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氏伤科疗法石氏伤科疗法——整骨疗伤,誉满申城··石氏伤科是我国著名的中医骨伤科世家是江浙沪地区乃至江南最富盛名的骨伤 科疗法 ··石氏伤科肇始于先祖石兰亭原籍江苏无锡前州镇石家岩 ··19 世纪 70 年代迁沪悬壶济世,至今已有近一百四十年历史 ··代表人物:石筱山 石幼山 石仰山 石印玉 石鉴玉等 ··理论特色:强调气血兼顾,内外结合,创立了“三十二字治病思想”:以气为主, 以血为先;筋骨并重、内合肝肾;调治兼邪,独重痰湿:勘审虚实,施以补泻 ··代表方及用药特色:在方药运用上重视方随证变、药随病异,总结出了三色敷药、 消散膏、麒麟散、新伤续断汤、牛蒡子汤、调中保元汤、石氏伤膏、椎脉回春汤、 逐痰通络汤等一系列名方验方 ··手法特色:强调“稳而有劲,柔而灵活,细而为用” ,并以“拔伸捺正,拙搦端提, 按揉摇抖”十二法为用 ··石氏伤科以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为主要基地,学术思想传布甚广,弟子遍布上 海、江浙乃至广东等地所属区县和单位】 黄浦区 黄浦区中心医院【关键词】 传统医药·骨伤科疗法·石氏伤科·石筱山【项目简介】 石氏伤科是我国著名的中医骨伤科世家,肇始于原江苏无锡前州镇石家岩的石兰亭 先生。
他融传统武术整骨手法与中医内治调理方法于一炉,创立了中医骨伤科独特 的诊治方法1880 年石兰亭先生举家迁居上海,悬壶济世开创石氏骨伤学派,至 今已有近一百四十年历史 石氏伤科以“十三科一理以贯之”的中医理念运用于中医骨伤科,极具我国传统医 药文化的价值曾在当时上海乃至江南的八大中医骨伤科流派中独占鳌头,享誉天 下,在海内外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第二代石晓山吸纳前贤之说,总结实践经验,充实发展了石氏学术内涵,形成了颇 具特色的骨伤诊疗方法,使石氏声誉鹊起 第三代石筱山、石幼山通过不断的探索和积累,进一步丰富完善了石氏骨伤学术, 收徒授业,桃李满园,名声日隆 第四代石仰山、石印玉、石鉴玉、石纯农等继承家学、兼收并蓄,力求创新,融 “石训”与新知于一体,把石氏伤科又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石氏伤科的第五代传人邱德华、李浩钢、吴军豪、石琤、林定坤、苏海涛等继续以 专病诊治研究为重点,不断拓展石氏伤科的学术内涵 在理论上,石氏伤科倡导“十三科一理贯之”的整体观念,强调气血兼顾,内外结 合,创立了“三十二字治病思想”: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筋骨并重、内合肝肾; 调治兼邪,独重痰湿:勘审虚实,施以补泻在诊治上,石氏伤科强调:筋骨损伤,三期治疗;内伤症治,须辨脏腑气血;陈伤 劳损,审因度势,在治疗立法上注重随证施治,形成了治疗各种骨伤疾病的治疗原 则。
在手法上,石氏理伤注重内外兼顾,整体调治善于以损伤为主结合体质、兼邪, 辨证施以内服药;也擅长用巧劲正骨上骱,强调“稳而有劲、柔而灵活、细而正确” 的准则,总结十二字为用,即“拔伸捺正、拽搦端提、按揉摇抖” 在用药上,在方药运用上重视方随证变、药随病异并通过长期的实践积累总结出了 三色敷药、消散膏、麒麟散、新伤续断汤、牛蒡子汤、调中保元汤、石氏伤膏、骨 密灵、椎脉回春汤、逐痰通络汤等一系列名方验方溯源及历史】石氏缘起今无锡市前州镇石家宕一武林世家,至清道光年间(1821-1850),石氏 有一名蓝田、字兰亭的,在无锡城内开了一家镖局,凭仗自己家传练就的一身武艺, 为客商保镖,行走于太湖与山东之间,过着从刀头上讨生括的生涯大约到 19 世纪 的七、八十年代之交,由于沿海轮船航运发展了,运河的商贸运输功能日趋武微, 加上热武器使用日益广泛,旧式保镖业也日渐凋衰石蓝田便解散了镖行,举家东 迁,定居于己经发展为交通海内外,连接南北洋的水陆大码头上海,在城东黄浦江 边的鸿升码头新新街,置下了四间平房,开设了以伤骨科为主的诊所旧时习武,难免跌打损伤故习武之人,大多懂一点伤骨外科的知识而走镖 闯江湖,断骨出红更是常事。
