改变性别认同,个人认为自己是什么性别的内在意识;自我对社会性别身份的认同,不管生理性别如何按照传统社会性别规范,通过服饰、发型、言行举止、择业等表达个人认同的性别身份当与生理性别不一致时,通过行为、变性.整容、化妆等实现在宽容的环境中可能出柜理解不同性别概念的内涵,,性别光谱:个人性别身份认同的不同层次,,性别特质,属性,议题,我生下来是……,女性←→男性,生理性别事实,我觉得我是……,女人←→男人,社会性别认同,我看起来是……,阴柔←→阳刚,性别气质,我喜欢的是……,女人←→男人,性倾向,,性别,,生理性别,,,,,,,,社,,会,,性,,别,,性别的多元表现,,女性,男性女性之间,,(阴阳人、人妖、变性人),,男性,,女人,女性女人,跨性别女人,男性女人,,男人女人之间,,(气质特征、外部表达、心理认同),,跨性别,,跨性别,,跨性别,,男人,女性男人,跨性别男人,男性男人,,性别的多元表现,,深入理解社会性别内涵,社会性别是区分权力关系、表现权力关系的基本方式,是权力形成的源头和主要途径。
社会性别是通过不同途径(家庭、学校、社会)和机制(婚姻家庭及政治法律制度)塑造和传递的;,,社会性别表现在文化象征和各学科的规范化概念中;,,社会性别表现在男女性别角色、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及个人对性别身份的自我认同等方面二、社会性别与你与我,社会性别角色/差异,,社会性别角色/差异形成的途径和机制,,传统社会性别规范对个体及社会的影响,,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性别角色及性别差异,,男人,女人,角色和职责,社会责任、养家糊口,家庭责任(家务、相夫教子),生活空间,社会、公共领域(男主外),家庭、私人领域(女主内),关注重点,政治、事业、权力,家庭、感情、生活,劳动所得,受薪的、评价和实际收入高,无薪的(家务劳动),评价和实际收入低,社会/政治/ 经济地位,高等的、有能力的、有价值的,低等的、无能的、无价值的,气质/性格/ 形象,,勇敢、果断、进取、理性、有泪不轻弹、不轻易表现情感和困惑、潇洒……,温柔、贤惠、忍耐、漂亮、情绪化、爱哭爱笑、爱美、性感……,社会评价,正面、单一标准,负面、双重标准,,性别角色和差异形成的途径和机制,,途径,,家庭的期望和教育:对男/女孩的名字、玩具、游戏、培养目标等区别,是性别养成的主要途径;,,学校教育:教育政策的性别取向、教育中的性别歧视、教材中的性别形象、教师性别角色期待、校园活动性别角色差异等,对儿童少年性别观念和性别气质养成的影响:,,社会影响:劳动与职业的性别分工、性别制度与文化;政治与法律,道德与习俗等,强化了传统性别观念;,,同龄、同侪的影响;,,媒体的影响。
传统社会性别规范对个体及社会的负面影响,,个体发展:性别差距、角色冲突、心理冲突、性别歧视、资源/权力/机会差异,导致发展空间、条件和结果不同;,,社会发展:影响社会公平正义、政治民主、经济发展等进程;,,公共卫生和健康:性别不平等是暴力产生的根源,导致心理/精神疾患及身体伤亡和艾滋病等;,,,,三、大学生面临的性别问题,你的个人自我形象、学业和职业及生活发展方向是什么?,,你具有何种恋爱观、婚姻观、家庭观、健康观?,,你是否遭遇性别歧视?,,你是否遭遇过校园暴力?(无论是作为施暴者还是受暴者),,……,,大学生性别意识、态度和行为分析,,对男女性别角色定位、两性关系等性别议题有强烈兴趣;,,有抽象的、不自觉的性别平等意识;如女大学生对社会及校园内的性别歧视(分配和就业中)有一些感觉;,,在深层观念、具体问题上,绝大多数人仍深受传统性别观念影响,认同社会性别刻板印象,视为“自然”、“天生”、“正常”,例如:,,●对男女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学术能力的认知;,,●对男女生择业及职业发展的认知,,●对择偶、恋爱和婚姻的期待,,●对女性、男性角色、气质的认知,,●对约会暴力、分手暴力的认知,,……,,,校园性别关系分析:以校园暴力为例,1、校园暴力类型,,校内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校外入侵者与学校师生间所发生的侵害生命、身体,及以强暴、胁迫等手段压抑被害人之抵抗能力及意愿以遂行特定不法意图的犯罪行为。
