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第三节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素材一、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了加快工业化步伐,1927年12月联共(布)召开第十五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制订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1933年)的指示党中央责成古比雪夫领导制订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工作1929年4月召开的联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和同年5月召开的苏维埃第五次代表大会批准了“一五”计划方案在“一五”计划的鼓舞下,苏联人民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潮在联共(布)中央号召下,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全面展开1931年,斯大林提出了“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号召干部、群众努力学习,精通技术经过苏联人民艰苦奋战,1933年1月,苏联政府宣布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9个月完成在四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内,建成了1 500多个大企业,工业产值相当于1913年工业产值的234.5%其中,机器制造业产值比1913年增加3倍,农业机器增加了4.5倍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苏联开始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苏联建起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为实现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奠定了基础苏联的第二个五年计划1934年1月召开的联共(布)第十七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1933~1937年)。
1935年斯大林提出“干部决定一切!”的口号,苏联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培养训练经济工作干部,充分发挥现有技术力量的作用,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水平大胆提拔富有创造性和实践经验的熟练工人,扩大技术队伍,普遍提高群众文化教育水平到1937年,全国知识分子干部已达960多万人,其中技术人材达400万以上在重要工业部门中,专家的相对人数超过德国高等学校在校人数达54万人,超过英、法、德、日、意在校大学生人数的总和在“技术决定一切”和“干部决定一切”口号的推动下,1935年8月,在各个部门都掀起了以斯达汉诺夫命名的社会主义竞赛运动──斯达汉诺夫运动由于开展斯达汉诺夫运动,“二五”计划也以四年零三个月完成在“二五”计划期间,有4 500个大企业投入生产,工业产量比1932年增加120%,比1913年增加了将近5倍而同一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比1913年仅增长44.3%到1937年,苏联的钢产量达1 770万吨,钢材为1 300万吨,生铁为1 450万吨,煤为12 800万吨,电力为362亿度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已取得了彻底胜利,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成了苏联社会的经济基础苏联农业集体化有关资料统计 1918年1929年1930年1934年1937年集体农庄数(单位:千个)1.657.085.9233.3243.7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数(单位:百万户)0.021.06.015.718.5集体化的比重:占农户总数百分比0.13.923.671.493.0占总播种面积的百分比不详4.933.687.499.1 (《苏维埃政权二十年(统计资料汇编)》,财政经济出版社1954年版,第45页。
)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关于集体化的速度和国家帮助集体农庄建设的办法的决议(1930年1月5日)(节录)……1.最近几个月来,集体化运动有了新进展,参加的不仅有成批的个体农户,而且有整个的区、专区,甚至整个的省和边区这一运动的基础是贫农和中农的生产资料的集体化……这样,我们便有了以集体农庄的大生产来代替富农的大生产、大力开展社会主义农业建设的物质基础,至于国营农场就更不用说了,它们的增长部分是大大超过了一切预定计划这个情况对于整个苏联国民经济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它使党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有充分根据从限制富农剥削趋向的政策过渡到消灭富农阶级的政策……10.各级党组织应当领导从下面自发发展起来的集体农庄运动并把它纳入正规,以保证在这些集体农庄中组织真正的集体生产,并把在这个基础上争取不仅全部完成扩大播种面积和增加单位面积产量的原定计划,而且按照中央十一月全会的决定,把目前的播种运动变成集体农庄运动的新高潮的起点11.联共(布)中央委员会着重指出,必须坚决反对任何借口缺乏拖拉机和复杂机器而阻碍集体化运动的发展的企图同时,中央委员会十分严肃地提醒各级党组织注意,反对任何用从上面“发号施令”的办法来领导集体农庄运动的看法,因为这会造成一种危险,把集体化当做儿戏而不去在集体农庄建设方面进行真正的社会主义竞赛。
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1936年苏联宪法(节录)第一章 社 会 机 构第一条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为工农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条 苏联之政治基础为劳动者代表苏维埃,此苏维埃因推翻地主资本家政权及争得无产阶级专政而业经发扬巩固……第四条 苏联之经济基础为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及社会主义生产工具与生产资料所有制,此体系及所有制因铲除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废除生产工具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以及消灭人对人的剥削而业经奠定第五条 苏联社会主义所有制表现为两种形式:国家财产(全民财产);合作社集体农庄财产(各集体农庄财产,各合作社财产)……第九条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为苏联经济中之统治形式,同时法律容许个体农民及手工业者小规模私有经济,但以自力经营,绝不剥削他人劳动为限第十条 公民对其劳动收入及储蓄、住宅及家庭副业、家常及日用器具、自己消费及享乐品之个人所有权,以及公民个人财产之继承权,均受法律之保护第十一条 苏联之经济生活,受国家所定国民经济计划之决定及指导,以期增进社会财富,一贯提高劳动民众之物质文化水准,巩固苏联之独立并加强其国防能力第十二条 按“不劳动者不得食”之原则,劳动为苏联每一有劳动能力公民之应尽义务与光荣事业。
