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88KB
约30页
文档ID:49115904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_第1页
1/30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一、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n 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 (1916年9月第二卷改名《新青年》, 1917年迁至北京)在上海创刊n新文化阵营向旧文化挑战、进击的主要阵 地陈独秀(1880——1942)n皖怀宁人,出身“书香门弟”,十七岁参加县考中秀才,但厌恶旧八股,醉心于新学问而东渡日本留学n1902年入留日学生团体“青年会”,1903年回上海与章士钊等人办《国民日报》 《新青年》• 一份综合性文化批判刊物• 主旨在于抨击传统文化,输入西方文明• 全面批判和清理传统文化、宣扬西方的文化观念胡适(1891——1962)n安徽绩溪人,是中国现 代文学史上开创性的人 物,具有深远的影响n1910—1917年留学美 国,1915年由康奈尔 大学转入哥伦比亚大学 研究院,随杜威研究哲 学,深受其影响 n1916年10月,在致陈独秀信中胡适首次用了“文学革命”一词n信曰:“年来思虑观察所得,以为今日欲言文学革命,须从八事入手 n所谓“八事”,即“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语俗字”。

n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刊登在1917年1月出版的《新青年》2卷5号上n从文学进化论的立场提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的文学发展观,论证文学变革的必要性n明确地提出了以“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的主张n陈独秀于1917年2月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更为鲜明、坚定地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主张n三大主义的文学革命纲领,涉及了文学的创作方法、平民化、社会功能等同样是本质性的问题 周作人(1885——1967)n对文学革命理论建设作出了 重要贡献n《人的文学》n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本,批判 封建时代的文学为“非人的文 学”n倡导新文学应是人的文学, 其根本目标在于能使人性得 以健全发展 二、文学革命中的争论n新文学阵营演出了一场 “双簧戏”n由钱玄同化名王敬轩,汇集反对文学革 命的言论,写了《给新青年编辑的一封 信》,在《新青年》4卷3号(1918.3)上刊出n同时刊出刘半农的《复王敬轩书》,将 反对文学革命的这些言论逐一驳斥1.与林纾的论争n林纾介绍西方文学很有建树n但对新文化运动倡导的以白话为正宗极为反感n提出 “文言不当废,白话不当用” 2.与《学衡》派的论争n1921年9月,南京东南大学的梅光 迪、胡先骕、吴宓等人创办《学衡》 杂志n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旗帜n对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激进倾向进 行批评,引发了新旧之间的论争。

3.与《甲寅》派的论争n“甲寅派”以1925年复刊的《甲寅》杂志而得名(1914年5月,《甲寅》月刊在东京创刊,两年后出至十期停刊)n其主要人物是当时北洋军阀政府的教育总长兼司法总长章士钊 三、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1、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 的思想解放运动,而文学革命作为其中的 组成部分,以激进的态度否定了以封建思 想为主导的传统文化体系n宣扬了个性解放、人性自觉、自由平等等 新思想、新观念n为新文化运动深入展开发挥了巨大作用2、在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五四新文化运动为白话最终成为中国现代民族语言奠定了基础3、打破中国文学孤立封闭的格局,建立了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 第二节 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1、新文学的理论建设是在外国文艺思潮理论影响下展开的,甚至直接“拿来”,并促进外国文艺思潮理论的介绍与传播 2、通过作品翻译来介绍外国文艺思潮,向闭塞的中国文坛吹进新鲜的现代气息第三节 新文学社团与流派1、文学研究会n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 人、郑振铎、沈雁冰、叶绍均等12人n以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小说月报》 为代用会刊,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 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n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倡导“写实主义”文学精神。

n强调文学关切社会和 人生的必要n在创作上,体现出关 注人生和社会的文学 立场n人们习惯称文学研究 会的创作为“人生派” 或“为人生”的文学2.创造社n1921年7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最早的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留学日本学生n先后在上海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等十余种刊物n创造社以1925年为界分为前后期,前期以建设新文学为己任,在美学立场上推崇直觉、灵感和天才,主张“文学是自我的表现”n在创作上,较多地接受了欧洲浪漫主义及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影响n以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和“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立场区别于文学研究会3.湖畔诗社n1922年3月成立于杭州,主 要成员有应修人、汪静之、 冯雪峰、潘漠华n出版刊物《支那二月》,合 出诗集《湖畔》、《春的歌 集》n以清新质朴、大胆率真的情 诗在白话诗发展上占有一定 位置4.浅草、沉钟社n浅草社成立于1922年冬的上海,主要成员有林如稷、陈翔鹤、陈炜谟、冯至出版《浅草》季刊n25年秋,杨晦、陈炜谟、陈翔鹤、冯至又创办《沉钟》周刊,得名沉钟社,直至34年停止活动,被鲁迅称为“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

5.南国社n1922年成立于上 海,发起人田汉n《南国》半月刊n后来活动集中在戏 剧电影方面6.语丝社n1924年11月因以文学为主的综合性《 语丝》周刊创刊于北京而得名n主要撰稿人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 孙伏园等n侧重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为新文学灌 注了现实关注意识,n“语丝文体”7.莽原、未名社n《莽原》周刊创刊于25年4月,是在鲁 迅主持下与原狂飙社成员合办的一个刊 物,包括韦素园、高长虹等,注重文学 批评和社会批评n25年秋,由鲁迅、韦素园、台静农、李 霁野等又组成未名社,并出版《未名》 半月刊和一系列丛书8.新月社n1923年,徐志摩、陈源、胡适、梁实 秋等以聚餐会形式开始在北京活动n24年4月,成立了新月社,徐志摩创办 《晨报副刊·诗刊》由此形成新月诗派, 聚集了闻一多、徐志摩、饶孟侃、朱湘 等诗人n倡导新格律诗,对现代新诗的发展有重 要贡献n27年,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在上海创办新月书店,并相继出版《新月》月刊、《诗刊》季刊n推崇唯美主义文艺思潮,成为一个自由主义作家聚集的文学团体9.星社n1922年8月在苏州成立n发起人有范烟桥、郑逸梅、赵眠云等九 人,开始没有正式宣言书,但日后逐渐 扩大,至1937年成员达68人n周瘦鹃、包天笑、程小青等都是其成员n基本固守“游戏”、“消闲”的文学观念, 创作以言情为主的通俗小说。

【参考书目】n刘纳:《论五四新文学》,浙江文艺出 版社,1986年版n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论“二十世 纪中国文学,《文学评论》,1985年第 5期n李继凯:“五四”新文学的文化创造,《 文学评论》,1999年第3期思考题】1、简述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大致过程2、文学革命的意义是什么?(可从文学观 念、内容以及语言形式三方面评述)3、概述“五四”前后外国文学思潮的进入和文学社团兴起的情况4、简述文学革命时期新文学的倡导者与反 对者之间的论争5、解释:n新青年 学衡派 湖畔诗社n文学研究会 创造社 新月社n南国社 语丝社。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