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月亮意象的含义精编版

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0.36KB
约3页
文档ID:447350523
月亮意象的含义精编版_第1页
1/3

月亮意象的含义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 月亮这一意象成了 清幽雅致、悠闲自在 的代名词在不少古诗词中, 文人墨客常常 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 烘托悠闲自在、 超脱旷达的情怀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是一幅多么幽雅、明净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啊!在这里,一切都显得自在安然、新鲜活泼,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隐逸山水间的飘逸情怀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在这首诗中,月亮以动态的形式出现,一个“惊”字打破了宁静,唤醒了一个息息相通的世界 在这夜静春山空中, 一轮明月的出现, 更加渲染了清幽与雅致!其它咏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万丈生白毫” (苏轼《和子由中秋见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前赤壁赋》)等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

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 这一类是最多的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宁静的月夜里,沐浴着清幽柔和的月光,人们很容易陷入沉思,展开遐想,产生缠绵而渺远的情思离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绪常常飞越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亲人、朋友李白《静夜思》中的乡情,就是这样生发出来的,“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当诗人“举头望明月”时,一缕乡思便从心头油然升起了这样一个乡思引动的过程, 不但人们很容易理解, 而且不少人都亲自体验过,这就突破了诗人与读者之间因生活经验不同可能产生的感情上的隔膜, 因而千百年来, 深受人们的喜爱 诗中的月亮已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 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李白的诗作中,有大量都是咏月的诗歌,如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只到夜郎西” (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望月空长叹” (李白《长相思》);“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等。

其他以月寄托相思之情, 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的古诗词还有很多, 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1化作相思泪”(范仲淹的《苏幕遮》);“江南月,如镜复如钩似镜不侵红粉面,似钩不挂画帘头,长是照离愁 ”(欧阳修《望江南》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 月与灯依旧欧阳修《生查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吕本中《采桑子》);“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 几家飘零在外头?”(南宋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等等,真是举不胜举。

三、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寄寓了文人墨客的身世感伤和流离之苦1、在不少古诗词中, 月亮这一意象也常常是诗人触景伤情的媒介如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表现上看,是写诗人在花下与月、影相伴、相舞、相酌成欢的美好情景实则是诗人用这美好的情景来反衬出自己内心的孤寂与悲苦而这一切,皆因月起若无此月,诗人恐怕也不会有此感伤又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墙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天地一沙鸥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一句写出了一幅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的雄浑情景与浩瀚气势 通读全诗, 我们会很容易发现本诗是写诗人垂暮之年漂泊的凄苦景况 而辽阔的平野, 浩荡的大江, 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诗人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凉心情,以乐景抒哀情2、在不少古诗词中, 月亮这一意象的出现,常常将诗人的内心悲苦上升到一个极高境界如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诗人用“环佩空归月夜魂” 这一句写出了一幅极度悲凉的情景, 令人读到此句便感伤万千,月在此,功不可没又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中所描绘的意象全是诗人在船舱里看到、 听到、感觉到的, 所有这些都触发着诗人远游的孤独、思乡的愁绪,使他不能入睡,秋深,夜静,西天的上弦月渐渐落下去了,天色变得漆黑,此情此景,使诗人越发感到凄凉难耐其它咏月渲染凄清的气氛, 烘托孤苦的情怀的诗词不还有很多: 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俱杯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去来江口守空船, 绕船月明江水寒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白居易《琵琶行》);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等四、以月蕴涵时空的永恒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 也常常引发诗人们的哲理思考: 明月亘古如斯, 跨越时2空,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和渺小。

在他们的诗歌中, 月亮这一意象成了亘古不变的象征和世事变迁的永恒见证李白《把酒问月》中有: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明月亘古如斯,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这几句诗句将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读来意味深长,荡气回肠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本诗开篇便用“秦时明月汉时关”勾勒出一幅极为壮阔的月夜之景,纵横历史,时空交错,物是而人非本诗表面上看写月夜的美景与对李广老将军的推崇之情, 实际上,诗人以李广自喻, 抒发了自己欲建立像李广一样的丰功伟业,但却因为小人的陷害而无所作为的无奈与悲凉之情 月在此,成了跨越时空的见证人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江月年年如此,人物代代无究已,诗人从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一种欣慰苏轼《前赤壁赋》中有: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

五、月亮是美的象征中华民族历来对月亮有着特殊的感情, 月亮成为文学中典型意象和永恒的主题《诗经·陈风·月出》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即以月光映衬人物美 到汉魏六朝,月更成为诗文歌赋的直接描写对象南朝周祗《月赋》形象地描述了月的美感:“气融洁而照远,质明润而贞虚,弱不废照,清不激污 ”陶渊明《闲情赋》云:“月媚景于云端一方面说明月本身是美的,另一方面说高挂云端的明月可以为世间景物增添美感月亮给人的美感,是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纯净的月亮不仅本身给人以美感,而且也象征了女子的美貌 翻阅《诗经》,我们会发现,月亮在诗中象征了女子的美貌,这从《东方之日》 、《月出》中均可以得到印证其中《东方之日》中以“东方之日”、“东方之月”象征女子的容貌,是富有创造性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诗经·陈风·月出》这首诗它对我国以月喻美人、以月来表达相思之情的诗歌传统具有开创意义 “月出皎兮, 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大绍兮劳心惨兮!”这是一首月下怀人的情诗诗中的“皎” 、“皓”、“照”都是形容月光皎洁明亮,“僚”、“懰”、“燎”均是形容女性的美貌。

我认为,此时月亮已不仅仅作为背景渲染了, 在《诗经》时代,我们的先人已将许多情感寄托在明月中,月亮象征美、寄托相思,应该说是月亮的传统象征意义。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