学生侵害自身生命及身体之行为,如自杀、自残约会暴力、分手暴力是校园暴力的常见形式从性别角度看校园暴力,男生的暴力倾向和遭受暴力侵害的机会高于女生;男生更易遭受肢体暴力,女生更易遭受性暴力2、校园暴力根源,校园暴力与其他领域的暴力一样,是权力差异的表现、是对他人身心的侵犯与控制校园暴力透过传统文化被“合法化”,是对冒险性格、竞争意识和英雄主义等男性特质的推崇,使暴力行为被视为男性气概的表现而被认可男性气概和行为模式建构中的消极影响(贬抑女性;贬抑具有女性/ 阴性气质的男生;男生之间的竞争和暴力女性气质和行为模式建构中的消极影响(忍耐、顺从、贞洁……),,男性气质建构与性别歧视/暴力,定义男性,社会期望和要求,传统观念立场,社会规则与评价,与女性区别开来,聪明、勇敢、体力强、政治经济地位高、性能力强,对女性有绝对的权威,对女性及女性特征、女性智慧和学习能力的贬低当女性的表现违反了男权规则,施暴表现了男性权威和气质的,可以理解和容忍 与“女性气质”的男人区别开来,男人要有男人样,不能有“女性特征”、 “不男不女”或反对使用武力等男性要除去其内在的“女性气质”、“女人味”,具有“女性气质” ,其智力、能力和心态会受到质疑,遭受歧视乃至肢体或精神暴力。
男性间的竞争与排斥,男性气质的重要标志是不诉苦不流泪、不能表达情感与需求及内心的恐惧冷漠态度和暴力行为是对男性身份和男性气质的认同不愿竞争、不参与暴力游戏,会受到歧视和排挤、乃至暴力女性气质建构与性别歧视/暴力,定义女性,传统观念立场,社会的期望要求,社会的规则与评价,好女人,,坏女人,女人是天使,也是祸水,女性应满足男性在公私领域的各种需求;,家庭内外女性规范的双重标准(以性感、打扮为例);,贤妻良母,女性价值生育、在相夫教子;,温柔贤惠;传宗接代、生男孩,依赖男性;生育权在男性和男方家庭,审美客体,女人是被看的客体,男性是审美主体;,主动打扮、瘦身、美容被看、被欣赏、被评论、被挑剔……,美是女人的主要价值体现;双重标准(既是养眼的,又是祸水);,性客体,,性对象,女人是性的符号、性的客体,性感、对男人有吸引力有,会取悦男人,性规范的双重标准:既要满足男人,又要保持贞洁3、性别平等教育是防治校园暴力的根本战略,学校应提供性别平等的学习环境,建立安全的校园空间课程设置及活动设计不得因性别而有差别待遇教材编写、审查及选用,应符合性别平等教育原则;,,教材内容应平衡反映不同性别的历史贡献及生活经验。
开设性别研究相关课程教师使用教材及从事教育活动时,应具备性别平等意识,破除性别刻板印象,避免性别偏见及性别歧视;,,鼓励学生修习非传统性别之学科领域教育管理机构应制订校园性侵害、性骚扰防治准则,及校园性侵害、性骚扰之处理机制、程序及救济方法只要有一个女人,,作者:南希·史密斯译者:黄长奇,,,只要有一个女人觉得自己坚强因而讨厌柔弱的伪装,,,定有一个男人意识到自己也有脆弱的地方因而不愿再伪装坚强;,,,只要有一个女人讨厌再扮演幼稚无知的小姑娘,,,定有一个男人想摆脱无所不晓的高期望;,,,只要有一个女人讨厌“情绪化女人”的定型,,,定有一个男人可以自由地哭泣和表现柔情;,,,只要有一个女人觉得自己为儿女所累,,,定有一个男人没有享受为人之父的全部滋味;,,,只要有一个女人得不到有意义的工作和平等的薪金;,,定有一个男人不得不担起对另一个人的全部责任;,,,只要有一个女人想弄懂汽车的构造而得不到帮助,,,定有一个男人想享受烹调的乐趣却得不到满足;,,,只要有一个女人向自身的解放迈出一步,,,定有一个男人发现自己也更接近自由之路!,,,感谢聆听与提问!,,荣维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