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渤海路丁伟成前有车,后有辙,道路承载着历史世上的万物是运动着的,除了事物相对时空位置的改变,恐怕还有它不灭的历史回音,就向这里说的渤海路在盘锦,恐怕还没有其他道路能取代渤海路,因为它承载着的,是这座年轻城市城区相对厚重、历史的、发展的、文化的底蕴盘锦城区街路命名东西为街南北为路渤海路是盘锦老城区一条干路,两侧商铺门店林立,经济繁华发达 《盘锦市志》记载,这条道路起源于 1959 年,到今天已经 52 年过去了盘锦市是依托盘山镇为雏形发展起来的而盘山镇真正意义的起步发展是“国庆 10 周年” 当时的渤海路只是老木桥到今天的二百货一段,相当于今天的“西外 环” ,根据规划,县里决定镇区西扩,于是就开发的今天的渤海路上世纪六十年代延伸到建设小学,七十年代延伸到突尾村、双绕河桥头,建市后历经多次整修,形成了现在的状况渤海路是老盘锦的“长安街” ,地位相当于 现今的“市府大街” ,这 里曾多年是政治中心 1959 年,盘山县决定建设行政机关办公楼,选址在南大河(就是辽河、双台子河)北岸,今市二高中址当时政府称人民委员会,这南北走向中三层侧二层中央对称的办公楼就是盘山镇内第一高楼,盘山县人委机关办公楼,就是“ 政府大厦” 。
在大 跃进、总路线、人民公社三面红旗运动中,1959—1962 年“大社 ”时期,盘山县划为东风(胡家、甜水、太平)、高升(大荒、高升、陈家)、沙岭(沙岭、棠树、古城子)、西安(驾掌寺、高坎、哈巴台)、红旗(盘锦农垦局,后西安并入红旗)和渤海六大公社当时因为这里是渤海退海之地,又因为名称有气势,就称为渤海公社(渤海公社后来分劈的渤海、陆家、吴家、田家四个公社和盘山镇)县人委驻地在渤海公社,渤海公社机关就在县人委对面,所以“ 盘 山第一正街 ”就自然而然的命名 为 渤海路了渤海路集中了老盘锦的政治、文化、工交、商贸单位渤海路南端点是县人委办公大楼,1966 年 1 月,盘山县与盘锦农垦局合并,这里成为垦区党委、垦区人委、垦区革委会机关,1975 年底以前是中共盘锦地委、盘锦地区革命委员会的办公楼,这里曾是盘锦的“心脏” 除了 县人委、渤海公社、垦区、地区机关曾驻在这里外,盘山苇场、盘山区、盘山镇机关也曾驻在这里 “二百 ”对面的区卫生局是 县城搬迁置换的县局地产,原来叫“十七 间房” , 是 1962 年成立盘山苇场的场部,1965 年盘山苇场并入羊圈子后,1968 年成为“三厂指挥部” , 1970 年成为盘山区革委会,1971 年盘山区机关搬迁到现在农垦大厦对面,这里成为县卫生局、爱卫会。
卫生局南面小二楼是原胜利派出所胜利街与渤海路交点东北角是原盘山镇人民政府和盘山县八大局办公楼,盘锦市成立后,成为盘山区法院、检察院办公楼,县城搬迁后,区两院搬出,成为区政府部分机关办公场所1962 年,渤海公社搬迁到河南村,公社地址成为县委党校,1985 年成立盘山区,盘山县委搬到党校楼内,后来迁移到向阳街县政府大院党校至今还未搬迁到新县城渤海路的机关单位现在还有向阳街口的县水利局和二高中对面的区交警大队南有“清华 ”,北有“北大” “清华”是“市高中” ,1978 年,盘山县利用原盘锦地区机关办公楼成立盘山县高级中学,1985 年上收为盘锦市高级中学,2006 年搬迁到科技街,原址成立市二高中渤海路北段的“师范学校 ”合并到职业技术学院了,原来这里是盘锦地区师范学校、盘山县五七大学、营口市第二师范学校、盘锦市师范学校几十年来“清华” 、“北大”为盘锦的开发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此外,渤海路上还有建设小学、市二中和朝鲜族中学,是有为青少年成长的平台和人生理想的摇篮还有曾经的灯光球场、工人文化宫和文化馆、群众艺术馆、新华书店、消防队渤海路是老盘锦名副其实的商贸中心上世纪六十年代,成立国营第二百货商店,是盘锦垦地区时期和建市初期最大的商店,现在的兴隆二百则是老区最大购物中心。
