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论语论语》》关于关于““季氏季氏””•三桓,即指三桓,即指鲁国卿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鲁国卿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氏•鲁国的三桓起于鲁庄公时代(前鲁国的三桓起于鲁庄公时代(前693693年年──前前662662年)鲁庄公父亲年)鲁庄公父亲鲁桓公有四子鲁桓公有四子,嫡长子鲁庄,嫡长子鲁庄公继承鲁国国君;庶长子公继承鲁国国君;庶长子庆父庆父(谥共,又称共(谥共,又称共仲,仲,其后代称仲孙氏其后代称仲孙氏庶子之长又称庶子之长又称““孟孟””,,故故又称孟氏、孟孙氏又称孟氏、孟孙氏)、庶次子)、庶次子叔牙叔牙(谥僖,(谥僖,其后代称叔孙氏其后代称叔孙氏)、嫡次子)、嫡次子季友季友(谥成,(谥成,其后其后代称季氏、季孙氏代称季氏、季孙氏)皆按封建制度被鲁庄公封)皆按封建制度被鲁庄公封官为卿,后代皆形成了大家族,官为卿,后代皆形成了大家族,由于三家皆出由于三家皆出自鲁桓公之后,所以被人们称为自鲁桓公之后,所以被人们称为““三桓三桓””““三桓犯上三桓犯上””•鲁国三桓犯上,是春秋时代各国贵族中鲁国三桓犯上,是春秋时代各国贵族中以下犯以下犯上上的普通例证鲁庄公有弟三人:长的普通例证。
鲁庄公有弟三人:长庆父庆父,次,次叔牙,次季友因为都是桓公的儿子,故其后叔牙,次季友因为都是桓公的儿子,故其后代称为代称为““三桓三桓””三桓就是孟孙氏、叔孙氏、三桓就是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三桓势力渐渐强大,不把鲁国国季孙氏三家三桓势力渐渐强大,不把鲁国国君放在眼里,甚至在鲁襄公十一年君放在眼里,甚至在鲁襄公十一年( (前前594)594)将公将公室瓜分到了鲁昭公五年室瓜分到了鲁昭公五年( (前前531)531),三家调整了,三家调整了互相的分地,互相的分地,““四分公室四分公室””,季氏独得二份,,季氏独得二份,其他二家各得一份为了进一步排挤鲁国国君,其他二家各得一份为了进一步排挤鲁国国君,季孙氏又谋求进一步扩充实力季孙氏又谋求进一步扩充实力•庄公庄公去世,庆父派人先后杀死继位的子般去世,庆父派人先后杀死继位的子般和闵公,制造内乱后人常把制造内乱的和闵公,制造内乱后人常把制造内乱的人比之为人比之为““庆父庆父””,成语,成语““庆父不死,鲁庆父不死,鲁难未已难未已””即源于此即源于此疏通文意:疏通文意:【【第一段第一段】】1.1.冉有、季路见冉有、季路见于于孔子曰:孔子曰:““季氏将季氏将有事有事于于颛臾。
颛臾★★2.2.无乃无乃尔尔是是过过与与??【【句式、翻译句式、翻译】】3.3.夫颛臾,昔者先王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以为东蒙主,且在东蒙主,且在邦域邦域之中之中矣,矣,是是社稷之臣也社稷之臣也句式句式】】4.4.何以何以伐伐为为??【【句式、翻译句式、翻译】】【【问题问题】】1.1.孔子对季氏攻打颛臾持什么态度?孔子对季氏攻打颛臾持什么态度?2.2.孔子孔子为什么为什么反对攻打颛臾?(文中几条理由?)反对攻打颛臾?(文中几条理由?)理解文意:理解文意:1.1.孔子对季氏攻打颛臾持什么态度?孔子对季氏攻打颛臾持什么态度?2.2.孔子为什么反对攻打颛臾?(文中几条理由?)孔子为什么反对攻打颛臾?(文中几条理由?) 朱熹朱熹《《论语集注论语集注》》说:说:“是时,四分鲁国,季是时,四分鲁国,季氏有其二,孟孙、叔孙各一独附庸之国,尚为氏有其二,孟孙、叔孙各一独附庸之国,尚为公臣,季氏欲取以自益,故孔子言公臣,季氏欲取以自益,故孔子言颛臾乃先王封颛臾乃先王封国,则不可伐;在邦域之中,则不必伐;是社稷国,则不可伐;在邦域之中,则不必伐;是社稷之臣,则非季氏所当伐也之臣,则非季氏所当伐也【【第二段第二段】】1.1.陈陈力力就就列列,,不能不能者者止止。