所以,武林世家多有独门的疗伤秘方与整骨之术,且 属秘不示人的家传之宝而蓝田又曾将家传的整骨手法与中医内治调理融为一炉, 还研制出极具疗效的治伤妙药一一三色敷药,于疗伤整骨特有心得于是,关闭了 镖局,携了这秘方与医术,在这座愈来愈发达的大上海,立身养家了 续断扶伤,声誉鹊起石氏悬壶设帐之处,乃是上海码头搬运工人与建筑工人云集之所,损腰伤筋本 是这些行业中人的职业病,骨折外伤亦为常见,更因生计所迫,不少人落下了陈旧 性的老伤,不时发作,颇为困扰石氏以外治内调之法、辅以针灸,即使陈年老伤, 也往往几个疗程便使病家摆脱伤痛之苦,更兼整骨手法特殊,续接效果显著于是, 口口相传,声名不腔而走至民国初年,其时诊所也早已由蓝田之子晓山主持,石 氏伤科已在老城厢家喻户晓,连上海镇守使卢永祥之子、有“民国四公子”之称的 卢彼嘉,著名银行家陈光甫和实业家蒉延芳等社会闻人都交口赞誉每天,求诊之 人蜂涌,四间平房既作住家又开诊所,已根本不敷先是石晓山让长子瑞清到外郎 家桥街位中堂开诊,旋于 20 世纪 20 年代初,将诊所迁到针对面郎同路 67 号的楼房 内至 20 年代末,晓山亡故后,其次子筱山及幼子幼山兄弟先于大东门外开设诊所, 1933 年又在吕宋路(后名连运路)、华格臬路 (后名宁海西路)口,即后来的连云路 33 弄 3 号,也就是今黄陂南路西侧广场公园内公交 518 等路港湾式终点站北侧。
这 儿当时地介法租界之边缘,与公共租界仅一路之隔,正介南京路(今南京东路)与静 安寺路(今南京西路)、福州路与西藏路 (今西藏中路)、跑马厅 (今人民广场、人民 公园)、大世界、八仙桥及霞飞路 (今淮海中路)、公馆马路(今金陵东路)等几个大 闹市之间,人口密集,交通便捷数年后,抗战爆发,南市沦陷,诊所对面又兴建 了一座城隍庙,俗称新城隍庙,更成为各方人士云集的热闹所在, “新城隍庙石氏伤 科”之名更加响亮了来石氏处求治者多有腰部急性扭伤和诸如髓关节陈旧性脱位者,前者多由人抬 送而来,至三四次针刺之后霍然而起,再按揉腰窝数下竟至痛感全无了;后者因部位深着,臀部及大腿肌肉丰厚,难以着力,复位难度颇高,大多又辗转求医,延误 时日,多者有几近月者,即使如此也多在几次之后,复位痊愈盛名之下,于是病 家不管何种病症,亦往往前来求治,其中多为非伤骨科的疑难杂症,如一福建人患 有一碗口大的皮肤溃疡,久治不愈,以至病体极为虚弱此症按今天的诊断当为癌 性溃疡经石筱山施以内服外治,不仅疮面渐敛,神色也日见好转,前后 30 余诊, 竟得痊愈还有一次更显传奇,一日,石筱山至一位号称称陔南轩主的病家宅中出 诊,此人因在电台主讲故事而颇为知名。
突然,同楼一邻人闭气倒地,人事不省, 视之牙关紧闭,探之手足冰冷,一时间全楼惊动,手忙脚乱陔南轩主闻声往看, 即嘱众人勿慌,称有“大医生”在,便请筱山诊治只见筱山用银针刺穴数处,病 人即刻苏醒,并张口求水此事广为传播,遂被人视为神医,其时石筱山仅 30 余岁石氏兄弟名声愈来愈大,除市区病人外,多来自浦东、南汇等郊区,甚至有苏 锡常杭嘉湖一带的日达三四百人,遂不得不由门人助手,帮助开处方,配合复位、 理筋、敷药和包扎后来则由门人襄诊一般病人,惟重症或疑难者才由石氏兄弟亲 诊 建国前后,上海伤科名医甚多,如王子平、魏指薪、佟忠义、施维智、陆士逵 等等,其中佼佼者有“八大家”之称,而石氏则成为“八大家”之最著者文化艺术特色,内在特点及价值】 石氏倡导“十三科一理贯之”的整体观念,立足传统中医基础理论,牢牢把握 骨伤疾患的病理机制,吸取中医内外各科临床精华,融会贯通,广收博蓄,形成了 以石氏特色理论、石氏特色诊治、石氏特色手法、石氏特色用药等为一体的学术体 系 1.理论特色 石氏伤科倡导“十三科一理贯之”的整体观念,强调气血兼顾,内外结合,创 立了“三十二字治病思想”: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筋骨并重、内合肝肾;调治兼 邪,独重痰湿:勘审虚实,施以补泻。
