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届虹口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一积累应用10 分1 .按要求填空 5 分)(1 ) ,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2 )渐黄昏, , 姜夔《扬州慢》)(3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 , ”两句,写弹奏者结束演奏时的手法 以及音乐声戛然而止2 .按要求选择 5 分)(1 )学校排球队在校际比赛中失利,老师想写两句话来鼓励队员们,以下内容合适 的一项是( ) 2 分)A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B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C .旧巢共是衔泥燕,飞上枝头变凤凰D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2 )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3 分), , , 因此,价值论意义上的中国文化走出去,目的在于让其他国家的人们理解和接纳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念①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②拒斥一种文化就是拒斥它的价值观念③所以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实质上是不同价值观念之间的交往④而理解和接纳一种文化关键也就在于理解和接纳它的价值观念A .②④③① B .①③②④ C.②①④③ D .①③④②二阅读70 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3—7 题 14 分)青春心态:“五四”文学审美心理素描①这个概括来源于徐志摩,《默境》中他写道:但见玫瑰丛中,青春的舞蹈与欢 容,只闻歌颂青春的谐乐与欢踪。
轻捷的步履,你永向前领;欢乐的光明,你永向前 引,我是个崇拜青春、欢乐与光明的灵魂②这里青春、欢乐、光明是三位一体的,“五四”作家的宗教就是青春与欢乐、 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五四”作家不是将欢乐当成是一种消费和闲暇来对待的,“五四” 作家不是简单地将光明当作外在于个人的目标来认识的,他们是将欢乐、光明融合在个体的人的生命形态——“青春”之中,“五四”作家的青春教又是光明 教和欢乐教正因如此,“五四”文学开辟出一条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 审美战线以反对封建文学的自虐、黑暗、老年心态③“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文化 的 1915 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新 青年》),在其发刊词《敬告青年》中竭力赞美青年《新青年》杂志将“改造青年 之思想,青年之修养”作为自己的天职; 1916 年李大钊在《新青年》 2 卷 1 号上 发表《青春》一文,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 而中国以后之历史应成为 “青 春之历史,活青年之历史” “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 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的长老型文化的终结和中国现代青春型文化的诞生。
由此“五四” 文学运动在这一背景中是与整个“五四”文化运动的青春型转向相应和的④“五四”新文学作家主体是青年,从新文学的创作主体这一角度来说,将“五 四”文学说成是青年的文学是完全不过分的以 1918 年时“五四”作家的年龄为例, 陈独秀、鲁迅两人算是比较大一些,其余李大钊 29 岁,周作人 33 岁,钱玄同 31 岁, 刘半农 28 岁,沈伊默 35 岁,胡适 27 岁,都是很年轻的,至于郭沫若、郁达夫、张 资平、陶晶孙、冯沅君、庐隐、石评梅、冰心、丁玲等冲上“五四”文坛时许多人只 20 出头他们的出现给现代文坛带来一股青春风,一扫中国文坛的暮年气以哪些作 家为主体往往会决定一种文学的性质,中国古代文学以士大夫为主体,他们写作常常 是从载道或消闲的角度出发五四”文学则是情感的自燃,青春的激情和幻想,青 春的骚动和焦虑,青春的忧郁和苦闷,青春的直露和率真……“五四”文学是青春性 的文学,“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⑤“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不是空穴来风梁启超的“新文体”可算 是它的精神先兆,梁氏文章“雷鸣怒吼、恣肆淋漓、叱咤风云、震骇心魄”,一扫四 平八稳,老态龙钟之气。
1900 年他的《少年中国说》表达了希望变老大中国为少年中 国的憧憬, 前文提到的李大钊 《青春》 一文与之有着气脉上的承续关系 郭沫若也说, “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像一位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是“年轻的祖 国”,“五四”作家的青春气息是如此地富有感染力量,主体的气息投掷于对象的身 上,使得对象也变成青春勃发的了祖国在更生,是年轻的祖国;时代在变化,是年 轻的时代这种整体的青春气息在“五四”时代的文学杂志的名称上也可以明确地看 出,《新青年》《新潮流》《少年中国》《猛进》《创造》《狂飙》等等都是一种青 春风格的命名五四”文学审美心理上的青春气息几乎是不证自明的节选自《正午的诗学》,有删改)3. 标题中的“青春心态”具体是指 2 分)4. 概括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3 分)5. 作者认为“‘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下列表述不属于这一观点的依据的一项是( ) 2 分)A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文 化的,“五四”新文学运动是与整个“五四”文化运动的青春型转向相应和的B .“五四”新文学作家的主体是青年,他们的出现给现代文坛带来了一股青春 风。