在苏联实现“各尽所能,按劳取酬”之社会主义原则……第三章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最高国家政权机关第三十条 苏联最高国家政权机关为苏联最高苏维埃第三十一条 凡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根据本宪法第十四条所有一切职权,其按本宪法规定不归入应对苏联最高苏维埃负责最高苏维埃主席团、苏联部长会议及其各部权限以内者,均由苏联最高苏维埃行使之第三十二条 苏联立法权,专由苏联最高苏维埃行使之第三十三条 苏联最高苏维埃,由联盟院与民族院两院构成……第三十七条 苏联最高苏维埃两院,即联盟院与民族院,权利平等第三十八条 联盟院与民族院同等创制法律……苏联的大清洗运动(即肃反运动)30年代,苏联的国内外形势非常复杂当时,德国和日本作为欧洲和亚洲的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苏联处在东西两线受敌的危险境地之中,西方国家对法西斯侵略实行纵虎为患的绥靖政策,希望祸水东引斯大林认为苏联处在资本主义包围之中,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正等待时机进攻苏联,并在积极破坏和削弱苏联的实力,他说:“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来,资产阶级国家向苏联后方派遣暗害分子、间谍、破坏分子和杀人凶手,比它们向任何一个资产阶级国家后方派遣的人数应当多两三倍,这样设想不是更正确些吗?”同时,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苏联国内政治状况非常不正常,党内斗争连续不断。
1923~1925年初,斯大林同托洛茨基斗争,以托洛茨基派的失败告终;1925年以后,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又组成新的反对派,新反对派还在1926年4月同托洛茨基派结盟,组成托季联盟,反对斯大林1928年,托季联盟失败后不久,布哈林因为在农业政策等问题上同斯大林意见相左,苏联又开始了以批判布哈林为中心的反右倾斗争在这一连串的党内斗争中,许多党员被开除出党,不少人被捕、监禁和流放1934年12月16日,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列宁格勒省委书记基洛夫(1886—1934)被刺杀,凶手是一名年仅30岁的联共(布)党员尼古拉也夫据称,尼古拉也夫同情托季联盟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不满,幻想以自己充当殉道者来唤醒人民,改变现状基洛夫被刺,激起全国人民的无比义愤,各地纷纷集会,要求严惩凶手斯大林同莫洛托夫等当天赶赴列宁格勒亲自审讯凶手经过初步审讯,苏联党和政府断定,基洛夫事件是由原季诺维也夫反对派成员组成的恐怖组织策划的,尼古拉也夫只是其中成员之一,其行动目标是暗杀斯大林和其他党政领导人12月29日,尼古拉也夫被枪毙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等十多位前反对派领袖被捕第二年1月,季诺维也夫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加米涅夫被判刑5年。
季、加等不承认自己同基洛夫事件有任何联系1936年,苏联决定对季诺维也夫等人重新审判8月中旬,苏联最高法院军事审判庭对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等16人进行公开审判法庭宣判季、加等人在托洛茨基的直接指挥下,组织“托—季暗杀团总部”,和帝国主义间谍纠集在一起阴谋暗杀斯大林为首的党政领导人,夺取党和国家领导权季、加在法庭上承认了自己所犯的“罪行”法庭以间谍、人民敌人的罪名判处季、加等16人死刑此后,大清洗运动推向高潮大批前反对派成员以及党、政府和军队的高级干部被捕,并被处死1937年3月3~5日,斯大林在联共(布)中央全会上作了《论党的工作缺点和消灭托洛茨基两面派及其他两派的办法》的报告,提出了社会主义进展愈大,胜利愈多,阶级斗争就愈尖锐的论断他指出:“在我们所有的和几乎所有的组织中……都在某种程度上碰到了外国代理人的暗害、破坏和间谍活动”,“外国代理人,包括托洛茨基分子在内,不仅打入了我们的基层组织,而且窃取了某些重要职位”……因此,必须改变党内斗争方式,由“辩论的方法”改用“连根拔除和粉碎的方法”,坚决消灭一切暗藏的反革命分子在大清洗运动中,苏联党和国家前领导人布哈林、李可夫以及国防人民委员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叶戈罗夫,空军司令阿尔克斯尼斯,红军总政治部主任加马尔尼克,装甲兵司令哈列普斯基,基辅军区司令雅基尔等许多优秀将领遭逮捕、杀害。
大清洗运动尽管清除了一些帝国主义分子、间谍和其他敌对分子,但是,它的严重扩大化,导致它成为消灭政治异己的手段,伤害了更多的无辜者据初步估计,1936~1939年,苏联约有四百多万人遭逮捕和判刑1934年1月联共(布)“十七大”选出的129名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中的98人,1 966名代表中有1 108名被捕或镇压当时,代表列宁格勒省的154名代表中,只有2名继续当选为“十八大”的代表在军队中,大约有2万名军官遭到清洗,全军5名元帅中有3名被杀害,10多位副国防人民委员中,无一人得以幸免,15名集团军司令中有13名被清洗1938年,红军师以上的军官中,只有39%的是原任的同时,在经济建设部门,大批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干部被清洗,严重影响了经济的正常进行到1939年,大清洗运动才逐渐平息斯大林1879—1953,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领导人出生于俄国南高加索梯弗里斯(1936年改名为第比利斯)州哥里城(位于今天的格鲁吉亚境内)一个鞋匠家庭,格鲁吉亚人,原名朱加施维里1898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后来因参加革命活动被教会中学开除,成为职业革命家1904年被捕,流放西伯利亚1903年,缺席当选为高加索社会民主工党联盟委员会委员。
1904年,从流放地逃回家乡,领导了这一年的巴库石油工人大罢工1905年,他作为高加索地区革命领导人,出席了在芬兰召开的布尔什维克党第一次代表会议,见到了列宁此后,他多次被捕,也多次逃脱1912年,当选为布尔什维克党的中央委员;负责创办《真理报》并担任主编1917年成立政治局时是政治局委员,负责指导彼得格勒党的工作十月革命胜利后,担任民族事务人民委员(1917~1922年),国家监察部人民委员(1919~1922年,1920年改称工农检查人民委员)等职内战和反对国外武装干涉期间,担任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工农国防委员会委员、苏维埃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等职,参与军事指挥工作1922年4月,在俄共(布)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