2.2.(谁?)(谁?)危危而而不持,不持,颠颠而而不扶,则将不扶,则将焉焉用用彼彼相相矣?矣?3.3.且尔言且尔言过过矣4.4.虎兕出虎兕出于于柙,柙,龟玉毁龟玉毁于于椟中椟中【【句式句式】】,是谁之,是谁之过过与?与?【【问题问题】】1.1.冉有回答冉有回答““夫子欲之夫子欲之…………””其实质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2.2.孔子如何反驳他的分辩的?孔子如何反驳他的分辩的? 类比类比————家臣家臣失职失职【【第三段第三段】】1.1.今夫颛臾,固今夫颛臾,固而而近近于于费,费,今今不取,后世必不取,后世必为为子子孙忧2.2.君子君子疾疾夫夫舍曰欲之舍曰欲之而而必必为为之之辞辞【【宾语宾语】】3.3.丘丘也也闻闻有国有家者有国有家者【【指什么人?指什么人?】】,不患,不患寡寡而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4.4.盖盖均无贫,均无贫,和和无寡,安无倾无寡,安无倾5.5.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修文德以以来来之6.6.既来之,则既来之,则安安之7.7.今由与求也,今由与求也,相相夫子,远人不服夫子,远人不服而而不能不能来来也;也;8.8.邦分崩离析邦分崩离析而而不能守也;不能守也;9.9.而而谋动谋动干戈干戈于于邦内。
邦内10.10.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而在在萧墙之内萧墙之内也问题问题】】1.1.冉有第二次分辩了什么?冉有第二次分辩了什么?2.2.孔子为什么再次批评他们?孔子为什么再次批评他们? 弟子的辩解弟子的辩解实质实质是什么?是什么? 季氏想攻打颛臾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季氏想攻打颛臾的真实原因是什么?3.3.所以,孔子真正担忧的是什么?他真正批评的所以,孔子真正担忧的是什么?他真正批评的是什么?是什么? 内乱内乱 君臣不睦君臣不睦•“……“……然则萧墙之内何人然则萧墙之内何人? ?鲁哀公耳不鲁哀公耳不敢斥君,故婉言之若曰季孙非忧颛臾而敢斥君,故婉言之若曰季孙非忧颛臾而伐颛臾,伐颛臾,实忧鲁君疑己,而将为不臣,所实忧鲁君疑己,而将为不臣,所以伐颛臾耳以伐颛臾耳;此夫子;此夫子诛奸之心诛奸之心,而,而抑其邪抑其邪逆之谋逆之谋也 (王向荣王向荣《《论语十二讲论语十二讲》》) )•““季氏之欲取颛臾,患寡与贫耳然是时季氏之欲取颛臾,患寡与贫耳然是时季氏据国,而鲁公无民,则季氏据国,而鲁公无民,则不均不均矣矣。
君弱君弱而臣强,互生嫌隙,则而臣强,互生嫌隙,则不安不安矣矣4.4.在孔子看来,鲁国的主要社会问题有哪些?实在孔子看来,鲁国的主要社会问题有哪些?实质是什么?质是什么? 远人不服远人不服————寡;邦分崩离析寡;邦分崩离析————不和;谋不和;谋动干戈于邦内动干戈于邦内————不安不安5.5.孔子提出的孔子提出的政治主张政治主张是什么?可以解决什么样是什么?可以解决什么样的社会问题?的社会问题? 修文德修文德————仁政仁政★★6.6.关注孔子与两位弟子的对话,孔子的态度有关注孔子与两位弟子的对话,孔子的态度有什么样的变化?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为什么产生这样的变化?产生这样的变化?6.6.关注孔子与两位弟子的对话,孔子的态度有什关注孔子与两位弟子的对话,孔子的态度有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产生这样的变化?