C .“五四”时期的中国受时代青年们青春气息的影响,有进取气象,变得青春 勃发D .“五四”时代的文学杂志的名称如《新青年》《新潮流》《少年中国》等等 都带有一种青春气息6 .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3 分)A .作者开篇引述徐志摩的诗句,主要目的是为了引出青春、欢乐与光明这个话 题,为论述“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这一主旨服务B .一个时代的作家主体特性往往决定一个时代的文学性质,中国封建时代的作 家群以士大夫为主体,体现出一种老年心态,因此李大钊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 之历史C .“五四”新文学运动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平等并列的两个不同的概念, 在从封建文化向新文化转变的背景中,前者与后者是相应和的D .“五四”新文学的创作主体是青年,“五四”文学是青年的文学,那么“五 四”新文学的读者群自然是青年,他们的青春气息使祖国成为年轻的祖国7. 阅读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诗,结合具体诗句谈谈它从哪些方面体现了本 文的观点 4 分)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郭沫若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啊啊 ! 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 ! 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 !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 ! 力哟 !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 Rhythm( 节奏 ) 哟!(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8—11 题 17 分)森林李娟①我们在森林里循着声音找到一只啄木鸟②森林里荡漾的气息是海的气息——亿万支澎湃的细流汇成了它的平静与沉寂 我们走在其中,根本是陷在其中,上不见天日,下不辨东西;脚下厚厚的苔藓浓裹的 汁水,是这空间中所有透明黏稠的事物一层一层液化下来的沉淀我踩上去一脚,瞬 间陷入深渊③这森林,用一个没有尽头的地方等候着我们隔着千重枝叶,目不转睛地注视 我们的一举一动我们迷路了,我们背靠着一棵巨大的朽木喘息然后安静,直到沉 静森林开始用一分钟向我们展示一万年 我们站起身继续向前 忽有遥远的叩门声, 如心脏搏动般一声声传来,并且一声声让一切沉下去,寂下去我们回头望向那处, 仓促间绊了一跤,等踉跄着站起身来,恍恍惚惚什么都乱了——血脉搏动与视线混淆 在一起,触觉与味觉难舍难分,疼痛逼入了呼吸巨大的孤独从我们的脸庞抚摸到心 灵——我看着这森林,惧骇深处全是忧伤我想到了故乡,又想起了其实我没有故乡……我们这是闯入了谁的命运?陷入了谁的痛苦……环顾四周, 只剩我一人,不知什么时候走散了。
发现这四下里居然④我大声喊着妈妈我的声音四处穿梭,寻找,再空空地回来回到我面前问我: “妈妈?”我跑了起来,弓着身子,在枝条下、灌木丛中飞快穿行头发和裸露的手 臂被挂痛的感觉从远处暧昧不清地传来那痛感更像是谁努着嘴唇向脑子里呵气我 加快了步子我已经想象到自己四肢布满伤痕地走出森林的情景——那时阳光普照,我却丢失了我的母亲……我扒开一丛灌木跳下去爬起来,一抬头,妈妈正站在不远 的空地上,看着我,竖一根食指在唇前⑤我们想,这自然界中恐怕再也没有什么力量会比森林更为强大吧?只有森林蕴 藏着熊熊燃烧的火焰,只有森林是天地间最饥渴、最庞大的火种它在自己的梦中是 一片火海,它醒来就灼灼看着在梦中已经被它毁去的世界它四季常青,它没有迸出 火焰却迸发出簇簇四射的枝条它死去后仍没有忘记留下一片片橘黄,赭红——尽是被焚烤后才会呈现的颜色 枯枝败叶的最后一笔激情便是极端的枯干凋残, 更为无边际的等待便是等待,⑥我们湿漉漉地走出森林,像是从大海中被浪潮推上沙滩我们筋疲力尽我们 最爱的那首歌,那首热烈、高亢、激越的歌,它什么也没能点燃,它一出口便被打得 湿透,一句一句沉重,一句一句坠落我们唱出一句,就忍不住泪水长流。
……我们 的歌声多么单薄,而世界多么强大……这森林是火焰与海洋交汇的产物,是被天空抛 弃的那一部分——当火焰与海洋交汇,排山倒海,激烈壮阔,相互毁灭天空便清悠 悠地冉冉升起,以音乐的神情静止在我们抬头终日寻找的地方而那些剩下的残骸渣 滓,便绝望地在大地上向上方伸展着手臂,努力地想要够着什么……终于长到一棵树 那样的高度,便开始凋零⑦我们在说这森林说了海洋又说火焰,唯独没有说这森林中一棵平凡的树木 于是我们离开时, 它便在我们身后轰然倒塌 ……这是这森林所能制造出的最大声响 这一声响彻山野后,剩下更为广袤的寂静这一声不同于山风林籁的任何一声,这一 声只喊一声,终生只喊一声这一声之后,广袤的寂静中回荡着“笃、笃、笃”的叩 门声妈妈,那又是哪一棵树呢?我们找不到我们找到的时候,森林将它的咫尺之 遥隐藏到千里之外 ⑧我们在森林里目送一只啄木鸟远去有删改 )8. 根据第②③④段内容概括森林给人的独特感受 4 分)9. 赏析第⑤段中画线句 4 分)10. 文章开头和结尾使用了相似却又不同的句子,请分析其作用 4 分)11. 综观全文,评析第⑦段的意蕴 5 分)(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 12 -14 题。
8 分)江津送刘光禄不及[陈 ]阴铿依然临江渚,长望倚河津鼓声 ① 随听绝,帆势与云邻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林寒正下叶,钓晚欲收纶如何相背远,江汉② 与城闉 ③ 注】①鼓声:古代开船时,打鼓为号②江汉:指今湖北省一带③城闉:城门,此指作者 所在之城12 .对标题理解正确 的一项是 ( ) 1 分)A .“江津”是人名,“光禄”是地名B .“江津”是人名,“光禄”是官职C .“江津”是地点,“光禄”是官职D .“江津”是地点,“光禄”是地名13 .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A .本诗和陶渊明《饮酒》都是五言古诗B .这首诗与李白《送友人》的题材相同C .本诗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抒发思想感情D .本诗描写细腻,想象奇丽,语言清新14 .本诗围绕“不及”层层抒发了作者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5 分)(四)阅读下文,完成第 15 —20 题 20 分)①李沆,字太初,洺州肥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