商业企业有地区、县、市计划经济时期的糖酒、烟草、五交化、百货批发、机电轻化、煤油、农垦工商业联合、煤建、木材、建材、散装水泥、食品、副食、蔬菜、保险、石油、化工材料、废旧、金属、电力建设等公司有凌云四商店、日杂商店、五金商店、工农兵商店、军民粮站及此后的兴隆二百、辽河商业城、供销大厦、农垦大厦工业企业有地区、县、市的油脂厂,区轻工机械厂、盘锦塑料厂、盘锦长征汽车大修厂、省公路四处、中建二局四公司渤海路向一根脊柱串起东风、艳阳、卫工、胜利、建设、光明、前进、向阳、长征、新华、益工、城北诸街“肋骨” ,这 些街道是 盘锦著名“一条街”,有汽车配件一条街、批发商品一条街、服装一条街、 “鱼市” 、“烟市”、粮库、油库餐饮、服务、接待单位有当年的地区第一招待所、盘锦旅社、盘山区第二招待所都是盘锦最大的服务接待单位,盘锦旅社还在,换了招牌,地区第一招待所后来是辽河化肥厂筹建处,辽化内招,现在成了辽河商业城,县政府招待所已经政策关闭,会宾饭店成了“海湾大厦” ,倒是迎春 饭店上了高楼,邮电局则仍是盘锦几十年不变的地标建市前的渤海路是沟营公路的市区部分,北来的车辆、人员走老木桥后去海城、营口二高中对面的小二楼还在,当年是盘山客运站,党校南侧曾是汽车一队、四队。
1970 年以后建设了辽河路,渤海路的交通干道职能逐渐被辽河路所取代盘锦地区与营口市合并后,1978 年盘山老木桥拆除,改革开放初期,坝南河北桥头区间成为粮食市场,后来改为家具市场,现在成为湿地公园里北岸的大广场1983 年,盘山县政府利用老木桥桥墩建设连接盘山镇、渤海公社的人行铁桥随着城区的发展,建市后渤海乡划归兴隆台区,乡政府也迁移到赵家村桥头堡,2002 年改为兴海街道办事处现今而原河南村的土地已成为湿地公园内湖渤海路留给人们许多传说、记忆几年前一个偶然机会,有个市一建的退休老建筑工说过一件事情,大约 1970 年建设盘山加油站挖地下油库时,大家挖出个铁柜子,有人打开一看,都惊呆了:里面躺着的是三个俄罗斯人的遗体,两个男女大人一个小孩,男的穿着苏联军装,女的穿着列宁服,遗体如活人血色,只是一见风,一会就变成黑色,衣服也立即换了样子还有个“十三局” 兵改工的老 铁道兵复员兵回忆说,1970 年在盘山镇修建战备铁路,某部就驻扎在渤海路北临路某单位,院子里有好几个棺材,战士们胆子大,看着玩,不信邪,挨着打开看,原来这里是火葬场!这个新单位只处理了一个活,就关转了,因为离市里太近还有一个“老盘山” 说,那个工农兵商店有个女营业员最厉害,又“鲁” 又“虎”,混不溜丢讲邪理盘锦数第一, “如同吃了枪砂” ,不但态度不好,总拿顾客撒气,很多顾客被她数落的抱脑袋跑,成为老盘山的名人….。
这条路上出现过激烈的武斗、批判、游行……这条路上最难忘的事情就是 1982 年 10 万盘山城人倾巢闹元宵,两年后盘锦市诞生了……有资料介绍,渤海路全长 3429 米,南起辽河北堤,北止六里河桥,纵贯双台子区渤海路分两段修建,南端长 1300米,南起南大堤,北至红旗大街,建于 1969 年北段 2139 米,建于 1978 年 10 月,于 1979 年进行一次补修1985 年市政改造修缮渤海路,车行道旁暗沟改为渠道,加宽路面,铺设人行道此后,政府对渤海路多次改造完善还在一张地方地图上看到,今天的渤海路是二高中至城北广场,城北广场到六里河桥的路段成了辽河北路的一部分渤海路伴随城市成长着、变化着尽管它没有向海大道开阔,没有辽河路笔直,没有中华路新颖,没有泰山路华丽,没有林丰路雍容,也没有了更多的拓宽扩展空间,从这条路诞生到今天 52 年过去了,渤海磅礴,发生的 18980 个大潮潮涨潮落,也无法冲淡几代建设者开发盘锦的记忆这条曾经的城市主干脊梁,是代表盘锦城市发展前进的一个缩影走过春天————又听老歌《一条路》丁伟成“一条路,落叶无迹,走 过我走过你我想问你的足迹,山无言水无语走过春天,走过四季,走过我自己;悄悄的我从过去,走到了这里,我双肩驮着风雨,想知道我的目的。