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产生这样的变化?求!求!无乃尔是过与?无乃尔是过与?求!求!…………是谁之过与?是谁之过与?求!求!君子疾君子疾…………必为之辞必为之辞今由与求也今由与求也…………不能不能…………不能不能…………;而谋动干戈;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想想看想想看] ]孔子为什么一直批评冉有,而对子路一带而过?孔子为什么一直批评冉有,而对子路一带而过?解释下列实词的意思:解释下列实词的意思:•1.相:.相:•⑴⑴则将焉用彼则将焉用彼相相矣:名词,辅助的人矣:名词,辅助的人•⑵⑵今由与求也,今由与求也,相相夫子:动词,辅佐夫子:动词,辅佐•2.过:.过:•⑴⑴无乃尔是无乃尔是过过与:动词,责备与:动词,责备•⑵⑵且尔言且尔言过过矣:动词,犯错矣:动词,犯错•⑶⑶是谁之是谁之过过与:名词,过错与:名词,过错•3.君子.君子疾疾夫舍曰欲之:动词,痛恨夫舍曰欲之:动词,痛恨•4.不.不患患寡而患不均:动词,担忧寡而患不均:动词,担忧•5.而谋动.而谋动干戈干戈于邦内:指战争于邦内:指战争•6. 既既来来之,则之,则安安之:使动用法,使之:使动用法,使……来,使来,使……安定安定•7.无乃尔是.无乃尔是过过与:动词,责备与:动词,责备•1.于:.于:•⑴⑴冉有、季路见冉有、季路见于于孔子曰:介词,引孔子曰:介词,引进动作对象,不译进动作对象,不译•⑵⑵季氏将有事季氏将有事于于颛臾:介词,对颛臾:介词,对•⑶⑶虎兕出虎兕出于于柙:介词,从柙:介词,从•⑷⑷龟玉毁龟玉毁于于椟中:介词,在椟中:介词,在•⑸⑸固而近固而近于于费:介词,与、跟费:介词,与、跟解释下列虚词的意思:解释下列虚词的意思:•2.为:.为:•⑴⑴昔者先王以昔者先王以为为东蒙主:作为东蒙主:作为•⑵⑵何以伐何以伐为为:句末语气词,表反问:句末语气词,表反问•⑶⑶后世必后世必为为子孙忧:动词,成为子孙忧:动词,成为•⑷⑷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为之辞:介之辞:介词,替、给词,替、给•3.是:.是:•⑴⑴无乃尔无乃尔是是过与:助词,提宾标志过与:助词,提宾标志•⑵⑵是是谁之过与谁之过与/是是社稷之臣也:代词,这社稷之臣也:代词,这•⑶⑶夫如夫如是是:代词,这样:代词,这样•4.则将.则将焉焉用彼相矣:何必用彼相矣:何必•5.而:.而:•⑴⑴危危而而不扶,颠不扶,颠而而不持:连词,表转折不持:连词,表转折•⑵⑵固固而而近于费:连词,表并列近于费:连词,表并列•⑶⑶不患寡不患寡而而患不均:连词,表并列患不均:连词,表并列/转折转折(两两可可)辨别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辨别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1.无乃尔是过与:.无乃尔是过与:“无乃无乃…与与”表反问表反问语气的句式,语气的句式,“尔是过尔是过”宾语前置,宾语前置,“过过尔尔”•2.是社稷之臣也:判断句.是社稷之臣也:判断句•3.何以伐为:.何以伐为:“以何以何”宾语前置宾语前置•4.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状后.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状后•5.而谋动干戈于邦内:状语后置.而谋动干戈于邦内:状语后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