2.诊治特色 石氏伤科在诊治上强调:筋骨损伤,三期治疗;内伤症治,须辨脏腑气血;陈 伤劳损,审因度势,在治疗立法上注重随证施治,形成了治疗各种骨伤疾病的治疗 原则 3.手法特色 石氏说“手法是医者用双手诊断和治疗损伤的一种方法 ”手法首先是用于诊断, 比摸患处以了解伤情诊断后即要以“稳而有劲、柔而灵活、细而正确”的手法施 以治疗拔、伸、捺、正主要用于正骨,拽、搦、端、提主要用于上骱按、揉、 摇、抖主要用于理筋 石氏理伤注重内外兼顾,整体调治善于以损伤为主结合体质、兼邪,辨证施 以内服药4.用药特色 在方药运用上重视方随证变、药随病异并通过长期的实践积累总结出了三色敷 药、消散膏、麒麟散、新伤续断汤、牛蒡子汤、调中保元汤、石氏伤膏、骨密灵、 椎脉回春汤、逐痰通络汤等一系列名方验方独特的技艺、形式、流程、器物等】一、石氏手法 (1)石氏接骨手法 (2)石氏上骱手法 (3)石氏理筋手法 二、石氏特色方药 (1)内服药 ①麒麟散、新伤续断汤、牛蒡子汤、调中保元汤、痰瘀阻络汤、柴胡细辛汤、天 麻钩藤汤等均以中药饮片用水煎服 ②接骨片按工艺制成片剂内服 ③骨密灵、椎脉回春汤、逐痰通络汤、胸胁内伤方、温经强腰汤、理气固腰汤等 按工艺制成内服制剂。
(2)外敷药 ①三色敷药、石氏伤膏、阳和痰核膏、红玉膏、三黄膏、损伤风湿膏按工艺制成 膏剂外敷治疗 ②黑虎丹、桂麝丹、铁扇散、接骨丹按工艺制成散剂外敷治疗 ③伤筋药水按工艺制成外搽制剂 ④熏洗剂将中药饮片调配后用以熏洗 ⑤风湿热敷药按工艺制成袋装热敷制剂传承的意义】 石氏伤科疗法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一、历史价值 石氏伤科已有百余年历史,渊源流长,已成为江南乃至全国伤科的一大流派, 其在学术思想、学科建设、专病专科、专科用药等方面颇具特色,为祖国的传统医 学作出了贡献,为发展我国的中医药事业,为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医疗卫生需求作 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学术价值 石氏倡导“十三科一理贯之”的整体观念,立足传统中医基础理论,牢牢把握 骨伤疾患的病理机制,吸取中医内外各科临床精华,融会贯通,广收博蓄,聚焦于 骨伤诊疗在学术上独树一帜在治疗理论上,强调气血兼顾,内外结合,创立卅二 字治病思想, “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筋骨并重、内合肝肾;调治兼邪,独重痰湿; 勘审虚实,施以补泻” 在治疗立法上注重随征施治,形成了治疗各种骨伤疾病的治 疗原则;手法上常以十二字,为用,即“拔伸捺正、拽搦端提、按揉摇抖” ,强调 “稳而有劲、柔而灵活、细而正确”之准则。
在方药运用上重视方随证变、药随病 异并通过长期的实践积累总结出了三色敷药、消散膏、麒麟散、新伤续断汤、牛蒡 子汤、调中保元汤、石氏伤膏、骨密灵、椎脉回春汤、逐痰通络汤等一系列名方验 方 石氏伤科创立的中医骨伤科理论体系为中医药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为进一步 发扬中医药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社会价值 石氏伤科通过五代传人的努力,享誉江浙沪一带,门诊量日益提高,解除了无 数病患的伤痛,赢得了众病家的尊敬和爱戴,受到了人民群众广泛的认同和欢迎 同时石氏伤科特色疗法,临床疗效确切,服务方式灵活,价格较低廉,用药相对安 全,在解决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上大有可为作为适宜性技术有利于在社区及基层推广应用代表人物】 石氏伤科奠基于石晓山 石晓山(1859~1928) ,讳荣宗自幼得父所传,兼习针灸、外科晓山最服膺 薛已“十三科一理贯之”之说,并进而从一般理论书籍及各科专著中,寻其一贯之 理用之于伤科,擅长于伤科内治,每起沉疴,形成了石氏伤科一大特色光绪至民 国年间,石氏父子医道逐渐为外界所信仰, “石氏伤科”誉满沪上,并成为上海乃至 江南八大中医伤科流派的第一 石氏伤科发展于石筱山、石幼山 石筱山(1904~1964) ,原名瑞昌,字熙侯。
于神州中医专门学校毕业后秉承家 学,侍诊于父石晓山先生案侧l924 年正式悬壶筱山先生总结其治骨伤手法概为 “十二字诀” ;拔伸捺正,拽捏端提,按操摇转他主张“理伤仅用外治,气血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