走过春天,走过四季,走过我自己”…一个极为偶然的机会,又一次听到了这首二十年前流行的歌曲歌声在时间里沉淀,那曾经熟悉的旋律,如同流逝的岁月,带给听者无限的感慨是啊,这首音韵深远略带伤感的《一条路》,回味起来多么象已经不是年轻人的年轻人这些年走过的人生之路啊,也许它折射出得是对信念、对爱情、对人生的感悟情有独钟,人生的路特别真实,就好象歌词里表述的那样,并没有写什么东西,其实,好多东西也不需要用语言和文字去表白因为,我们可以去想,每个人都有他的意愿、他的向往、他有不同于别人的一条路静静的坐下来,忙里偷闲寻得片刻的宁静屏弃掉了喧哗,在平平淡淡中品味一种人生的沧桑感,当歌声响起,人生的百般滋味就会涌上心头—那种人生的关爱,还有忧伤和无奈沧海桑田,时过境迁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周边环境都在变化着…..“逝者如斯夫” 也每每在 这个时候,无 忧的童年时光,欢乐的少年时代,在闹市中那块宁静的土地里汲取知识,徜徉在辽河岸边,穿梭在塔台、框架上,沉浸在温馨幸福之中……这一切化做坚实的足迹,伸延向更加美好的远方就在此时,心中升腾起更加不竭的动力,去奔向憧憬长久的理想目的,和你相伴的是对信念、生活、爱情和人生深悟与达观,还有人生参杂枯涩又百折不变的执着,走过春天,走过四季,走过我自己…大羊河畔向阳花丁伟成岁月的洗礼,给我的门牙留下两个小小的豁口,那是童年常食用葵花籽留下的印记。
直到现在,不嗜好烟酒的我,有周末闲暇,有时还会吃上一把葵花籽,品上两杯清茶在我的记忆深处,大羊河水永远湍急、清澈,也如同大羊河两岸的父老乡亲,质朴勤劳、善良崇高葵花与家乡紧密相连,在我的眼里,家乡的每个劳动者,都是大羊河畔一望无垠花海中的向阳花在盘锦 21 条大小河流中,大羊河是盘锦西部一条短促的季节河流,它发源于医巫闾山东部丘陵,汇入锦盘河后,与辽河注入渤海大羊河两岸自古是水丰草美得富饶之地,汉代朝廷在这里建立盐百户所,是官盐产地明、清两代是官马牧场,当代则是世界闻名的大芦荡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是盘锦苇场的一部分1962 年分东郭苇场一部分与原羊圈子乡地域组成羊圈子苇场,1965 年盘山苇场并入羊圈子后,这里形成了拥有 36.8 万亩的大型国营苇场,其中在大羊河两岸拥有近 4 万亩农田苇场的人是改造大自然的英雄大海退却了,羊圈子开始不再沿海,形成了内陆苇场1965 年,国家投资建设了胜利塘排灌站,建成了胜利总干渠系;1969 年沟盘运河建成,辽河水流进羊圈子的土地,经过几十年的完善、建设、发展,羊圈子苇场成为全国最大的人工调控湿地,芦苇单产量全国最大1970 年后,盘锦垦区大规模开发,羊圈子苇场对农田管理区进行改造,三分之一农田改植水稻,这里的人民吃上了大米。
沈阳铁路局、铁道兵相继在这里开荒建农场,还建起了新立、东升两个大型清编青年点1979 年后,因盘山县遭受旱灾,上游水库存水供应满足不了全县水田用水需求羊圈子苇场水稻面积由 12000 亩,锐减到 1200 亩,原有水田都改种了旱田水改旱的土地比 1978 年减 250 万公斤在县、场支持下,勤劳智慧的羊圈子人在大羊河两岸的马仗房、杨屯试种向日葵获得平均亩产 400 斤的好成果,摆脱了缺水减产的困境,推广后解决全县城乡群众食用油难的问题那年年底,每家都分上几十斤葵花籽,做为劳动战果进行奖励很多家乡人有了喜好葵花籽的习惯苍茫的芦苇与葵花交相辉映,已经成为难忘的景致改革开放后,羊圈子大地更换新颜28 万亩芦苇与鱼、蟹混养,发展生态经济;劳动群众通过打井提水等方式逐步在 4 万亩农田中“开展人民 战争” ,很大一部分 变成了水稻田,大羊河畔的三家子、九龙屯、才屯村成了全省闻名的香瓜村,前杨、詹屯成了葡萄生产专业村在建党 90 周年的前夕回家乡小憩,大洋河畔的向日葵苗坚挺昂扬地生产着几十年来家乡境内的油田、苇田、农田和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都是欣欣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